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主干课程之一,线下授课和线上慕课优势互补的混合式学习不失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此文对中医诊断学不同教学内容进行了分析,针对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诊以及八纲辨证、病性和病位辨证的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探讨了不同部分教学内容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方案,为中医诊断学的混合式教学设计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诊断就是诊察与判断,是对疾病确定其病因、病机、病位、病性,最后确定证名与病名的过程。中医的诊断大体上包括,检查方法——四诊;逻辑思维与推理——辨证,两大内容。其中特别是辨证是中医诊断学的特色。正确的诊断方法大致有三个环节,1.收集临床资料;以四诊为手段。  相似文献   

3.
陈一江 《浙江中医杂志》2006,41(12):722-723
《金匮要略》阐述了张仲景关于杂病诊断的学术思想,具有鲜明的诊断学特色。在诊察方法上,张仲景四诊并用,但侧重于问诊和脉诊,较少用舌诊。在杂病的诊断上,注重脏腑辨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开创了辨证论治之先河。《金匮要略》在症状的诊察方法方面,在辨证方法上,在病证诊断方面,都具有鲜明的中医诊断学特色,现笔者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4.
脉象计量诊断仪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脉象计量诊断仪是国家“七五”规划重点科技项目。中医脉学源远流长,在中医诊断学中,脉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历代医学无不重视脉诊的实用价值,并把它做为辨证施治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王军瑞 《中医药导报》2006,12(5):109-110
为了加强中医诊断学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中医临床诊断技能水平,从青海大学医学院2002级中西本科班开始采用SP模式进行实践教学,其核心是围绕着“模拟病人”的方式展开,以教师为主导,拟定辨证的主题内容,学生为主体,相互扮演医患方,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努力营造“看病”场景:就诊—取症—辨证—断病,体验整个辨证思维过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对学生辨证能力的培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中医病名诊断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荣翔 《新中医》1996,28(3):5-7
中医病名诊断刍议章荣翔主题词疾病,命名法,中医诊断学,中西医结合十余年前中医界对辨病与辨证问题作过一番讨论。讨论的焦点是辨病辨的是中医的病还是西医的病。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观点,曾经一度占很大优势。但也有不少人认为中医自有中医的病名,这个“本”...  相似文献   

7.
传统中医诊断体系四诊八纲是适用于有症状、体征的已病,而无症状、体征的未病则被排除在外.为发展与完善这一诊断体系,本文以<老子>有无辨证观和<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及其有无说为理论依据,主张在望、闻、问、切四诊基础上加仪器检查发展为望、闻、问、切、仪五诊;在综合五诊病情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辨别已病与未病的有无辨证,以有无、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十纲为疾病辨证的总纲,创立五诊十纲诊断体系;从规范未病诊断、一般病证诊断、保持中医特色和保障医疗安全等方面阐述了其临床必要性;丰富了中医诊断学内容,是近年来中医诊断学临床研究的又一条思路.  相似文献   

8.
《中医诊断学》(以下简称《诊断学》)是以中医的观点、方法、手段去认识疾病,判断病情的一门学科,包含有四诊、八纲、辨证、诊断与病案等多方面的内容,涉及到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具体运用,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给初学带来不少困难。本文就学习《诊断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谈笔者的一些体会。一、联系中基理论《诊断学》是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与《中医基础理论》联系十分紧密。其有关诊断原理、四诊内容、各种辨证证候分析,无不涉及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  相似文献   

9.
舌诊是中医诊断学上很重要的指标之一,从中医理论“观舌色可知正气之虚实,看舌苔可以辨邪气之深浅,再审其润燥,可验津液盈亏”。“舌是个外露的脏”。也是一个构造颇为复杂的器官。一、舌诊主要观察舌质与舌苔两个部分看舌质,能观察内脏虚实,气血之盛衰;看舌苔,可察病邪深浅,胃气存亡,临床辨证,二  相似文献   

10.
新安医家精于“察色按脉”,清代叶天士创立温病舌诊辨证,发明舌诊燥湿诊法,辨分受邪轻重、病位浅深、证候属性、预后转归并确定治法方药,还补充了验齿、辨斑疹、辨白等法,独具匠心,发挥出了舌诊的真正作用,被后世奉为准绳;汪宏编著《望诊遵经》,系统归纳总结望诊内容,发明“相气十法”,作为纲领而与“五色主病”合参,已成为现代《中医诊断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诊断学》(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中,在“脏腑辨证”篇“胆郁痰扰”条下载有“脉弦滑”,同时“脉诊”篇“相兼脉与主病”条下亦有“弦滑数”脉。对于“弦滑”之复合脉象,临床医生口言笔记,习以为常。然经推敲,觉此脉指下难见。今不揣浅  相似文献   

12.
王阶  邢雁伟 《中医杂志》2018,(6):539-540
证候要素是中医对疾病病因病机的表述,是中医证候诊断的最小诊断单元。它与疾病的生理病理相关联,并由可测量的一组临床信息直接表达,具有病理学与诊断学的双重概念。证候要素的提取,降维升阶的辨证方法新体系的建立,是对以往辨证体系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3.
戴永生 《辽宁中医杂志》2013,(12):2410-2411
作者采用跨年度大样本方法对9127例脾胃病与证进行回顾性调研分析,得出诊病的病名与《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10个病名比较,符合率9个占90%。断证的证名与《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27个证名比较,符合率17个占62.9%;提出"脾虚胃实证"。规范五行辨证六型的病位、病性、临床表现在脾胃病辨证分型中应用,共同构建自我诊疗特色,以带好弟子和提高诊病辨证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湖北中医杂志》2000,22(8):封三
[A1型题](单句型最佳选择题) 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是 A.四诊合参;B.整体观念;C.诊法与辨证;D.辨证求因和审因论治;E.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2.失神的病人突然神志清醒、语言不休者属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名医经验、科研探讨、经典回顾等三种临床较有代表性的辨证思路进行反思,就目前中医诊断学研究的相关热点如“辨病论治”、“证素”等进行讨论,认为中医临床诊病论治思维的核心应该是审察“病机”。  相似文献   

16.
王德明教授认为,中医掌纹医学属于中医诊断学的一部分,称之为中医掌纹诊断学,与中医的整体观念、阴阳理论、五行学说,以及经络理论、全息理论和易学密切相关。包括望诊、触诊、按诊和动诊,其中望诊主要是望掌纹、望掌色和望掌形,掌纹主要有3条:天纹、人纹、地纹,手掌采用九分法分为9个区域,对应不同脏腑。临床辨证采用八纲辨证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中医诊断学研究现状的分析,从中医诊断学学科发展的突出矛盾与问题入手,提出中医诊断学术语体系规范研究、四诊客观化研究、微观辨证研究、中医证的研究、疗效评价研究以及诊断信息处理方法的研究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探讨中医诊断学学科进一步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18.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它是一门从理论到实践,从基础到临床的桥梁课程,具有中医诊断技能和辨证思维的培养课的特点。其研究、探索、诊察疾病的方法与途径,从宏观到微观揭示病证的规律,以冀实现中医诊断四诊客观化、辨证微观化、病证规范化。因此,搞好《中医诊断学》的教学,对学生学好临床各科和毕业后临床能力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是四诊与辨证。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尽管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具已有了很大改进,但在教学…  相似文献   

19.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4]。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在传统的中医诊断学的四诊和辨证方法之外,人们开始陆续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借助新的诊断仪器和辨证方法,深入到某一具体领域,与某个学科发生关系,对疾病进行专门的综合研究,为丰富中医诊断技术手段、创新中医诊断学理论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通过对中医诊断学学科内涵与外延进行探析,力求在更宽广的领域中探索中医诊断学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辨病、辨证相结合是中医诊断特点之一,是祖国医学的精华,几千年来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然亦有“中医只辨证而不辨病”“中医辨证论治,无须辨病”之说,且在近年的中医文献和病历中,常见没有中医病名诊断,或详于辨证而略于辨病。有的虽表面上是中医病名,但实际上没有中医四诊的依据,而是依据西医病名套用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