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近代解《伤寒论》者,一般都把太阳、阳明二经病分为经证和腑证,而对于少阳病则鲜有论及经腑者。非不论也,是不易论也。因为太阳之腑是膀胱,职司排泄小便,只要小便不利又加上小腹满,就可诊知是太阳腑证。阳明之腑是胃与大肠,主司食物的受纳与传导,凡证见腹满、腹痛而又便秘,就可知是阳明腑证。而少阳之腑是胆与三  相似文献   

2.
加减柴胡桂枝汤临证思辨录(续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 经腑同病 ,互为因果 ,反复难愈后人研究《伤寒论》,有经证、腑证之言 ,如太阳经、腑证 ,阳明经、腑证 ,已为多数学者所接受 ,而少阳之经、腑证 ,尚无定论。笔者曾提出小柴胡汤证是少阳经证 ,大柴胡汤证是外感病中少阳腑证之观点。杂病之中 ,必有少阳经脉症状 (如沿少阳经脉循行部位疼痛等 ) ,亦必有胆腑症状 (如上腹或右上腹疼痛等 ) ,方可谓之经腑同病。其发病特点为经、腑证象 ,彼此影响 ,十分明显。如少阳或兼邻近经脉(多为太阳经 )出现症状 ,常能引发上腹或右上腹症状 (胆位于剑突右下方 ) ,反之亦然。若兼外感 ,则有寒热现象 ,此与 …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大柴胡汤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中有关大柴胡汤证三条,历代医家多认为大柴胡汤证乃少阳经证阳明腑证之合病,然其间疑点颇多。《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主,后人在研究过程中将太阳、阳明二经之病分为经腑二证,此点从理论及临床来说,均有一定价值,并为广大中医工作者所接受。所谓腑证,其病变部位必然在腑,其证候除通过经脉而有全身反映外,并有所在腑之局部反映,如阳明腑证,实为燥屎阻结于肠,除潮热谵语,然汗出外,尚有腹满疼痛,绕脐痛之局部证候,有时甚至可于腹部扪得燥屎之形迹,大便数日不行,更为阳明腑气不通之确据。故笔者认为大柴胡汤证非为少阳阳明合病,而是…  相似文献   

4.
自古至今,历代注家均认为太阳、阳明有经腑二证之分,而惟独未见少阳有经、腑证之别。笔者通过重温《伤寒论》,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少阳病也应分经腑二证。现就此问题作一探讨,谬误之处敬请同道教正。 一、从经脉与脏腑的关系和受邪的传变来看 经脉在生理上有勾通内外的作用,故《素问·海论》云:“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即任何一条经脉都有与其所属脏腑组织器官相连的关系,如足太阳经与膀胱相连,足阳明经与胃相连等等。生理上如此,在病理上经脉就成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179条曰:“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对于此条,历来注家,包括现行中医院校《伤寒论》统编教材部认为:本条主要是讨论阳明病的来路和成因。如成无己指出:“邪自太阳经传之入府者,谓之太阳阳明;邪自阳明经传之入府者,谓之正阳阳明;邪自少阳经传之入府者,谓之少阳阳明。”至于其成因,《伤寒论译释》指出“太阳阳明由于津亏,正阳阳明由于阳旺,少阳阳明由于误治”。“正由于他们的来路和成因不同;  相似文献   

6.
少阳病为《伤寒论》中六经病之一,柴胡证则系一组临床证候,散见于《伤寒论》太阳、阳明、少阳、厥阴分篇中。因二者之所属病机不一,故澄清二者的内涵,或可有助于对《伤寒论》的研究,以及临床上对少阳病、柴胡证的诊疗。  相似文献   

7.
半里半表,用来解释少阳病之病机以及定少阳病之病位,似乎已成定律,诸版《伤寒论》教材亦作如是云。所异议者,在于半表半里是指太阳与阳明之间还是指三阳与三阴之间。笔者钻研良久,发现都不是,对此,陈述如下。 1 半表半里之出处半表半里,《伤寒论》原文无此一说,此说为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时首创,是用来解释第96条小柴胡汤之病机的,其原文如下:“病有在表者,有在里者,有在表里之间者。此邪气在表里之间,谓之半表半里证。五六日,邪  相似文献   

8.
对《伤寒论》中太阳蓄水证的部位在下焦膀胱的论点,似已为众所公认,无可非议。但笔者认为蓄水证之部位应在三焦。现将管见略述于下: 一、《伤寒论》原著中没有经证腑证之分经腑证之分,首见于西晋·王叔和《伤寒例》“此三经皆受病,未入腑者……,已入于腑者,可下而已。”而太阳病经腑证之分,始  相似文献   

9.
阳明腑实证是《伤寒论》阳明病之腑证。因其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邪人阳明,燥热与糟粕相煎于胃肠,气血壅盛邪从燥热所化而证多热实。其症状主要是:潮热,转矢气,大便难,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腹胀满,绕脐痛,脉沉实等。本证是针灸临床的多发证和常见证,所以对其临床针灸配方进行深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辨阳明腑实证的成因主要有三条。在《素问·阴阳类论》中说:“三阳为经,二阳为维,一阳为游部。”就是说:太阳为诸经之首主表,阳明为人身前腹部的维系主里,少阳游行于表里之间。  相似文献   

10.
太阳经走人身背部,主表;阳明经走人身之胸腹部,主里;少阳经脉行于人身之两侧胁肋部,属于太阳,阳明之夹界,故主半表半里.<素问·阴阳离合论>曰:"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吴崐解释说:"太阳在表敷畅阳气,谓之开;阳明在里,受纳阳气,谓之阖;少阳在表里之间,转输阳气,犹枢轴焉,故谓之枢."故太阳为开,其病为表证,阳明为阖,其病为里证,少阳为枢,其病为半表半里证.  相似文献   

11.
少阳病与小柴胡汤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阳病为半表半里证,小柴胡汤为和解之剂。自金·成无己注释《伤寒论》以来,这种观点一直沿袭至今,很少有人提出异议。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有悖仲景愿意,有重新进行探讨的必要。兹不揣固陋,略论于次。一、小柴胡汤证为少阳经病表热证历代治伤寒之学者认为: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少阳为半表半里。其实《伤寒论》六经病中每一经都有表证、里证之分。其属经脉体表病者,为表证,亦即经证:其属脏腑病者,为里证,也就是脏证或腑证。为什么说小柴胡汤证是少阳经病表热证呢?首先,从少阳病的病因看,仲景原文97条(条文号码依1956年重庆版新辑宋本《伤寒论》,下同)说;“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  相似文献   

12.
白虎汤出于《伤寒论》,为治阳明经证之主方。阳明病有邪热在“经”和在“腑”之分,其来路有三:一为太阳、少阳之邪传里;二为病原在太阳、少阳,经误治而陷入阳明;三为阳明直中或伏邪。其病理机制为邪热伤津,造成“胃家实”。所谓“胃家”系指胃肠而言,《灵枢·本输篇》云:“小肠大肠皆属于胃。”胃为水谷之海,邪热入胃  相似文献   

13.
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确立的六经病证,是六经所属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反映于临床的各种证候。因此,明确六经病证病位是正确认识六经病证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关键之一。笔者认为历代注家对少阳经病的病位的解释不妥,现特提出异议,愿和同道商榷。一、历代注家对少阳病病位的认识自成无已注解《伤寒论》以来,历代医家对少阳病病位问题都一致倡导半表半里说;但其内容有所差异,大体上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少阳病居于太阳阳明之间。如成无己曰:“邪在表里之间,谓之半表半里。”(二)少阳病居于太阳太阴之间。如《医宗金鉴》曰:“少阳主春,其气半出地外,半在地中,人身之气亦如之,故主半表半里也。半表者,谓在外之太阳也;半里者,谓在内之太阴也。”(三)少阳病居于躯壳脏腑之间。如方有执曰:“往来寒热者,邪入躯壳之里、脏腑之外,两界之隙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条文中关于头痛的记载只有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厥阴病。太阳病头痛主要以外感风寒导致经气不通而痛,治法以复太阳经阳气为主,用解表之法,体内虚寒阳气不足则用温阳之法。有太阳腑症,当泄腑则愈。尤要注意阳明经和腑的传变,顺势针对阳明经和腑的治疗也能有很好的疗效。阳明、少阳、厥阴头痛都以寒邪为主。治疗头痛复其阳气驱其寒邪是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小柴胡汤本为和解表里之剂,少阳枢机之方,然因少阳介于太阳、阳明之间,且少阳胆腑与厥阴肝木相表里,故在仲景之《伤寒论》中,小柴胡汤不仅存在于少阳病篇中,太阳病、阳明病、厥阴病篇中皆有论述,可见其运用之广泛.  相似文献   

16.
浅谈少阳病     
《伤寒论》少阳病的排次、病位、提纲、经证与腑证等,历代医家认识不一。笔者认为:少阳排次应在太阳、阳明之间;病位在半表半里,为邪干内外;提纲是“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并应有经证与腑证。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论治表证,除兼变证及合病三阴外,纯以表证论者,主要有麻黄汤证、桂枝汤证、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桂枝二麻黄一汤证、葛根汤证、大青龙汤证、小柴胡汤证、柴胡桂枝汤证等,虽统称治表,但具体病位、证治机理、证候表现均有不同,仲景随证选用不同汤方充分体现了分经论治的精神。《伤寒论》认为三阳病皆有表证,非太阳专属,故从太阳、阳明、少阳分经论治表证。太阳表证在皮毛,主方麻黄汤,主药麻黄;阳明表证在肌肉,主方葛根汤,主药葛根;少阳表证在腠理,主方是小柴胡汤,主药是柴胡。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脾约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伤寒论》阳明病症中,开宗明义,指明阳明病以“胃家实”作为辨证纲领。在阳明病腑证下,条文列有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麻仁丸和蜜煎导法。其中三承气汤在现今临床中广泛运用。笔者则多年来喜用麻子仁丸治疗慢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等病症。现将体会介绍如下。阳明病的下证,虽由于“胃家实”。但其原因不一,所以治法亦不同。《伤寒论》179条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说明阳明下证中有三  相似文献   

19.
合病、并病是《伤寒论》的重要内容。所谓合病,指的是外感伤寒,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数经之证同时而见的临床病证;所谓并病,指的是一经先病求罢,另一经相继而病,数经之证相继并见的临床病证。张仲景在《伤寒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合病、并病的概念,列举了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少阳合病、少阳阳明合病、三阳合病以及太阳阳明并病、太阳少阳并病等病证类型,提出了合病、并病的病证表现和治法方药,初步奠定了合病、并病的理论基础。然而,合病、并病问题,长期以来也是研究《伤寒论》集中争论的问题之一。特别是阴证和阳证之间、阴证和…  相似文献   

20.
经腑证是后世医家根据《伤寒论》三阳病篇相关内容,总结归纳出的三阳病经腑辨证规律。由于少阳位处半表半里及其主枢的职责,少阳病常兼变他经病证,病情复杂,难以明确病位,故其经腑证难有定论。我们认为少阳病常表现为经腑同病。其经证病机为少阳枢机不利、胆经郁而化火,治以小柴胡汤;其腑证包括少阳之邪初入胆腑的小柴胡汤证,三焦水饮内停导致的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病在少阳、旁溢三阳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和病在少阳兼有阳明里热的大柴胡汤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