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药物性肝病是指由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近年来随着各种新药的广泛应用以及多种药物的联合应用增多,药物,性肝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目前已报道有500~1000种药物,其中包括中草药均可引起药物性肝病。药物性肝病的临床表现与各种非药物性肝病的表现相似,可表现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脂肪肝、肝内淤胆,少数病人也可进展为肝硬化。药物在体内经过肝脏进行代谢,先通过肝细胞微粒体内一系列药物代谢酶(细胞色素P-450、单氧化酶、细胞色素C还原酶)以及细胞浆中辅酶II(还原型NADPH)进行氧化或还原或水解形成… 相似文献
4.
蚕豆病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蚕豆病是一种遗传性溶血性疾病 ,起病急、发病快 ,如认识不足易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 ,严重危及患儿生命。若诊断明确、治疗及时、正确 ,症状会很快控制 ,不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 ,现将我院儿科从 1982~ 1995年收治的蚕豆病 36例 ,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按小儿溶血性贫血诊疗常规[1] 标准。诊断为蚕豆病的 36例中男性 34例 ,女性 2例。年龄在 2~ 8岁。发病季节以 3~ 5月份最多见 ,3~ 5月份发病 30例 ,其余 6例分别在元月、10月、12月发病。前 30例患者发病前半d~ 2d进食过新鲜蚕豆 10余粒~ 10 0g,后 6例中第 1例因… 相似文献
5.
夏云 《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5,3(2):32-33
目的了解蚕豆病的临床表现和发病机理,提高其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对我院32例蚕豆病病例进行回顾性的临床分析。结果32例蚕豆病患儿均起病急,迅速发生溶血性贫血,经积极的治疗除2例因经济原因好转出院外,其余30例患儿均治愈。结论蚕豆病虽然起病急,溶血严重,但经过早期的诊断和积极的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是由病毒侵犯引起心肌本身的病变,包括病毒感染对心肌的损害、细胞免疫以及多种细胞因子等介导的心肌损害和微血管损伤。这些变化损害心脏功能和结构,而危及生命。且近年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其发病症状隐匿突然,加重了其危害性。本文就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7.
蚕豆病在我国分布范围广,临床报道绝大多数发生在蚕豆收获季节,本院近年收治的病例却散发于全年,如不注意往往造成误、漏诊。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1990年1月至1997年8月我院收治42例蚕豆病,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42例均为男性,... 相似文献
8.
9.
卒中急性期患者可出现继发性心脏损害的症状、体征,以及心电图和心肌酶的变化.这些改变可随卒中症状的改善而逐渐恢复正常或遗留轻度异常.临床上常称之为脑心综合征.本文就近年来关于脑心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以及治疗方面做综合阐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走过性心绞痛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方法 整群选取该院心内科自2013年6月—2016年6月间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43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详细记录心绞痛发作情况,并经心脏冠脉造影进行检查,将确诊为走过性心绞痛的患者于其他心绞痛患者临床特征、 心电图变化进行比较.结果 走过性心绞痛发病率为5.48%,临床漏诊、误诊率高达83.33%;患者静息心电图检查大部分患者未出现典型的缺血性ST水平压低改变;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有13例为冠状动脉单侧支发生病变,8例为双侧支病变,有3例为三支病变,所有24例WTA患者均形成明显的侧支循环,14例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5例采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进行治疗,其余5例患者使用药物进行保守治疗,经治疗后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 走过性心绞痛患者在活动开始前会表现心绞痛症状,随着活动的继续症状减轻或消失,静息心电图不表现典型的缺血性变化,容易造成漏诊和误诊,此类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重,形成特别明显的动脉侧支循环,大部分患者需要经过血运重建得到治疗. 相似文献
11.
蚕豆病7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蚕豆病是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患者在进食蚕豆或与这种植物的花粉接触后发生的急性溶血性贫血。本地区发病率高。我科于1996年3月~1998年5月收治蚕豆病75例,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11性别:男68例,女7例,男:女为97∶1。... 相似文献
12.
糖耐量减低的发病机制及其转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糖耐量减低 (IGT)是指患者的血糖值介于正常人与糖尿病 (DM)患者血糖值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及美国糖尿病协会 (ADA)的研究报道认为 ,几乎所有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都要经过IGT阶段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全球糖尿病的患病率逐渐增高 ,现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因此 ,加强对IGT的防治 ,及时筛选IGT患者 ,减少或延缓糖尿病的发生 ,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就导致IGT的发病机制、转归以及IGT发展为DM的危险因素等方面 ,综述如下。1 IGT的发病机制IGT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 相似文献
13.
蚕豆病是由于进食蚕豆或蚕豆制品之后引起的一种急性溶血性疾病,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陷是发病的基本内因(1)。我区多种植和喜食蚕豆,蚕豆病的发生率较高,每年3~5月份新鲜蚕豆上市季节,即为蚕豆发病高峰时期。现就我院在1995~1998年间收治的20例蚕豆病进行临床分析。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本组20例,男16例,女4例;年龄<5岁13例,5~8岁6例,9岁1例。全部病人在入院前均有过进食蚕豆或蚕豆制品,病情严重程度与进食量多少无关。14例为第一次进食蚕豆。2例在1岁多时进食过… 相似文献
14.
蚕豆病又称为蚕豆黄、胡豆黄,是某些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遗传性缺陷者进食蚕豆以后所引起的急性溶血性贫血,该病在我国以长江流域以及南方各省区比较多见。现将我县第一、二人民医院1980~1985年收治的23例蚕豆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3例患者均系住院病人,(1)性别:男性21例,女性2列,男∶女为11.5∶1。(2)年龄:7个月~16岁,平均4.93±4.24岁(详见表1)。(3)病史:全部病例均有进食蚕豆的病史,进食蚕豆到发病的时间1小时~7天,平均2.7±1.6天。既往曾有相似发作史者4例,占17.4%。有家族发病史者5例,占21.8%,其… 相似文献
15.
16.
探讨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来我院治疗的支气管哮喘患者122例,均给予吸氧、控制呼吸道感染、抗炎、化痰、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方法,坚持治疗4个疗程,评估临床疗效,观察、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4个疗程后,总有效病例数为116,总有效率达到95.1%,无效病例数为6例,无效率为4.9%;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0.66%(13/122),其中,失眠发生率(5.74%)所占比例最高。结论:根据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进行对症综合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临床上应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蚕豆病是葡萄糖 - 6 -磷酸脱氢酶 (G6PD)缺乏症的临床类型之一 ,系伴性遗传性缺陷病 ,表现为进食蚕豆后发生的急性溶血性贫血(1) 。我科自 1993~ 2 0 0 0年共收治蚕豆病患儿 2 1例。本文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 男 19例 ,女 2例 (9.5∶1)。年龄 <1岁 3例 (14% ) ,~ 3岁 14例 (6 7% ) ,~ 5岁 4例 (19% )。发病月份 ,2月 2例、4月 2例、5月 12例 (5 7% ) ,6月和 7月各 2例、12月 1例。诊断标准 据文献报道(2 ) ,临床症状 :发病急剧 ,于进食蚕豆 1天内发病 17例 (81% ) ,1~ 3天发病 4例 (19% )。主要症状… 相似文献
18.
19.
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翼状胬肉是常见的眼表结膜变性疾病,它由局部异常肥厚的球结膜及其下纤维血管样组织呈三角形向角膜面增殖生长而形成。分析总结翼状胬肉的可能发病原因及相关机制,概述该病的治疗方法、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期待找到最佳的预防及治疗该病的途径。该文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就当前的研究现状予以综述,为眼科工作者对该病的认识及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病机制和临床的若干特点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糖尿病神经病变 (diabeticneuropathy ,D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目前将DN分为两类 ,即中枢神经系统 (CNS)损害和周围神经系统 (PNS)损害。PNS损害又可累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和自主神经 ,但以感觉神经最为常见。文献报道DN发病率为 6 0 %~ 90 %不等。由于其发病率高 ,国内外对DN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本文对其发病机制和临床的若干特点综述如下。1 发病机制的多因素性DN的发病机制远非单一因素可以说明 ,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代谢因素 ,又存在血管因素 ,近几年来又提出了神经营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