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比较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和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单独、同时或序贯联合应用对小鼠外周血干细胞(PBSC)的动员作用,从而选择最佳的动员方案。方法72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6组,每组12只。A组皮下注射rhG-CSF 400μg.kg^-1.d^-1;B组皮下注射rhGM-CSF 400μg.kg^-1.d^-1;C组皮下注射rhG-CSF 200μg.kg^-1.d^-1+rhGM-CSF 200μg.kg^-1.d^-1;D组皮下注射rhGM-CSF 400μg.kg^-1.d^-1(前3天)+rhG-CSF 400μg.kg^-1.d^-1(后2天);E组皮下注射rhG-CSF 400μg.kg^-1.d^-1(前3天)+rhGM-CSF 400μg.kg^-1.d^-1(后2天),连续注射5天。对照组连续5天皮下注射生理盐水0.2 ml。动态观察各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CD34+细胞比例、CFU-GM产率的变化。结果rhG-CSF与rhGM-CSF单独或联合使用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CD34+细胞、CD34+CD38-细胞和粒-单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中,含有rhG-CSF组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CD34+细胞产率明显高于单用rhGM-CSF组(P〈0.01);含有rhGM-CSF组的CD34+CD38-细胞产率明显高于单用rhG-CSF组(P〈0.01);rhG-CSF与rhGM-CSF联合组CFU-GM产率高于单用rhG-CSF、rhGM-CSF组(P〈0.05)。结论rhG-CSF联合rhGM-CSF方案可作为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的一个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供者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后,采集的外周血干细胞(PBSC)移植物中的幼稚粒细胞与CD34^ 细胞及单个核细胞(MNC)之间的相关性。方法:10例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供者用G-CSF(仅2例用G-CSF GM-CSF)7.25-10ug.kg^-1.d^-1进行动员,于动员前及动员后,对外周血及收集的外周血干细胞(PBSC)收集物中幼稚粒细胞及CD34^ 细胞进行检测计数。结果:(1)动员后白细胞主数及细胞计数及幼稚粒细胞逐渐增加,至5天达高峰;(2)外周血MNC中幼稚粒细胞增加与CD34^ 细胞增加有较好的相关性;(3)经2次单采后供者血小板约降低60%,但一周后基本恢复正常,结论:G-CSF7.25-01ug.kg^-1.d^-1分两次皮下注射能有效动员PBSC;allo-PBSCT供者经G-CSF动员后,外周血MNC中幼稚粒细胞数结合可做为allo-PB-SCT的剂量阈标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造血生长因子(HGFs)对健康供者外周血干细胞(PBSC)的动员作用,并比较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单用及G-CSF联合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动员效果.方法:52例健康供者分成G-CSF单用组(34例)及与GM-CSF合用组(18例),分别采用G-CSF(5 μg·kg-1·d-1)及G-CSF(3 μg·kg-1·d-1)+GM-CSF(2 μg·kg-1·d-1),连续皮下注射5~6 d动员,采集PBSC.动员前后动态检测外周血及采集物MNC、CD34+细胞、CFU-GM计数.52例血液病患者接受上述供体动员之PBSC并行异基因PBSC移植(Allo-PBSCT).结果:动员后CD34+细胞及CFU-GM分别较动员前增加10.83及8.7倍,并在第5~6天达到高峰;G-CSF单用及与GM-CSF合用均可有效动员CD34+细胞和CFU-GM,但合用较单用更有效(P<0.05);所有患者接受Allo-PBSCT后均满意获得造血重建;随访观察至今应用HGFs对健康供者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采用中小剂量G-CSF单用和与GM-CSF合用均能安全、有效动员健康供者PBSC,但以合用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比较肾上腺素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单独或联合应用动员小鼠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HSPC)的效果,以了解肾上腺素对HSPC的动员作用,为临床制定更为优良的动员方案奠定实验方面的基础。方法BALB/c小鼠48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12只。A组作为对照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NS)100μl·d^-1;B组皮下注射rhG—CSF250μg·kg^-1·d^-1;C组腹腔注射肾上腺素2.5mg·kg^-1·d^-1;D组皮下注射rhG—CSF250μg·kg^-1·d^-1+腹腔注射肾上腺素2.5mg·kg^-1·d^-1(rhG—CSF后3h),各组均连续用药5天。动态观察各组小鼠外周血中自细胞数(WBC)、Lin^-c—kit^+(KL)、Lin^-c—kit^+Sca-1^+(KSL)细胞比例的变化。结果D组外周血WBC数及KL、KSL细胞比例明显高于B组(P〈0.05)或C组及A组(P〈0.01);B组外周血WBC数及KL、KSL细胞比例明显高于C组及A组(P〈0.01);C组外周血WBC数明显高于A组(P〈0.01),但KL、KSL细胞比例与A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肾上腺素可协同rhG—CSF参与HSPC的动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对健康供者外周血T细胞增生和细胞毒性的影响。方法健康供者20例,给予rhG-CSF10μg/(kg&#183;d)进行动员,连续7天,动员前和动员后第8天取外周血10m1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加入CD3单克隆抗体和rhIL-2激活T细胞,培养96h后检测T细胞增生率和细胞毒性;同时对动员前后激活的T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Fas表达率,用RT—PCR检测穿孔素(perforin)和Fas配体(Fasl。)mRNA表达情况,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检测细胞的1干扰素(IFN-γy)分泌情况和白细胞介素-10。结果动员后各次采集外周血的T细胞增生能力分别为74.3%、45.7%及24.4%(P〈0.05),CD3单克隆抗体和rhIL-2激活后T细胞对K562细胞的细胞毒性均比动员前细胞有显著减弱(P〈0.05);动员前后T细胞的Fas表达率无明显差异(P〉0.05);动员前后T细胞在激活后均表达perforin mRNA,不表达FasLmRNA;动员前T细胞激活后分泌IFN-γ的能力明显高于动员后(P〈0.01)。结论rhG-CSF动员致使供者T细胞在CD3单克隆抗体与rhIL-2激活后的增生率和细胞毒性下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四氯化碳(CCL4)肝硬化大鼠外周血中CD34+细胞的动员作用,以及对肝硬化大鼠肝脏生化学的影响,寻求一种安全有效、不加重肝损伤的动员CD34+细胞的方法。[方法]50%CCL4橄榄油溶液建立肝硬化大鼠模型,rhG-CSF动员组大鼠皮下注射rhG-CSF10μg.kg-1.d-1,共计5d,对照组给予相同剂量生理盐水。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CD34+细胞的比例,同时检测ALT、AST、T-BIL和ALB,观察G-CSF对肝硬化大鼠肝脏的影响。[结果]肝硬化大鼠rhG-CSF动员后外周血CD34+细胞占单个核细胞(CD34+/MNC)比例(4.08±1.38)%是生理盐水对照组(0.43±0.21)%的9.5倍;而生化学检测两组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G-CSF动员能促进更多的骨髓/造血干细胞源性的肝干细胞在外周血中表达,而且不加重肝硬化大鼠的肝脏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环孢菌素A(CsA)治疗骨髓增生低下的难治性贫血(MDS-RA)的疗效,探讨MDS-RA的发病机制。方法对4例低增生性MDS-RA予口服CsA,剂量为5mg·kg^-1·d^-1,疗程至少3个月,同时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测定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CD4^+、CD8^+细胞的绝对值及CD4^+/CD8^+比例。结果4例患者中,3例达基本缓解,1例为部分缓解患者诊断时CD4^+细胞绝对值重度低下及CD4^+/CD8^+比例倒置,经CsA治疗后可恢复至正常范围。结论CsA能有效地抑制T细胞介导的异常免疫,明显提高低增生性MDS的血细胞减少,改善其预后,MDS-RA血细胞减少的主要原因可能为异常的自身免疫。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正常供者与恶性血液病患者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后,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通过形态学观察PBSC中淋巴细胞比例及单个核细胞活力。方法分别对15例正常供者和14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使用rhG—CSF动员剂,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中单核细胞(MNC),观察有核细胞数、有核细胞分类、MNC计数及细胞活力。结果(1)正常供者组采集的PBSC有核细胞总数为(4.31&#177;1.41)&#215;10^8/kg,恶性血液病患者组有核细胞总数MNC数为(6.21&#177;4.37)&#215;10^8/kg。(2)恶性血液病组采集的PBSC有核细胞数高于供者组(P〈0.01)。(3)用淋巴细胞比值乘以有核细胞总数计算单个核细胞,正常供者组(2.82&#177;1.03)&#215;10^8/kg、恶性血液病患者组(2.58&#177;1.79)&#215;10^8/kg,正常供者组与恶性血液病组单个核细胞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正常供者组MNC计数为(96.7&#177;5.1)%,其中淋巴细胞占(65.9&#177;9.4)%、粒细胞占(16.3&#177;8.7)%、单核细胞占(16.5&#177;4.0)%;恶性血液病组MNC计数为(92.7&#177;15.6)%,其中淋巴细胞占(55.3&#177;16.7)%、粒细胞占(24.3&#177;16.5)%、单核细胞占(14.9&#177;9.1)%。(5)正常供者组冻存前后细胞活力分别为(91.5&#177;4.3)%、(67.4&#177;9.1)%,恶性血液病组冻存前后细胞活力分别为(82.9&#177;11.1)%、(56.5&#177;20.1)%;两组冻存前后细胞活力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6)rhG—CSF动员前后正常供者组及恶性血液病组T细胞在CD3单克隆抗体+rhIL-2刺激下,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增生能力在应用rhG—CSF后下降[(68.5&#177;15.1)%vs(52.3&#177;12.5)%(P〈0.05)。结论单用rhG—CSF或化疗联合rhG—CSF动员均可采集到足够数量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应用淋巴细胞乘以有核细胞数作为外周血造血于细胞移植时计算输入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数量的指标时简便、快捷,不失为一良好的临床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糖尿病小鼠(db/db)为研究对象,比较单一使用AMD3100与AMD3100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G-CSF)及两者不同使用顺序对骨髓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的动员效果,为临床获取糖尿病人EPCs进行细胞治疗提供思路。方法:采用AMD3100、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rhG-CSF)参考国内外文献所述剂量和方法进行骨髓EPCs的动员。选用5~6周雄性小鼠,随机将80只db/db小鼠分为A组(AMD3100+NS动员组),B组(AMD3100+G-CSF动员组),C组(G-CSF+AMD3100动员组)和D组(NS空白对照组);80只db/+小鼠为相应对照组,分组对应为A’组,B’组,C’组和D’组。每组在动员后第3 、7、10、14 天4个时间点于心脏部位取外周血,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CD133+/Flk-1+细胞的比例。结果取平均值用均值±标准差(单位%)表示,统计学方法处理后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①D组和D’组在动员后第3、7、10、14 天4个时间点,CD34+/CD133+/Flk-1+细胞比例无差异(P >0.05),但D’组中CD34+/CD133+/Flk-1+细胞比例高于D组(P=0.003)。②A组、B组和C组db/db小鼠在动员后第3、7、10、14 天4个时间点,CD34+/CD133+/Flk-1+细胞比例逐渐上升,A组至第7 天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B组和C组至第10 天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且在达到峰值时CD34+/CD133+/Flk-1+细胞比例与其余3个时间点相比差异有意义(P=0.000)。在第10 天,B组和C组db/db小鼠外周血中CD34+/CD133+/Flk-1+细胞比例较A组和D组高(P=0.000),但B组和C组db/db小鼠外周血中CD34+/CD133+/Flk-1+细胞比例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③A’组、B’组和C’组db/+小鼠在动员后第3、7、10、14天4个时间点,CD34+/CD133+/Flk-1+细胞比例逐渐上升,至第7 天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且在第7天CD34+/CD133+/Flk-1+细胞比例与其余3个时间点相比差异有意义(P=0.000)。在达到峰值的第7天,C’组CD34+/CD133+/Flk-1+细胞比例较A’组、B’组和D’组高(P=0.000)。结论:AMD3100联合G-CSF动员骨髓EPCs的效果优于单一使用AMD3100的动员效果,在非糖尿病状态下,先使用G-CSF再联合AMD3100的动员作用更优,但在糖尿病状态下先使用AMD3100再联合G-CSF的动员作用更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干细胞因子(SCF)对急性肾小管坏死的修复作用。方法:160只8~10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A组)、缺血再灌注组(I/R,B组)、I/RG-CSF+SCF治疗组(C组)、G-CSF+SCF对照组(D组)。C、D组于手术后予G-CSF50μg/(kg.日)和SCF200μg/(kg.日),1次/日&#215;5皮下注射,于术后第5、10、17、24、31天每组分别取8只大鼠处死,流式细胞仪检测静脉血CD34+细胞百分比的变化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CD34+细胞表达变化,光镜下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C组和D组外周血中CD34+细胞百分比于第5天达高峰,与A组、B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C组肾组织内CD34+细胞较A组、B组也明显增多(P〈0.05);术后第5、10、17天C组肾脏病理学改变均明显好于B组(P〈0.05),第24天C组肾脏病理学改变恢复正常,而B组仍异常。结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干细胞因子联合应用能加速肾小管坏死的修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造血生长因子对受照射小鼠辐射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用大鼠浆细胞株培养上清(RSP-CM)和小鼠成纤维细胞株培养上清(LP3-CM)来源的集落刺激因子,受不同剂量^60Coγ射线照射的ICR小鼠,观察小鼠30天存活率、死亡动物平均存活日、保护系数及部分动物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研究GM-CSF对受照射小鼠重建造血功能的疗效及量效,时效关系。结果:RSP-CM能显著提高受7.5Gy射小鼠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内皮细胞是一个非造血细胞 ,表达和 (或 )产生大多数已知的造血受体和细胞因子。这些因子和受体的生物学作用仍不十分清楚。本研究旨在探求内皮细胞产生的与造血有关的细胞因子GM -CSF及其生物学功能。同时对GM -CSF在造血调控中的作用及意义进行讨论。方法 :在建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体外培养模型的基础上 ,收集原代培养内皮细胞 1~ 9d培养上清液 ,离心 ,- 2 0℃保存备用。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对上清液中GM -CSF进行定性和定量测定。结果 :在未加任何刺激因素的条件下 ,从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可测及GM -CSF(35 0 794± 12 .10 95 pg/ml)。随着内皮细胞培养天数的增加 ,GM -CSF的释放量也随之增加。在第 6天时接近释放峰值GM -CSF(6 3 0 19pg/ml)。 结论 :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具有自发分泌GM -CSF的功能。GM -CSF能够促进粒系、红系和巨核系克隆形成。本研究为内皮细胞支持各系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构建一个能在哺乳动物细胞中高表达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cDNA的重组质粒。方法:利用化学合成引物,进行PCR,对人G-CSFcDNA5'AUG侧翼序列进行翻译优化突变。测序确证后,重组入表达载体pED,构建成质粒pED-GCSF,用DEAE-Dextran法转染COS7细胞,ELISA法定量测定rhG-CSF表达水平。结果:转染COS7细胞后48h收集的上清rhG-CSF表达量为52ng/ml,72h为230ng/ml,显示rhG-CSF获得了暂时性高表达。结论:pED-GCSF是一个能在哺乳动物细胞中高效表达rhG-CSF的真核表达质粒。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抗痨药物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的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观察组,观察白细胞计数的变化。结果:治疗组3天有效率为64%,7天有效率为32%,无效率为4%,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观察组3天有效率为4%,7天有效率为64%,无效率为32%,观察组总有效率为68%,治疗组显著高于观察组(P〈0.001)。结论: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能迅速提高由抗痨药物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缩短抗痨药物停用时间,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检测腹水G-CSF、PCT对肝硬化腹膜炎患者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患者腹水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G-CSF,免疫发光法测定PCT。结果32例SBP怠者血清和腹水G-CSF、PCT水平明显高于24例漏出性腹水患者(P〈0.01)。SBP患者腹水中的G-CSF、PCT水平明显高于血清中的水平。随着感染的控制,腹水中G-CSF、PCT水平连渐下降(P〈0.05)。结论腹水G-CSF和PCT的检测有助于对SBP的诊断和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自发性腹膜炎腹水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技术测定25 例自发性腹膜炎和25 例非细菌感染性腹水患者腹水中的G-CSF。结果:在自发性腹膜炎患者腹水中G-CSF阳性率(92% )明显高于非细菌感染性腹水中的阳性率(4% ),其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01)。其敏感性为92% ,特异性为96% 。并且腹水中的G-CSF水平明显高于血清中的水平。随着自发性腹膜炎感染的控制,腹水G-CSF水平逐渐降至正常。结论:腹水G-CSF检测可有效区别自发性腹膜炎与非感染性腹水,对自发性腹膜炎的早期诊断和疗效观察均具有临床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Toevaluatetheefectofrecombinanthumangranulocytecolonystimulatingfactor(rhGCSF)onacceleratingneutrophilrecoveryandde...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国产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治疗肿瘤化学治疗后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随机、自身交叉的对照方法观察了60例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应用国产rhGCSF的效果。结果:国产rhGCSF具有明显的升高中性粒细胞作用,表现为:①合并使用rhGCSF周期(A周期)WBC最低值、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最低值明显高于单纯化疗周期(B周期);②A周期WBC<20×109/L、<30×109/L、<40×109/L持续天数显著缩短;ANC<05×109/L、<10×109/L、<15×109/L、<20×109/L持续天数显著缩短;③A周期化疗序日d21的WBC值、ANC值明显高于B周期;④A周期化疗序日d21WBC<40×109/L的病例数、ANC<20×109/L的病例数明显少于B周期。使用国产rhGCSF不良反应轻微。结论:国产rhGCSF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粒细胞减少症的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表达在恶性卵巢肿瘤患者中的意义。方法:应用ELISA双抗夹心法检测了26例卵巢癌患者血清中GCSF水平,结果:患者血清中GCS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GCSF表达可能与恶性卵巢肿瘤的发生发展及其抗瘤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对儿童恶性肿瘤化疗的影响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4例38例次肿瘤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患者,用GM-CSF2 ̄5μG/KG·D^-1,3 ̄5D,观察中性粒细胞回升、发热、口腔溃疡等情况。结果:用GM、CSF疗效明显,与对照组比较,中性粒细胞升至≥1.5×10^9/L提前了8.3d,发热和口腔溃疡减少了33%、28%,输血或成分输血减少2.4次。结论:G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