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六章少阴病篇第一节少阴病的定义伤寒论说:“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281条)历代注家均以本条为少阴病的提纲。少阴病是阴阳俱虚的证候(陆渊雷谓全身机能衰减)。由于阳气衰微,营血不足,而见到脉微细;精神极度疲备,所以但欲寐。除了“脉微细”“但欲寐”两种主要证候外,其它如恶寒、下利、踡卧、手足逆冷等证亦可见到。关于少阴病的成因,有因素体正虚,病初起  相似文献   

2.
问题解答     
<正> 问:少阴病既然禁汗,为什么也有发汗之理? 答:《伤寒论》285条:“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病入少阴,心肾两虚,阴阳两衰,气血俱不足。由于致病因素和体质的不同,其机理可从阴化寒,从阳化热。若寒化,脉细沉数,为阴寒内盛,虚阳浮越之象,故不可发汗,若汗之则阳亡立现。若热化,脉细沉数,为邪热炽盛,阴津亏损之征,故不可发汗,若汗之则津枯液竭。由此而见,不论寒化、热化,汗  相似文献   

3.
一、原文:“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宜用: A.葛根黄茶黄连汤。B.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C.桂枝去芍药汤。D.麻黄汤。E.麻黄杏 仁甘草石膏汤。 二、下列脉象,除哪项外,其他均可在少阴病中出现: A.脉阴阳俱紧。B.脉浮虚而涩。 C.脉浮而迟。D.脉细沉数。E.脉微涩。 三、比较下列哪种语语予后较好? A.谙语直视喘满。B.论语潮热汗出。 C.论语直视下利。D.讼语循衣摸床。 E.诊语、脉涩。 四、患者,证见恶寒、发热、头痛,脉沉细无力,与麻黄附子细辛汤治后,诸证未除,身体疼痛此时治疗宜: A.麻黄汤。B.桂枝加附子汤。C.桂枝人 参汤。D.四逆…  相似文献   

4.
张颖  赵家有 《北京中医药》2018,37(8):777-780
六病愈症为微汗、脉静微缓和发烦目瞑衄血为太阳病"愈症",得利、转失气和濈然汗出等为阳明病"愈症",能食不呕、少阳脉小为少阳病"愈症",脉有中气和脾家实下利为太阴病"愈症",手足温、寸微尺浮为少阴病"愈症",脉微浮、欲饮和脉还手足温是厥阴病"愈症"。杂病"愈症"为身痹、如冒状、微汗和汗出为水湿邪等津液代谢失常的"愈症",得利和得下是邪得以出的"愈症"。以证候虚实为基础,辨识"愈症"可指导临证守法、守方,实证时出现"愈症"一般为邪气所致的过性邪气症状,虚证为原有症状缓解。  相似文献   

5.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是太阳病误下,表证未解,热邪下利证。《伤寒论》原文: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太阳病桂枝汤证,必有发热恶寒汗出等表证,由于误下表未尽解,热入大肠必有里热之象,粪便恶臭,肛门灼热,脉滑数、口渴、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148条曰:“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本条为辨别少阳与少阴之疑似证而设。古今医家,对文中阳微结有各种解释。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种: 1.以经气盛微来解释者:如柯琴《伤寒  相似文献   

7.
王付 《中医药通报》2010,9(1):12-13
历代研究者对《伤寒论》第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相似文献   

8.
论三阴中风     
<正> 《伤寒论》六经中都有中风证,太阳中风是“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阳明病是“若能食者名中风”,具体症状有“口苦咽干,腹满而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等;少阳中风是“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三阳病的中风,都有具体的症状,而三阴中风,除了太阴中风提出“四肢烦痛”这一症状,并有“脉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这一脉象外,其余如“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厥阴中风,脉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厥证探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厥证的概念及范畴在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治中第337条提出:“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厥冷者是也。”这就说明厥论有寒热虚实之分,其证状无论属寒属热都表现为手足厥冷。白虎汤所主的阳明病脉滑而厥,四逆汤所主的少阴病四肢厥冷都支持这个观点。但是,如果把厥证  相似文献   

10.
郭淑芳 《光明中医》2009,24(9):1768-1769
猪苓汤出自<伤寒论>,在阳明篇及少阴篇均有论述.阳明篇第223条:"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少阴篇319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相似文献   

11.
一、湿热黄疸,当辨湿热孰重,当分兼表兼里仲景《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指出:“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忄农)者,身必发黄。”(199条)又云:“……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淤热在里,身必发黄”。(236条)阳明病本应汗出、小便自利,若无汗、小便不利,则湿热在外不得散、在下不得泄,而致湿热郁结、薰蒸肝胆、胆汁外溢、泛  相似文献   

12.
论桂枝汤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凡太阳病,无论已治或未治,只要症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表证汗下后,正气受损,表邪留恋未解者;表证兼里虚不甚,脉不浮紧而浮弱者;非外邪所致营卫不和,自汗,发作阵作者;太阴中风证或太阴表证,症见四肢烦疼、脉浮取而微、沉取而涩者;太阳病误下,正气抗邪于上,其气上冲,热痞兼表证者;阳明经表证症见目痛、鼻干、额头作痛、缘缘面赤、汗多脉迟者;阳明日晡发热兼寒热如疟,脉虚浮的太阳表证;太阴虚寒兼表证身疼者;妊娠恶阻,产后中风持续不解者等,病机均为营卫不和,临床均可应用桂枝汤。  相似文献   

13.
李凯平 《光明中医》2012,27(7):1295-1297
《伤寒论》213条云:"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小承气汤所针对的病机是热与燥屎互结于胃腑,而此条文说明了此病机形成的另一条途径(见图一).阳明病在病机上具有里、实、热的特点,《伤寒论》182条云:"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第1条云:"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不恶寒,代表病已不在太阳;身热,反恶热,是因为里热所致.《伤寒论》168条云:"热结在里,表里俱热……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19条又云:"三阳合病……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可见汗自出,是由于里热炽盛,迫津液外出所致.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指的是邪在里,出现表里俱热的证候.  相似文献   

14.
一、名词术语解释(每小题1分,共10分) 1.脉阴阳俱紧:指寸关尺三部脉都见紧象. 2.脉若静:指脉象与证相符,尚未发生变化. 3.小促其lbJ:适当缩短服药间隔时间。 4.四肢微急:四肢筋脉轻度拘急. 5.筋惕肉瞩:筋肉跳动. 6.心演馈:形容心中烦乱不安的状态。 了.往来寒热: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 8.胸下结硬:指胃院部痞结胀硬. 9.始卧:形容肢体蜷曲的眠卧状态。 10·且日:即明天. 二、耳文璐空(每小题2分,共10分) 1.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瘩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le3条) 2.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  相似文献   

15.
心功能衰竭当属心少阴病,常及肺、脾、肾;病机复杂,虚瘀交错,痰浊互见;左心衰属阳气虚衰,痰浊内停,治当温阳祛痰;右心衰属血凝湿停,治当化瘀行水;危重之证,常见阴阳乖隔;脉数汗出之象,不可即辨为热,切忌妄施寒药.  相似文献   

16.
诊余偶记     
一、紧脉:《伤寒论》“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魏荔彤注:“伤寒中风同一浮脉,而彼为浮缓此为浮紧,阳邪舒散故缓,阴邪劲急故紧。同为在表之浮,而一缓一紧,风寒逈异矣。”按《伤寒论》中紧脉乃与缓脉相对,紧之形态论中未群。《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篇曰:“腹痛脉弦而紧。”曰:“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曰:“脉紧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  相似文献   

17.
四逆汤源于张仲景《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治第323条:"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功在回阳救逆,主治少阴病,症见四肢厥冷,恶寒蜷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微或太阳病误汗亡阳。四逆汤乃临床用于急救,回阳救逆的首选方剂。笔者认为,在临床使用时常规剂量太轻,因而丧失了该方应有的临床疗效,可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加大剂量,方能体现原方的真实  相似文献   

18.
裴新军  丁兆伦 《陕西中医》2003,24(5):438-439
《伤寒论》论真武汤凡二条 :82条“太阳病 ,发汗 ,汗出不解 ,其人仍发热 ,心下悸 ,头眩 ,身动 ,振振欲擗地者 ,真武汤主之”。 31 6条“少阴病 ,二三日不已 ,至四五日 ,腹痛 ,小便不利 ,四肢沉重疼痛 ,自下利者 ,此为有水气 ,其人或咳 ,或小便利 ,或下利 ,或呕者 ,真武汤主之  相似文献   

19.
“阳微结”证,出自《伤寒论》第148条,其曰:“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从文中的叙述可以看出,该证以大便秘结为主症,既没有明显的热象,又非单纯的阴寒之症,所以称之为“阳微”。“阳微结”证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由于容易被误认为它证,因而历代医籍中,论及该证病机及临床证治的较少。有鉴于此,笔者将该证的病机及临床症状分析、介绍如下。根据原文的“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  相似文献   

20.
论曰 :“百合病者 ,百脉一宗 ,悉致其病也 ,意欲食复不能食 ,常默默 ,欲卧不能卧 ,欲行不能行 ,欲饮时 ,或有美时 ,或有不用闻食臭时 ,如寒无寒 ,如热无热 ,口苦 ,小便赤 ,诸药不能治 ,其脉微数。”“有溺时头痛者 ,六十日乃愈 ,若溺时头不痛者 ,淅然者 ,四十日愈 ,若溺时快然 ,但头眩者 ,二十日愈。”热病之后 ,百脉未合 ,余热未尽 ,心肺阴液被耗损 ,亦可为情志不遂 ,偶触惊疑 ,卒临累遇 ,郁而化火 ,销炼阴液 ,心肺阴虚成病 ,百脉俱受其累 ,证候百出 ,故称“百合病”。其主证为精神恍惚、汗出、头痛、口苦、舌红、脉数。证候两大特点 :神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