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摘要目的:探讨头针联合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取单盲随机对照研究,纳入符合标准的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患者60例,使用信封法随机分为头针联合FES组、FES组和常规康复组,每组各20例。给予5次/周,连续4周的干预。比较三组在干预第2周、第4周,及治疗结束后的第4周随访时的上肢运动功能变化情况。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Wolf运动功能评价量表及Brunnstrom分期进行干预效果的评价。结果:①三组一般资料及结局指标治疗前对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治疗4周后及出院4周进行随访时,FMA-UE评分:头针联合FES组较FES组、常规康复组在FMA-UE评分明显提升,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三组间Wolf评分及Brunnstrom分期在干预后及随访中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头针联合上肢FES治疗可以提高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
助行功能性电刺激(FES)是一种使用低频脉冲电流、按照正常行走模式有序刺激步行相关肌群,以改善行走功能的物理因子治疗技术,具有使用方便、安全性高、效果明显的优点,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它治疗联合使用。随着助行FES技术的临床广泛应用,规范化使用、同质化治疗则日显突出。本指南是国内助行FES应用领域的专家在已发表的《助行功能性电刺激应用于脑卒中患者临床实践专家共识》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旨在引导临床的规范化操作应用,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析头针结合康复训练对于脑卒中患者平衡和步行障碍的疗效。方法:将125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3例和对照组6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内科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头针治疗,2组患者训练前后评估Fugl-Meyer评定量表运动功能部分(FMA)、Barthel指数(BI)、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功能步行分级(FAC)、站立走计时测试(TUG)。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FMA、BI、BBS、FAC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均P<0.01),并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2组TUG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且观察组较对照组的时间更少(P<0.01)。结论:头针结合康复训练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4.
助行功能性电刺激脑卒中康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组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22,44(10):865-872
助行功能性电刺激(FES)是采用低频脉冲电流刺激与行走动作相关的肌肉,产生功能性肌肉收缩及关节活动,以改善行走功能的一种物理因子治疗技术;它可单独应用,也可与其他康复技术联合使用;具有设备携带方便、治疗成本低、效果好等优点。国际上将助行FES用于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康复已有60余年,国内近年来逐渐开始关注,临床应用不断增多,但鲜见相关专家共识发表。本共识由国内从事FES临床应用的相关领域专家应用循证医学的方法,通过系统检索国内、外临床研究数据、评价临床证据质量,并结合国内临床应用的具体环境,经多轮讨论后制定,以期为脑卒中后步行功能障碍患者的助行FES治疗提供临床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下肢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FES)控制下的踏车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30例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FES治疗组15例和常规治疗组15例,常规治疗组接受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康复训练为每日1次,每次60min,每周5次,持续训练8周.FES治疗组接受40min常规康复治疗,增加下肢多通道FES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电子助行仪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运动治疗,对照组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分别佩戴动态踝足矫形器和电子助行仪进行训练。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和10m 最大步行速度(10m MWS)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佩戴装备后,2组患者组内比较,10m MWS较未佩戴装备时均明显提高(均P<0.05)。治疗2周后,无论是否佩戴装备,2组患者BBS评分及10m MWS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未佩戴装备时,观察组10m MWS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结论:佩戴踝足矫形器或电子助行仪均能改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但电子助行仪在提高患者步行速度方面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功能性电刺激(FES)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1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n=21)和对照组(n=20)。两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及减重平板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FES。共8周。治疗前后采用综合痉挛量表(CSS)、功能性步行分级(FAC)、Berg平衡量表(BBS)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CSS评分、FAC分级及BBS评分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01),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FES能促进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平衡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脑卒中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平衡功能训练;观察组采用头针联合平衡功能训练。2组均于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sheikh躯干控制积分及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BBS评分、sheikh躯干控制积分及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联合平衡功能训练能更好地改善脑卒中后患者的平衡功能,提高躯干控制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平衡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平衡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头针留针状态下行平衡训练治疗。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Barthel指数(BI)评定量表及Holden步行能力分级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平衡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行走能力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2组BBS、BI及Holden步行能力分级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显著(P0.05)。结论:头针联合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患者的平衡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步行能力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观察应用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疗效。方法:对30例脑卒中后导致足下垂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每天采用低频电子脉冲刺激仪对患侧腓总神经、胫前肌进行电刺激治疗,每天2次,其中第一次为训练模式,只进行患侧胫前肌的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20min;第二次在同样NMFS的同时进行步行训练15—20min。每周5—6d,共2周。治疗前先使用神经肌肉定位仪找准敏感位置,然后将阴极至于敏感部位(腓总神经),阳极至于合适部位(胫前肌)。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周、2周行下肢步行功能的评定,分别测定不戴和佩戴刺激仪的StepTest评定、10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上下8个台阶时间、生理耗能指数。结果: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患者下肢步行功能有明显改善,佩戴刺激仪步行时可即刻明显提高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步速、体位转移能力、上下楼梯能力及降低生理耗能(P<0.05—0.001)。结论:低频脉冲电刺激能改善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佩戴低频电子脉冲刺激仪步行时可即刻明显提高患者的步速、体位转移能力、上下楼梯能力及降低生理耗能,而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训练仪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基于正常行走模式的智能化、多通道步行模式功能性电刺激(FES)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及其与治疗时间的相关性,为步行模式FES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Minimize软件将1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60 min步行模式FES组(60 min组)和30 min步行模式FES组(30 min组),每组各9例。2组的常规治疗相同,在此基础上,60 min组采用步行模式FES辅助行走30 min+卧位电刺激30 min;30 min组采用步行模式FES辅助行走30 min+卧位安慰刺激30 min。电刺激1次/d,5 d/周,共15次。在治疗前、治疗7次后、治疗15次后、治疗结束1个月后分别进行改良Ashworth量表(MAS)、徒手肌力检查(MMT)、Fugl-Meyer下肢功能评定(FMA-LE)、Berg平衡评定(BBS)、10 m步行测试(10MWT)步速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以判断患者患侧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变化。结果:组内比较发现,与治疗前相比,2组治疗7次后、治疗15次后和随访时的MAS、MMT、FMA-LE、BB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0 min组在治疗后的3次评估中MBI的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0 min组仅在治疗7次后和治疗15次后的MBI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60 min组在治疗7次后和治疗15次后10 MWT步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0 min组仅在治疗15次后的10 MWT步速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发现,治疗7次后,60 min组MAS、10MWT步速改善更明显(P<0.05);治疗15次后,MAS、FMA-LE、MBI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MAS、MBI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智能化、多通道步行模式功能性电刺激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行走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而延长治疗时间(从治疗30 min到60 min)可以达到降低肌张力、改善患侧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步速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效果,且能够延长生活自理能力的疗效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减重结合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对4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康复治疗,治疗组除常规药物治疗、康复治疗,每天佩戴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进行患侧腓总神经、胫前肌电刺激同时步行训练,15-20min.每天2次,每周5-6d,共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4周行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行走能力测评、10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测,治疗前后行胫前肌肌力评定.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FIM行走能力、10m最大步行速度、胫前肌MEP潜伏期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与对照组比较,FES治疗组FIM行走能力评分提高(P<0.01)、10m最大步行速度提高(P<0.05)、胫前肌MEP潜伏期缩短更明显(P<0.01).胫前肌肌力治疗前两组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肌力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能显著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功能,运动诱发电位为判断脊髓运动传导功能提供了客观、定量的依据,功能性电刺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态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佩戴步态诱发功能电刺激仪的步态训练,每次20min,每周5次,持续8周。于治疗前后采用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功能性步行能力分级(FAC)及足印分析法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下肢FMA评分、FAC分级及患侧的平均步长、步宽及步速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功能性电刺激进行步态训练后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前庭电刺激联合闭链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和平衡功能的疗效。方法:选取50例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按照随机对照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进行下肢功能训练,以闭链康复训练为主,观察组在闭链功能训练过程中同步进行前庭电刺激。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利用步态分析系统对患者的步态周期、支撑相、摆动相和步速进行测量,分别采用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LE)、Berg平衡量表(BB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评估患者的下肢运动能力、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2周后,对照组患者步态周期、支撑相时间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步态周期、支撑相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步速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步态周期、支撑相时间、步速变化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FMA-LE、MBI和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FMA-LE、BBS、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庭功能训练联合下肢闭链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下肢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脑卒中足下垂患者5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7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功能性电刺激进行训练。2组均治疗5周,治疗前后进行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定及足印步态分析。结果:治疗5周后,2组FMA、FAC评分及步行参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下肢步行能力的恢复较常规康复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