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6年6月-2007年9月于我科住院的硬膜下血肿患者36例,其中慢性硬膜下血肿30例,亚急性硬膜下血肿6例,均经头颅CT检查证实,男33例,女3例;年龄38-81岁,平均62. 6岁;有明确头部外伤史者10例(28%),有高血压病者8例;双侧出血者3例,单侧出血者33例.  相似文献   

2.
少见部位硬膜下血肿45例CT诊断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大脑镰及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特征。方法:分析45例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CT表现。结果: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分别为29例、16例,CT均为高密度影,前者呈波浪状16例、均匀增宽条状5例、局限性梭形6例、前后尖端相对三角形2例;后者CT表现为片状6例、V形2例、“Y”形4例,圆环形3例、弧形1例。结论:大脑镰、小脑幕较颅板下硬膜下血肿少见,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少量出血易漏误诊。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诊断外伤性特殊部位硬膜下血肿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莎车县人民医院2020年2月—2023年2月收治的76例外伤性特殊部位硬膜下血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应用CT影像检查,分析CT影像结果。结果:76例患者的CT影像检查结果显示,单侧血肿者46例,双侧血肿者30例。其中,22例患者为脑挫裂伤后引发脑内血肿,并伴有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7例患者为大脑镰及小脑幕血肿,且合并颅脑凸面硬膜下血肿;12例患者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并伴有大脑镰及小脑幕血肿;13例为大脑镰及小脑幕血肿;11例为单纯小脑幕血肿;11例为单纯大脑镰血肿。CT影像可见有小脑幕硬膜下血肿,形状为片状或新月形,显示条索状、条带状高密度影。通过CT影像检查确诊者71例,诊断准确率为93.42%。结论:CT影像检查外伤性特殊部位硬膜下血肿的诊断准确率较高,临床可用于鉴别大脑镰及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大骨瓣减压术后对侧硬膜下积液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8月至2008年8月,笔者采用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时,发生对侧硬膜下积液9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6例,女3例,年龄4~69岁,平均47岁.术前患者GCS评分3~7分,其中2例处于脑疝状态.单侧的硬膜下血肿3例,硬膜下血肿合并脑挫裂伤3例,多发性的颅内血肿2例,硬膜下血肿合并脑干伤1例,均采用去大骨瓣减压术+血肿清除术.术后均出现减压骨窗张力升高,颅脑CT示对侧额颞部低密度影.术后2周内出现硬膜下积液2例,2周后7例.  相似文献   

5.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自 1998年 7月至 2 0 0 2年 10月采用CT定向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颅内血肿 2 5例。现报道分析如下。1 资料和方法1 1 本组 2 5例颅内血肿均经头颅CT确诊 ,男 18例 ,女7例 ,年龄最小 10岁 ,最大 84岁 ,平均 5 8 5岁 ,出血量 3 0~12 0ml,急性硬膜下血肿 3例 ,慢性硬膜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对等密度硬膜下血肿(ISH)CT征象认识。材料与方法:分析经手术证实26例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结果:26例等密度硬膜下血肿均位于颅骨内板下与皮质表面间,密度均匀与内侧脑灰质相近、边缘不清的新月形影;灰白质界面内移,脑沟消失,邻近脑池闭塞,同侧脑室变窄。20例单侧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病例中线结构不同程度向对侧偏移。6例双侧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病例中线结构未见明显偏移,增强扫描血肿不强化,与强化的脑皮质表面分界清楚。结论:ISH的CT征象有其特点,对临床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螺旋CT表现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0月至2011年12月诊治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112例的临床资料及螺旋CT影像学表现、特征。结果:本组112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中,轻度86例,伴蛛网膜下腔出血16例,硬膜下血肿3例;中度21例,均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实质出血2例;重度5例,均伴蛛网膜下腔出血,伴脑实质出血2例,硬膜下血肿和脑积水各1例。结论:螺旋CT检查能早期发现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脑水肿、颅内出血,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病情估计、疗效评估和判断预后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价值,分析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和临床资料。结果17例中大脑镰硬膜下血肿10例,CT表现为内缘平直、外缘弧形或波浪形的带状高密度影;小脑幕硬膜下血肿7例,CT表现为高密度片状影2例、U形影2例,累及大脑镰后部3例,呈Y形或镰刀样改变。结论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CT表现具有特征性,CT复查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1994年8月~1997年8月我院收治52例经CT和手术证实有脑肿胀的脑外伤患者。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42例,女10例。年龄5~60岁,平均32.8岁。1.2受伤原因交通事故33例,砸击伤8例,坠落伤7例,锐器伤3例,枪伤1例。1.3CT所见47例术前CT检查,均有较大范围的脑水肿。其中8例可见双侧大脑半球呈弥漫性脑肿胀;23例见单侧脑水肿并硬膜下及硬膜外血肿,其中4例可见有脑室出血;6例有脑内血肿并脑挫裂伤;3例为单纯硬膜外血肿;2例开放性并碎骨片嵌入伴局部颅内血肿;5例单纯硬膜下血肿。1.4临床表现1.4.1意识变化52例入院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时间、机理及治疗方法。方法研究分析对象为2000年1月至2009年8月收治的19例患者。对其形成时间、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进行临床分析。结果19例患者均治愈,半年后复查CT血肿消失,随访1年无复发。结论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有可能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所须时间一般存一个月以上,且以年老者居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锥颅置管冲洗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效果。方法根据头颅CT选择血肿最大层面锥颅置管冲洗引流慢性硬膜下血肿60例。结果本组60例一次穿刺成功,经治疗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未发生脑损伤、张力性气颅、颅内血肿、颅内感染、低颅压症状。3例存有少量硬膜下积液,无明显临床症状,3个月后复查头颅CT,积液消失;6个月复查头颅CT,2例复发,再次手术后治愈。结论锥颅置管冲洗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简单易行,创伤小、手术时间短、节省医疗成本、复发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急性硬膜下血肿保守治疗的一个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调查急性硬膜下血肿(ASDH)在亚急性和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形成中的卷入情况及不同转归病人的临床和CT特点。方法以收治本科未经急性期手术的ASDH病人为对象,记录来院时病人的症状、体征和CT变化参数,并CT复查(24h内密集实施)直至一个核定的转归。随访6个月。结果38例患者发生6种转归:再出血ASDH明显增大或脑内血肿增大手术2例,亚急性化手术6例,血肿区脑脊液渗入4例,血肿液化后逐渐吸收4例,数小时至数天内消散21例,慢性化1例。血肿自然消散的时间为2.5h-6d,约66.7%的病例1d内消散。较厚的血肿容易亚急性化,亚急性化手术多在伤后8~18d,平均第13天。血肿液化后部分病例体积稍增大但可以不手术,吸收时间在第13~45天,平均27.7d。慢性化1例,在伤后2.5个月时手术。4例血肿区脑脊液渗入者中,3例CT证实为慢性硬膜下血肿,另1例临床也支持。6个月时随访,2例死亡可能与CSDH相关,没有发现其他与原创疾病相关的手术或死亡病例。结论急性硬膜下血肿是亚急硬膜下血肿的来源,但它与慢性硬膜下血肿可能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3.
亚急性硬膜下血肿指伤后3 d至3周出现头痛、呕吐加重及意识进行性恶化等症状者,在硬膜下血肿大约占5%[1].通过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与硬膜外血肿较易鉴别.本文报道1例亚急性硬膜下血肿,术前CT表现考虑为硬膜外血肿,手术证实为硬膜下血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快速自然消散的急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及CT表现。材料与方法:收集急性期内完全或大部分溶解吸收的急性硬膜下血肿25例,分别于3小时内、24小时、72小时进行头颅CT平扫,必要时加扫一次头颅CT。结果:25例急性硬膜下血肿在急性期完全或大部分吸收,患者均经过保守治疗痊愈。结论:头颅CT追踪扫描对于快速自然消散的急性硬膜下血肿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快速自溶的急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及CT特征。方法收集急性期内完全或大部分溶解吸收的急性硬膜下血肿17例,72h内至少进行3次头颅CT平扫。结果17例急性硬膜下血肿在急性期完全或大部分溶解吸收,患者均经过保守治疗痊愈。结论快速自溶的急性硬膜下血肿经保守治疗预后较好,头颅CT追踪扫描对于本病的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快速消散的急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特征和发生机制。方法选取从2004年1月至2008年10月收治的迅速消散的急性硬膜下血肿(ASDH)患者共25例,均行保守治疗。对其临床表现及CT扫描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探讨其可能发生的机制。结果CT扫描监测血肿迅速消散的时间:24h内血肿消散16例,25~48h消散7例,49~72h消散2例。25例均恢复良好,无神经功能缺失,随访半年无外伤性脑积水发生。结论对急性硬膜下血肿病例,如果伤后意识清醒、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生命体征平稳、早期CT扫描血肿量〈30ml、中线移位〈10mm者,要进行动态CT扫描监测,可以发现部分血肿迅速消散,避免开颅手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根据CT扫描调整脱水剂用量。强调头颅CT动态扫描的重要性,伤后6h、24h至少各进行一次CT扫描,48h、72h再次复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方法.方法 应用微创置针、等压滴注灌洗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120例.结果 120例患者住院时间 6~15 d,平均8.3 d,82例痊愈出院(血肿腔和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占68.3%,16例血肿腔基本消失,22例可见硬膜下积液和颅内积气,但症状改善均好转出院.出院后1~3个月复查CT全部病例均达痊愈标准.结论 微创置针、等压滴注灌洗术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微创、安全、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如何依据动态CT检查中环池、中脑的形态改变,评估急性硬膜下血肿的预后,用以指导临床治疗和降低病死率、致残率,现将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常州医院1999年2月至2006年6月临床和CT资料完整的208例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CT导引下穿刺抽吸治疗颅内出血的初步探讨(附1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自1987年4月至7月,对10例颅内出血(其中高血压性脑内出血6例,外伤性硬膜下出血3例及无原因的硬膜下出血1例)在CT导引下进行了颅骨钻孔穿刺抽吸血肿的治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疗法1.临床资料:高血压性脑出血6例。男4例,女2例,年龄51岁至69岁,平均58.1岁;硬膜下出  相似文献   

20.
急性硬膜下血肿是颅脑损伤常见的继发性损伤,占颅内血肿的40%左右。由于病情危重,死亡率高达50%~80%。Chokroverty于1968年报道了1例急性硬膜下血肿快速自然消退;国内2000年娄晓辉等报报道了3例急性硬膜下血肿快速自然消退。近年来急性硬膜下血肿快速自然消退的病例报道明显增多,这主要与CT的普及以及对伤者的早期动态CT检查和神经科重症监护室(NICU)严密监护下非手术治疗取得成功有关。我院从2004年3月至2007年8月共发现急性硬膜下血肿自然快速消退16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