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炎发生及发展相关性。方法对行胃镜检查2 789例慢性胃炎病人的胃镜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慢性胃炎与Hp感染关系。结果中老年组(40~87岁)Hp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青年组(18~39岁),差异有显著性(χ2=46.60、29.08,P〈0.01);不同性别组间Hp感染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活动性胃炎组Hp感染率为99.0%,中重度感染占51.5%,均明显高于非活动性胃炎组(χ2=179.93,P〈0.01)。慢性浅表性胃炎的Hp感染率为83.6%,慢性萎缩性胃炎为95.4%,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28.88,P〈0.01)。Hp感染阳性组重度胃炎、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发生率均较Hp阴性组高,差异有显著性(uc=-30.19~-13.17,P〈0.01)。结论慢性胃炎的发生和发展与Hp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小儿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与小儿不同类型慢性胃炎之间的关系。 方法 :对我院 2 0 0 0年—2 0 0 2年 14 0 4例具有上消化道症状 ,经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的患儿进行胃黏膜活检 ,分别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快速尿素酶试验、改良Giemsa染色找Hp ,同时患儿行血清抗HpIgG检测和 (或 ) 13 碳 尿素呼气试验 (13 C UBT)和 (或 )粪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 (Helicobacterpyloristoolantigen ,HpSA)。 结果 :14 0 4例慢性胃炎患儿中 ,Hp感染率为 4 5 .3%。各种不同类型慢性胃炎中 ,以胃镜下结节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伴慢性胃炎的患儿Hp感染率为最高 ,分别为 71.2 %和 6 8.0 % ,明显高于其他胃炎组 (P <0 .0 1)。胃黏膜病理组织学改变 ,Hp感染组引起的黏膜炎症程度较重 ,淋巴滤泡形成比例明显较对照组高 (P <0 .0 1)。结论 :小儿时期Hp感染率已较高 ,随年龄增长Hp感染率增高。并且与小儿胃十二指肠疾病关系密切 ,其中与胃镜下结节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伴慢性胃炎最为密切。胃黏膜组织炎症程度越重 ,Hp感染阳性率越高。  相似文献   

3.
慢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慢性胃炎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众所周知,大多数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是幽门螺杆菌(HP)感染。本文通过对我院2002~2009年392例行胃镜检查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观察慢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  相似文献   

4.
幽门螺杆菌(H.pylori)是一种微需氧、螺旋状弯曲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易于在胃内定植,是慢性胃炎的重要病因。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空泡毒素和硫氧还原蛋白等多种毒力因子在H.pylori的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炎症早期可有粘膜固有层内中性粒细胞的显著聚集,而后绝大多数患者会进展为慢性胃炎,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在白光内镜下,H.pylori感染可有弥漫性发红、胃窦结节和胃皱襞增厚等表现;在精查内镜下,集合静脉的缺失、胃小凹的扩大及上皮下毛细血管网显示不清是H.pylori感染相关诊断指标。对于H.pylori阳性的萎缩性胃炎患者,强烈建议早期择优选择H.pylori治疗抗菌素方案进行根除,以预防胃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患者抗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后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及炎症因子水平变化。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20年12月新泰市第三人民医院内一科收治的97例慢性胃炎患者,男54例,女43例,年龄(41.78±5.64)岁,年龄范围为25~63岁。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单药治疗组( n=48)和联...  相似文献   

7.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炎症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交炎症活动的关系.方法 常规胃镜检查取胃窦部组织作病理学检查及HP镜检.结果 HP感染与慢性胃炎炎症活动关系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HP感染与慢性胃炎炎症活动有关,慢性胃炎有必要作HP根除治疗.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检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简称H .pylori或Hp)因其致病性及作为明确的致癌因素引起医学上的广泛关注。它在引起胃和十二指肠各种炎症 ,以致癌变中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胃内螺旋状微生物的发现可追溯到 1893年 ,Bizzozero首次报道在狗胃腺内观察到螺旋状微生物。 1983年Warren[1]成功地从胃活检标本中分离到幽门弯曲菌。 1989年专家建议成立独立螺杆菌属 ,并在 1990年悉尼大会上获得承认 ,正式定名为幽门螺杆菌 (Hp)。 1994年WHO将它确定为第一类致癌因子。其生物学性状、感染和致病…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3):4582-4584
研究对慢性胃炎患者采用中医护理的应用效果。选取本院于2014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78例慢性胃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39例与干预组39例,常规组采用一般护理,干预组实施中医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疾病复发率及生存质量,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及临床疗效。常规组总有效率为84.6%,干预组为100%,干预组高于常规组,P0.05。常规组满意度为79.5%,干预组为97.4%,干预组高于常规组,P0.05。常规组正常生活能力、社会及家庭融入度、情绪及心理状态等指标评分均低于干预组,P0.05。常规组出现复发9例(23.1%),干预组为1例(2.6%),干预组低于常规组,P0.05。临床针对由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患者,采取中医护理应重点应用穴位按摩方法,指导患者坚持健康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睡眠,每日少食多餐,坚持用药,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质量满意度及生存质量,降低疾病复发率,提高患者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病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自1983年Marshall和Warren从胃炎患者中培养出一个新的病原体“未鉴定的弯曲状杆菌”后,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兴趣,至1989年正式将其命名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随着新的幽门螺杆菌的不断发现,为了避免缩写的混淆,推荐Helicobacterpylori缩写为H.pylori[1]。各国学者对H.pylori与胃黏膜病理进行了广泛研究,显示其能引起慢性胃炎与消化性溃疡。H.pylori已被确定为胃慢性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且与胃癌密切相关。1994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正式将H.pylori纳入第一类致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两种不同方案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128例HP阳性慢性胃炎,随机分入四联组和三联组评估治疗效果、安全性及性价比.结果 治疗后两组症状及HP阳性人数均少于治疗前,两者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0.63%,对照组为92.1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四联疗法和三联疗法在治疗HP阳性的慢性胃炎中疗法确切且基本等同.而四联疗法因疗程缩短,更经济合理,是较理想的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 Hp )与慢性胃炎的关系。方法选择青岛地区1836例经Olympus镜检查确诊慢性胃炎的患者在济南军区青岛第一疗养院体检中心行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检查,检测为阳性即确定为Hp感染的慢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353例经Olympus镜检查无上消化道疾病的来院体检青岛市民为对照组。结果慢性胃炎患者Hp感染阳性率为61.8%,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65.1%,慢性浅表性胃炎60.9%;对照组Hp阳性率为14.7%,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3.14, P<0.001)。结论慢性胃炎与Hp感染密切相关,慢性胃炎患者Hp感染率明显高于非上消化道疾病的查体人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红细胞C3b受体花环 (RBC -C3bRR)试验、免疫复合物花环 (RBC -ICR)试验、免疫粘附促进因子 (RFER) 百分率及抑制因子 (RFIR)百分率试验 ,检测 3 15例慢性胃炎患者与 3 0例健康体检者红细胞免疫功能情况。结果 :慢性胃炎组RBC -C3bRR、RFER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P <0 0 5 ) ,RBC -ICR、RFIR高于对照组 ((P <0 0 5 ,P <0 0 1) ;Hp阳性组RBC -C3bRR明显低于Hp阴性组 (P <0 0 5 ) ,RBC -ECR明显高于HP阴性组 (P <0 0 5 ) ,RFER、RFIF两组间比较未见显著差异 ;对 186例Hp阳性根除治疗前、后红细胞免疫功能对比发现治疗后RBC -ICR明显低于根除前 ,其余指标无显著改变。结论 :Hp的感染可能导致宿主红细胞免疫功能紊乱 ,其感染可能是慢性胃炎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病理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慢性胃炎患者80例,均行Hp和胃镜检查。根据胃镜检查结果分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组(58例,其中胃窦胃体均萎缩患者18例,仅胃窦萎缩患者40例)和非慢性萎缩性胃炎组(22例)。观察两组Hp检查阳性率。分析Hp感染与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Hp阳性率(70.69%)明显高于非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40.91%),差异有显著性(P0.05)。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胃窦胃体均萎缩患者Hp阳性率(88.89%)明显高于仅胃窦萎缩患者(62.50%),差异有显著性(P0.05)。随着炎症程度、活动性、肠化分级和萎缩程度分级升高,Hp阳性率显著升高(P0.01)。结论 Hp感染与慢性胃炎患者炎症程度、活动性、肠化分级和萎缩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正HP(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等疾病密切相关,HP与口腔多种疾病也密切相关[1-3]。如何彻底根除幽门螺杆菌一直是研究的重点。本研究通过比较三种胃炎患者胃及口腔HP检测阳性率探讨慢性胃炎与口腔及胃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为临床幽门螺杆菌相关疾病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周毓梅  周薇 《临床荟萃》2009,24(23):2077-2078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众多消化系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研究表明,Hp的对胃黏膜的损伤程度与细菌菌株、定植密度及部位等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7.
正幽门螺杆菌(HP)是医学界常见致病因子之一,基因序列分析表明人类与HP共同进化达60 000余年。大量资料表明,HP感染与胃部疾病有紧密联系。目前,HP作为胃癌最常见致病因子,占全球胃癌的5.5%~([1]),HP感染与地理区域、年龄、社会经济状态、教育程度、生活环境及职业等因素相关,以发展中国家最为常见,其中80%的感染人群为中年人。相关临床研究报道称,HP是最常见细菌感染,感染全世界50%~  相似文献   

18.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红细胞免疫功能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红细胞C35受体花环(RBC-C3b RR)试验、免疫复合物花环(RBC-ICR)试验、免疫粘附促进因子(RFER)百分率及抑制因子(RFIR)百分率试验,检测315例慢性胃炎患者与30例健康体检者红细胞免疫功能情况。结果:慢性胃炎组RBC-C3bRR、RFER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R<0.05),RBC-ICR、RFIR高于对照组(P<0.05,P<0.01);Hp阳性组RBC-C3bRR明显低于Hp阴性组(P<0.05),RBC-ECR明显高于HP阴性组(P<0.05),RFER、RFIF两组间比较未见显著差异;对186例Hp阳性根除治疗前、后红细胞免疫功能对比发现治疗后RBC-ICR明显低于根除前,其余指标无显著改变。结论:Hp的感染可能导致宿主红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其感染可能是慢性胃炎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三联疗法、含铋剂四联疗法以及序贯疗法对幽门螺杆菌(Hp)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收治的幽门螺杆菌检查阳性的2136例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组,A组721例患者采用标准三联疗法治疗,B组706例患者采用含铋剂四联疗法治疗,C组709例患者采用序贯疗法治疗,三组均持续用药治疗一个疗程,对比三组Hp根除率、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B、C组Hp根除率和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A组,但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含铋剂四联疗法和序贯疗法对Hp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及Hp根除率均显著优于三联疗法,且不良反应轻微,安全性加高,在临床上用于治疗Hp感染的林场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20.
李凤兰  程虎英  姜雅玲 《家庭护士》2009,7(15):1362-1362
慢性胃炎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因复发率高而迁延不愈.自1983年澳大利亚两位学者由胃窦部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pylori,HP)以来,逐渐证实HP是慢性胃炎发生和复发的关键因素[1].在临床中如何成功地根除和防止HP传播是治愈和降低慢性胃炎发病率的重要措施,我院2004年1月-2005年12月共收治胃炎病人342例.在内科治疗中强调彻底根除HP,以服药指导、消毒、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为指导思想的新的临床护理方式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