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玄太权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2):1589-1589
典型癫痫发作时,全身抽搐、意识丧失,比较容易诊断.而无意识丧失及抽搐、局部疼痛的癫痫较罕见,容易被误诊.现将我院1994~2003年躯体不同部位疼痛性癫痫20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文20例,其中,男6例、女14例,发病年龄4~9岁,发病至确诊时间为3个月~九年.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塞(AMI即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是内科常见急症、重症。冈病理生理机制不同,一些忠者缺乏典型胸骨后压榨样疼痛,而以其它部位疼痛为突山表现,常易误诊误治。能否及时作出正确诊断对预后影响极大。笔者对近年来诊治的少见疼痛部位心肌梗塞进行总结,旨在加深认识,利于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急性心肌梗死(AMI)疼痛的典型部位在胸骨后或心前区。当胸外非典型部位为临床首发表现时,极易忽视,导致误诊或漏诊。有鉴于此,结合文献概述如下,以资警惕。回误诊类型分析1.1因突发性头痛误诊为血管性头痛、脑血管意外及脑动脉硬化。张义元(199)报道1例男性患者,6O岁,因左侧头面部剧痛5小时,以头痛原因待查入院。患者5小时前于安静状态无诱因突然出现剧烈持续性头面痛,呈撕裂、刀割样,阵发性加剧,伴牙痛、上腹痛、恶心,偶有非喷射性呕吐,无胸痛、气短症状,无景厥、昏迷,无肢体瘫痪及大小便失禁,否认有高血…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的非典型疼痛部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5.
6.
杨岚 《河北医学》2003,9(4):368-369
心肌梗塞 (下称心梗 )均有心前区长时间的疼痛。但对心梗表现为特殊部位的疼痛往往被人忽视 ,在加强临床观察及护理中 ,多能早期发现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我院近 2 0年来收治了 2 84例急性心梗。其中男性 2 13例、女性 71例、年龄 2 9~ 85岁。无心血管病 72例。 5 0岁以下 2 7例。1.2 特殊部位疼痛 :上腹部剧痛误为急性胰腺炎或胃穿孔 8例、颈椎部疼痛 4例、消化道出血 3例、左肩疼痛 3例、上腹部疼痛 10例、老人牙痛 3例、背部疼痛 2例、间歇性跛行 2例、急性肠炎 4例、左上胸痛 2例。2 临床护理总结2 .1 上腹部剧…  相似文献   

7.
<正> 在临床工作中,许多病人需肌肉注射某种药物以达到治疗的目的。病人疼痛的轻重,除与所注射药物有关外,还与注射部位有关。 1.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本组病例10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男32例,女18例,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均为成年人。 1·2 注射部位与方法 对照组注射部位为臀裂顶点向左或向右划一水平线,然后髂嵴最高点作一垂直平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塞是常见急症之一,临床上以心前区疼痛为典型症状不易忽视,但有些急性心肌梗塞早期缺乏疼痛症状,或疼痛部位表现不一,如不及时救治,病死率很高。现将我科1996年1月至1998年1月收治的特殊疼痛部位的急性心肌梗塞32例的观察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相似文献   

9.
特殊部位疼痛的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的误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裕民  林铮 《医学综述》1996,2(5):255-256
我们收集了近十年来国内有关文献发表的特殊部位疼痛的心绞痛,急性心梗112例,其中误诊107例,误诊率95.5%。本文就其特殊表现,误诊原因进行分析,以希从中吸取教训,提高诊断正确率。1 误诊类型与分析1.1 因上腹痛伴恶心、呕吐,被误诊为急性胃肠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胃穿孔等急腹症。本文中有65例以上腹痛伴恶心、呕吐发病。肋间神经除分布于前腹壁及腹膜壁层外,其下支也分布于前腹壁及腹膜壁层、膈肌边缘,当心肌缺血坏死性代谢产物和炎性因子刺激交感神经末梢,胸膜传入神经或膈神经,反射性地引起上腹牵拉性疼痛,个别病人可有反射性肌痉挛出…  相似文献   

10.
疼痛部位不同应想到急性心肌梗死3例报道.在临床上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使部分心肌因严重持久缺血而发生的局部坏死.可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同时该病与气候有关.此3例报道中,患者疼痛部位来自腰部、头部、下腹部.  相似文献   

11.
蓝勇波  杨渊  陈前芬 《广西医学》2008,30(12):1939-1940
髋关节骨关节炎多见于50岁以上的男性,以往诊断原发性骨关节炎者较多,但目前有作者认为90%以上的原发性骨关节炎患者是继发的.髋关节炎患者有的以膝关节疼痛就诊,易误诊为膝关节病而延误治疗时机[1].本研究以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THA)的病例为对象,对晚期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引起的疼痛部位,以及延迟诊断的有关问题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疼痛性眼肌麻痹是伴有眼部、头面部疼痛的眼肌麻痹综合征。它可能是眶内疾患、眶尖地区疾患、眶上裂疾患、海绵窦或海绵窦后部地区疾患的征侯。因受累部位不同而临床表现也稍有差异。分析其临床现象可以判断疾患的解剖部位。一、眶内或眶尖疾患:眶尖疾患可致眶尖综合征,此系颅神经Ⅱ、Ⅱ、Ⅳ、Ⅴ第一支及Ⅵ受累。其原因常为邻近眶上裂、海绵窦与视神经部位的肿瘤、炎症或外伤。眶上裂与视神经孔仅被一薄骨壁所分开,故位于眶尖的炎症或肿瘤可破坏视神经及通过眶上裂的神经与血管。眶尖综合征病变可在眶内,也可在颅内近视神经孔或眶上裂处。此外还有假性眶尖综合征,其  相似文献   

13.
不同部位高压静脉注射造影剂致局部疼痛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寻找高压静脉注射造影剂时局部疼痛程度最轻的注射部位.方法:将4 062例行增强CT检查的患者按静脉穿刺部位分为A组(肘正中静脉组)、B组(前臂头静脉组)、C组(前臂贵要静脉组)、D组(前臂掌侧下段静脉组)和E组(手背静脉组).静脉穿刺均采用直刺法,分别观察各组注射部位局部疼痛程度.结果:不同注射部位疼痛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局部疼痛最轻,其次为B、C和E组,D组局部疼痛程度最重.结论:高压静脉注射造影剂时,应尽可能选用血管部位较深、管腔较大和侧支分流量较大的血管,以减轻注射时局部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进行上肢不同部位在丙泊酚静脉注射时疼痛的比较性研究与预防。方法选择ASA分级Ⅰ~Ⅱ级447例,在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下实施上消化道内镜诊疗,将患者随机分为肘正中静脉组(EI组)、桡静脉组(RI组)及手背静脉组(HI组),每组149例。EI组在无痛上消化道内窥镜诊疗下于肘正中静脉缓慢匀速注射丙泊酚注射液;采用同样方法对RI组与HI组注射,除常规连续监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外,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三组除记录麻醉药物用量和辅助用药情况,均需连续监测患者呼吸、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及不良反应等内容。结果丙泊酚推注可使局部出现刺激性胀痛与放射性疼痛,HI组与RI组较EI组疼痛明显,三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EI组局部疼痛减轻,但放射痛仍然存在。实施护理干预、缓慢诱导、匀速注射及复合利多卡因等预防注射痛效果明显。结论上肢不同部位丙泊酚静脉注射痛比较显示,肘正中静脉、桡静脉与手背静脉疼痛依次递增,采取复合利多卡因的方法则能有效预防。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梗塞区域与体表疼痛部位及其放射部位的关系,本文分析了51例前壁和45例下壁AMI病人。体表疼痛部位和疼痛的放射部位均划分为7个区域,结果显示前壁与下壁AMI病人的体表疼痛部位及其放射部位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因此,前壁与下壁AMI的体表疼痛部位及其放射部位是相似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部位及密度对下腰部位疼痛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脊柱骨科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的106例(114个骨折椎体)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年龄分为<70岁组(26例)、70~79岁组(58例)和>80岁组(22例),平均随访时间2.1年.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记录PKP术后疼痛发生率,骨密度(BMD)和T值进行测定,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对患者术后下腰部疼痛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106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患者中单一骨折98例,2个椎体骨折8例;三个年龄组患者的骨密度、T值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任意两年龄组的骨密度、T值经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KP术后,下腰部疼痛发生率为18.9%(20/106);三个年龄组患者下腰痛发生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任意两年龄组的下腰痛发生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经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年龄组患者随着骨密度和T值的下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呈现上升的趋势.骨折部位距离下腰部位越近则疼痛发生率越高.结论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患者PKP术后有16.0%的患者发生下腰痛,椎体骨折部位及骨密度与下腰痛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病例摘要患者,男,51岁,1988年10月4日急诊入院。入院前6天无明显诱因突然发生心前区疼痛,胸闷,每次约10分钟。入院前24小时持续胸骨后剧烈绞窄性疼痛,伴大汗、恶心、来急诊,以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入院。既往偶有发作性胸闷史2年,否认高血压病史。查体:体温37.5℃,心率60次,律整,Bp 150/10,心界不大,心尖部第一心音明显减弱,各瓣膜区无杂音,  相似文献   

18.
大量临床资料显示左心功能严重受损的窦性心律患者,在无心脏起搏的传统适应证时,采用缩短AV间期的双室起搏方法,可改善患者心功能。其机制是左室获得最佳充盈状态及收缩前期反流二尖瓣减轻。收缩前期二尖瓣反流特别见于心衰伴Ⅰ或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时,这些病人心室充盈时间缩短及二尖瓣反流时间延长。尽管这些变化对心功能正常患者无明显短期影响,但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9.
<正> 重症肌无力(MG)不仅损害横纹肌接头处,还累及身体的许多部位,是一个广泛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 病因及发病机制 MG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多数专家认为,本病为自身免疫疾病,尤其是发现胸腺与本病的关系后更支持此观点。MG患者有细胞免疫低下.体液免疫球蛋白(IgG,IgM)及斑环免疫复合物(CIC)过高的表现。Ts细胞缺陷是MG发病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正>患者,女,56岁。左髋关节及双踝关节疼痛、肿胀2年余,查体:双踝关节肿胀,以左侧为著,皮温不高。皮肤表面无破溃及瘘道。实验室检查:血沉增快(35 mm/h),结核菌素(+++)。X线数字化摄影(DR):两中上肺结核,部分硬结、纤维化;右侧骶髂关节间隙增宽,关节面破坏,可见多发囊性变及硬化带;左髋关节半脱位表现,关节间隙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