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硫普罗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酒精性脂肪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讨论硫普罗宁 (凯西莱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方法 :随机分组 ,治疗组 46例 (均为男性 ,平均年龄 ( 4 3± 6)a)常规护肝治疗基础上加用硫普罗宁 2 0 0mg静脉滴注 ,qd× 4w。对照组 46例 (均为男性 ,平均年龄 ( 4 0± 8)a)应用常规护肝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 4周肝功能指标SB、AST、GGT下降较对照组明显 (P <0 .0 5 )显效率 47 8%,总有效率89 1%,均优于对照组 ( 3 7 0 %,73 9%)。结论 :硫普罗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酒精性脂肪肝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3.
长期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会逐渐进展为肝硬化、肝癌等危及患者生命的疾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此,同时患有这两种疾病的患者比例也在不断增加。本文就CHB合并NAFLD患者的流行病学现状、发病机制、肝脏纤维化程度的进展情况、肝癌的发生、无创诊断疾病进展的分子标志物及治疗现状等研究进行了综述,为该病预防及诊治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补肾疏肝解毒活血方对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9例和对照组47例,治疗组口服补肾疏肝解毒活血方治疗,对照组服用血脂康治疗。疗程均为12周,观察比较2组有效率、肝功能及血脂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1);2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和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均明显降低,治疗组比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或0.01);同时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低密度脂蛋白(LDL)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或0.01)、其中TG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补肾疏肝解毒活血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肝功能,降低血脂。 相似文献
5.
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慢性病毒性肝炎合并脂肪肝患者1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10%葡萄糖注射液200ml与异甘草酸镁注射液100mg混合后静脉滴注4w;观察组给予10%葡萄糖注射液200ml与门冬氨酸鸟氨酸100mg混合后静脉滴注4w。观察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等指标,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为(92.6±33.7)U/L,明显低于对照组(139.4±37.7)U/L,总胆红素为(60.7±16.9)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76.8±23.1)mmol/L;观察组肝功能治疗总有效率为96%,显著高于对照组70%,脂肪肝功能治疗总有效率为90%,显著高于对照组60%;两组的肝功能指标和治疗效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葡萄糖与门冬氨酸鸟氨酸结合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合并脂肪肝疗效显著,脂肪肝的诊治是整体治疗的重要前提,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是整体治疗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盐酸小檗碱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34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盐酸小檗碱(BBR)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4例NAFL患者应用BBR治疗,每日剂量1.5 g,分3次餐后服用,疗程8周,治疗前后测定肝肾功能、血糖及血脂水平,并行B超检查.结果:BBR治疗后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r-谷氨酰转肽酶显著降低(P<0.01),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也显著下降(P<0.01),B超检查发现脂肪肝程度得到显著改善.无明显毒副作用.结论:BBR治疗NAFL疗效确切安全,尤其是对有糖尿病、高脂血症及肥胖的患者. 相似文献
7.
正非酒精性脂肪肝是西方国家和许多亚洲国家慢性肝脏疾病最常见的原因之一[1]。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变化包括: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和肝硬化等一系列改变。目前,许多研究认为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代谢综合征在肝脏的表现,因此,非酒精性脂肪肝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密切相关[2]。慢性肾脏病被定义为肾脏结构或功能异常,主要是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和(或)尿蛋白排泄率增加,已成为全球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度酒精性脂肪肝致猝死的原因。方法通过尸体解剖证实3例均为重度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结果3例均为男性。临床上有大量长期饮酒史。尸检发现这3例的肝脏均呈重度酒精性脂肪肝表现,并死于肺小血管广泛脂肪栓塞。结论肺脂肪栓塞是重度酒精性脂肪肝猝死的原因之一,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9.
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75例临床和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 对75例慢性乙型肝炎合并NAFLD患者进行肝穿刺组织活检和肝脏CT平扫,同时检测血液生化学指标,并与75例慢性乙型肝炎和41例NAFLD比较。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合并NAFLD患者血清ALT、AST和GGT水平较慢性乙型肝炎和NAFLD患者明显增高(P〈0.05,P〈0.01);血清TC、TG、FBS、INS和IRI水平较单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明显升高(P〈0.05,P〈0.01),而与NAFL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脂肪变程度与慢性乙型肝炎组及NAFLD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炎症计分和纤维化计分则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脾CT比值较慢性乙型肝炎降低(P〈0.05),而较NAFLD患者高(P〈0.05)。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合并NAFLD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不同于单纯的慢性乙型肝炎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对慢性乙型肝炎进展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姜国生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9,(5)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联合水飞蓟宾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4月~2018年6月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128例患者,以EXCEL随机函数法分为参照组和联合组各64例。参照组采取恩替卡韦治疗,联合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水飞蓟宾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肝功能、血脂及肝纤维化各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肝功能、血脂及肝纤维化各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联合组改善程度大于参照组(P0.05)。结论:恩替卡韦联合水飞蓟宾可有效改善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患者临床症状及肝功能,并可稳定血脂水平,遏制肝纤维化进展,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病毒性肝炎合并脂肪肝的报道很少见,因常伴有肝大;消化道症状及ALT长期不能降至正常,临床医师易误认为肝炎病情加重或反复,强调加强营养,长期卧床休息,结果使脂肪肝进一步加重。为提高对肝炎合并脂肪肝的认识,我们利用B型超声图象对411例各型肝炎进行检测,发现肝炎并发脂肪肝并非罕见,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测定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酒精性肝病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并探讨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酒精性肝病患者17例,肝硬化15例,慢性乙型肝炎19例与12例男性健康受试者为对照组,各组间在性别、年龄和体质量指数(BMI)均相匹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瘦素,同时测定血糖、血脂、胰岛素和肝肾功能等指标,并测量身高、体质量,计算BMI。并进行结果分析。结果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酒精性肝病、肝硬化组血清瘦素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酒精性肝病组瘦素水平与BMI、FINS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169,0.267,P〈0.05);瘦素与三酰甘油里明显负相关(r值为-0.249,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酒精性肝病患者血清瘦素水平明显增高,与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存在相关性,瘦素表达不能评价肝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3.
脂肪肝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改变、B超检查、肝CT检查的普及和广泛应用,脂肪肝检出率日益增多.脂肪肝是一种病变主体在肝小叶,以肝细胞弥漫性脂肪变性为主的临床病理综合征.脂肪肝主要指慢性脂肪肝,病理上分为单纯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硬化三种类型.临床上则分为酒精性脂肪肝(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ASH),及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两大类根椐起病方式及病程,脂肪肝有急、慢之分,前者为小泡性脂肪肝,后者则为大泡性或以大泡性为主的混合性脂肪肝. 相似文献
14.
我院自1998年1月至2001年12月收治了68例慢性病毒性肝炎并发脂肪肝病人,现将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与血脂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与血脂之间关系进行分析。方法采用超声和酶法,检测患者脂肪肝和血脂水平。结果124例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组及264例正常脂肪肝组,CHOL、TG、LDL-C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均有显著升高(P〈0.001),但升高程度有差异。其中正常脂肪肝组CHOL、TG升高最为明显,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组LDL-C水平升高最为明显。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组HDL-C水平明显下降(P〈O.001),正常脂肪肝组HDL-C水平明显升高(P〈0.01)。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患者血脂变化以LDL-C增高(84.67%),单纯TG增高(41.93%),HDL-C降低(58.87%)为主要表现。结论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与高TG、LDL-C增高、HDL-C降低有密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肝组织脯氨酰内肽酶(PREP)活性在小鼠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ASFL)转变为脂肪性肝炎中的作用。方法取32只C57BL/6J雄性小鼠,按照随机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给予常规饲料进行喂养)和观察组(给予高脂饮食诱导建立NASFL模型),分别于喂养4周与12周时,将小鼠处死。用HE染色观察两组小鼠喂养4周和12周时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情况,比较两组小鼠喂养4周和12周时体质量、睾脂指数、肝指数和血生化指标变化的差异,并同时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两组小鼠喂养4周和12周时PREP蛋白表达,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小鼠PREP mRNA相对表达量,用Suc-Gly-Pro-AMC底物法对PREP活性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喂养4周时,两组小鼠体质量、肝指数和睾脂指数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喂养12周时,观察组小鼠体质量、肝指数和睾脂指数较对照组均明显增大(P 0. 05)。喂养4、12周时,观察组小鼠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谷氨酸转氨酶(ALT)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 0. 05)。喂养12周时,观察组小鼠PREP蛋白、PREP mRNA及PREP活性水平较喂养4周时均明显升高(P 0. 05),且较对照组喂养12周时的水平均明显升高(P 0. 05)。结论肝组织中PREP活性水平改变在小鼠NASFL转变为脂肪性肝炎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ST同功酶(m—AST)、m—AST/AST比值、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GGT)、尿素氮(BUN)、肌酐(SCR)和尿酸(uA)对酒精性脂肪肝(AFLD)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91例AFLD、189例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和256例健康对照进行上述生化指标的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AFLD组与NAFLD组ALT、AST、m—AST、m—AST/AST、GGT、UA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AFLD组AIJT、AST与NAFLD组没有明显差异(P〉0.05),但AFLD组的m—AST、m—AST/AST、GGT、BUN、SCR、UA均显著高于NAFLD组(P〈0.01)。结论m—AST、m—AST/AST、GGT、BUN、SCR、UA测定有助于AFLD肝损伤的评估,它们的联合检测有助于AFLD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分析B、C基因型慢性乙肝患者(CHB)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选择经基因型检测确定为B、C基因型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共102例,检验其肝功能相关指标及血清病毒标志物,统计重型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和HBeAg阳性发生率;对其中55例未并发重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而同意进行肝穿刺的患者获取肝组织后确定肝病理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最后比较B、C基因型患者之间以上指标的统计学差异。结果:(1)C基因型乙肝患者的白蛋白、前白蛋白均低于B型患者,而谷丙转氨酶、HBV DNA载量及肝纤维指标HA(透明质酸)、CIV(IV型胶原蛋白)、PCⅢ(Ⅲ型前胶原)、LN(层粘连蛋白)水平均高于B型患者;(2)在病理组织检查较高的炎症分级和纤维分期中C型患者的发生率均高于B型患者;而且随肝组织病理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的上升,C基因型患者的发生率增加;(3)C型患者重型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等的发生率及HBeAg阳性率均高于B型患者。结论:B、C两种基因型乙肝患者临床特征明显不同,C型患者的肝细胞炎性损伤程度及肝组织纤维化程度高于B型患者,血清病毒标志物水平明显高于B型患者,重型肝炎、慢性晚期肝病的发生率高于B型患者。总之,C型患者病情重、预后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合并糖尿病两者相互作用对治疗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空腹血糖进行临床分析,并追踪随访观察预后。结果:两种疾病共存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导致病情反复波动,使治疗难度增大。结论:肝炎合并糖尿病的转归有赖于肝脏疾病的转归,而糖尿病病情与肝炎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危险因素。方法:156例住院2-DM患者,根据腹部B超结果分为合并NAFLD组77例,不合并NAFLD组79例,将以上2组资料与46例单纯NAFLD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2-DM合并NAFL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结果:单纯NAFLD组体质量指数(BMI)、血尿酸(UA)、三酰甘油(TG)较2-DM合并NAFLD及不合并NAFLD组均显著增高(P均<0.05),而肾小球滤过率(GFR)则显著低于2组(P<0.05)。2-DM患者中,与不合并NAFLD组患者相比,合并NAFLD组患者有BMI、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UA、TG、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B(apoB)的显著增高(P均<0.05),高密度脂蛋白(HDL)、载脂蛋白A(apoA)、GFR显著降低(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升高、HDL降低、UA升高是2-DM合并NAFLD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2-DM患者合并NAFLD与高BMI、高UA、血脂紊乱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