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脾脉急甚为瘈疭,微急为膈中,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沫”。关于“后沃沫”一语的含义至今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是大便便下冷沫;一种说法认为是涎沫从口中出去。持第一种说法的人如隋杨上善《太素·卷十五·五脏脉诊注》:“大便沃冷沫也”。明马莳《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亦言属脾气不下疏的后沃沫;此外,还有陈璧琉、郑卓人合编的《灵枢经白话解》以及一九八二年版的河北医学院《灵枢经校释》均引用其说,并且对这段文字进行了简释:“脾脉急甚的,  相似文献   

2.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脾脉急甚为瘈疭,微急为膈中,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沫”。关于“后沃沫”含义至今有两种说法,一认为大便下冷沫;一认为涎沫从口中出。持第一种意见的如隋·杨上善《太素·卷十五五脏脉诊》注:“大便沃冷沫也”。明·马莳《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亦言是脾气不下疏而后沃沫;近人陈璧琉等合编的《灵枢经白话解》及河北医学院的《灵枢经  相似文献   

3.
《灵枢·邪客》云:“卫气者,……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藏六府。”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内经讲义》(1984年版)释;“足少阴之分间,指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的交接处。”《黄帝内经灵枢译释》和《灵枢经校释》均释为“足少阴肾经之起点”,历代注家于此或阙如弗释,或增义为训。  相似文献   

4.
《内经》之“神”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概念,其涵义与范畴笔者认为有如下五种。第一义之神——天地间的正常状态《灵枢·小针解》说:“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这里正、邪相对并提,正气为神,它是与一切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5.
关于《内经》中“肾主外”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肾主外一说 ,出自《灵枢·师传》篇 ,其曰 :“肾者主为外”。《灵枢·五癃津液别》又说 :“肾为之主外”。二者文字略有差异 ,但主要意义即“肾主外”。对以上两句经文的“外”字 ,不同医家有不同的解释。河北医学院编著的《灵枢经校释》注释 :“《太素·卷第二十九·津液》外作水” ;郭蔼春的《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释》注释 :“外是水的误字 ,应据《太素·卷第二十九·津液》改” ;张介宾《类经·十六卷五十八》注 :“心总五脏六腑 ,为精神之主 ,……肾主骨而成立其形体 ,故为心之主外也。”笔者认为 ,肾主外是正确的。“外”不应改为“水”…  相似文献   

6.
陈明 《国医论坛》1989,4(6):33-34
“脾藏营”,见于《灵枢·本神》篇。对此,古今注家多释为“脾贮藏营气”,如马莳:“人之荣(营、荣古通用)气藏于脾”,张介宾:“营出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故曰脾藏营”。《灵枢经白话解》、《灵枢经校释》、《黄帝内经灵枢译释》及今之教科书,皆谓“脾贮藏营气”。然笔者捧文细玩,发现此说与经义不切,显系错释。愚谓:“营”,  相似文献   

7.
《灵枢经》“迎”、“随”含义探讨712083陕西中医学院郑少祥高等医学院校试用教材《针灸医籍选》(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年版)在所选医经《灵枢·九针十二原》篇中,对“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迫而济之,恶得无实,一句中的“逆”(迎)和“追”(随)含义注释道...  相似文献   

8.
活血化瘀法对妇产科疾病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瘀血的涵义和原因瘀字的释义,《说文》:“瘀积血也”。血由饮食所生化,在机体的脉道中运行,环周不休,以营养全身。《灵枢·痈疽》:“夫血脉营卫,周流不休。”《灵枢·邪客》,“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血的正常状态,应在脉管内有规律地流畅运行为顺,反之为  相似文献   

9.
“治神”一词出自《黄帝内经》 ,首见于《素问·保命全形论》中“凡刺之真 ,必先治神”之句。有关治神的记载 ,在古今医著中多有阐述 ,诸如《素问·八正神明论》、《素问·徵四失论》、《素问·针解篇》、《灵枢·九针十二原》、《灵枢·终始》、《灵枢·本神》、《灵枢·小针解》等篇 ,以及《类经》、《标幽赋》、《金针梅花诗钞》 ,等文献均明确指出治神的意义及针刺操作的相关性 ,强调针刺操作必先治神 ,其临床意义非常重要。1 何谓治神  治神 ,古代医家又称本神、调神、定神、守神。  神 ,中医学认为 ,心藏神 ,心主神明 ,脑为元神…  相似文献   

10.
《内经》中《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刺法必“治于神”。其实中医“神”的含义非常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②神有精神活动、意识、思维、聪明智慧之意;③神有正气之意;④神有水火精气之意;⑤神有针刺适应之  相似文献   

11.
《灵枢·百病始生篇》云:“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对于本段经文中的“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灵枢经》(史崧本)、《甲乙经》、《太素》以及北京中医学院主编的《内经释义》均断句为“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而北京中医学院主编的《内经选读》、河北医学院校释的《灵枢经校释》以及上海、浙江中医学院主编  相似文献   

12.
一问一答     
3.如何理解“四肢为诸阳之本”和“四肢为诸阳之末”? 答:四末:有两种含义, 一指,四肢。如《灵枢·邪客篇》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二指,手指、足趾。如《素问·疟论》说:“疟之且发也,阴阳之且移也,  相似文献   

13.
宋史菘本《灵枢经·经脉》篇足阳明胃经循行原文曰:“胃足阳明之脉,起於鼻之交中,旁纳太阳之脉……”“之”字横亘其中,致文理医理难通。历代《内经》不同版本均无之字,故丹波元坚(日)《灵枢经》认为之字为衍文;现代学者郭霭春《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释义》亦从其说。但进一步考证,似难用行文作解,故又有学者提出不同看法,如傅贞亮《黄帝内经灵枢经析义》认为“之”字当作“上”,此说甚是,但未道其原委。 考“之”字大篆写作“ ”,与篆书上“ ”字接近,为《灵枢经》早期传抄过程中形近而讹,并非衍文。《灵枢经·经脉》篇中…  相似文献   

14.
如何提高针灸的治疗效果 ,是历代针灸医家一直努力追寻的目标 ,也是目前关乎针灸生存发展的核心问题。《灵枢·本神》说 :“凡刺之要 ,必先本于神。”《素问·宝命全形论》曰 :“凡刺之真 ,必先治神。”《灵枢·九针十二原》亦说 :“粗守型 ,上守神。”这些都说明在施用针刺治疗的整个过程中 ,医者思想集中 ,专心致志 ,对取得疗效是至关重要的。至于如何守神 ,《素问·针解》篇说 :“必正其神 ,欲瞻其目 ,制其神 ,令气易行也。”张景岳对此注释云 :“目者 ,神之窍。欲正病者之神 ,必瞻其目 ,制彼精神 ,令无散越 ,则气为神使 ,脉道易行也。”…  相似文献   

15.
“四关”一名,源于《内经》,历代医家注述不一,分歧较大,我们试就其理论依据及历代医家注述等诸方面,对此探讨如下: 一、四关考略“四关”之名,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篇:“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明·张介宾在《类经》中注释道:“四关者,即两肘,两膝,乃周身骨节之大关也”。指出了四关是肘膝的部  相似文献   

16.
行针调气是《内经》论刺法的主要内容之一,“调气”是调和机体失去平衡的阴阳之气。《灵枢·根结》云“用针之要,在于知调,调阴与阳,精神乃充,合形与气,使神内藏。”明确指出针灸治病在于调整经络腧穴的气机,使机体的阴阳气血恢复动态平衡状态,而达到“合形与气,使神内存”的治病目的,因此后世医家在《灵枢集注》注云:“行针者,贵在得神取气”。说明行针调气、得神、气至病所是针灸治病的基础,所以《灵枢·九针十二原》强调:“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而针灸取效的关键,是在临床中根据机体阴阳气血虚实而采取不同行针手法,因此调气即是得气的前提,也是得气后施行补泻的一种方法,故在得气的基础上采用各种手法,促使气至病所,以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目的。兹将笔者多  相似文献   

17.
针灸“人神禁忌”学说中的“尻神”辨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戎 《中国针灸》2002,22(8):571-571
针灸学中有一种“人神禁忌”(又称“日禁”或“日忌”)学说。“人神禁忌”本不源于医学 ,大约盛行于我国的汉代 ,医籍受其影响 ,遂被针灸家所取。《灵枢》、《甲乙经》等均载有日禁内容 ,《灵枢·官能》更强调“必知天忌 ,乃言针意” ,我国第一部针灸日禁专书《黄帝虾蟆经》大约也出自汉代。针灸医籍中的“人神禁忌” ,多半杂有迷信内容 ,荒诞不经 ,即便是古代的针灸学家 ,也有不屑于兹者 ,如明代高武即在其《针灸聚英·胡侍郎奏过尻神指诀》中加按指出 :“以上诸禁忌 ,惟四季所忌似合《素问》 ,其馀不知何时何人所起 ?如所谓‘尻神’、‘人…  相似文献   

18.
<正> 《灵枢·官能篇》说:“用针之要,无忘其神”。《灵枢·本神篇》亦说:“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可见针刺与神的关系十分密切,也充分体现了神在针刺治疗中的重要性。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相似文献   

19.
伏冲脉的名称,源于《内经》。《灵枢·岁露论》云:“入脊内,注于伏冲之脉。”指出伏冲脉位于脊内,“伏冲之脉,即冲脉之在脊内,以其最深,故曰伏冲”(张景岳)。《灵枢·百病始生》云:“其着于伏冲之脉者,揣之应手而动。”那末,揣按在何部位方能出现“应手而动”呢?《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  相似文献   

20.
<正>1两神相搏《灵枢·决气篇》说:"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按此文之"搏",非错字,乃为"薄"之假借字耳。"搏"、"薄"二字古时可通也。故王冰《素问·调经论》引《灵枢经》此文说:"两神相薄,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而作"两神相薄"也。在古代典籍中,常以"搏"为借"薄"用。如《灵枢·胀论》说:"真邪相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