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认为,“气至病所”是指针刺激发的经气到达病本所在之处发挥治疗作用。它是针刺疗法的主要作用机理。在临床中,“气至病所”主要表现为显性和隐性两种形式,由于“显性气至病所”激发了大量经气到病所发挥治疗作用,所以疗效明显优于“隐性气至病所”。因此,采取积极措施,以激发“显性气至病所”是提高疗效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气至病所”及“针至病所”两种理论,使头针治疗中风偏瘫的依据得以充实.结合文献和临床观察总结,发现单纯运用“气至病所”或“针至病所”理论,对如何通过针刺得气来改善病症进行解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将双方的优点彼此结合,取长补短,可以弥补单一理论的缺失.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气至病所针法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120例臀上皮神经损伤病例随机分成“气至病所”针法组与常规针法组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气至病所组治愈率优于常规组(P<0.01)。结论:“气至病所”针法是一种治疗臀上皮神经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上天柱、风池穴“气至病所”形态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上天柱、风池穴针刺治疗内分泌性突眼症已取得较好的疗效。在针刺该两穴时,可出现不同的针刺感应:或达头顶、或达前额、或达眼区等等。用眼球突出测量计和超声波进行测量,发现因针刺感应不同,疗效有异。其中以达眼区的针感为最佳。它符合针刺疗法历来强调的“气至病所”,“气至而有效”的观点。为了寻究“气至病所”的形态基础,本文采用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基本验证了临床不同针刺深度,不同  相似文献   

5.
针刺治病,以理、法、方、术为原则。以“气至”为目的,从而达到治疗效果。笔者通过一阶段的临床摸索,总结出“滞针术”与“震颤针法”,确能使“气至”、“气速”,“气至病所”,对某些疾病“有效”、“效速”。现介绍于下,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6.
“气至病所”属于“针感”的范畴,是经络的感应现象,也是针刺中的治疗感应。经云“针则热气至”,又云“运气走至疼痛之所”。这都是对针刺“气至病所”的现象的客观描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艾灸激发不同热敏灸感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的影响,为临床"择敏施灸"提供依据。方法:57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以艾灸患侧内、外膝眼,鹤顶三穴时膝关节腔内有无热感和(或)酸、胀、麻、痛等非热觉灸感为标准,将患者分为气至病所组29例和非气至病所组28例,每次施灸时间以热敏灸感消失为度(上限50min),每日治疗1次,共治疗30d,治疗结束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表(VAS)评价关节疼痛程度,同时比较两组临床症状积分,疗效评价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表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和临床症状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0.05),且气至病所组改善情况均优于非气至病所组(P0.05);治疗后气至病所组总有效率为89.66%(26/29),非气至病所组为78.57%(22/28),气至病所组疗效优于非气至病所组(P0.05)。结论:热敏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有效;热敏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气至病所的灸感疗效优于其他类型灸感。  相似文献   

8.
"气至病所"在癔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至病所”是指在针灸治疗过程中,针刺得气后医者应用一定的手法使针感循经传导至患处的现象,又称为“行气”。关于“气至病所”的记载,较早的见于《针灸四书》,明代《针灸大成》中也有“病有远道者,必先使其气直达病所”的描述,针灸临  相似文献   

9.
祖国医学的针灸疗法 ,主要是通过针刺 ,使经气疏通或气至病所而达到止痛、治病的目的。这种循经感传古代已有详细记述 ,近代又有新的研究。在临床观察中证实 ,“气至而有效” ,“气至病所”则疗效更好 ,这说明针灸可以激发经络之气 ,并使经气运行通畅 ,从而治疗疾病 ,提高抗病能力。这就是说 ,气功是通过意守、呼吸、姿势的锻炼而使内在经气主动运行 ,如大小周天运行就是任督脉经气交流等 ;而针灸则是通过针刺而使经气(被动)疏通。两者的手段不同 ,但目的都是活跃经气或激发经气。但是 ,在应用针灸治疗疾病时 ,并不是每个人、每个穴位都能…  相似文献   

10.
针刺合谷穴“气至病所”治疗面瘫41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贺春山 《北京中医》2004,23(3):169-170
目的 观察针刺合谷穴使“气至病所”的疗效。方法 对 4 1 6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单纯以针刺合谷穴使“气至病所”为主治疗。结果 痊愈 36 9例 ,占 88.70 % ,显效 4 5例 ,占1 0 .82 %。总有效率为 99.5 1 %。结论 以针刺合谷穴使“气至病所”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疗程短 ,面部功能恢复快 ,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头针治疗坐骨神经痛105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贤传 《陕西中医》1994,15(8):370-371
运用头针疗法配合局部取穴治疗坐骨神经痛105例,结果有效率达98%。提示本法具有迅速缓解疼痛使之“气至病所”。  相似文献   

12.
导气针法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高卫 《上海针灸杂志》1995,14(4):163-164
针灸学认为,毫针调气治病的先决条件是针刺“得气”,即“气至”,而疗效的高低则取决于“气至病所”与否和能否适时施行补泻。笔者在学习前贤经验的基础上,将《内经》中介绍的导气法与针刺的捻转提插之技巧及意念相结合,应用于临床,称之为导气针法。现介绍如下。它对于激发经气,促使“气至病所”,调节整体机能方面有很大的作用,历代诸贤在各自的蓍作中都介绍了不少促使针刺“气到病所”及施行补泻的行针法。导气针法的操作针刺常规进针后,用刺手之拇、食两指腹面相对夹住针柄的上2/3,中指指腹扶住针柄的下1/3,三指相互配合;或食指、中指固定,…  相似文献   

13.
“气至病所”是针灸界广为流传的一词。然而对其含义的理解则见仁见智,对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则各有所悟。本文是笔者通过针灸临床实践,从循经感传的感觉性质、循经感传的路线、方向、针刺手法促使气至病所等方面,对“气至病所”与针刺疗效的关系加以验证观察,并加以总结颇有所获,略陈梗概。  相似文献   

14.
气穴浅识     
张士杰 《中国针灸》2003,23(8):459-460
根据中医经典理论,并结合临床,通过四诊合参为所诊疾病选刺的气穴,其针下气至,对所治疾病即可奏效,如果说“气至病所”,此即气至病所。若能使气至有如鱼吞钩饵之沉浮,就更佳。  相似文献   

15.
“气至病所”出于《针经指南》,指下针得气后,医者通过一定手法使得气感达到病变部位,是提高针灸疗效的重要手段,也是针灸疗法的精髓。
  1针刺气至病所的前提
  舒适安静的就诊环境很重要,最好除医生与患者外,没有其他人参与。让患者放松、集中精力,用心体会针刺感应,专心注意于病所,使之“神定则气行”。医生施术时应全神贯注,“目无外视,手如握虎,心无内慕,如待贵人”“专一其神,令志在针”。针刺过程中是否得气,是针灸治病的关键,是气至病所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1]。进针后施以行针手法,使针下产生酸、麻、胀、重等感应,即是得气。在得气基础上,运用一些运针手法或辅助方法,使经气感传至病所。能否气至病所,还受患者身体素质的影响。对于年老或体弱患者,可用药物或针灸补益其气血,使气血相对旺盛,从而有利于得气并使之更快传至病变部位。正如杨继洲《针灸大成》所说:“令脉气?满,而得疾行至于病所也”。  相似文献   

16.
张爱军 《浙江中医杂志》2012,47(12):899-900
众所周知,针刺临床疗效的取得主要依赖于针至病所与气至病所,气至病所是根据经脉-腧穴、气血运行、脏腑经脉相关理论,取远道穴位,通过调气针法,使针感直达患处而实现.《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言,若风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标幽赋》亦云:"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气至病所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必要条件.气至病所的有效性偏长于治疗激发十二经经气循行的以显性感传的形式为主(包括隐性感传),以治疗循经疾病以及与之相关的经脉与脏腑气机疾病为基础[1].如针刺十二皮部、络脉、十二经筋等,临床多以隐性感传或者疼痛方式发挥作用,本文仅讨论气至病所中的显性感传.  相似文献   

17.
《素问·宣明五气》所论“五气所病”阐明了人体五脏之气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的特点, 历代医家对此认识不一。本文针对各家看法展开讨论与总结,并结合临床经验,旨在阐明“五气为病” 理论对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试述胆囊穴     
胆囊穴又称胆囊点,为经外奇穴,是晚近新发现的穴位。经临床施针观察,该穴针感强烈,能诱发“循经传感”现象,并且对相应内脏具有“气至病所”的治疗效应和生理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19.
许多研究资料报道,用多种方法刺激经穴,某些受试者能产业某种酸、胀、麻或其它特殊感觉,从被刺激的穴位开始,沿着古典的经络循行路线传导,或向患区传导。这种“循经感传”或“气至病所”的现象,我国古人早有发现。如《灵枢》和《针灸大成》中就有“中气穴,则针游于巷”,“有病道运者,必先使其气直到病所”  相似文献   

20.
拟针法在原指针法的基础上,通过调整和改变患者体表单位面积上作用力的大小、操作用力方向和时间,使得气感在局部周围扩散,并沿经脉循行方向走行,或依病症需要选择“透刺”腧穴,达到“气至病所”,切实作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的“以指代针”的作用。它是通过发挥腧穴或压痛点的特性,来疏调经络,调整脏腑气血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