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比糖皮质激素泼尼松(Pred)、甲基强的松龙(MP)、地基米松(DXM)和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HD-IVIG)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方法将271例ITP患儿随机分成4组Pred组64例,MP组111例,DXM组22例,IVIG组74例,对比经治疗后紫癜消失时间、血小板(Plt)变化情况及恢复正常数目百分比.结果HD-IVIG组紫癜消失时间短于上述激素组(P<0.05),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提高显著高于各激素组(P<0.01),而激素组中Mp提高Plt最快.结论对血小板值极低、有出血倾向者,可及时予滴大剂量Mp或IVIG治疗.  相似文献   

2.
王全胜 《中国综合临床》2002,18(11):1001-1002
目的:通过妊娠期不同时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使用小剂量泼尼松、静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及α-干扰素治疗,观察血小板计数变化,出血症状改变,胎儿和孕妇有明显副作用,方法:19例妊娠期ITP患者药物治疗后,观察血小板计数,血小板上升高峰时间及出血症状改善,有无胎儿及孕妇副作用,评价疗效。结果:观察病例血小板计数上升及上升高峰时间短,出血症状缓解明显,胎儿及孕妇安全,结论:妊娠早期ITP静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妊娠中晚期患者小剂量泼尼松、α-干扰素及静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良好,对胎儿及孕妇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方法:52例ITP住院患者随机分成IVIG治疗组,IVIG 320-500 mg/(kg.d)连续应用3-5 d;强的松对照组,口服强的松1-2.5 mg/(kg.d),治疗4周。结果:IVIG治疗ITP有明显的疗效,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升高血小板数的时间比强的松明显缩短(P〈0.01)。结论:IVIG治疗ITP具有快速升高血小板数、改善出血症状、保护重要脏器免于出血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4.
留置针肝素封管液对ITP患儿凝血功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牟园芬 《护理研究》2006,20(12):3149-3150
[目的]探讨留置针肝素封管液对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n、P)惠儿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6例ITP患儿随机分为两组,A组以肝素封管液封管(62.5IU/mL),B组以生理盐水封管,检测并比较使用前后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血小板计数(PLT),同时观察留置针的保留时间及有无出血倾向。[结果]两组患儿PT、APTT、PLT及出血倾向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患儿留置针保留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5)。[结论]使用肝素封管液对ITP患儿凝血功能及PISF无影响,不会加重患儿原有的出血倾向。且留置针保留时间明显长于使用生理盐水封管液。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小板参数在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以42例ITP患儿为研究对象,观察不同严重程度患儿血小板参数及所有ITP患儿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 轻、中、重三组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ITP患儿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PLT、PDW、MPV、P-LCR比较也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小板参数相关性分析,PLT与MPV呈负相关(r=-0.513,P〈0.05),MPV与P-LCR呈正相关(r=0.713,P〈0.05),其他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血小板参数的检测对于ITP疾病的诊断、病情判断及疗效评估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不血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方法:36例ITP住院患儿随机分成IVIG治疗组,静脉IVIG320-500mg/kg.d连续应用3-5天,强的松对照组,口服强的松1-2.5mg/kg.d,治疗四周,结果:IVIG治疗ITP有明显疗效,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强的松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升高血小板数的时间比强的松明显缩短(P<0.01)。结论:IVIG治疗ITP疗效显著,具有快速升高血小板数,改善出血症状,保护重要脏器免于出血的独特作用,不良反应少,是小儿重症及特殊ITP患儿治疗较理想的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HGG)联合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方法分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给予HGG静脉滴注400 mg/kg-1.d-1连用5 d,血小板上升正常后用泼尼松1~2 mg/kg-1.d-1口服,2周后逐渐减量;对照组单用泼尼松治疗,用法同上。结果观察组在血小板开始上升时间、血小板达峰值时间、控制出血症状时间均少于单用泼尼松组(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91.3%高于单用泼尼松组的68.4%(P<0.01)。结论 HGG可以有效促进ITP患者外周血小板的恢复,迅速控制ITP患者的出血症状。  相似文献   

8.
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及其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4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采用ELISA法作PAIgG,PAIgA,PAIgM联合检测,并作动态观察。结果: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的PAIg,PAIgM含量均明显高于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PAIg增高患者采用泼尼松治疗,其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PAIg含量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结论:PAIg检测有助于ITP的诊断,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并判断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联合强的松应用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4例ITP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2例使用强的松治疗;观察组32例予以强的松联合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比较2组治疗后1、2、4周的血小板变化情况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2、4周血小板计数均较对照组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6%比62.5%,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强的松应用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不仅可以促进血小板的产生以及发育,同时还可以增加血小板的寿命,对出血症状进行有效的控制,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网织血小板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35例ITP患者作为ITP组,6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治疗前将ITP组患者按血小板计数(PLT)分为2组,PLT〉30×109/L组(n=20)及PLT〈30×109/L组(n=15)。以泼尼松或地塞米松治疗,总疗程为6个月。治疗后根据患者病情是否缓解,分为缓解组及未缓解组。采用Sysmex XE-5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网织血小板百分比及其绝对值。结果 PLT〉30×109/L组及PLT〈30×109/L组患者的网织血小板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这两组患者的网织血小板绝对值低于对照组(P〈0.05)。缓解组患者网织血小板百分比及其绝对值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缓解组患者网织血小板百分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网织血小板的检测对于ITP的诊断、疗效判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重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方法将63例重症IT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用甲泼尼龙1000mg/d,静脉滴注,共3d,以后改口服泼尼松1~2mg/(kg·d);对照组用泼尼松1—2mg/(kg·d)。结果在治疗第2~5天,血小板计数〉50×10^9/L者。治疗组分别为1、10、19、19例,对照组分别为0、0、2、2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止血天数治疗组(3.6±2.2)d,对照组(8.3±4.2)d,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周时治疗组总有效率93.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6%,2组疗效差并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21d时。重新评价疗效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重症ITP患者,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有积极意义,尤其适用于口服泼尼松有禁忌者。而对于出血倾向不重者,传统治疗仍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对小儿过敏性紫癜的疗效。方法:将68例过敏性紫癜患儿随机分成IV IG治疗组28例和常规对照组40例,观察治疗效果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IVIG治疗组在皮疹、腹痛、关节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常规对照组(P〈0.01);(2)治疗3个月后,IVIG治疗组肾损害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对照组(P〈0.01)。结论:IVIG对过敏性紫癜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与泼尼松联合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9月至2013年11月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76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8例,观察组采用丙种球蛋白与泼尼松联合治疗,对照组单用泼尼松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9%,对照组为8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小板回升时间及出血控制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丙种球蛋白与泼尼松联合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明显,可快速升高血小板数目,缩短出血时间。  相似文献   

14.
高燕 《当代临床医刊》2021,34(5):54-55,41
目的 探讨全程护理干预对小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激素治疗效果及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初次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ITP患儿9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个体化护理干预.观察两组在住院期间血小板计数达标所需时间、主要临床症状控制时间及出院6个月后激素治疗依从性、血小板计数、再次出血情况.结果 干预组住院期间血小板达标时间及临床症状控制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出院6个月后,干预组治疗依从性比率高于对照组(P<0.01);血小板计数及再次发生出血比例干预组少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全程护理干预能提高ITP患儿激素治疗依从性及疗效,减少病情反复,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大剂量维生素C联合VP方案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常规泼尼松治疗ITP疗效比较。方法:对6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大剂量维生素C联合VP方案治疗,对照组常规泼尼松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止血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血小板升高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大剂量维生素C联合VP方案治疗ITP疗效好于传统泼尼松治疗。  相似文献   

16.
丙种球蛋白和地塞米松治疗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静输注人血丙种球蛋白和地塞米松联合治疗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的疗效,方法观察静脉输注入血丙种球蛋白和地塞米松联合治疗,仅输注人血丙种球蛋白、仅输注地塞米松后血小板计数变化和维持时间,结果:三维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三组用药后一周血小板上升速度及血小板升至正常后持续时间却有差异,结论人血丙种球蛋白和地塞米松联合治疗ITP能迅速有效地控制的重要器官如颅内等免于出血,不需重复用药,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剂量地塞米松(Dex)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并与常规剂量泼尼松治疗进行比较。方法将慢性ITP患者50例随机分为A、B2组,A组25例采用大剂量Dex治疗,B组25例采用常规剂量泼尼松治疗。比较2种治疗方案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A组总反应率84.00%,B组76.0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随访病例25例,长期反应率56.00%,B组随访病例25例,长期反应率36.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不良反应轻微,B组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类库欣综合征临床表现,并出现一例上消化道出血。结论大剂量Dex治疗ITP效果好,维持时间长,不良反应小,患者依从性大,有希望成为治疗初诊慢性ITP的一线方案。  相似文献   

18.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儿童常见的一种出血性疾病。大多数是良性过程。但在急性期及部分慢性患者由于血小板低而出现严重的出血,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在短期内迅速控制出血症状.提高血小板计数,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我们应用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IVIG)和地塞米松治疗ITP21例,并与分别单纯应用激素,IVIG疗法比较以探讨迅速控制出血的疗法。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对象:62例ITP,患儿为1993年1月~1994年12月在我科住院患儿,诊断标准按1986年全国小儿血液病专题座谈会标准”’。随机分成3组:IVIG组21例,男10…  相似文献   

19.
ITP患者血小板参数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儿童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其实验室检查以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点,本文以35例ITP病人的血小板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进行了测定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进行了观察,现报道如下:1材料和方法1.1观察对象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组,选择经我院血液病病房确诊的ITP病人35例,其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3~12岁。1.2健康对照组随机门诊健康体检儿童82例,男42例,女40例,年龄2~11岁。1.3仪器与试剂由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阈值。方法:将入院时出血程度为0级的ITP患者分为A、B两组,A组:血小板〈10×10^9/L,B组:血小板(10~20)×10^9/L,比较两组输注血小板的次数和量、出血情况、输血小板的不良反应。结果:A组输血小板次数和量低于B组,A、B两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A组输血小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组。结论:ITP患者在无侵袭性操作的情况下,采用血小板数10×10^9/L作为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阈值是安全的,且可减少输注血小板的输注量和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