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目的比较高龄股骨转子区骨折的不同内固定治疗效果.方法129例病人采用鹅头钉内固定治疗55例,DSH 37例,Gamma钉37例.比较三种内固定临床疗效,并进行生物力学分析.结果经8~24个月随访,根据功能和X线拍片,三种内固定的优良率鹅头钉是87.27%,DSH是88.30%,Gamma钉是89.60%.结论作者认为治疗高龄股骨转子区骨折,内固定选择要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2.
DHS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文庚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6,24(2):219-220
目的:报道应用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216例的疗效,方法:对216例股转子间骨折(A1 95例,A2 78例,A3 43例)采用DHS治疗。结果:本组216例病人,经8个月至5年,平均2年3个月的随访,7例发生尿路感染,9例出现髋内畸形。疗效评定:优165例,良38例,可8例,差5例。结论:DHS内固定坚强,有利骨折愈合,能早期活动关节,降低威胁老年患者生命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DHS(动力髋)和Gamma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合并转子下骨折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诊断明确后,入院都行胫骨结节骨牵引固定,并于伤后1~2周内由同组医师行DHS或Gamma钉复位内固定治疗。记录手术时间,X线透视下显露时间,术中出血量,髋关节功能恢复,髋内翻,下肢短缩,伤口感染。比较分析2004年6月~2008年5月用DHS和Gamma钉治疗股骨转子间合并转子下骨折76例。结果65例患者获得较完整随访,DHS组35例,Gamma钉组30例。随访时间16~48个月(平均26个月)。DHS组手术时间,X线下暴露时间明显短于Gamma钉组,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差异。按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DHS组优良率92.5%,Gamma钉组优良率80.56%。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合并转子下骨折手术治疗中宜采用DHS内固定。 相似文献
4.
背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植物有传统的动力髋螺钉、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然而目前哪种内植物治疗方法较好仍存在争议。
目的:分析动力髋螺钉、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3种内植物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159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动力髋螺钉、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转子间骨折的差别。
结果与结论:①置入后1周、6个月、1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组优于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组(P < 0.05),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组优于动力髋螺钉组(P < 0.05)。②置入后3,6,12个月X射线片显示骨折愈合情况: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组优于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组(P < 0.05),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优于动力髋螺钉组(P < 0.05)。提示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置入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牢靠、操作简单、骨折愈合率高、愈合时间短、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应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5.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常见的骨折,亦是当今创伤骨科的研究热点。随着对股骨转子间骨折认识的深入及手术固定材料技术的发展,目前手术内固定治疗已成为首选治疗方式,现行的手术内固定治疗方式主要有髓外固定和髓内固定两种,二者各有优势,但也存在不足。髓内固定因微创和生物力学的优势逐渐成为主流内固定治疗方式。本文就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器械的设计、优缺点、临床应用及其发展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内固定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我院自1960年开展V形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骨折,固定效果可靠,术后7~10天即可行走锻炼,获得满意疗效,于1963年作了报道,并在1987年总结分析了2000余例的临床经验。作者经长期临床应用,体会到能正确应用生物力学原理来掌握手术指征和指导手术操作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7.
邓海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1,15(17):3075-3078
背景:PFN钉置入内固定用于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人工关节置换是否可以运用于高龄股骨转子骨折患者仍存在争议。
目的:比较PFN钉置入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的差异
方法:选择青海省藏医院骨科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2例,年龄75~87岁,按治疗方式随机分为PFN钉内固定组、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二组均采用常规手术入路。观察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髋关节功能、内科并发症等指标。
结果与结论:62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经切开复位内固定均获得成功。①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术中出血量多于PFN组、术后卧床时间、内科并发症及髋部畸形率均少于PFN组(P < 0.05)。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优于PFN钉内固定组。人工股骨头置换因手术手术创伤较大出血量多,但在术后恢复时间、预防术后内科并发症及髋部畸形方面优于PFN钉内固定组,近期髋关节活动度要优于PFN钉内固定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4例,随机分为置换组和内固定组,前者将骨折复位固定后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者行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术,从手术时间、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等指标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所有患者获得平均15个月(11~26个月)随访。置换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等优于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并发症少等优点,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合并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9月-2023年9月我院诊治的66例股骨颈骨折合并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Excel随机函数法分为常规组(33例)和研究组(33例)。常规组以动力髋螺钉治疗,研究组以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手术指标、术后恢复指标、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髋关节功能评分、疼痛(V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与常规组比较,研究组手术切口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更短(P<0.05);与常规组比较,研究组术后下床活动、负重以及骨折愈合时间更短(P<0.05);与常规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的81.82%比较,研究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更高,达93.94%(P<0.05);与常规组比较,研究组髋关节功能评分更高(P<0.05),而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个月,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股骨颈骨折合并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可减小手术切口,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缩短术后康复时间,且具有较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PFNA(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与DHS(动力髋螺钉)两种固定方式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3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0例患者行PFNA固定,将其作为观察组,70例患者行DHS固定,将其作为对照组,然后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等方面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髋关节恢复功能优良率为81.43%,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0.0%,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固定方式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效果明显,术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下床活动早,有着重要的临床参考意义,值得在骨科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修复主要分为髓外固定系统和髓内固定系统。哪种内固定方式能够更好地修复股骨转子间骨折仍存在争议。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的股骨近端髓内钉与动力髋钢板修复成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收集1966至2013年间发表的所有比较股骨近端髓内固定与动力髋钢板修复成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对其进行质量评价,提取关于内固定后股骨干骨折、股骨颈内螺钉切出股骨头、骨折不愈合、再手术率、切口感染、内固定后疼痛(包括髋关节疼痛和大腿疼痛)、手术时间、失血量的数据,进行系统评价。
结果与结论:31个随机对照试验共纳入患者总数4 74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4 757例。髓内固定与动力髋钢板固定修复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时间、再手术率、股骨颈内螺钉切出股骨头、骨折不愈合、切口感染、内固定后髋关节周围疼痛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髓内固定比动力髋钢板固定失血量少(P=0.003);髓内固定后发生股骨干骨折的概率明显高于动力髋钢板固定组(P=0.003)。提示与动力髋钢板螺钉修复股骨转子间骨折相比,髓内钉固定失血量少,但增加了内固定后发生股骨干骨折的发生率。在手术时间、股骨颈内螺钉切出股骨头、骨折不愈合、再手术率、切口感染、髋关节周围疼痛这些结局指标方面,髓内钉与动力髋钢板螺钉两种内固定方式无明显差异。由于纳入文献质量差异很大,对此结论的解释应保持谨慎,为得出更可靠结论尚需更多设计严格、使用统一结局指标、随访时间较长的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不同内固定方式的选择与疗效。方法总结本院不同时期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治疗182例,DHS固定58例,空心加压螺钉42例,PFN26例,解剖钢板56例。比较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疗效与并发症。结果 182例中获得随访159例,随访率87.4%,随访时间8~62个月,平均19.1个月。在稳定性骨折中几种内固定临床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优良率分别是:DHS82%,空心加压螺钉89%,PFN86%,解剖钢板88%,不稳定骨折术后疗效及并发症各异。结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应根据患者全身状况、骨折类型、骨质疏松及髓腔情况,合理选择内固定方式,制定正确的康复锻炼,能有效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勾成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35):5658-5662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内固定治疗后易发生髋内翻,关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文献中,对手术方式的研究较多,而对其内固定后髋内翻的影响因素研究较少。
目的:分析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内固定治疗后髋内翻的影响因素,探讨有效的预防措施。
方法:选取接受内固定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0例。将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骨折分型、骨密度、受伤至内固定时间、内固定方式、小转子复位情况、术后负重时间作为因变量进行赋值,内固定后是否发生髋内翻作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内固定后随访6个月以上。共12例患者内固定后发生髋内翻,发生率为15%,发生时间1-4个月。髋内翻角度94°-107°,平均99.1°。分析结果显示,骨折分型、骨密度、内固定后负重时间是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内固定治疗后髋内翻的影响因素(P < 0.05);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受伤至手术时间、内固定方式、小转子复位情况不是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内固定治疗后髋内翻的影响因素(P > 0.05)。将患者是否发生髋内翻作为因变量,将骨折分型、骨密度、内固定后负重时间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折分型、骨密度、内固定后负重时间是引起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内固定治疗后髋内翻的独立危险因素。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采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21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骨折按AO分型:A1型2例,A2型17例,A3型2例。合并糖尿病2例,心肺疾病6例。以骨折部位有四分之三区域骨小梁通过为愈合标准。结果骨折全部愈合。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12例(大于等于90分),较好5例(80~89分),良2例(70~79分),差2例(小于70分),总体优良率90.5%。无褥疮、下肢静脉血栓、髋内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的设计符合生物力学原理;其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固定牢固、并发症少、疗效确切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The root cause of intertrochanteric femoral fracture in elderly patients is osteoporosis manifested by reduced bone strength, decreased bone mineral density, and subsequently decreased anchoring between the internal fixator and bone. This is also a major cause of ineffective internal fixation and leads to surgical failure. Because of the special anatomical structure and biomechanical requirements of the proximal femur, internal fixation must have two basic functions, to prevent inversion and rotation of the proximal fractured femur. Reducing the incidence of coxa vara is also one of the treatment objectives.
OBJECTIVE: To validate the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minimally invasive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PFNA) in the treatment of intertrochanteric femoral fracture.
METHODS: This is a single-center, prospective, self-controlled case serie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validate the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minimally invasive PFNA in the treatment of intertrochanteric femoral fracture. Twenty patients with intertrochanteric femoral fracture scheduled to undergo PFNA implantation will be recruited from the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Chaohu Hospital of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 in China. The study protocol has been approved by the Ethics Committee of Chaohu Hospital of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 China and will be perform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guidelines of the Declaration of Helsinki, formulated by the World Medical Association. All patients will provide the written informed consent. This trial was registered at ClinicalTrials.gov (NCT02880501).
RESULTS AND CONCLUSION: The primary outcome measure of this study is the percentage of patients having PFNA implantation-related safety problems manifested as pain in the affected region, wound nonunion, incisional infection, and gross findings observed at the time of nail removal, including inflammatory reaction, tissue proliferation, and the appearance of a fibrous capsule wall 3 and 6 months after PFNA implantation. The secondary outcome measures are operative time,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duration of intraoperative fluoroscopy,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evaluated by the EuroQol five-dimension questionnaire and the Barthel Index of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fracture healing examined by X-ray images, and hip joint function evaluated by Harris hip scores 3 and 6 months after PFNA implantation. The currently reported clinical studies on PFNA for the treatment of intertrochanteric femoral fracture are mainly case series, a few of which are ret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Here, we will perform a normalized prospective case series to validate the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PFNA in the treatment of intertrochanteric femoral fracture.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方法的选择及疗效。方法回顾2008年1月-2013年2月间,我院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02例,术前均进行MullerAO分型及Singh分级,按照分型及分级结果选择动力髋(DHs)固定、股骨近端锁定钢板(LCP)或髓内钉定;全部手术均由同一组医生完成,手术治疗中要求复位良好,规范应用内固定技术;术后均常规给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抗骨质疏松及康复治疗。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随访时间3个月~18个月,平均12.7个月,按照董纪元等髋关节疗效评分标准进行评价,优54例,良42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94.1%。未发生心肺脑并发症,无感染、DVT及死亡病例发生。三组在平均手术时间及术中平均出血量,髓内钉组显著优于其他两组,有统计学意义,LCP组与DHS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三组疗效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式是治疗成功的基础;良好的复位、规范地应用内固定技术,术后积极预防并发症及康复治疗是减少术后并发症及获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根据股骨近端骨小梁的生物力学特点,设计出桁架结构内固定装置并进行力学实验.方法:尸体股骨25例,首先,采用CT对股骨上段进行扫描;然后,随机将20例股骨标本仿Evan'S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型,人工形成骨折,随机分为桁架结构固定组、Gamma钉固定组、Richard钉固定组、AO钢板固定组,每组各5例标本,并与正常标本组比较;通过万能试验机上进行压缩试验.结果:(1)桁架结构强度比Richard's钉、AO钢板强度高8%和14%;刚度高30%和33%;与Gamma钉和正常股骨相当,(P<0.05).(2)桁架结构极限力学性能与Gamma钉、正常股骨相当.(3)在1200 N载荷作用下,桁架结构张开角比Richard's钉、AO钢板固定组小(P<0.05),桁架结构与Gamma钉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4)桁架结构应力遮挡牢低于Gamma钉,只有17.39%.结论:根据股骨近端生物力学结构设计的桁架结构内固定器械,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有效的内固定装置. 相似文献
18.
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51例手术疗效与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screw,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51例,术后4~6周部分负重,6~8周依骨折类型及X线片所见情况,决定下地扶拐负重行走。结果随访时间6~18个月,骨折全部愈合,共发现髋内翻2例,患肢短缩外旋畸形4例。按照疗效判定标准,本组优34例,良12例,可5例,优良率90.2%。结论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只要术中复位满意,操作时注意定位及方向感的把握,固定可靠,术后合理康复锻炼,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背景:外侧壁概念作为近几年兴起的热点领域,对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目的:综述外侧壁的定义、范围、厚度及其在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治疗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方法:检索万方、CNKI、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检索词为"股骨转子间骨折,外侧壁,骨折固定术"和"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fracture fixation,lateral wall"。将检索到的文献进行整理并分析总结。结果与结论:①梳理了外侧壁的定义、范围、厚度的测量方法及其临床意义;②总结了基于外侧壁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分类标准;③治疗上,列举了髓外固定、髓内固定、人工关节置换和其他治疗方式共4种治疗方式,并分析了术中术后外侧壁骨折的原因和治疗方法;④结果表明,外侧壁的完整性直接影响内固定的稳定性,甚至影响内固定的成功,完整的外侧壁可以阻止股骨远端内移及头钉退出,预防髋关节内翻畸形。临床医师应该借助详细的影像学检查,分析骨折类型,综合考虑各项因素,选择合适的修复方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