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丽娟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17):71-73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PHT)外科手术后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行外科手术治疗的163例肝硬化PHT患者,依据术后是否形成PVT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记录2组患者一般资料及病变特点,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肝硬化PHT患者外科手术后形成PVT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门静脉内径(PVD)、脾静脉内径(SVD)及D-二聚体是肝硬化PHT患者外科手术后形成PVT的危险因素;通过ROC曲线分析显示,当SVD>9.42 mm或PVD>12.86 mm或D-二聚体水平>14.23 mg/L时,术后PVT发生的风险明显增加。结论 PVD、SVD及D-二聚体是肝硬化PHT外科手术后形成PVT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腹腔镜脾切除手术(laparoseopic spleneetomy,LS)后可发生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处理不及时或方法不当可导致严重后果,甚至死亡。目前其发病率、发病机制不甚清楚。现对腹腔镜脾切除术后可能引起的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及机体的凝血纤溶改变,以及如何防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袁金艳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6):53-56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相关护理方法。方法选取123例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术后是否出现门静脉血栓(PVT)分为PVT组40例和非PVT组83例,对可能造成患者形成PVT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VT组的腹水史、脾容积、门静脉宽度、脾静脉宽度、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及抗凝药物的使用与非PVT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血小板计数、门静脉宽度、脾静脉宽度、未使用抗凝药物是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PVT受众多因素的影响,术后应该针对PVT形成的危险因素给予相关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我院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共77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实行脾切除或断流术.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门静脉是否有血栓形成分为血栓组和无血栓组.结果:77例患者中,30例有门静脉血栓形成,47例无血栓形成.单因素及多因素综合分析显示门静脉血栓与术后第7天D-二聚体、术后门静脉内径、术后门静脉流速有关.且每例患者术后总预测正确率为84.4%.结论:术后第7天D-二聚体、术后门静脉内径为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而术后门静脉流速为其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5.
门静脉系统血栓(PVT)是指手术、创伤、炎症等各种原因导致的门静脉主干和(或)其分支肠系膜上、下静脉和脾静脉血栓形成。PVT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因其发病隐匿,早期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易被漏诊,错过最佳治疗时机[1]。本文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术后PVT进行综述,以期进一步提升人们的认识水平和防治能力。1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6.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7,(5)
门静脉血栓(PVT)是肝硬化患者的并发症之一,因肝硬化患者机体促凝与抗凝机制较为复杂,虽理论上抗凝治疗可实现门静脉再通和改善肝病预后,但因面临着消化道出血等致命性风险,在实际工作中是否抗凝一直存在争议。目前肝硬化患者合并PVT的抗凝治疗仍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如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抗凝监测指标、抗凝药物的用量及持续时间等。下面主要围绕肝硬化合并PVT的抗凝治疗现状进行叙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门静脉血栓(PVT)患者的临床特点,为早期预防和治疗PVT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73例PVT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 、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 73例PVT患者中,有内镜治疗史39例,脾切除史10例;肝功能Child分级中,A级33例,B级31例,C级9例;病因分布中,肝硬化67例,肝癌5... 相似文献
8.
手助腹腕镜下门静脉高压症巨脾切除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总结在手助腹腔镜下施行门静脉高压症巨脾切除术的手术方法和经验教训。方法:患者取平仰卧位。经腹白线作长6-8cm的手助小切口。先经此切口在直视下离断部分脾结肠韧带和脾胃韧带,并结扎脾动脉。切口安装自制的充气式切口开关。脐下和左上腹部适当部位安置3个10mm(或12mm)Trocar。切脾方法有两种,一是先离断脾周所有韧带,待脾蒂完全游离后再以Endo-GIA切断(方法A);二是在直视手术的基础上,先以Endo-GIA切断脾蒂,后将脾肾韧带、皮膈韧带、剩余的脾胃韧带和胃短血管离断(方法B)。自2000年3-12月,先后对5例乙肝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施行了此种手术。手术时间125-180min,平均149min。术中失血70-460ml,平均222ml。采用方法A的3例术后恢复均顺利,未发生任何并发症。采用方法B的2例均发生胰尾损伤。结论:手助腹腔镜下门静脉高压症巨脾切除术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创伤比开腹手术小。但由于此类病人凝血机制差,术中避免胰尾损伤至关重要。采用上述方法A可能较为稳妥。不过因例数少,进一步的经验仍有待总结。 相似文献
9.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腹腔镜脾切除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本院2000年6月至2007年12月对21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合并脾功能亢进的病人施行LS,效果满意,现将并发症的观察治疗、护理配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本中心2009年1月—2010年3月5例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手术方式、术后临床化验指标、相关的影像学检查结果、临床处理及预后。结果: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0.4%(5/1269),均发生在术后1周内,以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短时间内急剧升高为初发表现。除1例门静脉右支部分血栓形成予抗凝治疗后存活;其余4例门静脉主干血栓者经抗凝治疗及肠系膜上动脉置管间接溶栓治疗无效,均于血栓形成2周内死亡。结论:门静脉血栓形成是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一种少见的,但却是致命的血管并发症,其确切的发病机制、有效的预防及治疗方法需重视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手助腹腔镜门脉高压症的脾切除和门奇静脉断流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手助腹腔镜脾切除门奇断流术的手术技术。方法 用手助腹腔镜完成18例脾切除门奇断流术。结果 18例手术全部成功。手术时间150~260min,平均180min。术中出血200~2000mL,平均540mL。切除脾重500~2000g,平均910g。住院时间8~18d,平均9.7d。术后病人恢复顺利,疼痛少,5例术后用止痛剂,24~74h排气,平均52h。手助切口愈合良好,1例出现并发症,1例术后因肝功能衰竭死亡。结论 手助腹腔镜行脾切除门奇断流术不但安全可行,而且具有微创手术的优点,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 探讨内镜下硬化剂治疗(endoscopic injection sclerotherapy,EIS)术后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及PVT对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EIS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肝病消化中心自2016年1月至2... 相似文献
15.
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我国 ,门静脉高压症的主要病因是病毒性肝炎所导致的肝硬化 ,而其外科治疗主要是针对解决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的破裂出血 ,其次是纠正脾大和脾功能亢进。主要的手术方法有门体静脉分流术和门奇静脉断流术 ,以及目前蓬勃发展的肝移植术。1 门体分流术门体分流术是通过门静脉与体静脉吻合而分流血液 ,以降低门静脉压力 ,进而达到制止食管和胃底曲张静脉出血的目的。早在 190 3年Eck在狗的身上成功实行端侧门腔静脉分流术 ,随后Vidal在人体实行 ,但直到 1930年门腔分流术才被引入治疗肝硬化 ,Whipple和Blackmor同时介绍… 相似文献
16.
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有相当数量患者出现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为一较常见并发症.我院1997年~2003年,共实施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或脾切除 门奇断流术156例,术后出现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30例.对其中单纯脾切除和脾切除 门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不同手术方式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形成有显著差异.因术后血栓发生率高,我院于2001年起采取了脾静脉术中注射小剂量肝素 术后复方丹参液静脉滴注等预防措施,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明显降低.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手术仍然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合并胃底食道下段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重要手段[1 ] ,Hassab’s手术是目前较为认可的术式 ,现将我院 1992年 7月~ 2 0 0 1年 1月的病例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 4 4 3例 ,其中涉及手术治疗194例 ,男性 15 3例 ,女性 4 3例 ,年龄最小 19岁 ,最大 73岁 ,平均年龄 5 2岁。按肝功能分级Child’sA级 69例 ,Child’sB级 91例 ,Child’sC级 3 4例。其中急诊手术 3 1例 ,属 2次手术 18例。1.2 手术方法采用上腹部正中或双肋沿下切口进腹 ,… 相似文献
18.
我院自1988年7月~1997年6月采用脾大部切除门肺分流(脾肺吻合并大网膜包肺)附加断流术(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28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均康复出院.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PVT)形成危险因素及抗凝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该院收治的86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根据其资料结果记录所有患者性别、年龄及疾病情况,以及抗凝治疗方法、治疗效果及其PVT形成情况,比较发生和未发生PVT的患者上述资料的差异,分析影响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PVT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86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16例并发PVT,发生率为18.60%,16例PVT患者分为抗凝治疗组(6例)和未抗凝治疗组(10例),随访1年期间抗凝治疗组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3例(50.00%),未抗凝治疗组3例(30.00%),抗凝治疗组和未抗凝治疗组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40,P=0.424)。(2)经非条件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小板、低清蛋白、存在糖尿病病史、有脾脏切除史及门静脉主干宽度增加均为导致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PVT的可能危险因素(P0.05)。(3)经进一步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计数增加及门静脉主干宽度增厚均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P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小板计数增加及门静脉主干增厚均为导致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PVT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相关抗凝治疗不会加大其出血概率,可适当予以治疗。 相似文献
20.
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血栓形成的超声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组病倒,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23~54岁,平均41.8岁,均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加门奇断流术。术后因持续发热,腹痛等症而行超声检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