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总结双介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13例。年龄58~77岁,PTCD术后均留置内支架,后行TAIC治疗。比较手术前后血清胆红素变化情况及统计生存时间。结果:治疗后血清胆红素明吼下降,全部病例生存时问为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36个月分别为84.6%(11/13)、61.54%(8/13)、46.15%(6/13)、30.77%(4/13)、15.38%(2/13)。结论:VFCD术后置入内支架结合TAIC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疗效好,确能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2.
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胆道支架置放后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MOJ)的并发症和疗效,研究影响黄疸复发时间和患者生存期的预后因素。方法:51例MOJ患者放置胆道支架后接受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观察手术并发症,血清胆红素下降程度,随访黄疸复发时间和患者生存期。分析性别,年龄,肿瘤类型,术前血清胆红素浓度、碱性磷酸酶、谷丙转氨酶、白蛋白、血红蛋白浓度,梗阻时间,梗阻水平10个因素对黄疸复发时间和患者生存期的影响。结果:51例共计放置支架64枚,行TACE术86次,技术成功率为100%。1例于术后1个月死亡,在治疗过程中,4例出现肝脓肿。4例失访,51例生存期为1~34个月,平均9.0个月,中位值8.0个月。22例黄疸复发,复发率43.2%,黄疸复发时间2~14个月,平均11.0个月,中位值9.0个月。单因素(P=0.010)和多因素(P=0.010)分析均显示术前血清总胆红素浓度是影响患者生存期的重要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对黄疸复发有显著影响的因素为肿瘤类型(P=0.035)。结论:MOJ患者放置胆道支架后进行TACE术,可以延缓黄疸复发,延长患者生存期。术前血清总胆红素浓度高的患者生存期较短;肝细胞肝癌患者的黄疸复发时间较非肝细胞肿瘤患者明显延长,黄疸复发率亦低于后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恶性梗阻性黄疸行胆管引流术或支架置人术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恶性梗阻性黄疸172例,根据胆管梗阻情况,施行胆管引流术或胆管支架置入术。观察近期疗效和生存时间,记录、分析并发症。结果全部病例均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或胆管支架置入成功。术后血清胆红素由(392±121)μmol/L降至(122±97)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LT由术前(165.2±102.3)U/L(62.5±26.1)U/L(P〈0.01)。全组中位生存时间256d,1、3、6和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5.3%,89.4%,49.7%和20.6%。并发症:腹腔出血2例,胆汁瘤1例;胆系感染42例;急性胰腺炎12例;胆道出血13例。结论介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延长患者生存期,但要有效防治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间置胆囊胆汁内引流术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994年1月-2000年12月壶腹周围癌并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19例临床资料回顾分析。结果:19例均行间置胆囊胆汁内引流术,术后2-5周黄疸完全或基本消退至正常,血清胆红素由术胶平均5.8mg/dl下降至0.9mg/dl,碱性磷酸酸指标也明显下降。结论:(1)对于壶腹周围癌并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无法切除而采用姑息性间置胆囊胆汁内引流术,提高了病人生存期及生活质量。(2)手术操作方便,吻合口无张力,减少了胆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探讨胆胰系统恶性肿瘤与P53基因及DAN倍体含量之间的关系,以及鉴别良、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方法;方法 对所有梗阻性黄疸病例均于术前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并确诊,同时术中切取癌组织标本,所有标本用流式细胞仪进行P53蛋白表达和:DNA倍体含量的测定,所得数据分别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恶性梗阻性黄疸组织中P53蛋白表达阳性率为71.88%(46/64),良性梗阻性黄疸组织中P53蛋白表达均为阴性;2.恶性梗阻性黄疸组织异倍体表达阳性率为62.50%(40/64),良性梗阻性黄疸组织均为二倍体;结论 P53蛋白与异倍体表达阳性者肿瘤淋巴转移率升高,而肿瘤的分化程度与P53蛋白及异倍体表达阳性率成反比,联合检测可以提高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确诊室。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梗阻性黄疸患者行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 对46例梗阻性黄疸患者实施介入治疗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密切观察,及时处理并发症,给予周密的出院指导.结果 46例梗阻性黄疸患者介入治疗(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经皮肝穿刺胆道内支架植入术及经皮肝穿刺胆道成形术)均获成功赤出现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2~3周黄疸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对梗阻性黄疸患者做好全面细致的围手术期护理,是保证介入治疗成功的关键,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处理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8年间收治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51例;根据梗阻部位和临床分期,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结果51例患者经处理,提高了生活质量,延长了生存期。结论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一经诊断,尽早处理;根据患者情况,决定术式,其中包括ERCP或PTBD及减黄内引流术,姑息性切除和根治性手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梗阻性黄疸患者行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对46例梗阻性黄疸患者实施介入治疗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密切观察,及时处理并发症,给予周密的出院指导。结果46例梗阻性黄疸患者介入治疗(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经皮肝穿刺胆道内支架植入术及经皮肝穿刺胆道成形术)均获成功,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2—3周黄疸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对梗阻性黄疸患者做好全面细致的围手术期护理,是保证介入治疗成功的关键,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9.
ERCP与B型超声检查和CT对梗阻性黄疸诊断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体表B超(US),CT与ERCP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72例病人经影像学或手术病理证实为梗阻性黄疸作为对象,对其US,CT和ERcP检查结果作回顾性研究。结果:US,CT和ERCP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65.27%(47/72),76.38%(55/72)和96.56%(56/58)。结论:不同的诊断方法对不同原因所致的梗阻性黄疽的敏感度不同,ERCP对梗阻性黄疸的定性及定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US可作为首选方法。联合应用不同的诊断方法可提高诊断的敏感度。  相似文献   

10.
内镜标本中P53基因及DNA倍体在良恶性梗阻性黄疸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探讨胆胰系统恶性肿瘤与P53基因及DNA倍体含量之间的关系,在术前找出一种简便、安全、快速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良、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方法;方法 对所有梗阻性黄疸病例均于术前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于造影前抽取胆汁、胰液及活检组织,同时切取癌组织标本,所有标本用流式细胞仪进行P53蛋白表达和DNA倍体含量的测定,所得数据分别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恶性梗阻性黄疸组织标本和内镜标本中P53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1.88%(46/64)和68.75%(44/64),良性梗阻性黄疸组织标本和内镜标本中P53蛋白表达均为阴性;2、恶性梗阻性黄疸组织标本和内镜标本中异倍体表达阳性率均为62.50%(40/64),良性梗阻性黄疸组织标本和内镜标本中均为二倍体;结论 术前通过十二指肠镜采集患者的体液标本,利用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P53蛋白及DNA倍体含量,是一种简便、安全、快速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良、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方法,P53蛋白与异倍体表达阳性者与肿瘤淋巴转移率成正比,而P53蛋白及异倍体表达阳性率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成反比,联合检测可以提高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确诊率。  相似文献   

11.
梗阻性大肠癌103例手术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梗阻性大肠癌诊断和手术方式选择的有关问题。方法:回顾分析手术治疗103例梗阻性大肠癌患者的资料。结果:手术切除97例(94.2%),其中根治性手术71例(68.9%)。姑息性切除26例(25.2%);单纯结肠造口及捷径手术6例(5.8%)。合并糖尿病8例,阻塞性肺病2例。心脑血管疾病7例。术后并发症15例。术后切口感染12例,肺部感染3例,无肠瘘。围手术期死亡2例。结论:急性癌性结直肠梗阻加强术前诊断。完善术前术中处理是减少Ⅰ期切除吻合术后并发症和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 胆道支架置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疗效观察及总结护理要点。方法:对158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PTCD 胆道内支架置入术,包括术前、中、后实施相应的护理,观察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临床效果的评估。结果:158例患者治疗时皮肤巩膜重度黄染、骚痒、伴腹胀,纳差,肝功能严重损伤,经采用一系列治疗7~10天后皮肤巩膜黄染、瘙痒明显消退,腹胀缓解,肝功能改善,食欲提高。结论: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经PTCD 胆道内支架置入治疗后,给予对症护理,患者可明显改善黄疸及伴随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3.
<正>恶性梗阻性黄疸是指恶性肿瘤直接或间接导致胆道受阻而引起病理性黄疸变化的一类疾病~([1])。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常无法进行手术切除,因此多采用经皮经肝胆管置管引流术(PTCD)进行介入治疗~([2])。随着介入医学的发展和医疗器械的改进,三维超声引导下行PTCD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比较胆道内支架置入(PTIBS)和经皮经肝胆道引流(PTC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方法31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分成2组,16例患者予以PTCD治疗,15例患者予以PTIBS治疗。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黄疸改善情况、生存质量评分、生存期、中位生存期、并发症情况。结果PTCD组与PTIBS黄疸改善显效率分别为93.75%、93.33%,两组黄疸改善显效率无差别(P〉0.05)。PTIBS组和PTCD组生存质量KPS评分显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6.67%与43.75%,20.0%与62.5%;PTCD组6、12、18、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62.5%、31.3%、18.8%、0,中位生存期8.4个月;PTIBS组6、12、18、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3.3%、73.3%、53.3%、33.3%,中位生存期18.9个月。两组生存质量KPS评分显效率、并发症发生率、24个月生存率有显著差别(P〈0.05)。结论PTIBS是对解除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方法,可明显减轻黄疸,改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经皮肝穿刺放置引流管及金属内支架作胆汁内、外引流的临床应作价值。方法 23例梗阻性黄疸患者经皮肝穿刺胆道置管内外引流后,其中12例行胆道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结果 23例黄疸均消退满意,血清总胆红素由术前147.4-648.7μmol/L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22例恶性梗阻3个月内死亡6例,半年内死亡8例,最长生存25月,中位生存期6个月。结论 经皮肝穿刺胆道置管及内支架引流是姑息性治疗手术不能切除的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术后并发急性胰腺炎的护理经验及观察要点。方法206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介入治疗后2~5d并发急性胰腺炎12例,给予胃肠减压、静脉输液维持热能供应、抗生素、止痛、抑酸治疗,做好抢救和对症处理。结果12例术后并发急性胰腺炎的患者均好转,治愈率100%。结论经皮肝穿胆道内、外引流术及胆道内支架置入术是对手术不能切除的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一种良好的、姑息性治疗方法,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存活期。护理上对术后各项指标的观察尤为重要,充分做好各个护理环节的护理是消除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联合改良法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TC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优越性.方法 68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先通过EKCP放置胆道支架,ERCP不成功则通过改良法PTCD窦道放置.观察其操作成功率、退黄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支架通畅期及患者生存期.结果 68例患者中58例通过ERCP成功置入内支架,8例行PTCD经窦道放入金属支架,2例均未能成功,成功率97.1%;所有患者术后瘙瘁、腹痛及发热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肝功能各项转氨酶指标及胆红素水平迅速下降;7例患者支架再次阻塞,1例患者反复发作胆管炎,并发症发生率为11.8%;塑料支架通畅期平均为112 d;金属支架通畅期平均为212 d;患者生存期最短为68d,最长为540d,平均为238d.结论 ERCP及改良法PTCD创伤小,疗效好,可作为无法手术切除或不愿手术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首选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结肠癌致急性肠梗阻的术式选择及吻合技巧。方法:对本院1992年1月至2001年12月所收治的40例结肠癌致急性肠梗阻病人的手术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Ⅰ期切除吻合术占60%(24/40),其中右侧占35%(14/40),左侧占25%(10/40);分期手术占40%(16/40),其中Ⅰ期切除造口、Ⅱ期吻合占20.0%(8/40);Ⅰ期造口、Ⅱ期切除吻合占12.5%(5/40);旁路手术占2.5%(1/40)、永久性造口术5.0%(2/40)。术后并发症占22.5%(9/40),近期治愈率92.5%(37/40),死亡率7.5%(3/40)。结论:对结肠癌致急性肠梗阻者,右半结肠癌尽可能行Ⅰ期切除吻合;左半结肠癌在术中充分减压、灌洗后,有条件者也可选用行Ⅰ期切除吻合;同时注意遵循个体化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老年结肠癌的特点及术式探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总结老年人结肠癌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案。方法:收集我院近5年来60岁以上的结肠癌患者55例,对其临床特点及手术方式作总结归纳。结果:老年结肠癌占同期结肠癌总数的50%(55/110);伴随其他疾病占49%(27/55);管状腺癌多见,占80%(44/55);并发肠梗阻占27%(15/55);切口感染占14.54%(8/55);晚期病例占58%(32/55);远处转移占16%(9/55)。全组病例中行右半结肠切除12例,左半结肠切除4例,肠减压、术中灌洗,Ⅰ期切除吻合8例,横结肠切除3例,短路手术4例,姑息切除3例,造瘘3例。结论:老年结肠癌的发病率高;伴随疾病多;管状腺癌多见;并发肠梗阻多;切口感染多;早期病例少,晚期病例多;远处转移多为其临床特点。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全身情况及局部情况,合理选择手术方法,可采用根治术,分期手术或Ⅰ期切除吻合术,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疗效、降低并发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后间质化疗联合增敏放疗治疗脑胶质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5例恶性脑胶质瘤患者行开颅显微手术全切除,术中于瘤腔内安置化疗囊,并行化疗药物体外敏感性及放疗增敏作用检测,术后第2,4,8,12周和6个月分别行经皮穿刺注入敏感化疗药物联合增敏放疗。随访6~36个月,并与以前随访的40例接受肉眼下全切后常规放化疗的脑胶质瘤结果相比较。结果:45例患者均获随访,生存期明显延长,6个月内复发4例(8.8%),死亡3例(6.6%);1年内复发9例(20.0%),死亡7例(15.6%);2年内复发19例(42.2%),死亡15例(33.3%);3年内复发25例(55.6%),死亡22例(48.9%)。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生存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结论:显微外科手术力争全切除,术后敏感药物间质化疗联合增敏放疗,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人脑恶性胶质瘤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