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监测在急诊科心肺复苏质量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为临床终止CPR提供参考。方法 将急诊科收治的62例心脏骤停患者,根据复苏结果分为自主循环恢复组(ROSC组)32例和非自主循环恢复组(非ROSC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不同时间节点PETCO2。根据复苏后7 d、28 d生存情况将自主循环恢复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不同时间节点PETCO2。绘制ROC曲线,根据约登指数得出预测ROSC、7 d及28 d生存率的最佳截断值。结果 ROSC组和非ROSC组发病地点、CPR持续时间、肾上腺素及5%碳酸氢钠累计使用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在心肺复苏10 min及之后各个时间节点的PETCO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复苏30 min以内,20 min时PETCO2预测ROSC的曲...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纳洛酮在早期心肺脑复苏中的治疗效果。方法45例心脏骤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3例)予纳洛酮治疗及常规复苏治疗,对照组(22例)仅予常规复苏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自主循环恢复率、自主呼吸恢复率、意识恢复时间、复苏成功率及48h存活率。结果治疗组自主循环恢复19例(82.61%)、自主呼吸恢复13例(56.52%)、意识恢复时间(35.0±12.5)min、复苏成功12例(52.17%)及48h存活12例(52.17%),与对照组[分别为11例(50.()0%)、6例(27.27%)、(48.0±11.8)min、5例(22.73%)、4例(18.1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洛酮早期应用于心肺脑复苏疗效显著且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监测在急诊科心肺复苏质量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为临床终止CPR提供参考。方法 将急诊科收治的62例心脏骤停患者,根据复苏结果分为自主循环恢复组(ROSC组)32例和非自主循环恢复组(非ROSC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不同时间节点PETCO2。根据复苏后7 d、28 d生存情况将自主循环恢复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不同时间节点PETCO2。绘制ROC曲线,根据约登指数得出预测ROSC、7 d及28 d生存率的最佳截断值。结果 ROSC组和非ROSC组发病地点、CPR持续时间、肾上腺素及5%碳酸氢钠累计使用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在心肺复苏10 min及之后各个时间节点的PETCO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复苏30 min以内,20 min时PETCO2预测ROSC的曲线下面积最大(AUC=0.982, 95%CI:0.955~1.000),PETCO2最佳截断值为16.5 mmHg,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8%和96.7%,约登指数0.904。ROSC后7 d生存组与死亡组在ROSC时、心肺复苏15 min及之后各时间节点的PETCO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心肺复苏20 min时PETCO2值预测ROSC后7 d生存率的曲线下面积最大(AUC=0.882, 95%CI:0.739~1.000),最佳截断值为30 mmHg,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为83.3%,约登指数0.667;ROSC后28 d生存组与死亡组在ROSC时、心肺复苏10 min及之后的各时间节点的PETCO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心肺复苏50 min时PETCO2值预测ROSC后28 d生存的曲线下面积最大(AUC=0.893,95%CI:0.764~1.000),最佳截断值为27.5 mmHg,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和73.3%,约登指数0.733。结论 呼气末PETCO2能够指导急诊护理人员评价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质量,并可作为预测患者临床结局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前体外心肺复苏(ECPR)相比传统心肺复苏(CCPR)可以提高院内和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抢救的成功率。各个中心的成功率有差异。ECPR优势主要体现在减少心脏骤停患者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提高存活出院率。ECPR费用昂贵,资源有限,目前ECPR的适应证尚无统一标准。ECPR对于不同患者的预后不同,应严格把握适应证。ECPR本身仍存在一些技术问题,需要研究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复苏后患者体温与脑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1990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北京市七家三甲医院ICU收治的院内心脏骤停后自主循环恢复超过20min的患者,收集复苏治疗相关数据和其他临床资料,使用脑功能分级(CPC)评估脑功能结局,分析治疗期间体温与脑功能预后的关系。结果共纳入184例患者,其中68例(37.0%)存活至出院,36例(19.6%)出院时脑功能良好(CPC≤2)。35.5℃入ICU后第一个24h内最高体温38.4℃是脑功能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OR=8.986,95%CI 1.156~69.882;P=0.036)。结论对于院内心脏骤停后恢复自主循环的患者,入ICU后24h内最高体温维持在35.6~38.3℃有利于脑功能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患者应用低温林格液诱导亚低温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39例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19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自主循环恢复后立即快速静脉输注4℃林格液(20mL/kg,30~50mL/min)诱导降温,使患者核心体温降到目标温度(32~34℃);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体外降温法(如头部冰帽,颈部、腹股沟冰敷)诱导降温;两组均用亚低温治疗仪维持24h后开始缓慢复温。记录两组从开始降温到达到目标温度的时间、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及3个月后的随访结果。结果观察组未发生快速输液引起的肺水肿;达到目标温度的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3个月后大脑功能级别评分良好的例数多于对照组。结论快速静脉输注低温林格液诱导亚低温治疗安全、有效;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预防肺水肿,降温过程中防治寒颤、缓慢复温是护理重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患者应用低温林格液诱导亚低温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将39例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19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自主循环恢复后立即快速静脉输注4℃林格液(20 mL/kg,30~50 mL/min)诱导降温,使患者核心体温降到目标温度(32~34℃);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体外降温法(如头部冰帽,颈部、腹股沟冰敷)诱导降温;两组均用亚低温治疗仪维持24 h后开始缓慢复温.记录两组从开始降温到达到目标温度的时间、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及3个月后的随访结果.结果 观察组未发生快速输液引起的肺水肿;达到目标温度的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3个月后大脑功能级别评分良好的例数多于对照组.结论 快速静脉输注低温林格液诱导亚低温治疗安全、有效;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预防肺水肿,降温过程中防治寒颤、缓慢复温是护理重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妊娠期需行心肺复苏(CPR)的原因及自妊娠至25周前和25周后正确实施CPR处理方法、要点进行了阐述。妊娠期CPR的成功率低的根本原因是随妊娠期间增长的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受压的危险性增加。妊娠25周后如果CPR5min内不能使自主循环恢复,只有行紧急剖宫产,方可提高母婴的生存机会。  相似文献   

9.
1例单肺通气超长时间心跳骤停脑复苏成功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现代心肺复苏主要指心脏骤停及伴随其发生的呼吸停止和脑缺氧的复苏,其目的是尽快恢复心跳及自主呼吸,以及脑部功能恢复。相对而言,心脏复苏较易,肺复苏次之,脑复苏最为困难[1]。因为心脏停搏3~5min以上,中枢神经系统因缺氧过久而造成严重的损害往往是不可逆的[2]。常常导致病人死亡或者成为植物人。我院ICU于2009-06收治1例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搏骤停患者的临床急救配合与呐复苏护理措施。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发生心搏骤停且实施心肺复苏的患者60例,对其临床急救配合与脑复苏的护理方法进行总结与探讨。结果60例发生心搏骤停的患者经过积极的急救与护理后:49人死亡,11人存活,存活牢为18%。死亡的49名患者中,13人因心肺复苏无效直接死产,36名患者经心肺复苏后恢复自主循环,但其后行脑复苏时仍死亡;心肺复苏成功的11名患者中,有6人发乍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结论及时、正确、有效的急救与护理措施.是抢救成功与否的关键,不仅可以提高心肺复苏急救的成功率,减少脑复苏后遗症的发生率,还能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11.
对于许多心脏骤停患者二期复苏(ACLS)并不能使其恢复自主循环(ROSC),因此在心跳停止现场对未能恢复ROSC者,是否应决定终止ACLS,有必要进行探讨。在Memphis,心肺复苏(CPR)以及院外心脏骤停的体外自动除颤均由消防人员提供。抢救工作由准医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犬在高钾停搏10分钟后行心肺转流术(CPB)复苏,并与常规心肺复苏(CPR)比较其自主循环恢复和脑复苏的效果。方法:将杂种家犬12只,以10%KCl静脉给药致心脏停搏(CA)10分钟后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只。组1;用常规CPR法复苏;组2:用自行研制的心肺转流装置复苏。两组于CA前、CA10分钟,复苏后5分钟、10分钟和30分钟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脏复跳时间、瞳孔大小、72小时存活率和动静脉血气并计算脑氧摄取率(CEO2)脑氧耗量(Ca-jvO2)。结果:组1中6只犬仅2只在CPR后10分钟、15分钟恢复自主心跳,但不稳定,并在60分钟内死亡;组2均于CPB后6-10分钟恢复自主心跳,CPB10分钟后MAP>80mmHg,明显高于组1(P<0.05),其自主循环恢复率为100%,明显大于组1(P<0.05)。两组CEO2和Ca-jvO2在CA10分钟、复苏后5分钟和10分钟均明显升高(P<0.05),且复苏后5分钟、10分钟和30分钟时组1明显高于组2(P<0.05)。组2犬的瞳孔于复苏后第9-19分钟开始缩小,30分钟后恢复至正常,全组均存活72小时以上,72小时存活率为100%,明显高于组1(P<0.05)。结论:CA10分钟后,用CPB复苏其自主循环恢复明显优于常规CPR,并有益于脑复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小剂量硝酸甘油在心肺复苏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重症监护病房中发生心脏骤停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27例)和试验组(132例),对照组按照《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进行急救,胸外心脏按压,液体扩容,肾上腺素静脉注射,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升压,呼吸机辅助呼吸等综合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硝酸甘油(5 μg/min)微量泵泵入,比较两组患者心脏复苏成功率,复苏成功时间,有创动脉血压及24h存活率.结果 试验组患者心脏复苏成功率及24h存活率、复苏成功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有创动脉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肺复苏术中应用小剂量硝酸甘油可明显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提高患者存活率,并且对外周动脉血压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心肺复苏后支持治疗是高级生命支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恢复自主循环和初期的稳定后,患者的病死率仍然较高。如何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及尽可能改善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非常重要。本综述就心跳停止心肺复苏后患者的神经病学、血流动力学、呼吸和代谢等治疗方面的研究成果作相应的阐述得出;早期亚低温脑保护,严格控制抽搐和早期高压氧治疗、维持循环的稳定、强化胰岛素治疗,维持合适的PaCO2水平、胃肠道和肾功能的保护等等可畿改善患者的预后,增加患者神经系统功能完整恢复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血浆内皮素(ET)、心钠素(AN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在心脏骤停缺血-再灌注损伤前后含量变化规律及意义。方法健康家兔40只,随机均分为A、B两组。制作家兔心脏骤停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心肺复苏期各时相血浆ET、ANP、CGRP、BP及ECG变化。结果动物在心脏骤停及复苏即刻血浆ET含量未见明显变化,心肺复苏后5min开始升高,而同期血浆ANP、CGRP水平降低(P<0.05),复苏后0.5h血浆ET明显升高(P<0.01),复苏后1、2h血浆ET、ANP、CGRP均较复苏前显著升高(P<0.05)。结论在心脏骤停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ET、ANP、CGRP水平变化及相关关系可能是一种调节机制并在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4(TLR4)信号在心脏骤停及复苏后肠粘膜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15只雄性大鼠建立心脏骤停及心肺复苏模型(窒息法),自主循环恢复后,留取回肠标本,观察6、24和48小时肠粘膜的形态学改变及损伤情况:Westernblot检测回肠粘膜TLR4表达,以及ELISA法测定粘膜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释放。结果复苏后动物肠粘膜显著受损,损伤程度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sham)(P〈0.01),其中6小时组为甚;TLR4表达在3个时间段均明显强于sham(P〈0.001),并伴随着TNF-α表达升高。TLR4表达强弱与TNF-α释放及粘膜损伤程度变化呈正相关(P〈0.05)。结论本研究与其他疾病研究结果基本相符合,心肺复苏后肠粘膜损伤伴随着TLR4的高炎症信号,TLR4信号失控通过诱导炎性介质产生导致复苏后肠粘膜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稳定的窒息性心跳停止复苏后脑缺血损伤大鼠模型。方法 72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六组:假手术组(S组)和窒息组(C5、C6、C7、C8和C9组)。C5、C6、C7、C8、C9组分别在窒息5、6、7、8、9min后进行心肺复苏。记录各窒息组窒息到停循环时间、循环停止时间、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复苏成功率、复苏后生命体征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复苏后第9天,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存活情况。结果窒息组均发生了循环停止,随着窒息时间延长,循环停止时间与自主循环恢复时间逐渐延长;C5组大鼠全部存活,C6、C7、C8和C9组大鼠复苏成功率分别为91.7%、83.3%、75.0%和33.3%,C9组复苏成功率低于其他各组(P<0.05);C5、C6、C7组复苏后各时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于C8和C9组(P<0.05)。复苏后第9天,与S组比较,C5、C6组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不明显,C7组有少量神经元坏死,C8组和C9组大量神经元坏死(P<0.01)。结论窒息8min后进行心肺复苏能够建立稳定的脑损伤模型。  相似文献   

18.
介绍应用AutoPulse自动心肺复苏系统抢救12例心脏骤停患者的护理经验。自动心肺复苏系统为自动、便携式、电池供电的胸腔按压系统,按压频率、力度、幅度均匀,可显著提高血管压力,改善冠脉灌注。提出掌握自动心肺复苏系统操作程序,预先贴上自动体外除颤仪电极片,严格使患者平卧于自动心肺复苏系统板中央,使用简易呼吸器行人工呼吸为其配合要点。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妊娠期需行心肺复苏(CPR)的原因及自妊娠至25周前和25周后正确实施(CPR处理方法,要点进行了阐述。妊娠期CPR的成功率低的根本原因是随妊娠期间增长的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受压的危险性增加,妊娠25周后如果CPR5min内不能使自主循环恢复,只有行紧急剖宫产,方可提高母婴的生存机会。  相似文献   

20.
大剂量肾上腺素用于心肺复苏的争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心肺复苏期间使用大剂量肾上腺素与标准剂量肾上腺素相比,有增加心肌和脑血流,提高冠脉灌注压的优点,但可减少心排血量,引起复苏后即刻的严重高血压和室性心动过速,虽可提高自主循环恢复率,但并不能提高存活率,也不能改善脑功能。因此,目前对心搏聚停病人早期还以常规使用标准剂量肾上腺素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