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研究脑卒中后抑郁(PSD)对早期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标准将64例初发脑卒中患者分为抑郁组和非抑郁组进行研究,4周后比较简式Fugl-Meyer(FMA),Barthel指数(BI),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NS),认知功能(MMSE)量表的评分。结果抑郁组和非抑郁组比较CN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FMA和BI、MMSE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和P<0.01)。结论PSD对患者早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认知功能及运动功能的恢复有明显的负面影响。临床上应重视PSD的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2.
氟西汀对脑卒中后非抑郁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周波  肖军 《中国临床康复》2003,7(3):374-375
目的:了解氟西汀对脑卒中后非抑郁患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后非抑郁患按入院时间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除脑卒中后常规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指导外,治疗组加用氟西汀20mg/d,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30,60d用汉密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MESS,ADL评价患的情绪和神经功能。结果:发现治疗组在30d时ADL改善与对照组在统计学上有显差异(P<0.05),在60d时MESSS和ADL的改善与对照组在统计学上有显性差异(P<0.05),而两组在治疗前、治疗30,60d,HAMD、HAMA评分均无显性差异(P>0.05)。结论:氟西汀能够改善卒中后非抑郁患的神经功能,其机制的确与抗抑郁作用无关,可能是氟西汀能提高突触间隙5-羟色胺(5-HT)的浓度,促进5-HT突触的传递作用,来改善神经运动功能,促进脑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抗抑郁药物对脑卒中后抑郁症及其神经功能康复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 观察抗抑郁药物百忧解、多虑平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PSD)及其神经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中度神经功能缺损的PSD患98例,随机分为3组,于脑卒中常规治疗的同时,分别接受百忧解、多虑平及安慰剂治疗。疗效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生活状态评分(ADL)及汉密顿量表(HAMD)进行评定。结果 百忧解组在3个量表 定中,与我虑平组比较有差异性(P<0.05)、与安慰剂组比较有显差异(P<0.01),多虑平组与安慰剂组比较也有差异(P<0.05)。结论 PSD患加用百忧解治疗,可改善抑郁症状,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早期综合性康复治疗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疗效。方法:54例首次发病的脑卒中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及对照组。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6周及12周,用简易智能量表(MMSE)、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及Banthel指数量表(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的MMSE、FMA及BI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6周及12周后,与对照组比较,康复组FMA及BI评分显著提高。MMSE评分在治疗12周后与对照组比较也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早期综合性康复治疗能有效促进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抑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后抑郁患者108例,分为A、B、C3组,均按常规处理及抗抑郁药物治疗,B组同时增加运动疗法;C组则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物理疗法、针灸及心理疏导等综合康复治疗。治疗前后采用Hamilton抑郁量表(HAMD)、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评分量表(MESSS)及简易精神状态评定量表(MMSE)及Barthel(BI)指数对患者的抑郁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认知功能及ADL能力进行评价。结果:经过8周治疗,3组患者HAMD及MES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MMSE及BI评分明显提高(P〈O.01);B、C组优于A组,C组优于B组(P〈0.05,0.01)。结论:综合康复治疗有助于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状态,促进整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4种评定量表的效度、信度及可操作性检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万保  罗祖明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9):2846-2847,2867
目的:比较4种脑卒中评定量表的效度、信度和可操作性。方法:103例脑卒中患者同时接受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脑卒中评分量表(MES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评分量表(NIHSS)、欧洲脑卒中评分量表(ESS)和加拿大神经功能评分量表(CNS)评分,评分值与Barthel指数(BI)进行相关分析,与不同结局(死亡/生存)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另外对2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评定,测定各量表的平均评分时间以及评分者间一致性。结果:量表与BI的相关系数分别为:MESSS-0.804--0.815、CNS0.694-0.696,NIHSS和ESS 0.721-0.793,MESSS与BI的相关系数高于CNS(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4种量表均对死亡有充分的预测能力;CNS的评分者间一致性最好,MESSS次之,NIHSS和ESS的一致性最差;评定所需时间为CNS最短,NESSS较长,NIHSS和ESS最长。结论:NESSS具有最高的效率,较好的信度和可操作性。故在没有更理想的量表供选择的情况下,推荐选用MESSS。  相似文献   

7.
氟西汀对早期脑卒中后抑郁及总体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氟西汀对缓解早期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及促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改善的疗效。方法:42例首次发病2周内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氟西汀治疗组和对照组(不使用抗抑郁药)。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及6周,用Hamilton抑郁量表(HAMD)及Barthel指数(BI)量表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的HAMD及BI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及6周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HAMD评分极显著减低(P<0.001),BI指数评分显著提高(P<0.01)。结论:氟西汀对缓解早期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症状,促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均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后抑郁状态与抑郁症患者的多导睡眠图对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状态(PSD)患的睡眠图异常改变及与抑郁症之间的差异。方法:采用多导睡眠图对62例脑卒中和30例抑郁症患进行整夜睡眠描记,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PSD组与对照组和非抑郁组比较多项睡眠指标均有显性差异(P<0.05-0.01);PSD组的REM睡眠时间和密度明显低于抑郁症组,差异有显性(P<0.01)。结论:PSD状态病人除具有睡眠障碍在多导睡眠图改变外,REM睡眠时间和密度是一个较为特征性的改变,PSD的发生可能与脑内5-羟色胺(5-TH)递质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9.
脑卒中后抑郁的早期干预对近期康复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8,他引:20  
目的:探讨脑卒中抑郁的早期治疗对近期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后1个月内出现抑郁患80例,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临床治疗、康复训练和心理护理,治疗组加用抗抑郁药,重度抑郁加心理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3个月时进行单盲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的各种功能均有恢复,治疗组患抑郁状态改善明显,其运动功能、认知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与对照组相比有显差异(P<0.01)。结论:脑卒中后抑郁的早期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近期的运动功能、认知功能,提高患的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所致的抑郁与血管性痴呆的分析——附8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玮琳  朱敏嘉  吴京平  梁浩 《新医学》2001,32(8):466-467,484
目的:探讨脑卒中所致抑郁、血管性痴呆的发生率及其与临床类型、病情程度、脑卒中发作次数的关系。方法:应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简易智能状态检查表(MMSE),Hachinski缺血计分,神经功能测试量表对84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结果: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为44%,痴呆发生率为23%,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者共患率为17%。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抑郁,血管性痴呆的发生率就越高(均为P<0.05);多发性脑梗死组的血管性痴呆发生率高于其他脑梗死组(均为P<0.05)。复发性脑卒中患者的抑郁与血管性痴呆发生率显著高于初发者(均为P<0.01)。结论:抑郁和血管性痴呆在脑卒中患者中较常见,其发生率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临床类型,脑卒中反复发作有关,抑郁的发生率比血管性痴呆高,两者有较高的共患者,应加强两者的早期的甄别,以便有效地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1.
脑卒中相关白质疏松改变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韩雪梅  乔晋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1):1570-1571
目的:探讨脑卒中相关的白质疏松(leukoariosis,LA),改变是否影响认知功能。方法:利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作为认知功能的测评工具,比较LA伴腔隙梗死,单屯腔隙梗死,健康对照组间MMSE分值。结果:LA组MMSE评分最低,与腔隙梗死及健康对照组间比较均有显性差异(P<0.01);重度LA组MMSE评分最低,与轻度组及无LA组间比较均有显性差异(P<0.01),半球前部A车MMSE评分有相关关系。结论:重度LA对认知功能有影响;LA累及的部位不同对认知功能影响也不同,其中以半球前部LA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2.
认知行为疗法在抑郁症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张丽 《中国临床康复》2003,7(3):479-480
目的:从护理角度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在抑郁症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84例抑郁症患随机分为2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和联合认知行为治疗,以Beck抑郁自评量表(BDI)、Hamilton抑郁量表17项(HAMD)、Beek制定的功能失调性状况评定量表(DAS)、社会功能缺陷状况评定量表(SDSS)量表为评定工具进行评定。结果:出院时2组BDI、HAMD、DAS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但联合治疗组DAS评分较单纯药物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1)。出院后1年,2组BDI、HAMD、DAS评分比较有显性差异(P<0.05)。结论:抑郁症状与认知障碍有密切相关,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症的预后起重要作用,在整体护理中认知行为疗法作为精神病患心理护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早期综合康复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192例,首次发病,病程2周以内,随机分为康复组与对照组。每组96例。康复组每天进行以促进技术为主的综合康复训练,心理治疗贯穿始终。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NS)、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简式Bathel指数(MBI)对两组进行康复评价,卒中后抑郁状态(PSD)采用抑郁量表(HAMD)评定。结果 治疗前两组CNS、FMA、MBI及HAMD积分相近,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经过早期综合康复训练28d后,康复组CNS、FMA、MBI及HAMD等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以促进技术为主的早期综合康复训练并配合心理疗法,可以使脑卒中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全面的治疗,最大程度地改善运动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4.
刘雁  董为伟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1):1565-1566
目的:探讨脑循环功能仪对急性脑卒中患早期治疗和远期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观察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评分(SNSS),巴特尔指数(BI)及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结果:在治疗6周后,SNSS评分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BI指数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在MEP检查中,MEP基本正常率治疗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CCT在治疗组上下肢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结论:脑循环功能治疗可明显提高急性脑卒中患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程度。其机制与该治疗改善卒中患中枢运动传导速度有关。  相似文献   

15.
脑卒中偏瘫病人早期康复护理效果观察   总被引:18,自引:8,他引:18  
赵凤春  冀秀芳 《护理研究》2002,16(4):194-196
为探讨脑卒中偏瘫病人早期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将180例初发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康复护理组和对照组,康复护理包括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康复护理前后用Fugl-Meyer量表(FMA)评定运动功能,用Barthel指数(BI)评定生活自理能力。 结果显示:两组总治疗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康复护理后两组病人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均有所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所下降,但康复护理组FMA和BI改善程度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康复护理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提示,早期康复护理可明显改善初发脑卒中偏瘫病人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脑卒中所致抑郁、血管性痴呆的发生率及其与临床类型、病情程度、脑卒中发作次数的关系。方法应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简易智能状态检查表(MMSE)、Hachinski缺血计分、神经功能测试量表对102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结果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为43%,痴呆发生率为31%,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者共患率为20%。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抑郁、血管性痴呆的发生率就越高(均为P<0.05);多发性脑梗死组的血管性痴呆发生率高于其他脑梗死组(均为P<0.05)。复发性脑卒中患者的抑郁与血管性痴呆发生率显著高于初发者(均为P<0.01)。结论抑郁和血管性痴呆在脑卒中患者中较常见,其发生率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临床类型、脑卒中反复发作有关,抑郁的发生率比血管性痴呆高,两者有较高的共惠性。应加强两者的旱期甄别,以便有效地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 pression,PSD)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对136例脑卒中病人进行一般资料、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及汉密抑郁量表(HAMD)17项版本评分,把患者分为PSD组和非PSD组,对PSD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PSD的发生率为55.88%,最后筛选出的PSD的相关因素为:家庭关系,BI。结论:PSD的发生率较高,PSD的发病与生物、社会、心理等多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乌灵胶囊(wL)预防脑卒中后抑郁(PSD)和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549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wL组和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wL组口服WL3粒,1日3次、对照组口服安慰剂胶囊3粒,1日3次,共6周。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2、4、6周末及3个月末动态评定PSD发病率、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arthelindex,BI)评分。结果wL组6周末及3个月末PSD发病率分别为4.0%(11/277)、3.3%(9/277),对照组分别为8.8%(24/272)、7.4%(20/272),wL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2、4、6周末及3个月末HAMD、NIHS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BI在治疗后2、4、6周末及3个月末较对照组升高(P〈0.05)。结论wL预防PSD疗效明显,有助于改善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19.
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调查脑卒中后抑郁与卒中病灶部位,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关系,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评估抑郁状态及认知功能状态,并根据体格检查结果判定日常生活能力。结果:(1)不同病灶部位抑郁的发病率无显差异(P>0.05)。(2)认知功能障碍组抑郁的发病率为46.67%,明显高于正常组27.27%(P<0.05)。(3)日常生活依赖与独立组抑郁的发病率分别为36.73%和19.05%(P<0.05)。结论:脑卒中后早期即存在较普遍的抑郁情绪,抑郁与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之间存在显相关性,而与病灶部位无关。  相似文献   

20.
心理干预对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老年人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84例老年人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2组,每组各42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脑卒中药物、抗抑郁及康复治疗,心理干预组同时进行心理干预,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Hamilton抑郁量表(HAMD)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A)、Barthel生活能力指数(BI)评定、运动功能评分(FMA)检测。结果 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6~8周治疗后,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各项评分比较:抑郁量表评分(HMAD)和运动功能评分(FM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生活能力评分(NFA)和生活能力指数评分(B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理干预在老年人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治疗中起重要作用,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