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对《伤寒论》第86条的句读和释义历来争论颇多。在句读,如中国中医研究院编《伤寒论语译》和南京中医学院编《伤寒论译释》均句读为“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湖北中医学院编《伤寒论选读》和朱佑武所著《宋本伤寒论校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四本《伤寒论》所据底本揭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超尘 《河南中医》2006,26(11):1-4
20世纪有四部《伤寒论》翻刻本、影印本或排印本在中医界有较大影响,它们是1912年武昌医馆翻刻本、1923年恽铁樵影印本、1955年重庆中医学会《新辑宋本伤寒论》、1959年南京中医学院《伤寒论译释》排印本。这四部书均称据赵开美《仲景全书·伤寒论》而翻刻、影印或排印。考证后认为:武昌医馆本是柯继文依照杨守敬提供的“影钞本”翻刻的;恽铁樵本是以日本安政三年崛川济本为底本削去返点符号而影印者;《新辑宋本伤寒论》源于恽铁樵本;《伤寒论译释》本亦以恽铁樵本为底本。  相似文献   

3.
谈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刘立华(四川省万县市中医院634000)关键词小柴胡汤,临床应用,和法笔者重温原方,结合个人体会,试对其和法探讨如下。1和解少阳少阳为表里之间,邪犯少阳,既不在表,又未入里,而在半表半里之间。《伤寒论》(南京中医学院编《伤寒论译释...  相似文献   

4.
南京中医学院陈亦人教授,最近寄来其所主编之第三版《伤寒论译释》。该书初刊于1958年,因颇受广大《伤寒论》读者的欢迎,销售一空,曾于1980年第二次修订重印,这次修订系第三次。三十几年中,连续修订三次,这一方面是为了应付广大读者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有主编者自己,想把近些年来在《伤寒论》研究方面的心得体会,藉此而公开发表的愿望。余粗读之后,颇有些感想,现略述如下。近几年来,不少人主张在中医院校中废除《伤寒论》,其呼声时起时隐。恰在此时此刻,《伤寒  相似文献   

5.
对《伤寒论》第86条原文历来有二种句读,一为:“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如承淡安《伤寒论新注》、南京中医学院《伤寒论译释》等版本;另一种是将“汗出必额上陷脉  相似文献   

6.
对炙甘草汤争议问题的一点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炙甘草汤是《伤寒论》中的名方,为历代医家所喜用。但目前对该方的某些关键问题尚有争议,孰是孰非,笔者认为应探讨清楚,以免贻误后学者。现将有争议的问题讨论如下:一、炙甘草汤究属何经方药炙甘草汤应属太阳经方药似已成定论,但目前医界有人提出“心动悸、脉结代”病机病位均在少阴心肾,应将炙甘草汤纳入“少阴篇”更为合理。此看法比较新颖,有必要加以讨论。我认为赵开美复刻宋本、桂林古本、成无已本、《伤寒论释义》(中医院校二版教材)、《伤寒论选读》(中医院校三版教材)、《伤寒论译释》(南京中医学院伤寒教研室编),以及日人丹波元简所编著《伤寒论辑义》等均将本方列入“太阳篇”是恰当的,其理由①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伤寒论》六经辨证是以脏腑经络作为物质基础,六经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沟通的,当病邪侵犯人体时,由于邪气的强弱与体质的差异会出现不同的病证。张仲景将不同的脉证分别包括于各经之中,故《伤寒论》篇首均言“辨太阳病脉证并  相似文献   

7.
1 关于《素问·调经论》中“岐伯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全国高等院校试用教材《内经选读》(1978年版)译解“阳受气于上焦”为:卫气是由上焦输布来的。赵棣华等编著的《内经新识》译解为:阳气从上焦出发。《中医四大经典著作题解》译解为:卫阳来自上焦的宣发输布。可见此三家的译解均同,都将“阳受气于上焦”之“阳”与“气”合起来译解为“阳气”、“卫气”、“卫阳”之类。而南京中医学院的《黄帝内经素问译释》(1981年版)则译解为:诸阳都是受气于上焦。笔者对以上2…  相似文献   

8.
《灵枢·邪客》云:“卫气者,……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藏六府。”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内经讲义》(1984年版)释;“足少阴之分间,指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的交接处。”《黄帝内经灵枢译释》和《灵枢经校释》均释为“足少阴肾经之起点”,历代注家于此或阙如弗释,或增义为训。  相似文献   

9.
小柴胡汤为《伤寒论》所载,笔者临床运用,疗效甚佳,现报道于下: 1.和解少阳:少阳为表里之间,邪犯少阳,既不在表,又不在里,而在半表半里之间。《伤寒论》(南京中医学院编《伤寒论译悉》1980年版)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小柴胡汤主之。”这是邪郁于半  相似文献   

10.
日本安政本《伤寒论》据内阁本翻刻,改其大量讹字,安政本对中国《伤寒论》版本流传产生巨大影响。1923年恽铁樵影印安政本伪称赵本,叶橘泉揭露之;清末杨守敬剪贴赵本伪称"影北宋本伤寒论";1955年《重辑宋本伤寒论》、1959年《伤寒论译释》所据底本皆为恽铁樵本而非赵开美本;1991年刘渡舟《伤寒论校注》所用底本为北京国家图书馆缩微胶卷本。  相似文献   

11.
<正> 柯琴,字韵伯,号似峰.清康熙雍正年间人(1662年-1735年),精于伤寒之学,《伤寒来苏集》是代表作.全书包括《伤寒论注》、《伤寒论翼》、《伤寒附翼》共八卷.该书因编著风格独具,说理精深,在伤寒学的重大学术理论上有所创见,至今仍不失是研究《伤寒论》的重要著作之一.爰将该书中的学术思想,作一探讨. 分篇汇论,编例独树一帜柯氏重编《伤寒论》的动机,认为原《伤寒论》的编次,杂伪脱简、章次混淆之处颇  相似文献   

12.
六版《伤寒论选读》的编排方式与之前的三、四、五版教材以六经辨证为纲、以方证为目的编纂方式完全不同,而是仿照二版教材,依照宋本《伤寒论》条文的先后顺序分章节进行编纂的,但又与二版教材不尽相同。二版教材完全依照宋本《伤寒论》条文顺序,逐条进行提要释义,而本教材则对条文顺序多处进行移动,并将若干相关的条文合并进行释义。如此看来,本版教材在编排方式上既不同于三、四、五版教材,也不同于二版教材。读后认为这种标新立异的编纂既有长处,也存在一定问题。下边试就这一问题,谈点意见。1 编排的长处 11 获得新知 本教材依据宋…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22条:“若微寒者,桂技去芍药加附子场主之。”对此条的“微寒”历来争论颇多。一是在文字上存在分歧,宋版本为“微寒”,最早改为“微恶寒”者为成无已,后世很多注家皆从成注本意。二是解词的分歧,有注家(包括六版教材)释为“微微恶寒”,有释为“脉微恶寒”(五版教材即是)。三是病机,有解释为阳虚较重,有释为阳气虚衰,病涉少阴,有释为表阳虚等等。以上不同解释给《伤寒论》教学及临床应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带来了不应有的麻烦。本人拟从以下几点解析“微寒”在《伤寒论》中的特殊涵义。1“微寒”不等于表证的微微…  相似文献   

14.
崔连有 《国医论坛》2001,16(6):55-55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以下简称“麻杏石甘汤”)出自汉代医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一书。主治太阳病发汗后或下后“汗出而喘 ,无大热者”,现常作为治疗呼吸系统急性感染性疾病的基本方。在分类方面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 1版~ 6版《方剂学》教材始终将其列入解表剂讨论 ,笔者认为此分类欠妥。拙见如下。《方剂学》中对方剂的分类 ,通常是根据主要功效的不同进行分类的。而麻杏石甘汤的主要功效在于“清宣肺热”,这是众多医家的共识。如南京中医学院在《伤寒论译释》中谓本方 :“宣畅肺气 ,清泄肺热 ,里热清 ,肺气畅 ,则诸证自平。”4版《方…  相似文献   

15.
陆渊雷,名彭年,为近代著名中医大家。一生对仲景之书用力尤深。《伤寒论今释》与《金匱要略今释》是其研讨仲景学说的心得结晶,体现了他的学术思想,至今在仲景学说的研究中仍占有重要地位。《金匮要略今释》的完成后于《伤寒论今释》,因而也更趋成熟和完整,诚如陆渊雷先生本人所说:“《伤寒论今释》因读者督促,仓卒付印,多未惬意”,而《金匮要略今释》则“屡经改易,自以为较《伤寒论今释》颇多是处。”现就此书所及,对陆渊  相似文献   

16.
明末清初张卿子版《仲景全书》成书于1624年,包括张卿子《集注伤寒论》十卷、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三卷、宋云公《伤寒类证》三卷三书,后传入日本.清末民初该版本经一日本医家由上海返传入我国,再经我国中医学界先后二次修订,最终形成五书汇集本张卿子版《仲景全书》(除明末清初版三书外,另加上《运气掌诀录》、《伤寒明理论·附药方论》),因其临床指导意义较大并有一定文献参考价值,兹就此版本流变过程考列于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7.
陆渊雷先生是现代著名中医学家,他一生著述颇多,尤其对张仲景学术的研究具有很深的造诣。重温先生之《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伤寒论概要》等著作,先生的不拘门户,研究西洋医学知识、倡导中西结合的思想溢于言表,并在其著作中大量引用日本历代医家对张仲景学说研究的论述。据笔者统计:《伤寒论今释》中引用日本医家的论说达674处之多,而《金匮要略今释》中也引用了629处。  相似文献   

18.
陈亦人教授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省政府重点学科、伤寒学科点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全国知名的仲景学说研究专家。曾主编《伤寒论译释》、《寒论教学参考资料》、《伤寒论求是》等专著,在《伤寒论》研究方面多有建树。陈亦人教授认为:从古至今,在《伤寒论》研究中存在着三大误区,正是这三大误区的存在,使得《伤寒论》的研究常常陷入无谓的争论之中,而离临床实际越来越远,亦贬低了《伤寒论》本身的价值。因此必须要清楚地认识这三大误区的危害,迅速走出误区,才能使《伤寒沦》的价值充分得到发挥,使仲景学说发扬光大。兹将陈教授之灼见简介如下。1 误认《伤寒论》为外感病之专著《伤寒杂病论》自晋代王叔和改名《伤寒论》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与杂病无关的外感病专著。及至温病学理论体系形成,又被认为是单论  相似文献   

19.
《幼科释谜》是清代医家沈金鳌撰著的《沈氏尊生书》5种《杂病源流犀烛》、《伤寒论纲目》、《妇科玉尺》、《幼科释谜》、《要药分剂》之一,乃沈氏根据师传、临证经验而论治儿科诸病的专著。  相似文献   

20.
历史在发展,文字在变迁。同一文字,古今用意不尽相同。因而,研究古典医籍时,切莫忽视这一点。否则,就会脱离原著的思想。如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1976年版《伤寒论选读》及《金匾要略选读》;山西中医学院1956年版《伤寒论讲义》;中医研究院1958年版《伤寒论语释》等,就把仲景著作中“脚”与“足”释成同一部位,偏离了仲景的学术思想,例如: 1.《伤寒论》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