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反应蛋白含量在急性冠脉综合征预后评判中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夏碧桦 《贵州医药》2003,27(4):326-327
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是一组重要的冠心病事件,主要由不稳定性斑块破裂后继发血栓形成所致,血管内皮炎症是其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其血清含量可间接代表机体炎症细胞启动的程度。我们通过测定一组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中CRP含量的变化,探讨CRP含量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包括ST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性心绞痛(UA)和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其发病的主要机制是在斑块破裂的基础上诱发急性血栓形成。他汀类药物具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逆转内皮功能的作用[1],我们在ACS的早期应用氟伐他汀,探讨他汀类药物在ACS中的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病理基础,冠心病心脏事件的发生,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斑块破裂大多发生于非钙化的不稳定斑块,是发生急性心脏事件(ACE)的主要原因[1],因而早期评价和预测心脏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为临床诊疗策略的制定提供帮助,最终改善患者的不良预后.多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可较好地显示冠状动脉管腔、管壁病变,且能有效地显示和区别软、硬斑块.目前关于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64-SCTCA)评估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观察冠心病患者冠脉64层螺旋CT成像结果与急性心脏事件发生率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或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在内的一组急性冠脉事件.目前认为由于不稳定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导致冠脉管腔闭塞所致[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是临床发生ACS的重要病理基础.炎性因子如:高敏CRP(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可作为反映斑块稳定性的炎性介质.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循证医学研究证实糖尿病患者多半死于心血管并发症。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冠状动脉斑块破裂和继发血栓形成所致的冠心病急性事件。斑块内发现大量炎症细胞聚集是炎症参与斑块破裂的有力证据。触发炎症的启动因素较为复杂,包括机械性(血流动力学作  相似文献   

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分子生物学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秦勤  赵炳让 《天津医药》2001,29(11):701-704
随着对冠心病病理生理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提出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的新概念。ACS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和心脏性猝死。研究证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由稳定转为不稳定,继而破裂导致血栓形成是ACS最主要的发病机制。上述事件的发生,多数是由于狭窄并不十分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造成的,虽然通过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可纠正严重狭窄,但并不能改变动脉粥样硬化的生物学过程,斑块不稳定的问题仍然存在。因此,研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机理,及寻找稳定斑块的有效治疗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斑块的组成成分是发生破裂与否的先决条件,本文对导致斑块破裂的内因作一综述。 1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结构及病理特性 在冠心病患者中冠状动脉广泛地被粥样硬化斑块所累及,斑块的组成、强度、易损性及形成血栓性常因个体或斑块  相似文献   

7.
杨作富  张陈匀  刘兰  蔡运昌  杨天和 《贵州医药》2007,31(12):1100-1102
近年,随着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机制的认识越来越清楚。急性心肌梗死由冠状动脉不稳定性斑块破裂诱发闭塞性血栓引起,80%以上患者冠状动脉造影(CAG)可发现粥样斑块[1],但部分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正常,其中部分病因明确为冠脉痉挛所  相似文献   

8.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心血管疾病,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缺血是它们的共同特征,它的发生主要取决于易损斑块的破裂.易损斑块的破裂主要与斑块脂质核心的增大,斑块纤维帽变薄,平滑肌细胞减少,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有关,其中斑块坏死脂质核心的大小对斑块稳定最为关键[1].研究发现,易损斑块的游离胆固醇常常超过斑块脂质核心的1/4,并且认为游离胆固醇主要来源可能是红细胞膜[2],本研究探讨红细胞膜总胆固醇含量(CEM)能否反映斑块的不稳定性,CEM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有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急性冠脉综合征65例护理体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梁玉华 《安徽医药》2005,9(7):551-552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系不稳定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引起急性心肌缺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冠心病(CHD)发展到后期最严重的病变征象.它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P)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NSTEMI)及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1].ACS是导致CHD患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因其变化快,临床表现差异大,易误诊、漏诊.对ACS的正确诊断、有效治疗及细致护理,将改善CHD患者的预后及降低死亡率.现就我科65例ACS患者的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现已明确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易损斑块的不稳定性是导致其破裂,进而引起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的重要原因。颈动脉作为脑动脉的上源血管,是脑供血的主要通路,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有很密切的临床联系。其中颈动脉内膜-中膜增厚及硬化斑块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独立的危险因素,是缺血性脑血管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病理学研究认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冠心病事件不仅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更重要的是斑块不稳定、破裂、血管收缩和局部血栓形成内粥样斑块的破裂及其伴随的血栓形成所致。斑块的形成与破裂主要与炎症细胞浸润、斑  相似文献   

12.
研究认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主要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破裂、表面破损或出现裂纹,继而出血和血栓形成,引起冠状动脉不完全或完全阻塞,而内皮受损、内皮功能障碍是引起斑块不稳定的始动因素。存在于外周血液循环中的内皮细胞称为循环内皮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颈动脉斑块分级与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高分辨率血管超声法检测76例冠心病患者与30例正常对照组患者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颈动脉内膜厚度(IMT)及斑块积分;检测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并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冠脉造影.结果 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积分0级28例,1级25例,2级18例,3级5例.冠心病患者FMD为(6.94±4.21)%,IMT(1.03±0.32)mm,FIB为(3.24±1.07)g/L,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冠心病患者FIB与FMD存在负相关(r=-0.429,P<0.05),与颈动脉斑块分级存在正相关(r=0.363,P<0.05),与颈动脉IMT无相关性(r=0.09,P 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有更高水平的FIB,冠心病患者血浆FIB与颈FMD存在负相关,与颈动脉斑块分级存在正相关.FIB水平能反映内皮功能受损的程度及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临床上加强降纤治疗对延缓冠心病患者内皮功能受损及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可能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万娟 《现代医药卫生》2013,29(5):731-733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进展性疾病,由多因素综合所致,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tic,AS)。而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能很好地反映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可能性。研究不稳定斑块特点、寻找反映易损斑块的早期指标成为近年心血管疾病的讨论热点。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metalloproteinases,MMPs)是一种可以降解细胞外基质(ECM)的蛋白水解酶,多在斑块肩部降解ECM,引起斑块破裂出血,引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并在冠状动脉重建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通过过度降解血管基底膜的主要结构成分——Ⅳ型胶原,介导了冠状动脉斑块的发生、发展和破裂,而最终导致临床严重后果。现就MMP-9在CHD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正>目前认为,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主要是由斑块的稳定性而非大小决定的[1],因此评价斑块的性质对于冠心病的早期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评价斑块成分的"金标准"为血管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C反应蛋白和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将 15 0例患者分为非冠心病 (NCHD)组 3 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 46例、不稳定心绞痛 (UAP)组 3 8例和急性心肌梗死 (AMI)组 3 1例 ,用快速免疫消浊比浊法测定四组患者C反应蛋白。结果 冠心病各组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NCHD组 ,AMI、UAP两组C反应蛋白显著高于SAP组 ,AMI和UAP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C反应蛋白和冠心病的形成及斑块的不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17.
<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系不稳定性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引起急性心肌缺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及与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1]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因病情变化快、临床表现差异大,易误  相似文献   

18.
<正>血小板直接参与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和发展。临床上使用的抗血小板药物通过不同的途径协同作用,起到防治血栓、抑制炎症、稳定斑块的作用。近来发现他汀类药物具有许多调脂作用外的多效性作用,可使心血管事件危险减少,其对血小板的作用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CD40L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内皮受体(LOX)-1是2种表达在血小板并且与急性血管事件密切相关的炎  相似文献   

19.
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抗炎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冠状动脉内易损粥样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机制.而炎症反应是导致冠脉内结构性易损斑块向功能性易损斑块进展的重要环节.临床实验和基础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不但具有降低血浆胆固醇的主要作用,而且还涉及不依赖于其降血脂特性的非调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如抗炎性反应、促进斑块稳定及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与迁移、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改善内皮功能等.基于以上作用机制,目前他汀类药物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基石.下面我们主要就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抗炎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正>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即斑块破裂危险性高,并且可能造成栓塞事件发生的不稳定性斑块,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检查方法很多,超声检查、CT血管造影(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磁共振成像(MRI)都广泛地应用于临床。MRI具有无创伤、软组织分辨率高、无骨伪影、三维断层血管扫描成像、多种扫描技术等特点,对血管壁情况、血管腔狭窄的程度、斑块成分鉴别、斑块炎症反应、血流速度、血流动力学评价提供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