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韦晓梅  王光铭 《河北中医》2012,34(6):847-848
消化性溃疡主要是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因溃疡的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而得名,形成侵及黏膜、黏膜下层和肌层的慢性疾病.本病属中医学胃脘痛范畴,现多称之为“胃疡”,亦有人以“胃痈”论治.中医学对胃脘痛的论述往往以心痛概括,如《丹溪心法》指出“心痛即胃脘痛”,《张氏医通》亦指出“凡言心痛,都属胃脘”.本病发病率较高,且精神因素为其发病的重要诱因,我们对消化性溃疡从肝郁论治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2.
胃脘痛辨治     
胃脘痛又称胃痛,以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证。古代文献称之为“心下痛”、“胃心痛”、“胸腹痛”等等。多由情志不舒、饮食失调、寒邪外侵等因素而致,病理关键在脾胃升降失常、气血瘀滞不畅,不通则痛。治疗上则以“通”为法,理气和胃而止痛。临床多见于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癌、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等疾病。病因病机胃居于中焦,通过经脉与脾相连,合称“后  相似文献   

3.
甘草泻心汤和乌梅丸治疗胃痞、顽固性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多见,二者病机均为上热下寒、上实下虚之虚实夹杂证。临床根据其病机治疗其他疑难杂症亦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胃十二肠溃疡病是常见的一种消化道疾病,多见于幽门部或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以青壮年多见。本文以蒙医四部医典为理论依据,以临床事实为论据,论述了不同类型溃疡病“鲍日”的病理机制,脏腑关系,主症和兼证的  相似文献   

5.
张喜奎 《国医论坛》1999,14(3):14-15
十四、胃脘膨胀隐隐痛法当滋柔缓缓通胃院胀痛系临床常见之症,现代医学之急、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以及胃神经官能症等,皆可发生胃院膨胀。其轻则胃痛隐隐,食后炮胀;重则腹胀膨膨,胃痛暴作,饮食难下、是病仲景《伤寒论》称之为“痞”,指出其总病机为气机痞塞所致,“按之自儒,但气痞耳”。并将其分为实热痞(大黄黄连泻心场证、大柴胡场证)、虚寒痞(枝枝人参汤证、旋覆代猪场证)、邪实正虚痞(附子泻心汤证及半夏、生姜、甘草泻心场证)、痰食阻滞之痞(瓜蒂散证)、水蓄气滞痞(五等散证)等,用药多主刚煤,少用阴柔。…  相似文献   

6.
张淑瑛 《陕西中医》2001,22(7):421-421
消化性溃疡是指仅见于胃肠道与胃液接触的部位的慢性溃疡(局部出现了疮疡、糜烂、肿胀或 出血等病变)。由于溃疡主要在胃和十二指肠,故 又称胃、十二指肠溃疡。 消化性溃疡在中医证候学中属于“胃脘痛”、“泛酸”、“胃胀满”等范畴,以中医理论进行辨证分型,常见的有“肝胃不和”、“寒入胃肠”、“阴虚胃热”、“肝郁化火”、“湿阻中焦”、“血瘀”、“脾胃虚寒”七型,各型均可导致胃肠发生疮疡、糜烂、肿胀或出血等病变。临床当标本同治,在治疗病因的同时,加用乌及贝散(汤)以达除湿制酸、止血敛疮、缓急止痛之目的。 1药物组…  相似文献   

7.
周仲瑛教授治疗缺血性中风验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菊妍 《新中医》2005,37(12):70-71
周仲瑛教授业医60年,临证诊治疾病持“知常达变,法外求法”之辩证观点,认为“瘀热相搏”不止于外感病,内伤杂病亦每多见,从而形成“瘀热论”,并制定出一整套临床用药方案。基于瘀热阻窍证、瘀热血溢证的临床特点,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灵活运用凉血通瘀法,屡获奇效,现撷验案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8.
甲亢是一种涉及各脏腑的整体性疾病,脾胃型甲亢与祖国医学中的“食亦”、“中消”等病有关。其病机主要与肝、胃、脾关系密切。总的特点是阴虚阳亢,病本在肝胃,出现肝火乘胃、胃强脾弱或气阴两虚等病理变化。辨证分型1、肝胃热盛:症见急躁易怒,口苦口干,眼胀手颤,消谷善饥,多食消瘦,身热自汗,大便干或正常,舌偏红,苔少或薄黄,脉弦数或滑数.还可兼见肝火烁心证。  相似文献   

9.
问题解答     
问:营分证和热入心包证是怎样形成的?两者如何区别?怎样治疗? 答:营分证和热入心包证多见于温热疾病。营分证多由卫分或气分之邪传变入里而成,如素体阴亏,感受温邪之初,即可有热入营分见证。不论出现于病变过程,还是疾病初起,其形成机理,总属热损营阴、心神被扰所致。热入心包亦称“热闭心包”或“热闭心窍”,它多由肺卫之邪急剧转变而成,所以有“逆传心包”之说。但亦有于疾病一开始而即见热入心包证者,亦有由气分、营分之邪发展变化而成者,其形成  相似文献   

10.
肝胃不和一证,临床常见,一般认为系肝气横逆犯胃所致,治疗多从气论治,予疏肝、行气、降逆之气药。但从临床疗效来看,往往不尽人意。笔者认为,肝胃不和证除“气”所致外,尚有“阴虚肝胃不和”一证。其病因病机不同于一般肝胃不和证,治疗亦有其特点。  相似文献   

11.
口苦为患者的自觉证状,临床较常见,前贤多认为属实热有余之证。《素问·奇病论》:有“病口苦……病名为何?……岐伯曰:病名曰胆瘅。”王冰注:“亦谓热也。”马莳注曰:“此病乃胆气之热也。”《伤寒论》:“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柯韵伯曰:“苦、干、眩者,皆相火上走空窍而为病也。”现在有关著作亦多谓口苦多属肝胆有热。口苦属实者固多,但属虚者亦屡有所见。朱丹溪在《脉因证治》中即  相似文献   

12.
外科炎性急腹症是指临床常见的急性阑尾炎、急性胆道感染、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急性肠梗阻等急性腹内脏器的疾病。这些疾病的临床特征是发病急,来势凶,变化快,死亡率高。临床上以急性腹痛为共有主证,以腹胀、痞满、便秘、舌苔黄腻等腑实证为主要兼证。辨证主要为阳、热、里、实证。上述疾病发生后,可以观察到病变器官郁积大量混浊或脓性的内容物(包括虫团、结石、粪石等),由此加重了局部梗阻,造成胆、肠等内压增高,血供障碍,甚至坏死穿孔;同时又可因细菌繁殖,细菌及脓液毒素等逆入血行,导致败血症、脓毒血症,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医学中的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胃下垂、胃出血、溃疡性结肠炎、胃癌等疾病均属中医脾胃病范畴。近年来,各地充分发挥中医中药优势,运用辨证施治特长,对这些疾病的防治获得良好效果。从去冬召开的中华全国中医学会首届内科学术交流会的论文资料来看,中医对脾胃病的治疗又取得了新的进展。兹将大会有关资料归纳整理作一综述。一、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属祖国医学中的“胃脘痛”,对本病的治疗大多学者主张从辨证施治入手,先根据临床表现分成若干证型,再选定主方治疗。如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内科消化组根据辨证,将本病分成五类证  相似文献   

14.
“结胸证”是《伤寒论》太阳病篇中记述的以胸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证,后世医家多有发挥,将其主治范围扩大至部分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其理论基础便是中医认为的“肺胃相关”。现代研究认为,胃食管反流病与间质性肺疾病的发病存在相关性。因此,结胸、胃食管返流、间质性肺疾病三者之间密切相关,故基于肺胃相关理论,从《伤寒论》切入进行文献研究,并总结出各时期或不同个体表现的不同证候,如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的热、痰、瘀,肺痹的痰瘀阻肺,肺痿的阴液耗伤,都可能与相关疾病有关,因此辨证准确的基础上便用陷胸汤系列方进行治疗是有益的。在此基础上,痰瘀互结、胸阳痹阻等证多与疾病发展有关,包括GERD、间质性肺疾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ILD)及其合并症所出现的心前区疼痛、大便秘结、咳嗽咯痰及中焦运化不利的相关症状。我们认为应用陷胸汤系列方治疗证型符合的患者有利于二病的治疗及预后。  相似文献   

15.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是消化道常见的疾病之一,以上腹部疼痛、嗳气、嘈杂、呕吐酸水为特点,严重者可有呕血、便血等证。根据本病不同的证状,分属于中医学之“胃痛”、“嘈杂”、“吐酸”、“便血”等范围。作者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认为本病是“本虚标实,寒热互见”之症。临床上根据不同症状,可分为三型:即肝气犯胃型、脾胃虚寒型和出血型,现分述于后:  相似文献   

16.
胃食管反流病属中医学“吞酸”“吐酸”“食管瘅”“嘈杂”等范畴,其基本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可与气郁、食滞、火郁、痰凝、湿阻、血瘀等相兼为病。临床多从热论治,鲜有从寒角度出发论治,但因寒起病者亦不在少数。“寒”既包括直中胃腑之外感实寒,也包括中焦阳虚内生之虚寒,二者皆可致酸水上泛,临证以虚寒病机者居多,本病涉及心、脾、肾、肝、肺五脏,治以祛寒温中、培中降逆为主,同时兼顾他脏。  相似文献   

17.
胃脘痛刍议     
胃脘痛是以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的疾病。《丹溪心法》中明确指出:“心痛即胃脘痛”。临床上,本症常常是诱发胃癌的一些疾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小弯溃疡等的主要临床表现。不少中年的胃癌患者都有胃  相似文献   

18.
朱世楷教授认为,脾胃病之伤在气机,中焦气机不利,临床百病丛生,然其病机核心是“脾不升,胃不降”.朱老指出胃病多热,脾病多寒,临床虽多为寒热错杂、虚实并见之证,但总以“虚”证贯穿于疾病始终.治疗时,补虚固本是基本治则,以调理气机升降为核心,同时应分清疾病寒热、虚实,随证化裁,补虚以静,调气以动,除其寒热,复其升降,补其脾胃.另外,治疗脾胃病仍应通过西医现代检查手段明确病情,中西医结合,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9.
溃疡性疾病是临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亦是中医优势病种之一。异病同治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其核心是“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若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病机与证候,即可采用同一方法进行治疗。三仁汤是治疗温病湿热证的代表方剂,可通过宣上、畅中、渗下将湿热之邪由三焦分消走泄而去。溃疡性疾病包括口腔溃疡、胃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等病,临证之际,“有是证用是方”,若疾病证属湿热蕴结,投以三仁汤治之,疗效颇佳。从疾病“异病同治”的角度出发,基于“三焦分消”理论初步探讨三仁汤在溃疡性疾病中的临床运用,以期为溃疡性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狂证是指精神错乱,神志失常的疾病。临床以喧扰打骂,狂躁不宁,甚则逾垣上屋为特征。狂证的主要病因病机是气郁痰火,阴阳失调,但临床上阳明热盛,暴横刚强亦每为常见。如《金匮翼癫狂惊痫》曰:“狂症未有不从惊而得者,……病属阳明,故用大黄以泻之,釜底抽薪法也。”“狂病多火而属阳……乘于胃则为暴横刚强,故治此者,以治火为先,或痰或气察其甚而兼治之”。笔者在临床治疗狂证工作中,每逢狂证初发患者,多症见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或黄糙,脉滑数或实大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