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可可  梁宇  陈希 《中国药师》2014,(4):657-659
药物性肝损伤是指在治疗过程中由于药物的毒性损害或过敏反应所致的肝脏疾病。药物性肝损伤是常见肝脏疾病之一,多数表现为黄疸、转氨酶升高等,可伴有发热和皮疹,病程常可逆转,占黄疸和急性肝炎住院患者的2%~5%,非病毒性肝炎的20%~50%,急性肝功能衰竭的30%~40%,它还是不明原因肝损伤的常见原因,特别是50岁以上的患者,并且是引起暴发性肝衰竭的重要病因之一。目前药物性肝损伤发病率仅次于病毒性肝炎、脂肪性肝病(酒精性和非酒精性)[1]。本文通过对1例糖尿病伴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药学监护进行分析和讨论,探讨临床合理用药及药学监护切入点,建立临床药师在该类患者中的临床监护模式。  相似文献   

2.
急性戊型肝炎的黄疸发生率高,且发生重型肝炎的病例也屡有报道,近年来HEV致严重肝损伤引起慢性肝病过程的亦有所报道,急性期黄疸的控制非常重要。我们应用腺苷蛋氨酸治疗急性戊型黄疸型肝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戊型肝炎是近几年临床发病较多的一种肝病。临床自然病程和转归同甲肝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比甲肝临床症状重,黄疸深,病死率高。我们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急性黄疸型戊型肝炎68例,并用常规治疗组36例对比,采用清热利湿,理气活血辨证论治,结果发现,两组在降酶退黄改善消化道症状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黄疸型戊型肝炎较单一西药常规治疗为优,是临床中治疗急性戊型肝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季红莉  路琴 《中国医药》2011,6(10):1192-1194
目的 探讨老年胆汁淤积性黄疸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2005年12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86例就诊老年胆汁淤积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诊断均经B超、CT、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或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等检查证实。结果 86例中恶性肿瘤引起的梗阻38例,其中胰头癌及壶腹癌24例、胆管癌10例、肝癌4例,胆总管结石22例,酒精性肝病6例,反复发作性胆管炎2例,药物性肝损害6例,急性戊型肝炎6例,心源性黄疸4例,巨细胞病毒性肝炎1例,原因未明1例。老年人肝外胆汁淤积性黄疸以介入治疗为主,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以内科综合治疗为主,预后与病因、身体状况相关。结论 老年胆汁淤积性黄疸病因复杂,临床症状不典型,应加强对老年胆汁淤积性黄疸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全球最常见的慢性肝病。据估计,全球约25%的成年人患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且患病率逐年增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疾病谱涵盖非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相关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细胞癌。肝活检作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断和分期的“金标准”,因有创性、取样变异和评价不一致等局限性限制了其广泛应用。随着进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患者数量增加,特别是疾病严重程度较重的病人增多,临床上迫切需要有效治疗药物,也迫切需要开发无创标志物来筛查、诊断、监测患者和判断疗效。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无创诊断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包括对脂肪变的评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诊断和纤维化的评估。  相似文献   

6.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遗传—环境—代谢应激相关性疾病,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AFL)及由其演变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和脂肪肝性肝硬化三种类型。近年来,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环境因素的影响,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的发病率升高,NAFL和NASH相继增多,本文就46例NASH的临床特点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本文46例均为2004年12月至2006年4月我院消化科门诊及病房诊治病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14例,年龄24-61岁,平均39岁。临床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酒精性肝病学组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断标准,并排除…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熊去氧胆酸(优思弗)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急性黄疸型戊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取60例急性黄疸型戊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28例),两组常规保肝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优思弗胶囊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在黄疸指数、转氨酶、临床表现方面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8%、64.3%(P〈0.01)。结论优思弗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急性黄疸型戊型肝炎有效。  相似文献   

8.
戊型肝炎8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建国  史正全 《安徽医药》2006,10(2):137-137
我院2004年7月至2005年7月共收治戊型肝炎患者86例,对其进行临床分析,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86例病患中,男性69例,女性17例。年龄25~55岁68例,55岁以上18例。诊断按2000年西安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1]确诊为戊型肝炎,临床分型:急性肝炎64例(黄疸型61例,无黄疸型3例),急性重型肝炎2例,亚急性重型肝炎20例。病原学分型:单纯戊型肝炎病毒感染25例,甲型与戊型肝炎病毒合并感染2例,乙型与戊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56例,其中,合并慢性乙型肝炎36例、乙肝后肝硬化20例,与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3例。合并妊娠4…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抗肝抗原自身抗体检测对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印迹法测定49例自身免疫性肝病、166例非自身免疫性肝病及25例健康体检者血清抗线粒体2型抗体(AMA—M2)、抗肝肾微粒体1型抗体(LKM-1)、抗肝细胞溶质抗原l型(LC-1)及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抗体(SLA/LP)水平。结果自身免疫性肝病中,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组LKM-1阳性率13.16%,LC-1阳性率7.89%,SLA/LP阳性率26.32%;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组AMA-M2阳性率为100%。非自身免疫性肝病组仅检出LKM-1阳性率1.20%。健康体检者未检出。自身免疫性肝病组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非自身免疫性肝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46,P〈0.05)。结论血清抗肝抗原自身抗体检测对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分型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类肝脏疾病的统称,括单纯性脂肪肝(S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及严重时引起的肝硬化,它的主要特征为脂肪过度沉积在肝细胞内,NAFLD是一种获得性代谢应激性肝损伤,与酒精、药物、病毒以及自身免疫性肝病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沉积不同,NAFLD与遗传易感性和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我院诊治1例舰艇人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药物性肝损伤(DILI)占总药物不良反应(ADRs)的9.5%,由药物引起的肝病占非病毒性肝病的20%~50%,占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15%~30%。在我国肝病中,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率仅次于病毒性肝炎以及脂肪性肝病(酒精性及非酒精性肝损伤),发病率较高,但由于其临床表现特异性不强或较隐匿,常常不易被发现和确诊。本文通过对药物性肝损伤的症状、发病机制及诊断预防等方面进行总结,旨在减少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发展,寻找行之有效的诊断、预防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新诊断2型糖尿病代谢指标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方法 以2019年10月~2021年10月198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根据其是否存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分组,单纯2型糖尿病者93例为对照组,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105例为试验组,均为其实施代谢指标水平的检测,对其检测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年龄、血压水平、性别及HDL-C、LDL-C、Hb A1c、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体重指数、腰臀、AST、TG、TC水平及HOMA-IR、TSH、尿微量白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体重指数、腰臀比、TSH、尿微量白蛋白是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主要影响因素(P <0.05)。结论 新诊断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存在严重代谢紊乱的情况,加强其代谢紊乱情况的分析,可更好指导患者疾病的诊治,为患者预后的改善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探讨复方甘草酸苷(美能)的疗效,我院应用美能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82例患者均为我院2004年6月 ̄2005年5月的住院病例,全部病例诊断符合2002年(南京)第10次全国病毒性肝炎与肝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诊断标准,且符合下列条件:所有病例HBVDNA ,并排除心、脑、肺、肾等基础疾病,无合并甲、丙、丁、戊型病毒性肝炎,无酒精性、药物性、代谢性或自身免疫性肝病。8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复方甘草酸苷组)和对照组(门冬氨酸钾镁治疗组)。治疗组42例(男32例,女10例),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自身免疫性肝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观察各肝病患者中自身抗体检测的阳性率,自身免疫性肝病检测的阳性率;探讨自身抗体检测对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2 714份自身抗体检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自身抗体阳性病例的查阅临床资料.结果 2 714份血清中自身抗体阳性472例,阳性率17.4%,抗核抗体(ANA)阳性418例,阳性率15.4%,抗线粒体抗体(AMA)阳性124例,阳性率4.57%,抗平滑肌抗体阳性91例,阳性率3.35%,抗肝肾微粒体抗体( LKM)阳性16例,阳性率0.59%,抗肝细胞膜抗体阳性(LMA)8例,阳性率0.29%,抗肝细胞溶质抗原1型抗体(LC-1)阳性5例,阳性率0.18%,抗肝特异性脂蛋白抗体(LSP)阳性3例,阳性率0.11%,2 914例送检标本中诊断为AIH 59例,阳性率为2.17%,诊断为PBC 61例,阳性率为2.24%.自身抗体阳性患者74.57%诊断为病毒性肝炎及相关疾病.结论 自身抗体检测是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必要条件,但这些自身抗体也可见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及其他疾病.  相似文献   

15.
散发性戊型肝炎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宗峰  章莉莉 《江苏医药》1999,25(12):942-943
对我院传染科1997年11月至1998年4月收治的26例戊型肝炎的临床资料作一分析,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病例选择:26例均为住院患者,男20例,女6例,男:女为3.33:1;年龄最小23岁,最大65岁,以30~50岁最多,共18例。临床类型:其临床分型以1995年北京全国第五次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其中急性黄疸型17例(占65%),急性无黄疸型1例(占4%),重型肝炎8例(占30.8%)。26例戊型肝炎中单纯急性戊型肝炎11例(占42%);乙、戊肝重叠感染11例(占42%);甲、戊肝混合感染4例(占16%)。8例重型肝炎中7例系慢性乙肝重叠…  相似文献   

16.
邓庆梅 《淮海医药》2005,23(2):127-128
目的 探讨肝病患者血清抗线粒体抗体 (AMA)的检出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 ISA)检测 193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及 30例正常人血清分别作对照。结果 甲、乙、丙、戊病原未定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AMA阳性例数分别为 5 / 32 ,7/ 2 9,8/ 2 0 ,6 1/ 6 7,3/ 18;乙型与丙型、乙型与丁型、乙型与戊型混合感染者血清中 AMA阳性例数分别为 5 / 13,3/ 6和 5 / 8;正常对照组中 AMA阳性例数为 3/ 30。结论 戊型肝炎中 AMA阳性率不仅高于正常人 ,而且明显高于乙型、丙型肝炎。自身免疫可能在戊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北京地区散发性戊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2007年11月至2009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住院的238例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分析散发性戊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特点。结果 238例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分布于不同的年龄段,其中40~49岁、50~59岁及60岁以上年龄段戊型肝炎患者显著多于39岁以下年龄段,老年患者占27.3%,未见学龄及学龄前儿童;黄疸型221例(占92.9%),无黄疸型17例(占7.1%);单纯戊型肝炎病毒感染209例(占88%),重叠感染29例(占12%),均为乙、戊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戊型病毒性肝炎ALT显著增高,41.6%的患者大于1000IU/L,20%以上的患者出现PTA低于正常范围,6(2.5%)例患者的PTA低于40%。老年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脏合成及储存指标均低于其他年龄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和胆碱酯酶下降明显。结论散发性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特征及生化指标符合急性肝损伤的表现,以急性黄疸型肝炎为主,也有病情较重患者,不能忽视。尤其是老年戊型肝炎患者,在治疗肝病期间一定要注意并发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分析和总结散发性急性戊型肝炎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急性戊型肝炎住院患者235例,通过回顾分析急性戊型肝炎患者临床资料和症状表现,总结急性戊型肝炎临床特点。结果春季、秋季发病率高,老年,男性患者多。结论多数散发性戊型肝炎患者,具有急性肝炎的典型症状,经治疗后,患者预后一般良好,不过以老年、男性患者黄疸深,肝功能损伤严重。  相似文献   

19.
1 病原学分型目前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分型至少可分为六型 ,即甲型病毒性肝炎 (HAV)、乙型病毒性肝炎 (HBV)、丙型病毒性肝炎(HCV)、丁型病毒性肝炎 (HDV)、戊型病毒性肝炎 (HEV)和庚型病毒性肝炎 (HGV)。2 各型病毒性肝炎病原学诊断依据2.1 甲型肝炎 急性肝炎患者血清抗 HAVIg M阳性 ,可确诊为近期感染。但在慢性乙型肝炎或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 ,血清中检测抗 HAVIg M阳性时 ,判断 HAV重叠感染应慎重 ,需排除类风湿因子 (RF)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假阳性。接种甲型肝炎疫苗后 2~ 3周约 8%~ 2 0 %接种者可产生抗 - HAVIg M,…  相似文献   

20.
肝病患者血清中AST/ALT比值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血清中AST/ALT比值的临床意义。方法 279例肝病患者,分为慢性肝炎组48例,急性黄疸型肝炎组78例,急性非黄疸型肝炎组40例,肝硬化组43例,肝癌组4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检测血清AST、ALT,并对各组间血清AST、ALT以及AST/ALT比值进行比较。结果急性非黄疸型肝炎组、急性黄疸型肝炎组、肝癌组血清ALT较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明显升高;急性非黄疸型肝炎组、急性黄疸型肝炎组、肝硬化组、肝癌组血清AST较慢性肝炎组明显升高;肝硬化组、肝癌组AST/ALT值较其他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T/ALT比值不仅可作为肝病严重程度的一个标志,同时也为临床医师判断病程或严重程度,估计病情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