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危脑损伤儿早期康复治疗效果.方法:对245例高危脑损伤儿进行Bobath神经发育学疗法、经络导平、中医按摩、辅以静滴脑活索或脑苷肌肽等综合治疗,评价效果根据Vojta姿势反射和Gesell量表。结果。出生1~6月开始治疗,患儿正常化率94.6%,脑瘫发生率5.4%;6-12月开始治疗,患儿正常化率42.3%,脑瘫发生率57.7%。两个治疗时期疗效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x^2=84.6(P〈0.01).结论:对高危脑损伤儿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可降低脑瘫的发生率,对提高人口素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高危儿监测及脑性瘫痪的早期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危儿是指在胎儿期、分娩期和新生儿期存在对生长发育(尤其是头脑发育)有危险因素的婴儿,有脑性瘫痪的潜在危险。脑性瘫痪是目前婴幼儿时期致残的主要原因。脑性瘫痪的治疗关键在于早发现、早诊断,但在临床上要做到早期诊断有一定难度。为此,作者对新生儿科2003年5月-2004年8月出院的255例高危新生儿进行了监测,并对筛查出的脑性瘫痪儿进行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针康法作为早期干预手段对高危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06年1月~2008年12月62例具有高危因素患儿分为干预组(n=32)和对照组(n=30),治疗前及3个月后对两组进行智能发育指数(MDI)、运动发育指数(PDI)评分并定期随访。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临床疗效、MDI和PD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且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在降低其他功能障碍上,干预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随访结果:干预组在降低脑瘫发生率上存在一定优势。结论针康法作为早期干预手段能提高脑瘫高危儿的运动功能和促进智能发育。 相似文献
5.
脑性瘫痪高危儿早期干预后智力发育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对脑性瘫痪(简称脑瘫)高危儿智力及运动发育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脑瘫高危儿分成 干预组(60人)和对照组(60人);仅干预组接受早期干预,两组患儿随访及智力测定由专人进行;发生脑瘫后的治 疗相同。结果:干预组在粗大运动、精细运动、自我照顾、认知社交四部分内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且DQ分级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组中脑瘫、智力低下、癫痫发生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 著性(P<0.05)。结论:对脑瘫高危儿实施早期干预能有效改善智力及运动发育,减少伤残,降低脑瘫、癫痫的发生 率。 相似文献
6.
高危儿监测及脑性瘫痪的早期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高危儿是指在胎儿期、分娩期和新生儿期存在对生长发育(尤其是头脑发育)有危险因素的婴儿 ,有脑性瘫痪的潜在危险.脑性瘫痪是目前婴幼儿时期致残的主要原因.脑性瘫痪的治疗关键在于早发现、早诊断,但在临床上要做到早期诊断有一定难度.为此,作者对新生儿科2003年5月~2004年8 月出院的255例高危新生儿进行了监测,并对筛查出的脑性瘫痪儿进行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7.
脑性瘫痪高危儿早期观察及综合干预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小儿脑性瘫痪是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脑损伤所遗留的残留病变,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可同时合并有癫痫、智力低下、语言功能障碍、视觉障碍等。临床表明,具有高危因素的患儿患脑性瘫痪的概率比较大,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预防高危儿发展成为脑瘫患儿的关键。本文旨在探讨对于高危儿早期症状的观察、早期异常姿势的发现及综合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8.
脑性瘫痪高危儿的早期干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林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11):1036-1039
本文系统综述脑瘫高危儿标准与监测,早期干预操作模式、措施与效果,探讨适合国内脑性瘫痪高危儿的早期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9.
围产期脑损伤儿体感诱发电位在脑瘫早期诊断中的 …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改善脑性瘫痪患儿的预后,研究围产不期脑损伤儿早期诊断脑瘫的方法。方法 在临床神经发育学检查的基础上,检测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以月龄分组,正常儿做对照,判断异常指标。结果 临床筛查出的84例脑瘫高危儿,经体感诱发电位检测异常结果的患者共60例(71.43%)。远期随访证实60例中符合脑瘫诊断标准的53例。其余24例正常结果中脑损伤儿只有2例为轻型脑瘫。真实发病率为65.48%,准确性为89 相似文献
10.
脑性瘫痪高危儿监测及早期干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随着围生医学和新生儿急救医学技术的进步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建立,危重新生儿的存活率不断提高,但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脑瘫)发生率有上升趋势。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11.
高危新生儿的早期干预及脑性瘫痪的早期治疗 总被引:35,自引:5,他引:35
目的 :通过探索脑性瘫痪高危新生儿早期干预和康复治疗的方法 ,并观察其疗效 ,试图降低脑瘫的发生率 ,减轻脑瘫的伤残程度。方法 :对 90例平均月龄为 (3 .83± 2 .56)m的可疑脑瘫高危儿及脑瘫患儿 ,进行早期干预和康复治疗。康复评定采用Gesell量表、小儿神经系统检查法及脑瘫功能评定等综合方法。结果 :经过约 2年的康复治疗和追踪观察 ,2 2例治疗前明确诊断脑瘫的患儿 ,68.2 %治愈 ,1 8.2 %临界正常 ,1 3 .6 %异常。可疑脑瘫早期的 68例高危新生儿 ,除 3例失访外 ,65例全部成为正常儿。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窒息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等高危新生儿的脑瘫发生率也明显降低。结论 :对高危新生儿的早期干预可以降低脑瘫后遗症的发生。脑瘫的早期康复治疗可以达到治愈的效果 ,脑瘫并非是不可治愈的疾患 相似文献
12.
脑性瘫痪高危儿肌张力异常情况的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通过对6mon以内脑性瘫痪(脑瘫)高危儿初诊时肌张力异常表现和康复治疗后转归的分析,试图为早期干预的介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55例平均月龄为(2.46±1.46)mon的脑瘫高危儿,来自新生儿或儿科ICU病房及门诊,经临床神经系统检查和发育评定,开始实施早期康复治疗。将其高危病史、肌张力异常表现、康复治疗后的转归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早产、低出生体重、缺氧缺血性脑病、高胆红素血症等仍是主要的高危因素。多数患儿以肌张力升高为初诊时主要表现,小婴儿常表现为角弓反张;而肌张力低和肢体颤抖可见于2mon以内患儿,并且以后可转为张力升高。这些患儿即使在康复治疗中,也有24例曾被诊断脑瘫,最终少部分遗留轻度后遗症或临界正常。以单纯踝跖屈张力高为主要表现的患儿预后较好。结论:脑瘫高危儿出现肌张力异常表现,应及时进行针对性早期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脑瘫高危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80例脑瘫高危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实施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照组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护理干预效果.结果 试验组的康复护理干预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 相似文献
14.
家庭早期干预对降低早产儿脑性瘫痪发生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目的:探讨家庭早期干预对降低早产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发生率的作用。方法:将140例早产儿分为干预组65例,未干预组75例。干预组:自早产儿出院后除接受常规育儿指导外,在医生指导下在家中接受视、听、触觉刺激及水疗、按摩、体操和主动运动训练,出现运动异常者做相应康复训练,共2年。未干预组:只接受与干预组相同的常规育儿指导。结果:3、6、12月龄时干预组早产儿智力发育指数(MDI)、运动发育指数(PDI)显著高于未干预组(P<0.01);1岁时脑瘫发生率干预组为1.5%(1/65),未干预组为5.3%(4/75),干预组早产儿脑瘫发生率显著低于未干预组 (P<0.01);2岁时Gesell智能检查,五大能区干预组与未干预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家庭早期干预有助于降低早产儿脑瘫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16.
早期干预对早产儿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早期干预对早产儿体格、智能及运动发育的影响。方法 将存活出院的12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按0一2岁早期干预大纲进行干预训练,由专人定期进行体格发育与神经系统检查及智力测定,对照组未进行系统干预,每3—6月随访1次。两组均随访至2岁。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身长、体重、头围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在智力发育指数(P<0.05)、精神运动发育指数(P<0.01)方面均高于对照组;在早产儿智力低下、运动低下与脑瘫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早产儿经早期系统干预,2岁时可达到正常同龄儿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性瘫痪的病因及干预治疗的效果。方法对240例脑性瘫痪就诊病儿进行临床病因分析,体格检查、CT/MRI形态学检查、分型。并选用营养脑细胞药物、高压氧仓、经络导平、激光透照、药物穴位透入及功能训练等方法综合治疗。结果240例中出生时窒息者占44.6%,总有效率87.1%。结论加强围产期保健可预防多数脑瘫的发生,年龄愈小干预治疗效果愈佳,以综合治疗方法效果为佳。 相似文献
18.
系统管理对早产儿脑瘫早期诊断和干预效果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早产儿定期随访、系统管理对早期发现脑瘫及早期干预的效果.方法 以我院早教门诊发现的50例脑瘫早产儿作为研究组,普通门诊就诊发现的40例脑瘫早产儿为对照组,研究组给予系统定期随访、系统干预,对照组行非系统随访.在治疗年龄及治疗效果上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研究组治疗年龄(4.0±1.2)月,对照组(7.0±1.4)月(P<0.05).(2)1岁时研究组心理发育指数(MDI)为91.8±10.2,运动发育指数(PDI)为90.2±11.2,对照组的MDI为80.2±11.7、PDI为79.3±10.2,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系统管理有助于及时发现早产儿脑瘫,并可促进早产儿身心发育.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regular follow-up and systematic management in premature infants on early discovering of cerebral palsy and intervention efficacy in early phase. Methods Fifty premature infants with cerebral palsy recruited from early children development outpatient service, were classified as treatment group; 40 premature infants with cerebral palsy recruited from general outpatient service, were classified as control group. The infants of treatment group received systematic follow-up and intervention. while the infants of control group received no systematic management. Age and therapeutic efficacy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The average ag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 [4. 0 ± 1.2] months) was significantly young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 [7.0 ± 1.4] months) ( P < 0. 05 ). The mental development index ( MDI )and physical development index (PDI)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91.8 ± 10. 2 and 90. 2 ± 11.2,respectively,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80. 2 ± 11.7 for MDI and 79. 3 ± 10. 2 for PDI)( P < 0. 05 ) . Conclusion Systematic management could help discover cerebral palsy in premature infants in time and could improve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of these infant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