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1984—2018年35年间湖北省麻城市成年居民肺癌死亡率的变化趋势。方法利用湖北省死因监测数据及《中国人口统计年鉴》数据,采用年龄-时期-队列(APC)模型和Intrinsic Estimator(IE)算法估计麻城市成年居民肺癌死亡风险的年龄效应、时期效应和队列效应。结果麻城市20~74岁居民肺癌年龄效应系数随年龄增加而增大,70~74岁组死亡风险是20~24岁组的42.62倍。时期效应系数也随年代持续上升。队列效应系数呈抛物线型,1939—1943年出生的麻城市居民队列效应系数最高(1.2984)。结论麻城市成年居民肺癌死亡风险随年份递增主要受年龄效应和时期效应影响,可能与人口老龄化、检出水平提升及公共卫生干预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我国1990-2009年20年间成年女性乳腺癌死亡率的流行变化趋势。方法利用美国华盛顿大学健康测量与评价研究中心和《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的死因数据,采用年龄—时期—队列(APC)模型和Intrinsic Estimator(IE)算法估计成年女性乳腺癌死亡风险的年龄效应、时期效应和队列效应。结果中国女性乳腺癌死亡风险的年龄效应总体上随年龄增加而增大,中国20岁以上女性乳腺癌死亡风险的时期效应随年代持续上升,队列效应说明中国自1911年以后出生的女性所经历的乳腺癌死亡风险呈下降趋势。结论中国女性乳腺癌死亡风险的时期效应占主导地位。不完善的乳腺癌筛查、低检出率及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等危险因素均导致了乳腺癌死亡率的上升趋势,也增加了乳腺癌死亡风险的时期效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003-2017年我国成年女性宫颈癌死亡趋势。方法:采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和内生因子法估计宫颈癌死亡风险的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结果:2003-2017年,我国女性宫颈癌死亡率整体呈上升趋势,APC模型分析显示,我国女性宫颈癌死亡风险的年龄效应随年龄增加而增大,城市和农村女性分别在70~74岁和50~54岁面临更高的死亡风险;出生队列效应整体呈下降趋势,且变化速度波动较大。结论:应积极开展宫颈癌防治相关知识宣传工作,加大宫颈癌筛查力度,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992—2017年中国男性前列腺癌死亡率的流行变化趋势。方法利用美国华盛顿大学健康测量与评价研究中心的死因数据,采用年龄-时期-队列(APC)模型和Intrinsic Estimator(IE)算法估计中国男性前列腺癌死亡风险的年龄效应、时期效应和队列效应。结果1992—2017年,中国男性前列腺癌死亡率整体呈上升趋势,粗死亡率(1/100000)从3.39上升到7.17。APC模型结果显示,中国男性在40岁以后,前列腺癌死亡风险的年龄效应随年龄增加而增大;时期效应总体呈上升趋势;队列效应说明自1908年以后出生的男性所经历的前列腺癌死亡风险呈下降趋势。结论中国男性前列腺癌死亡风险的时期效应占主导地位。生活方式以及性观念的改变、人口老龄化、吸烟、环境污染等因素可能是造成时期效应增加的主要原因,在前列腺癌防治工作中应重视这些方面的改善,同时加强PSA筛查的认知率与健康教育的综合预防,有助于从整体上降低男性前列腺癌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和死亡流行特征,为制定乳腺癌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全球疾病负担研究项目中1990—2019年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和死亡数据。采用标化率和截缩率描述女性乳腺癌发病和死亡趋势,应用年龄-时期-出生队列(age-period-cohort models, APC)模型和内源估计算子法(intrinsic estimator, IE)评估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对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和死亡风险。结果 2019年女性乳腺癌中国人口标化率(中标)和世界人口标化率(世标)发病率分别为35.52/10万和36.54/10万,较1990年增加了1倍,以平均每年3.33%速度递增。1990—2019年标化死亡率呈波动下降趋势,中标死亡率在2001年达到最高(8.71/10万),世标死亡率在2004年达到最高(9.30/10万)。APC模型结果显示,随年龄发病风险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50~<60岁达到最高为0.70,死亡风险从20~<25岁的-0.21上升到75~<80岁的1.07;随时期发病和死亡风险上升,分别从1990—1994年的-0.53和-0....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中国肿瘤登记年报》中2005-2013年女性乳腺癌发病率与死亡率的变化趋势,为开展乳腺癌防治提供参考。 方法  提取2005-2013年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率与死亡率的全部记录;运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率与死亡率的变化趋势。 结果  2005-2013年我国城市女性乳腺癌发病率水平高于农村,城市发病率变化趋势平稳(t=-0.2,P=0.828),农村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t=7.8,P<0.001);城市和农村发病率高峰分别为50~岁、45~岁年龄组。2005-2013年我国城市女性乳腺癌死亡率水平高于农村,城市死亡率变化趋势平稳(t=0.8,P=0.458),农村死亡率上升趋势明显(t=3.3,P=0.014);城市女性死亡率在30岁之后开始上升,75岁之后加速上升,农村女性死亡率在30岁之后开始上升,55~69岁变化趋于平稳,70岁后又开始上升。 结论  2005-2013年我国城市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于农村女性,农村女性乳腺癌发病率与死亡率上升趋势明显,应积极制定并完善乳腺癌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2006—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艾滋病死亡趋势,为艾滋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以2006—2020年中国25~64岁城乡艾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年龄-时期-队列模型(aged-period-cohort,APC)和内在估计法(intrinsic estimator,IE)估计艾滋病死亡率的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效应。结果 2006—2020年,我国城乡艾滋病死亡率整体呈下降趋势。APC模型结果显示,年龄效应方面,城市40~44岁居民死亡风险比25~29岁的增加了3.5倍,农村35~39岁居民死亡风险比25~29岁的增加了3.2倍。时期效应方面,城市和农村总死亡风险系数分别增加了3.6倍和1.2倍。出生队列效应方面,城市1954—1958年出生的居民艾滋病死亡风险相较于1974—1978年出生的增加了2.1倍,农村1949—1953年出生的死亡风险比1974—1978年出生的增加了2.3倍。结论 城乡艾滋病死亡率近年有所下降,农村艾滋病死亡率逐渐高于城市;中老年群体艾滋病死亡风险较高;死亡风险随年份整体上升;出生年代越晚死亡风险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掌握海门市女性乳腺癌死亡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方法:采用描述性分析研究海门市1989年-2008年间居民全死因登记报告资料,分析统计女性乳腺癌死亡率。结果:1989年~2008年海门市女性乳腺癌粗死亡率为6.75/10万,调整死亡率为4.15/10万。该市女性乳腺癌粗死亡率20年间上升了62.62%,呈逐年上升趋势,乳腺癌死亡居女性各类癌症死亡率的第6位。该资料显示女姓乳腺癌的死亡有两个年龄段高峰,即55岁组和80岁组。结论:海门市乳腺癌死亡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9.
目的描述分析2004-2010年中国消化道恶性肿瘤死亡率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方法从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数据集中选择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的死亡数据,分别计算标化死亡率性别比、城乡比和年度变化百分比,并应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对标化死亡率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消化道恶性肿瘤死亡率的性别比均大于1,结直肠癌城乡比大于1,食管癌、胃癌小于1。总体上看,东部城市女性的胃癌(APC=-6.3%)和食管癌(APC=-9.1%)死亡率呈现下降趋势。结论 2004-2010年全国消化道恶性肿瘤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农村的胃癌和食管癌死亡率高于城市,城市的结直肠癌死亡率高于农村。监测地区胃癌和食管癌的年龄标化死亡率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
成都市2005-2010年女性乳腺癌发病和死亡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目的分析成都市2005-2010年女性乳腺癌发病和死亡情况,为开展乳腺癌干预措施和确定乳腺癌研究方向提供依据。方法对成都市2005-2010年慢性病发病监测和居民死亡原因网报系统中乳腺癌发病和死亡资料进行分析。采用国际死因分类法(ICD-10)进行死因分类。采用Excel2007及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成都市女性乳腺癌报告发病率从2005年9.71/10万到2010年23.24/10万,上升139%,呈明显上升趋势(P〈0.01);40~44岁和55~64岁年龄组上升速度快;城市(23.12/10万)明显高于农村(12.27/10万),农村涨幅(164.89%)高于城市(97.07%),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成都市女性乳腺癌死亡率从2005年5.11/10万到2010年6.18/10万,呈缓慢上升趋势(P〈0.01);45~54岁年龄段死亡率呈明显下降趋势。结论成都市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1.
李胜  刘应焱  王红英  郝莲  宋启瑞 《现代预防医学》2021,(15):2705-2709,2715
目的 分析2005-2019年中国城市和农村居民溺水死亡变化趋势,为预防溺水提供有效依据和建议.方法 采用年龄-时期-队列(APC)模型和内生因子法估计溺水死亡风险的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效应.结果 2005-2019年中国城乡居民溺水死亡率总体呈现波动下降趋势,且农村溺水死亡率高于城市.15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75~8...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2006—2020年我国女性乳腺癌死亡趋势,为制定乳腺癌防控政策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年龄-时期-出生队列模型估计女性乳腺癌死亡率的年龄效应、时期效应和出生队列效应。结果:我国女性乳腺癌死亡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年龄效应上死亡风险随年龄增加而上升,时期效应上死亡风险随年代渐近而缓慢上升,出生队列效应上死亡风险呈下降趋势。结论:建议加强对乳腺癌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与筛查,有针对性地制定乳腺癌防治策略,规范乳腺癌监测登记工作。  相似文献   

13.
犹忆  李德俊  刘川  阎婷 《现代预防医学》2023,(20):3663-3668
目的 探析1990—2019年我国食管癌死亡趋势,为制定与调整食管癌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食管癌死亡变化趋势,采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age-period-cohort, APC)估计食管癌死亡风险的年龄、时期与队列效应。结果 1990—2019年全国、女性、男性食管癌标化死亡率均呈波动下降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分别为-1.825%、-3.092%、-1.185%。APC模型估计显示,年龄效应方面,女性90~94岁与男性85~89岁居民食管癌死亡风险分别是20~24岁居民的159倍、286倍;时期效应方面,女性2000—2004年食管癌死亡风险是2010—2014年的1.59倍,男性2015—2019年死亡风险是1990—1994年的1.57倍;队列效应方面,1905—1909年出生的女性与1900—1904年出生的男性食管癌死亡风险分别是出生于1995—1999年的18.49倍、18.73倍。结论 我国食管癌标化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男性食管癌标化死亡率显著高于女性。食管癌死亡风险随年龄呈上升趋势,越晚出生的居民死亡风险越低。未来一定时期应重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海门市1999-2016年成年女性乳腺癌发病及死亡率情况。 方法  利用海门市肿瘤登记报告系统中1999-2016年女性乳腺癌患者的发病及死亡资料, 计算粗发病率、粗死亡率、标化率、年龄别率、变化百分比(percent change, PC)和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age change, APC)等指标。 结果  海门市1999-2016年成年女性乳腺癌新发病例2 977人, 粗发病率、中标发病率分别为39.29/10万、20.65/10万; APC分别为5.87%、4.71%。因乳腺癌死亡病例938人, 粗死亡率、中标死亡率分别为12.38/10万、6.07/10万; APC分别为3.87%、2.43%。乳腺癌年龄别发病率随年龄递增, 30~岁发病迅速攀升, 发病高峰出现在55~岁(65.05/10万)及70~岁(60.77/10万); 乳腺癌年龄别死亡率随年龄呈缓慢递增, 直至80岁出现死亡高峰(29.68/10万)。 结论  海门市乳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总体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且随年龄增长而递增。世标发病率及世标死亡率均高于全省及全国水平。应加强本地区乳腺癌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1995-2016年浦东新区女性乳腺癌死亡变化情况并定量分析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女性乳腺癌死亡资料来源于浦东新区生命统计监测数据库,分别计算乳腺癌粗死亡率与年龄标化死亡率,以年度变化百分比(APC)描述乳腺癌死亡变化趋势,采用率差别分解法定量评价人口因素对于乳腺癌死亡率变化的贡献。结果 1995-2016年浦东新区女性乳腺癌粗死亡率为11. 67/10万,标化死亡率为6. 27/10万,22年间女性乳腺癌粗死亡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APC=2. 75%,Z=7. 62,P<0. 001),标化死亡率变化趋势不明显(APC=-0. 37%,Z=-1. 00,P=0. 331);人口因素对女性乳腺癌死亡率起到了促进作用,城区、郊区及总人群人口老龄化贡献率分别为70. 76%、79. 64%及71. 08%。结论 1995-2016年浦东新区女性乳腺癌死亡率逐年上升,人口因素发挥主要促进作用,应采取综合性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1990—2019年我国结直肠癌死亡趋势,为制定结直肠癌防治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结直肠癌死亡率变化趋势,运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age-period-cohort, APC)估计影响结直肠癌死亡风险的年龄、时期与队列效应。结果 1990—2019年全国、女性、男性结直肠癌标化死亡率均呈波动增长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分别为1.049%、0.158%、1.712%。APC模型估计显示,年龄效应方面,男女性90~94岁居民结直肠癌死亡风险分别是10~14岁居民的590倍、281倍;时期效应方面,相较于1990—1994年,男女性2015—2019年结直肠癌是其死亡风险的3.36倍、1.90倍;队列效应方面,1900—1904年出生的男女性结直肠癌死亡风险分别是出生于2010—2014年的68.91倍、45.40倍。结论 我国结直肠癌死亡率总体呈上升趋势,男性结直肠癌死亡率高于女性。结直肠癌死亡风险随年龄、时期均呈上升趋势,老年人是重点监测人群,越晚出生的居民死亡风险越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1999 - 2018年黔南州女性乳腺癌发病和死亡率变化趋势,为女性乳腺癌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黔南州肿瘤登记报告系统和居民全死因登记报告系统中1999 - 2018年女性乳腺癌发病和死亡登记资料,分别计算发病(死亡)率、中标化发病(死亡)率、年龄别发病(死亡)率和年均变化百分比等。结果 1999 - 2018年黔南州女性乳腺癌新发病例22 958例,发病率为33.41/10万,中标率为15.17/10万。20年中发病率APC3.75%,中标发病率APC 2.73%。城市女性发病率在35岁以后快速上升,50~54岁达到高峰(115.34/10万)。农村女性发病率在30岁以上快速上升,45~49岁达到高峰(86.42/10万)。城市女性乳腺癌发病率(43.31/10万)高于农村(19.39/10万);1999 - 2018年黔南州女性乳腺癌死亡病例7 330例,死亡率为11.27/10万,中标率为4.65/10万。20年中死亡率APC 3.62%,中标化死亡率APC 2.51%。城市女性乳腺癌死亡率70岁以后快速上升,85岁~达到高峰(79.64/10万);农村女性乳腺癌死亡率30岁以后快速上升,55~69岁变化趋于平稳,70岁以后又快速上升,85岁以后达到高峰(39.78/10万)。城市女性乳腺癌死亡率(18.67/10万)高于农村女性(9.28/10万)。结论 1999 - 2018年黔南州女性居民乳腺癌发病和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沈阳市1992~2006年女性乳腺癌死亡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秀丹  王慧文  李洵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3):4703-4705
目的:探讨1992~2006年沈阳市女性乳腺癌死亡率水平及变化趋势、特点。方法:用SAS6.12软件对乳腺癌死亡率、死亡构成等指标进行分析,并进行χ2趋势检验。结果:沈阳市女性乳腺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15年间上升了57.37%,年均增长速度为3.29%。乳腺癌年均死亡率为9.11/10万,标化死亡率为6.69/10万。乳腺癌在恶性肿瘤中的顺位从2006年开始,由原来的第5位上升至第3位。乳腺癌死亡率从35~岁组开始随年龄增加而明显上升,年龄越大,死亡率越高。45~64岁年龄段乳腺癌死亡率随时间推移,呈明显上升趋势,经χ2趋势检验,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22.43,P<0.0001)。结论:沈阳市乳腺癌死亡率上升速度较快,应重点加强45~64岁年龄段女性乳腺癌的防治。  相似文献   

19.
上海市糖尿病死亡趋势APC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定量描述糖尿病死亡率的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特征,预测上海市糖尿病死亡趋势,为预防控制糖尿病提供依据。[方法]死亡数据来自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死亡登记系统。部分年份的年龄别人口数采用内插法推算。1992年至2003年间登记的疾病编码标准前后有2种(ICD-9和ICD-10),选择占全人群糖尿病提及死亡98%的30~89岁的糖尿病提及死亡个案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Age-Period-CohortModel,APC模型)的分析方法,根据模型拟合结果进行预测。[结果]模型拟合结果以同时加入年龄、时期、队列效应的模型为最佳。分性别糖尿病死亡率的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均表现出序列趋势。应用模型拟合预测2013~2015年上海市分性别的30~89岁年龄别糖尿病死亡率,各年龄组死亡率相对于2001~2003年均大幅上升。[结论]糖尿病将持续成为上海市居民的主要死因之一,开展以代谢综合症(MS)为先导的社区综合防治应成为糖尿病预防控制的优先策略。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厦门市女性乳腺癌死亡和减寿的变化趋势,为厦门市乳腺癌综合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09-2014年厦门市女性乳腺癌死亡资料计算死亡率、平均减寿年数(AYLL)、死亡率年均变化百分比等评价指标,用GM(1,1)模型对死亡率和AYLL进行预测。结果 2009-2014年,厦门市女性乳腺癌死亡率7.10/10万,死亡年龄中位数为56岁,死亡率随年龄的升高而升高;造成的AYLL为16.59年。GM(1,1)模型对AYLL和PYLLR的预测值与实际值平均相对误差为5.92%和2.45%,预测2015-2017年女性乳腺癌所致AYLL和PYLLR值有所上升。结论 GM(1,1)模型可用于厦门市女性乳腺癌减寿趋势预测,未来厦门市女性乳腺癌死亡年龄有年轻化趋势,应重视乳腺癌的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