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解剖观察了六个年龄组162具(男90,女72)小儿尸的网膜和网膜孔的形态、度量和体表投影.小儿大网膜下缘最低点的体表投影随其年龄(身长)的增长而下降,网膜孔(中心点)的投影则逐渐上升.  相似文献   

2.
网膜囊计算机图像的三维重建与显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网膜囊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和介入治疗提供其立体形态及利于网膜囊的教学。材料和方法;用上腹部薄层断层标本,在PC机上用表面重建法完成网膜囊计算机图像的三维重建和显示。结果:网膜囊的前面观,右上方为网膜囊上隐窝,围绕肝尾状叶的前、后及左侧,绿色部分为网膜囊上隐窝的肝尾状叶面,红色部分为网膜囊上隐窝的小网膜面,左上方为网膜囊脾隐窝,下方大部为网膜囊下隐窝。结论:重建出的网膜囊计算机三维图像能直观地看到网膜囊各部的空间形态和相互间的关系。特别是肝尾状叶和网膜囊上隐窝的关系。不仅有利于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网膜囊的病变,更有利于网囊的教学。  相似文献   

3.
目的 运用三维可视化技术深入了解网膜囊的解剖特征,以弥补厚层断面解剖与CT图像无法清晰显示网膜囊及其毗邻结构的空间关系的不足。方法 从2号中国可视人数据库(CVH2)获取上腹部图像数据,对网膜囊各隐窝及其毗邻结构进行数据分割,三维可视化重建和多平面重建后进行两种重建图像的整合,并在断层与三维多角度观察网膜囊各隐窝与毗邻结构的空间关系。在53例肝硬化伴大量腹水患者的CT多平面重建图像上观察上述空间关系,并判断上、下隐窝通连情况。结果 网膜囊由上隐窝、前庭部、下隐窝和脾隐窝组成。网膜囊大孔是上、下隐窝的分界标志,也是上、下隐窝通连的唯一路径,CT图像显示其通连方式分为通连和不通连两型,36例(67.9%)患者的CT图像上可见上、下隐窝直接通连,17例(32.1%)患者不通连。网膜孔右侧正对门腔间隙,该间隙最小前后径为4.5 mm。三维图像显示胃裸区位于上隐窝、下隐窝和脾隐窝之间。脾隐窝被左侧的脾裸区包饶。结论 本研究运用CVH2图像可视化技术呈现了网膜囊及其与毗邻结构的空间关系,这将有助于提高网膜囊区域病变的鉴别诊断和解剖定位的准确性,从而降低网膜囊区病变的误诊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探讨血清网膜素-1水平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方法:30只SPF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n=15)、高脂饮食组(HF,n=15),自由摄食、饮水,NC组给予普通饲料,HF组给予高脂饲料诱导胰岛素抵抗模型。10周后2组各取5只行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实验评估模型,ELISA法检测血清网膜素-1,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基础胰岛素。结果:(1)各组大鼠基础血糖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HF组血清基础胰岛素水平较NC组明显升高(P<0.05),但血清网膜素-1水平较NC组明显降低(P<0.01)。(3)Pearson相关性分析示血清网膜素-1分别与胰岛素(r=-0.654,P<0.01)和游离脂肪酸(r=-0.446,P<0.05)呈负相关。结论:在大鼠胰岛素抵抗阶段,血清网膜素-1水平已经开始降低;基础胰岛素水平随着血清网膜素-1水平的降低而升高,推测血清网膜素-1水平降低可能成为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早期提示因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网膜恶性肿瘤的超声表现特点。方法经手术及穿刺活检证实为大网膜恶性肿瘤的32例患者,其中男性13例,女性19例,年龄29~88岁,平均年龄53.7岁。回顾性分析术前全腹超声检查,并与病理组织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结果大网膜呈大片或结节状增厚,呈实性或囊实混合性回声。32例病例中,28例腹腔内常可发现腹腔局限性或大量腹水,占87.50%(28/32)。24例超声发现的大网膜恶性肿瘤中,17例有彩色血流信号,占70.83%。32例大网膜恶性肿瘤中,8例超声检查同时发现网膜外转移,占25.00%。结论超声对大网膜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超声声像图表现复杂多变,判断性质需结合临床和其他影像学检查。  相似文献   

6.
胃网膜动脉与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胃网膜动脉与冠状动脉搭桥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本文在30具成年尸体上对胃网膜动脉、网膜动脉和冠状动脉进行了观测。测量结果:胃网膜动脉弓长度为29.3cm;而胃网膜右动脉的起始部至主动脉根部为28.9cm;胃网膜左动脉起始部至主动脉根部为29.2cm。测量数据表明,应用胃网膜动脉移位术足以吻接任何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游离大网膜移植治疗慢性骨髓炎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组8例慢性骨髓炎患者采用吻合血管的游离大网膜移植治疗。结果术后随访1月-22月,所有患者恢复正常.无复发征象。结论游离大网膜移植术既能清除慢性骨髓炎死腔,建立病灶骨及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同时又能刺激骨区成骨细胞活跃,促进病灶的修复。游离大网膜移植术是治疗慢性骨髓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对黄斑厚度测定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临床应用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HRT)对激光前后进行黄斑厚度分析的可行性和敏感性。方法回顾性研究17例正常眼和14例中心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眼,测量正常眼黄斑部直径为3mm圆形区域内9个分区内的平均e值,分析各区e值变异范围的95%可信区间。同时分析CSC病人激光治疗前后,中心凹周围1mm直径范围圆形区域内的e值变化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计算17例正常眼5次检查所得e值的合并标准差,得到e值变异范围的95%可信区间。治疗前14例CSC病人e值均数为1.69(标准差为0.49),治疗后2周e值均数为0.96(标准差为0.19)。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RT对于监测激光治疗前后黄斑厚度的变化将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网膜囊上隐窝的横断层解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网膜囊脓肿的影像诊断及外科治疗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对30具成人尸体上腹部连续横断层标本进行观察。5具成人尸体于网膜囊内行乳胶灌注后,观察乳胶在网膜囊内的蔓延情况而作网膜囊整体探查。结果:探明了网膜囊上隐窝的周界,尤其是网膜囊上隐窝和肝尾状叶的关系。结论:掌握网膜囊上隐窝与肝尾状叶的位置关系对肝尾状叶周围的积液和肿块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影像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活体大网膜测量数据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60例腹腔无炎症,大网膜无粘连的成人腹部手术中,对大网膜进行测量,取得了较全面的数据,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性,24岁,因腹痛1天、加重3 h急诊入院.B超示:子宫左上方可见6.9 cm×5.4 cm不均质包块,边界欠清;腹腔有积血,约300 ml,疑为宫外孕,遂紧急进行剖腹探查.术中见大网膜上有数个直径1.5~4.5 cm的结节样肿物,其余脏器未发现明显异常.网膜上结节界限较清楚,切除部分大网膜.  相似文献   

12.
笔者在制作一成年男性标本时,见其胃网膜右动脉起始变异及空肠动脉发出多条变异支。该变异较为罕见,为积累解剖资料,现报道如下:距肠系膜上动脉起始处50.92 mm和52.28mm分别发出胃网膜右动脉和空肠动脉。胃网膜右动脉起始管径2.58mm,在大网膜深面向右上走行达幽门下缘,并沿胃大弯走行于两层腹膜之间,与胃网膜左动脉吻合。自胃网膜右动脉起始处40.48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自体双层大网膜重建结膜囊恢复正常眼表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可行性。方法:用电凝器热烧伤的方法损伤实验家兔约1/2范围的球结膜、穹窿结膜和睑结膜。第2天,于腹上中线偏左剪开约3cm长的切口,暴露胃小弯部,剪取少许大网膜放入含生理盐水的培养皿中待用。将电凝损伤坏死区的结膜分离去除,大网膜呈双层折叠式覆盖于损伤区,10-0尼龙线褥式缝合大网膜和结膜的交接部分。结果:术后12d,全部大网膜与结膜缘融合生长,眼表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得以逐渐恢复,角膜无明显的新生血管形成。结论:自体双层大网膜重建结膜囊是治疗睑球黏连性疾病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4.
分六个年龄组解剖观测了180具(男97,女83)小儿尸肝外胆道系统的形态和度量。小儿胆囊多为梨形。从学龄前组(IV组)开始,胆囊周径增长相对较快。胆囊底在体表的投影点,随年龄(身高)的增长而逐渐向上外方移位。小儿(I~VI组)胆总管长度基本上成比例增长,六组增速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5.
细胞增殖过程中整装培养细胞内质网膜系统的组建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高锰酸钾技术,通过透射电镜观察了经同步化处理的整装培养的正常细胞在细胞周期各时相中内质网膜系统的结构变化,发现细胞的内质网膜系统在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由直径较粗、稀疏而分散的网状结构,逐渐组建成直径较细、致密分布的连续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16.
大网膜防御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大网膜乳斑的核苷酸酶(5'-nucleotidase)活性及淋巴管的定位,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探讨大网膜的防御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大网膜全载标本,进行酶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学显微镜和共焦点激光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乳斑深层淋巴细胞呈5'-nucleotidase强阳性;乳斑表层脂肪细胞间隙发现大量的无基底膜的毛细淋巴管。结论:结果提示乳斑淋巴细胞可中介腺苷抑制自身或其他乳斑免疫细胞的活动;乳斑的毛细淋巴管与大网膜的防御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7.
胃网膜含有丰富的血管,外伤性破裂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腹腔内出血。我院1991年5月至1998年5月收治5例酒醉时腹部外伤导致的胃网膜血管破裂。现作一临床分析。 1临床资料 本组男4例,女1例。年龄29~56岁。平均40岁。5例均发生在酒醉时。外伤原因:经2.5m、0.8m的高处摔下各1例,机动车撞击腹部2例,棍击伤1例;均是闭合性外伤。入院时血压8/6~13/9kPa,平均10/7.5kPa,体检发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将胃网膜右动脉应用于冠状动脉旁路术提供依据。方法:观测了38具成人尸体的胃网膜后动脉和胸廓内动脉,并对其中30例进行了组织学观察及体视学计量。  相似文献   

19.
在解剖一成年男尸时发现胃网膜右动脉起始异常。本例肠系膜上动脉平第一腰椎高度由腹主动脉前壁发出,经膜与十二指肠水平部之间进入小肠系膜内。距该动脉根部4.35cm处由其后外侧壁发出一短干(长度:0.85cm,直径:0.90cm),再由短干发出三个分支,其中一个分支为胃网膜右动脉,该动脉首先经肠系膜上静脉的后方行向右上达幽门下缘,然后沿胃大弯  相似文献   

20.
1.病例简介:患者女,31岁。8年前平产分娩一男婴。因右下腹持续性隐痛13d,加剧2d,以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于2004年8月人院。体检:下腹压痛明显,反跳痛阳性。入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后给予抗炎、支持治疗,腹痛无明显好转。实验室检查:血癌抗原(CA)125为112.0IU/ml(正常参考值0~35IU/m1),血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B—HCG)58.2IU/ml(正常参考值0~5IU/m1),癌胚抗原(CEA)0.20嵋/L(正常参考值0~10μg/L)。B超:子宫中前位,大小约46mm×43mm×50mm,宫区回声均匀,双卵巢、输卵管正常大小。X线胸片未见异常。为明确诊断行开腹探察术。术中所见:大网膜弥漫性明显增厚,与膀胱腹膜反折粘连,并与横结肠融合成团,质地坚硬,表面布满大小不等灰白色结节。肝、胆、胃、肠表面无肿块。子宫前位,正常大小,双侧卵巢及输卵管外观无异常。遂行大网膜病灶切除术。术后患者腹胀、腹痛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