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评价Percusurge远端保护装置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其中 2例分别于发病后 2h、7h行直接血管成形术 ,1例于发病后 17d行择期冠状动脉成形术 ,术中均使用Percusurge远端保护装置保护病变远端血管并对梗死相关血管行负压抽吸。结果  3例患者介入治疗均取得成功 ,血管内吸出大量血栓 ,术后达到TIMI 3级血流 ,患者症状迅速缓解 ,其中 1例有轻度血管内膜撕裂 ,但不影响远端血流 ,未予特殊处理。结论 Percusurge远端保护装置能有效保护远端血管 ,吸出冠状动脉内血栓 ,避免远端血管栓塞。该方法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在急性心肌梗死等冠状动脉内存在大量血栓的情况下行介入治疗时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远端血栓保护装置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远端血栓栓塞是高危病变如急性心肌梗死 ,尤其是大隐静脉 (SVG)移植血管的介入治疗过程中较常见的并发症 ,可导致“无血流”或“慢血流”现象和心脏不良事件 (MACE)发生率的显著增高 ,是介入治疗后远期死亡和MACE发生强烈的独立预测因子[1] 。而且 ,一旦远端血栓栓塞 ,无论冠状动脉内应用尿激酶、GPⅡb/Ⅲa还是血栓清除术 (如Angiojet)都不能显著改善患者近期或远期临床预后[2 ] 。为此 ,我们在高危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中应用了新颖的远端血栓保护装置(PercuSurgeGuardwire) ,评价其有效性与完全性。一、资料与方法1 临…  相似文献   

3.
远端血栓保护装置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远端血栓栓塞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严重的并发症,尤其在高危病变如急性心肌梗死和大隐静脉(SVG)桥的介入治疗过程中更常见.远端血栓栓塞可直接导致"慢血流"或"无再流"现象,心肌梗死,泵衰竭或死亡等严重的临床后果,而且传统药物疗效不佳.目前认为,微血栓在远端血栓栓塞的机制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远端血栓保护装置是迄今为止预防PCI过程中远端血栓栓塞并发症较理想的器械.  相似文献   

4.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采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以实现及时的心肌机械再灌注。但对于心外膜血管闭塞的患者来说,进行球囊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可能会导致管腔内的血栓破裂,从而引起心肌再灌注不良和微循环障碍,而血栓抽吸的应用则可以有效地预防远端血管栓塞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本综述主要着眼于血栓抽吸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临床介入治疗方面的应用,并对其优缺点和相关研究的结果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PercuSurge远端保护装置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自2003年12月至2005年12月,共174例接受急诊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是否使用PercuSurge远端保护装置分为远端保护装置(DPD)组78例和对照组96例。比较两组间的基础临床状况、造影情况、介入治疗结果。病变血管术后均行TIMI分级、心肌染色分级。结果DPD组78例中72例抽出肉眼可见的红色、白色碎屑或红色血栓条。两组间的基础临床状况、术前造影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PD组PCI术后TIMI分级≥2级(94.9%比79.2%)和心肌染色分级(2.65±0.68比2.22±0.94)明显高于对照组(均为P〈0.05),对照组PCI术后无复流现象发生率(5.1%比16.7%)、远端血管栓塞现象发生率(5.1%比18.8%)和30天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2.6%比7.3%)均明显高于DPD组(均为P〈0.05)。与PCI术前比较,血栓抽吸术后TIMI血流分级(0.43±0.80比2.92±0.28)、心肌染色分级(0.22±0.63比2.27±0.73)和最小管腔直径(0.12±0.23mm比1.97±0.66mm)均明显增加(均为P〈0.0001)。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等冠状动脉内存在大量血栓的情况下应用PercuSurge远端保护装置行PCI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Percusurge远端保护装置(DPD)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04例接受急诊PCI治疗的STEMI患者分2组,DPD组48例,对照组56例。比较2组间的基础临床状况、造影情况、介入治疗结果。病变血管术后均行TIMI分级、TIMI计帧。结果:DPD组48例全部抽出肉眼可见的红色、白色碎屑或红色血栓条。2组间的基础临床状况、术前造影情况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DPD组与对照组间术后TIMI2~3级为91..7%和76.8%(P<0.05),发生无复流现象为4.2%和16.1%(P<0.05);远端小血管栓塞为8.3%和23.2%(P<0.05);2组的TIMI帧数为20.2±2.8和31.2±4.4(P<0.05);住院期间均无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PercusurgeDPD能有效保护远端血管,吸出冠状动脉内血栓,避免远端血管栓塞。该方法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在急性心肌梗死等冠状动脉内存在大量血栓的情况下行介入治疗时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血流(心肌梗死血栓溶解后血流)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和造影资料,应用单变量和多变量逻辑回归的方法,分析可能影响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肌梗死血栓溶解后血流的临床和介入操作的相关因素。结果共入选75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心肌梗死血栓溶解后血流3级者60例(占80%),心肌梗死血栓溶解后血流≤2级者15例(占20%)。单变量分析表明梗死相关血管直径、球囊扩张次数、置入支架数量和直径、支架内扩张次数、有无糖尿病史、症状发作至急诊室就诊时间、症状发作至导管室时间、症状发作至血流开放时间可明显影响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肌梗死血栓溶解后血流(P均<0.05);多变量分析表明梗死相关血管直径、球囊扩张次数、有无糖尿病史、症状发作至急诊室就诊时间可独立影响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肌梗死血栓溶解后血流(P均<0.05)。结论梗死相关血管直径、球囊和支架扩张次数、有无糖尿病史、症状发作至血流恢复时间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肌梗死血栓溶解后血流。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中抽吸导管应用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恢复远端血流,进行再灌注最有效的方式,但急诊PCI时患者血栓负荷往往较重,常常发生"慢血流"和"无复流"现象,严重影响介入治疗的效果[1].近年来血栓抽吸导管的应用取得了较好效果,我们在急诊PCI中应用了抽吸导管,以观察其近期效果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再灌注治疗不仅包括心外膜血管的再通即介入治疗和溶栓治疗,还包括心肌微循环的改善即心肌水平的再灌注,有扩张微血管、抗凝抗血小板聚集、微血管的远端保护装置和吸出微血栓装置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栓抽吸术+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8月至2010年10月株洲市一医院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52例,分成血栓抽吸术+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组与血栓抽吸术+标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组,比较两组间2 h内患者胸痛缓解率、ST段回落率、肌酸激酶及同工酶峰值、心肌梗死溶栓血流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是否支架植入及术后1个月内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两组术后靶血管心肌梗死溶栓血流、术后2 h ST段回落(ST段回落较ST基线>50%)、2 h内患者胸痛缓解率、心肌梗死溶栓血流分级、肌酸激酶及同工酶峰值、5~7天后左心室射血分数、术后1个月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栓抽吸术+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组支架植入构成比明显低于血栓抽吸术+标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组。结论血栓抽吸术是急性心肌梗死直接介入治疗的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手段,能有效改善心肌灌注。血栓抽吸术+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均较好,有一定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GuardWire在急性心肌梗死 (AMI)急诊介入治疗时应用的价值。方法 连续观察 4 8例AMI急诊介入治疗并应用了GuardWire的患者 ,记录术中心电图变化及血流情况等 ,分析该装置的操作、造影和手术成功率 ,以及住院期间和术后 30d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操作成功率、造影成功率和手术成功率均为 10 0 %。远端球囊阻塞时间平均 (8 1± 6 8)min ,所有患者均能良好耐受。 93 8%的患者吸引出肉眼可见的血栓 /斑块碎片 ,术中未出现因远端血管阻塞而引起的血液动力学或心电图、症状变化 ,未出现远端血管栓塞或无血流现象。住院期间和术后 30d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为 0。结论 该装置容易操作 ,可安全地应用于冠状动脉系统 ,有效防止AMI急诊介入治疗中可能出现的远端血管栓塞。  相似文献   

12.
循证医学表明,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充分、持续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RA),使心肌恢复有效的再灌注[1].由于急诊介入治疗(PCI)TIMI3级血流率高、IRA开通持久充分并发症少,疗效明显优于溶栓治疗,已经成为再血管化治疗的最重要方法[2].然而在介入治疗中尽管开通了梗死相关血管,却有部分患者发生无复流或慢血流现象从而影响到心肌灌注和PCI的疗效[3].PCI术中微血栓栓塞远端微血管是无复流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为此,对STEMI患者PCI术进行球囊扩张前先应用血栓抽吸导管抽吸冠状动脉内血栓,然后进行常规PCI术,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报告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导致相邻正常冠状动脉发生急性血栓闭塞的经过。方法1例患者在前降支行PCI时,造成正常左回旋支内急性血栓闭塞。另1例在行左回旋支PCI时,造成正常前降支内急性血栓闭塞。结果1例患者因发生前降支和回旋支急性闭塞,产生心室颤动而死亡。另1例对前降支新发血栓行PCI等抢救成功。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靶血管行PCI时,可导致血栓逆行栓塞其相邻的正常血管,造成冠状动脉急性闭塞,故在操作中注意技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血管远端保护装置(PercuSurge)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高危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预防远端血管栓塞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高危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40例,其中血管远端保护装置组和对照组各20例,血管远端保护装置组与对照组基础临床状况、术前造影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的基础临床状况、造影结果、介入结果,随访住院期间情况,包括病变血管血流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分级(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分级、“罪犯”血管所支配心肌的心肌灌注分级(TIMI myocardial perfusion,TMP)、无复流现象以及主要心血管事件。结果 血管远端保护装置组20例均使用抽吸导管,抽出数量不等的血栓。术后TIMI3级血流、TMP3级获得率和无复流在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远端保护装置组术后肌钙蛋白Ⅰ(P〉0.05)和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较低(P〈0.001),近期左心室射血分数高(P〈0.01)。血管远端保护装置组无主要心血管事件,对照组死亡1例。结论 血管远端保护装置在高危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安全可行,可改善术后远端心肌血流灌注,减少无复流现象,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DIVERTM)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05年3月至2006年4月符合急诊PCI治疗条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74例,入选患者梗死相关血管(IRA)100%闭塞伴冠状动脉内血栓,开通IRA后均置入西罗莫司药物涂层支架。其中36例(A组)将0.36mm(0.014in)BMW冠状动脉导丝送至闭塞血管远端,沿该导丝送入血栓抽吸导管(DIVERTM),持续负压下从血管近端至远端缓慢推抽2~3次,造影提示血栓影消失后直接置入支架;另外38例(B组)按常规方法完成PCI术。比较两组间血管开通率、无复流发生率、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半年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血管开通率均为100%,A组无复流发生率及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2.78%比21.05%,2.78%比10.53%,P均<0.05)。平均随访3.2±1.4个月,随访率93.5%,两组半年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为0。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DIVERTM)安全可行,操作简单,能够明显减少冠状动脉内血栓,降低无复流和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其临床效果优于普通治疗组。  相似文献   

16.
<正>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raction,STEMI)主要由斑块破裂或侵蚀处闭塞的冠状动脉(冠脉)血栓形成所致。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是STEMI在开放梗死相关动脉(IRA)方面首选的再灌注治疗方法。然而,STEMI患者通常伴随高血栓负荷,超过20%[1]的患者进行支架置入术后可能出现慢血流/无复流现象,从而导致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和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血栓抽吸和远端保护装置虽能降低远端栓塞的风险,但因对远期预后的改善不明确而未被指南常规推荐。不少研究显示延迟支架植入的预后可能优于传统即刻支架植入。延迟支架植入术是指经皮冠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恢复冠脉部分血流后,  相似文献   

17.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64例静脉桥血管病变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静脉桥血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及支架治疗后的早期临床结果。方法对64例91处大隐静脉桥血管病变行介入治疗,将术中及住院期间的临床结果和术中应用的其他介入治疗辅助装置一并录入数据库并进行分析。结果手术成功率95.3%;术中发生非Q波心肌梗死1例(1.6%)。一过性无再流现象4例(6.3%),其中1例置人支架后无再流而出现室颤,经电除颤、心脏按压、气管插管及置入主动脉内气囊反搏装置后血流恢复正常。应用血管远端保护装置7例(10.9%),X-sizer取栓系统4例;术中或术后应用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25例(39.1%)。住院期共发生非Q波心肌梗死2例,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1%。结论静脉桥血管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加支架治疗的即刻成功率高,近期临床效果满意,中、远期结果有待进一步随访;血管远端保护装置和血小板受体拮抗剂的应用有可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是由于急性血栓形成并阻塞远端血流引起的,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不但要开通闭塞病变,而且要恢复远端心肌灌注.但介入治疗往往引起约13%~80.9%[1,2]的患者术后出现慢血流或无复流现象,远端微循环栓塞系造成该现象最重要的原因之一[3,4].影响介入治疗效果.近年问世的各种远端保护装置(distal protection device,DPD)为防治远端栓塞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本研究拟在STEMI急诊PCI中应用Percusurge DPD,评价其在STEMI急诊PCI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血栓抽吸并联合球囊成型及支架置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对梗死心肌再灌注的影响。方法进行急诊PCI的AMI患者共156例,对其中78例进行冠状动脉内血栓抽吸,然后进行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治疗。术后造影观察冠状动脉扩张效果及梗死相关血管血流及心肌灌注、心电图STR情况。结果抽吸血栓组与同期入选未抽吸组相比,TIMI血流3级分别为89%和78%;TMP灌注3级分别为88%和45%,STR〉50%者分别为68%和50%。结论经导管进行冠状动脉内血栓抽吸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简单有效的方法,并可提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减少无再流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 ,经常会发生血管远端的栓塞而导致“慢血流”或“无血流”现象。外周血管 (如颈动脉 )的介入治疗中 ,栓子若脱落到远端其后果则更为严重。许多公司开发了一系列技术和设备 ,目的在于减少或避免远端栓塞的发生。其中美敦力公司生产的基于PercuSurge技术的GuardWirePlus远端球囊保护系统 ,是目前唯一获得FDA批准用于大隐静脉桥 (SVG)血管介入治疗的远端保护装置 ,也是目前唯一可应用于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 (颈动脉、肾动脉等 )的系统。GuardWirePlus系统由 3个主要部分组成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