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许志强 《陕西中医》1996,17(2):86-86
<正> 麻黄一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医家临床必不可少和不可多得之要药。笔者临床运用此药,有些独特心得,认为麻黄发汗逊于桂枝,现陈述于下,仅作抛砖引玉之用。 麻黄发汗逊于桂枝 麻黄:苦、辛、温、入肺、膀胱经,有发汗、平喘等功用。自《伤寒论》一书中收载麻黄汤方后,历代本草都记述麻黄的发汗作用远较桂枝为强。《伤寒论》各家注释也说:“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历代至今医家均持麻黄为发汗峻药之观点,且认为麻黄汤为发汗之峻剂,有仅用1剂,不用2剂;有畏麻黄,而速之高阁。唯恐其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麻黄多糖的发汗、止咳与利尿活性.方法:采用氨水引咳法、着色法与滤纸法检测比较未给药的对照组小白鼠和给予麻黄多糖的实验组小白鼠的镇咳率、发汗点数和排尿量.结果:高剂量(132mg/kg)与低剂量麻黄多糖(66mg/kg)的发汗、止咳作用均显著优于蒸馏水,但利尿作用低于蒸馏水.结论:麻黄多糖具有发汗与止咳功效,是麻黄的重要有效成分.  相似文献   

3.
麻黄炮制历史沿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代关于麻黄的炮制方法有20余种,其中以“去节”,“去根节”,“水煮去沫”应用最多,沿用历史最长,现今要求根与茎分开入药,广泛沿用蜜制方法,因去节的工艺费工费时,今已无此要求。本文对麻黄炮制历史沿革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并综合分析了其炮制意图。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配伍、煎煮时间及服药时间对麻黄发汗作用的影响. 方法 将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20只,麻黄组和麻黄+桂枝组各40只.根据给药后的观察时间在以上分组的基础上又随机分为10小组,即空白组分为2组,麻黄组和麻黄+桂枝组各分为4组,每组10只.实验条件为室温(25±1)℃,给药温度(35±2)℃.各组给药剂量为3g/200g,空白组给予等量相同温度的生理盐水,其他每组分别灌服煎煮15 min或30 min的麻黄、麻黄+桂枝水煎液,分别于给药30 min或60 min观察大鼠后足趾肉垫汗腺着色点数和大鼠后足跖肉垫汗腺分泌量.结果 麻黄+桂枝组大鼠后足趾汗腺着色点数及汗腺分泌量均明显多于相同条件的空白组、麻黄组(P<0.05);各煎煮30min组在灌服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大鼠后足趾汗腺着色点数及汗腺分泌量明显多于煎煮15 min组(P<0.05);各灌服30 min组在药物煎煮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大鼠后足趾汗腺着色点数及汗腺分泌量明显多于灌服60 min组(P<0.05).结论 麻黄配伍桂枝在煎煮30min、服药后30 min时发汗作用最显著.  相似文献   

5.
麻黄炮制的现代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6.
麻黄是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Stapf.或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Bge和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Schrenk et C A Mey.的干燥草质茎,具有发汗解表,利水消肿的功效。自汉以来,麻黄的入药就分为生用和炮制后使用。本文系统查阅了我国历代炮制文献资料中关于麻黄炮制的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炮制对麻黄发汗、平喘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4只雄性大鼠及24只雄性豚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生品麻黄组、蜜炙麻黄组和清炒麻黄组四组,各6只。经大鼠足跖汗液着色法和豚鼠喷雾致喘法测定不同麻黄炮制品的发汗及平喘作用差异。结果:生理盐水组大鼠平均发汗点数为四组最低[(55.48±12.15)个],麻黄生品组大鼠平均发汗点数则为四组最高[(92.51±14.22)个],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清炒麻黄组[(87.26±9.15)个]平均发汗点数略高于蜜炙麻黄组[(84.92±11.63)个],但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理盐水组大鼠平喘潜伏期为四组最低[(32.44±7.26)s],蜜炙麻黄组大鼠平喘潜伏期则为四组最高[(66.81±5.81)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清炒麻黄组[(41.63±7.95)s]平喘潜伏期略低于麻黄生品组[(45.92±4.38)s],但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蜜炙后的麻黄平喘效果提升,但发汗作用降低,临床可通过辨证用药的方式选择合理的药材处理方法,以提高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桂枝麻黄各半汤和桂枝二麻黄一汤,为主治太阳病表郁轻症之方。《伤寒论讲义》(李培生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5月第1版,以下简称《讲义》)第25条方义中有“本方(桂枝二麻黄一汤)为桂枝汤与麻黄汤2比1用量的合方,较桂枝麻黄各半汤发汗力更微”之说,果真桂枝二麻黄一汤的发汗力比桂枝麻黄各半汤的发汗力小吗?  相似文献   

9.
中药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中麻黄E.intermedia或木贼麻黄E.equisetina的干燥草质茎。麻黄是中医上千年抗击瘟疫的一味关键中药,不同时期的疫病虽有不同,但使用含麻黄的方药始终传承,在我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麻黄是一味非常有特色的中药,一方面麻黄的药效作用突出,不仅是中医发汗解表的要药和宣肺平喘的要药,而且具有明确的利水消肿作用。另一方面麻黄的毒副作用也比较突出,因此安全有效的临床用药取决于能否“用之得当”。该文全面总结了麻黄的化学组成及多方面的成分差异、麻黄成分的药效作用和药代动力学特征、麻黄成分及制品的不良反应。笔者认为在学习传统中医用药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麻黄系统开展现代药物科学研究,有利于进一步发挥传统中医药独特优势、发展新型中药以有效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重大突发传染性疾病。为此,可重点在两方面着力,其一是深入研究多物质参与下的麻黄药效作用特点,其二是系统研究麻黄毒副作用的临床表现、物质基础和规避方法。  相似文献   

10.
药对麻黄地龙配比及平喘作用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考察药对麻黄、地龙用量配比及可能的平喘作用机制。方法:观察麻黄、地龙3种用量配比(1∶1,1∶3,1∶9)水煎液对10μmol.L-1卡巴胆碱(carbachol,CCh),10μmol.L-1组胺(histamine,His)引起离体气管平滑肌张力增加的松弛作用,以及对10μmol.L-1CCh引起的离体气管上皮短路电流增加的抑制作用。结果:对于10μmol.L-1CCh引起的离体大鼠气管平滑肌收缩,麻黄地龙3种配比水提物的舒张作用随剂量增加而增强,1∶1,1∶3水提物的IC50分别为7.5,15 mg.mL-1,1∶9水提物不能产生对CCh引发最大收缩抑制50%的效应;对于10μmol.L-1His所引起的离体豚鼠气管平滑肌收缩,麻黄地龙3种配比水提物的舒张作用随剂量增加而增强,1∶9,1∶3,1∶1水提物的IC50分别为0.19,0.61,1.8 mg.mL-1;在抑制CCh引起的离体大鼠气管上皮短路电流增加方面,三者的作用强度顺序为1∶3>1∶1>1∶9,三者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麻黄、地龙药对具有舒张离体气管平滑肌和抑制气管上皮离子分泌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包括抗CCh和抗His作用。1∶3是麻黄、地龙药对中的最适配比。  相似文献   

11.
麻黄汤解表发汗的研究方法及临床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论》中麻黄汤方由麻黄 (EphedraSinicaStapf.)、桂枝 (CinnamomumCassiaPres1.)、杏仁(PrunusArmenlacaL .)、炙甘草 (GlycyrrhizaUralensisFisch .)组成。麻黄在《伤寒论》中主要用于表证 ,但因配伍不同 ,麻黄用量不同 ,体现麻黄发汗、平喘、利水的不同。《伤寒论》太阳篇第 35、5 1、5 2、37、4 6、5 5、36、2 3、2 5、31等条文 ,分别论述了伤寒表证的不同发病时间和病邪轻重程度的不同 ,并开列了不同方剂 :麻黄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葛根汤四方。第 35条“太阳病 ,头疼 ,发热 ,身疼 ,腰痛 ,骨节疼痛 ,恶风无汗…  相似文献   

12.
The combination therapy of a Kampo formula and an analgesic-antipyretic agent is often used for the common cold in Japan.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such a combination therapy, using the Ephedra herb, which is a common ingredient of Kakkon-to and Mao-to, and Loxoprofen, a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 (NSAID), on fever induced in an experimental model of mice under strong stress. The combination therapy of Ephedra herb and Loxoprofen caused gastric mucosal lesions and loss of body weight.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is combination therapy should be avoided because of its adverse effects.  相似文献   

13.
道地与非道地黄芩的药效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道地与非道地黄芩的解热和抗炎作用,为对道地药材的药性特征认识和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酵母致小鼠发热模型、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实验评价不同产地黄芩的解热、抗炎作用.结果:10个产地的道地与非道地黄芩对酵母致热模型体温均有抑制作用,道地黄芩对体温的抑制率在61% ~53%,非道地黄芩在53% ~43%,其中6个道地产区黄芩对体温的抑制率均优于4个非道地产区.10个产地的道地与非道地黄芩均有抑制鼠耳肿胀作用,道地黄芩的肿胀抑制率在73% ~ 54%,非道地黄芩的肿胀抑制率在53%~ 34%,其中6个道地产区黄芩的肿胀抑制率均优于4个非道地产区.道地性排序分析表明,古代道地与现代道地黄芩的解热、抗炎作用均优于非道地黄芩,现代道地黄芩解热、抗炎作用强于古代道地黄芩.结论:不同产地黄芩均有解热、抗炎的作用,但作用强度不同,道地产区黄芩优于非道地产区黄芩,表明黄芩具有一定的道地性.  相似文献   

14.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4,(3):127-130
目的:评价川贝母止嗽颗粒的止咳作用及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小鼠氨水引咳法、豚鼠枸橼酸喷雾法、豚鼠辣椒素喷雾法研究川贝母止嗽颗粒的止咳作用;采用Elisa法测定豚鼠辣椒素喷雾后,豚鼠血清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P物质含量改变,探讨其止咳作用机制。结果:川贝母止嗽颗粒18.6g生药/kg、9.3g生药/kg、4.65g生药/kg均能显著延长氨水所致小鼠咳嗽潜伏期和降低2min内的咳嗽次数;川贝母止嗽颗粒18.6g生药/kg、9.3g生药/kg、4.65g生药/kg均能显著降低枸橼酸致豚鼠5min内的咳嗽次数,川贝母止嗽颗粒18.6g生药/kg、4.65g生药/kg能够显著延长豚鼠咳嗽潜伏期;川贝母止嗽颗粒18.6g生药/kg、9.3g生药/kg、4.65g生药/kg均能显著降低辣椒素致豚鼠5min内的咳嗽次数及显著降低豚鼠血清中的P物质含量,川贝母止嗽颗粒9.3g生药/kg、4.65g生药/kg均能显著降低豚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P物质含量。结论:川贝母止嗽颗粒18.6g生药/kg、9.3g生药/kg、4.65g生药/kg对于3种咳嗽动物模型均可以不同程度地显著延长咳嗽潜伏期和降低咳嗽次数,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P物质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5.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为汗法的应用宜忌奠定了理论基础,指出发汗要做到汗出周遍,连续发微汗、发小汗且要求持续一个时辰。后世医家在继承仲景学说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突出强调了汗法宜忌的重要性,拓展了汗法宜忌的范围,指出杂病采用汗法治疗也要求遵循同一原则。针对误汗后的治疗原则体现出顾护津液、扶助正气的治疗学思想。汗法应用宜忌在后世的沿革中逐渐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对完善中医对汗法的认识和规范汗法的应用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汗法最早源于《黄帝内经》,在《伤寒论》中已运用广泛。张子和将其吐法、下法共称为"攻邪派"三法。汗法位于八法理论之首,与其他治法不可分离。解表剂可归属于发汗剂,但汗法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解表剂,同时并非所有的太阳表证都单单使用汗法。要准确把握发汗的力度,以辨证的角度来理解汗法的禁忌证。由此可见,汗法运用的过程中不可拘泥于古、不懂变通,而应当注意辨别思考,以更好地治疗疾病。  相似文献   

17.
李慧  杨会  宋珂  白云绮  聂波 《中国现代中药》2018,20(9):1165-1168
麻黄和麻黄根虽都来源于中药麻黄科植物麻黄,但是二者由于入药部位的化学成分不同,使其在药理作用等多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应引起注意,防止二者混用、误用。本篇文章就麻黄与麻黄根在来源、功效、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的异同点进行了综述,旨在为今后增加对中药麻黄的认识和临床安全合理应用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岗梅不同药用部位抗炎、止咳药效的差异。方法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法、氨水引咳法观察岗梅根、茎、叶、根茎混合物抗炎、止咳作用,比较不同部位药效差异。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岗梅根、茎、叶、根茎混合物均可显著抑制致炎小鼠耳廓肿胀(P<0.01),耳肿胀抑制率分别达62.11%、43.95%、53.90%、57.38%;岗梅根、茎、叶、根茎混合物对致咳小鼠咳嗽潜伏期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根、茎、根茎混合物可显著减少致咳小鼠5min内咳嗽次数(P<0.05)。结论岗梅根、茎、根茎混合物均具有显著的抗炎和止咳药效,但岗梅叶仅有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甘酸缓急中药组方治疗肝阳上亢型H型高血压患者临床疗效及对血压变异性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诊治的120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西药组60例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必要时联合马来酸依那普利片)、叶酸片治疗,联合组60例在西药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甘酸缓急中药口服,2组疗程均为4周。统计2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诊室血压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24 h动态血压、血压变异性指标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联合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100%(60/60),诊室血压疗效总有效率为98.3%(59/60),西药组分别为78.3%(47/60)和90.0%(54/60),联合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2组动态血压、血压变异性指标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且联合组24 h收缩压、24 h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及血压变异性各指标均明显低于西药组(P均<0.05),2组白昼收缩压、白昼舒张压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甘酸缓急中药能够更好地改善肝阳上亢型H型高血压患者临床症状,可更明显降低诊室血压、动态血压及血压变异性。  相似文献   

20.
感咳平胶囊经口服给药可对抗乙酰胆碱和组织胺引起的豚鼠喘息,明显延长豚鼠引喘潜伏期,具有保护豚鼠喘息的作用;其药粉和含药血清可松弛正常豚鼠离体气管平滑肌,对抗磷酸组织胺引起的豚鼠离体气管平滑肌痉挛性收缩;表明感咳平胶囊具有平喘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