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组织哮喘之家活动和建立哮喘夏令营铁道部北京铁路总医院(100038)张华,彭俊芳首都儿科研究所哮喘防治中心李志英,陈育智,赵京为了控制哮喘,我们以合作的形式管理哮喘患儿,现介绍如下。1.组织哮喘之家活动哮喘之家活动,是由专家、医护人员、哮喘患儿及家长...  相似文献   

2.
李颖 《中国临床医学》2003,10(4):605-606
哮喘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常因病人缺乏有关的哮喘知识和对自身病情严重程度认识不足,而出现反复发作。英国哮喘专家Clark^[1]认为,对哮喘的防治应当从控制哮喘急性发作转移到预防哮喘发作,保持患者长期相对稳定,以提高生活质量。因此,通过健康教育,让患者正确认识哮喘,积极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哮喘则可以长期缓解。自2000年3月以来,我们对93例哮喘患者进行了系统的预防哮喘发作的健康教育活动,并与同期来诊的112例哮喘患者对比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运用遗传流行病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了父母的过敏性哮喘史和非过敏性哮喘史对子女的影响。结果表明,前者青少年中过敏性哮喘的发生率高于后者,说明父母的过敏性哮喘史是青少年过敏性哮喘的重要危险因素,且父亲和母亲之间无显著性的差异,而父亲或母亲的非过敏性哮喘史也不能成为青少年的非过敏性哮喘的危险因素。说明与非过敏性哮喘相比,青少年中的过敏性哮喘具有高度的遗传倾向。  相似文献   

4.
运用遗传流行病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了父母的过敏性哮喘史和非过敏性哮喘史对子女的影响。结果表明,前青少年中过敏性哮喘的发生率高于后,说明父母的过敏性哮喘史是青少年过敏性哮喘的重要危险因素,且父亲和母亲之间无显性的差异,而父亲或母亲的非过敏性哮喘史也不能成为青少年的非过敏性哮喘的危险因素。说明与非过敏性哮喘相比,青少年中的过敏性哮喘具有高度的遗传倾向。  相似文献   

5.
哮喘的辨证施治牛树忠哮喘,实际上是指呼吸困难、喘息、咳嗽而言,临床上常两者并见。哮喘包括西医的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哮喘,老年性支气管哮喘和肺气肿等。患者定喘易,除根难,故入秋遇冷易犯,也可有遇热而发者,哮喘分实喘、虚喘两种。1实喘1.1风寒哮喘:证见...  相似文献   

6.
危重症哮喘患者机械通气的监护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哮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重症哮喘约占哮喘的20%,但其花费却达全部哮喘患者治疗费用的80%。提高重症哮喘的救治成功率是降低哮喘死亡率,减轻社会负担的主要手段。本研究对10例危重症哮喘患者进行救治,均获成功,现将患者机械通气过程中的监护策略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全球约3亿人患支气管哮喘,重症哮喘或称严重哮喘约占哮喘患者总数的5%~10%,然而其医疗费用可能占到支气管哮喘总费用的50%[1],因为重症哮喘患者需要更昂贵的药物治疗,占用更多的医疗资源。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社区哮喘儿童的家庭管理现状,分析其家长的健康指导需求。方法对本地区三所小学4720名学生进行儿童哮喘筛查,对其中已被临床确诊的134例哮喘儿童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社区哮喘儿童的家长普遍存在对支气管哮喘认知不足,配合治疗不当,非发病期用药不规范,对哮喘复发的防范能力薄弱,不能进行有效的哮喘家庭管理,导致哮喘儿童的住院次数增加。结论哮喘儿童住院期间及出院时,要重视对其家长的疾病相关知识宣教,细化健康指导内容。同时,进行电话跟踪评估和针对性指导,将健康教育范围延伸到社区和家庭,增强哮喘儿童家长的家庭管理能力,从而降低儿童哮喘的复发率,提高哮喘儿童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临床常见病、难治病,属于中医学哮病范畴,具有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特点。随着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学说的确立,在哮喘缓解期对患进行积极的治疗,以减轻和控制气道炎症,预防哮喘的急性发作已成为哮喘治疗的关键环节。虽然包括吸入糖皮质激素在内的抗炎治疗是目前哮喘治疗的研究方向,但对于其远期疗效的预计还不容乐观,降低哮喘的发病率、死亡率和改善哮喘的预后仍然缺乏有效的手段。而中医药对哮喘缓解期的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及独特的整体调节优势,现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哮喘缓解期的情况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10.
咳嗽变异性哮喘又称咳嗽性哮喘,是以慢性咳嗽为主或唯一临床表现的特殊类型哮喘,临床医师对此类哮喘认识尚不十分明确。为提高临床医师对支气管哮喘的诊治水平,特将我院1998~2001年门诊与病房所收治的咳嗽变异性哮喘30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支气管哮喘(下称哮喘)是一种气道高反应性(BHK)和慢性气管炎症为特征的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是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疾病,由于哮喘是多种因素所致的疾病,对哮喘患者提供合理及时治疗,改善症状降低哮喘的发病率及并发症是十分必要的。笔者对哮喘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对哮喘患者控制气道粘膜的炎症,提高患者的肺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支气管哮喘是儿科常见慢性疾病,近10年来哮喘患病率(尤其儿童)及死亡率有上升趋势,全世界已有一亿多人患有哮喘,我国至少亦有千万以上的哮喘病人,这些引起了全世界广泛重视。为了更好地推进哮喘防治工作,全国儿科哮喘协作组在1987年根据国内经验及国际性哮喘...  相似文献   

13.
本课题为推广卫生部“十年百项”科研成果《儿童哮喘的早期诊断与综合治疗》,与全球哮喘防治策略的GINA阶梯治疗接轨,使我省在儿童及成人的哮喘防治方面规范化,以“哮喘防治新模式的探讨”为课题,寻求与探索较好的哮喘防治模式。本课题以医务人员与病人或/和家属为主体成立“哮喘之家”。这种防治模式建立了新型的医患关系,形成了医患的防治网络。在卫生厅的领导与支持下,我们协助省医学会呼吸及儿科专业委员会举办了4次医务人员的“哮喘防治新技术”继续教育学习班,来自省市县共140个医院161人参加,在全省逐步形成哮喘防治网络,在学习班推广哮喘的新概念、新观点、新技术、新方法,形成了规范化治疗,在南昌由12家省市级医院成立了哮喘协作组,成为全省哮喘防治中心,并开展义务咨询服务,举办了“世界哮喘日”活动。对病人或/和家属开展自我管理教育,组织“哮喘之家”活动,每季度免费举办一次病友学习班(共14次),内容有哮喘的科普知识、问卷调查、观看有关录象、峰流速仪、储雾器使用及吸入药物比赛、哮喘知识抢答竞赛、咨询等等,方式多种多样,深受病友欢迎,“哮喘之家”是一个良好的病人自我保护网络,使之病情控制、减少或减轻急性发作、减轻或消除慢性哮喘症状,恢复和保持生命力,提高生命质量,减少了医疗费用。因此,“哮喘之家”的网络防治方式是较为有效的哮喘防治模式。  相似文献   

14.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慢性呼吸道疾病。理论上,根据指南可以使大部分哮喘患者达到临床控制,在现实生活中,哮喘患者的临床控制率却不到5%,绝大部分哮喘患者的疾病负荷相当严重。  相似文献   

15.
黄明菊 《华西医学》1995,10(3):305-309
支气管哮喘治疗的近况黄明菊综述刘力荣审校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近年来,支气管哮啮(哮喘)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的研究都有重大进展,治疗哮喘的新药不断涌现。为提高哮喘的治疗水平,现将本病的治疗近况综述于后。关于哮喘的定义,1992年第一届全国哮喘...  相似文献   

16.
小儿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气道慢性变态反应性炎症,其病因复杂、起病急、容易复发,反复发作者常导致营养障碍和生长发育落后,严重者甚至死亡。现代医学认为哮喘的预防重于治疗,治疗哮喘的目标是控制哮喘而不是控制哮喘的急性发作,而哮喘发作不仅与气候、环境、饮食、感染、  相似文献   

17.
支气管哮喘是呼吸系统常见疾病,本文整理了近年来哮喘治疗的文献报道,比较了哮喘的中西医治疗方法,讨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8.
咳嗽变异性哮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喘息、胸闷和咳嗽是典型的支气管哮喘常有的症状,因此也称为哮喘的三联症。咳嗽变异性哮喘,又称咳嗽型哮喘,是指以慢性咳嗽为主要或唯一临床表现的一种特殊类型哮喘。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大约5%-6%的支气管哮喘患者出现典型的哮喘症状之前数年,可仅表现为顽固性咳嗽。此类咳嗽常为刺激性咳嗽,体检时无哮鸣音,往往被误诊为咽炎或支气管炎。  相似文献   

19.
妊娠哮喘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哮喘是妇女妊娠期肺部较常见合并症之一,据国外统计约49%的妇女在妊娠期发生哮喘。孕妇哮喘的防治原则,一方面要使哮喘得到满意控制,使孕妇和胎儿顺利安全度过妊娠期和分娩期,另一方面又要尽可能避免因防治哮喘所用药物对胎儿造成的危害。现就我院2003—2007年间收治的600例在妊娠期发生哮喘的妇女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期为妊娠哮喘的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最常见的慢性气管炎症性疾病,我国至少有1~2千万患者,哮喘的预防也成为各国学者共同关心的重大课题。近年来研究提出对哮喘的预防理想方案是,采用统筹预防治疗慢性哮喘和哮喘的急性发作,将中西医结合防治哮喘提到一个高度,提出铲除宿根的外治法,即冬病夏治。我院于2002年6月-2004年6月,应用中药贴敷配合卡介菌多糖核酸穴位注射.并口服酮替芬及舒氟美,对40例哮喘缓解期患者进行观察,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