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脉心肌桥对冠脉血流的影响所致临床特征及诊治对策。方法回顾总结我院自1996年10月至2005年4月期间,通过冠脉造影检出的冠脉心肌桥患者的诊治经过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在1580例冠脉造影中,共检出冠脉心肌桥31例,检出率1.96%,其中经药物治疗症状消失21例,好转6例,支架植入4例,症状消失。结论冠脉心肌桥并非“良性”少见性病变。它可以引起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复杂的临床表现,应分别予以药物治疗、介入疗法、顽固病例可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心肌桥对冠脉支架内再狭窄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 选择近3年来72例在我院因冠脉粥样硬化狭窄而行择期植入雷帕霉素洗脱冠脉支架(CypherTM)的冠心病患者,其中合并心肌桥组患者23例,无心肌桥组患者49例.两组患者术后均正规治疗并随访记录主要不良心脏事件,术后6~8个月内复查冠脉造影.结果 合并心肌桥组患者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为30.4%(7例),而无心肌桥组发生率为10.2%(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心肌桥是支架内再狭窄的强影响因素,其比值比是1.955,95%可信区间为1.154~3.314,P=0.0127.合并心肌桥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心肌桥组患者(65.2%和18.4%,P<0.01).结论 合并心肌桥的冠心病的患者支架内再狭窄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较高,心肌桥可增加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心肌桥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储备的影响.方法:入选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左前降支心肌桥患者3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7例和对照组16例,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对照组给予安慰剂,共治疗3个月,用经胸彩色多普勒冠状动脉血流显像技术检测心肌桥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储备,比较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心肌桥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储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服用阿托伐他汀后3个月心肌桥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储备由治疗前2.02±0.42升至2.68±0.63(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心肌桥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可以改善心肌桥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储备,改善心肌血流灌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有症状心肌桥患者的若干促发因素.方法 回顾性检索冠脉造影诊断的心肌桥患者.结果 947例次心肌桥中,累及前降支(LAD)者97.88%,最常见的伴随性心脏疾病为高血压及冠心病.这两组患者的室间隔及左室后壁厚度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促发心肌桥患者产生症状的因素为血管内血液流变学改变(冠心病时心肌桥前段动脉狭窄及桥后段血流储备减少);血管外因素为室间隔肥大从背侧,左室肥厚从左侧挤压壁冠状动脉,高血压时则释放儿茶酚胺刺激心肌细胞蛋白质合成,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还可使心肌细胞间的胶元组织增生,加重压迫壁冠状动脉,心肌桥细胞也可增生.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心肌桥1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出的心肌桥的影像特征及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17例冠脉造影中检出的11例心肌桥患者的资料.结果心肌桥发生率为3.5%,其中单桥10例,均位于前降支,双桥1例,位于前降支及回旋支.临床诊断孤立性心肌桥6例,并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3例,并发高血压4例.11例心肌桥患者中10例有发作性胸痛症状,另1例有心律失常,应用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或支架置入术治疗心肌桥患者有效.结论选择性冠脉造影可用于心肌桥的诊断,心肌桥可能引起心肌缺血表现,临床上对有症状的心肌桥患者应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冠脉)在正常情况下走行于心外膜下的脂肪组织中或心外膜下,如果冠脉或其分支的某一段被心肌包绕,那么这段心肌被称为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e,MB),造影显示在心脏收缩期,心肌收缩会导致冠脉狭窄,但是不会明显产生血流动力学变化,认为心肌桥只是一种良性的先天性冠脉畸形。随着近几十年来的医学技术的发展,对那些有症状的患者进行进一步检查,发现有些症状的罪魁祸首正是心肌桥的存在。本文就心肌桥的发病率、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ing,MB)多见于分布于心外膜的血管,多于心脏的收缩期血管被挤压,表现为"挤牛奶"现象,于1960年首次被冠脉造影证实。心肌桥的发生率为25%左右,好发部位为左前降支中段。冠脉造影的典型表现为冠脉在收缩期血管受压,舒张期恢复。血管内超声诊断的特征表现是"半月征"。研究表明,心肌桥段往往没有动脉硬化的表现,而更容易在心肌桥近端或远端发生动脉硬化,引起血管管腔狭窄。虽然,有少数病例提示心肌桥能够引起心肌缺血,但是,大部分的心肌桥并不引起相应心肌的缺血表现。所以,针对于心肌桥的治疗还是建议以药物治疗为主,比如β受体阻滞剂等。如果确定心肌桥或者,心肌桥段引起心肌缺血,冠脉介入治疗,特别是冠脉内支架置入是一种可选择治疗方法。但是,伴随的问题是再狭窄,以及冠脉穿孔的几率较高。本文报道了一例采用再次置入冠脉支架治疗冠脉穿孔的病例,在使用逆转抗凝药物作用,低压球囊长时间扩张无效,短时间不能得到带膜支架的情况下,此种办法不失为一种选择。但是,仍然需要积累病例和数据证实此种治疗的即可和长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才能推荐为治疗冠脉穿孔的常规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评价左前降支心肌桥及壁冠状动脉(冠脉)压缩与其近段冠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入选2015-01-2018-05入住我院心内科患者80例,所有患者冠脉造影证实无明显狭窄病变,而IVUS检查发现左前降支存在心肌桥。应用IVUS测量心肌桥位置、心肌桥长度、心肌桥厚度等解剖参数;IVUS测量壁冠脉压缩比以及心肌桥近端20mm内冠脉的最大斑块负荷(Max PBprox)。单元线性回归分析壁冠脉压缩程度与心肌桥长度、厚度、位置的关系。根据Max PBprox三等分点将患者分为A、B、C 3组,比较3组间的临床资料、IVUS测量值是否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测得所有患者心肌桥长度为(20.8±12.7)mm,心肌桥厚度为(0.71±0.49)mm,心肌桥位置为(37.4±11.3)mm,壁冠脉压缩比为(23.9±11.8)%,单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壁冠脉压缩程度与心肌桥长度(r=0.287,P=0.067)、心肌桥厚度(r=0.296,P=0.086)和心肌桥位置(r=0.301,P=0.073)均无显著相关性。(2)根据Max PBprox三等分点分组后,Max PBprox严重程度与壁冠脉压缩比呈正相关(P<0.05),而与心肌桥长度(P=0.450)、心肌桥厚度(P=0.126)及心肌桥位置(P=0.364)无关。结论:心肌桥近端冠脉粥样斑块负荷与壁冠脉压缩比呈正相关,而与心肌桥长度、厚度及位置无关,这有助于识别高危心肌桥病变患者。壁冠脉压缩程度与心肌桥长度、厚度及位置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
通过冠状动脉照影,多普勒导丝,压力导丝及血管内超声的冠脉介入检查得到了广泛应用.压力导丝提供了冠脉跨狭窄压力,并通过计算心肌血流储备(FFRmyo)而获得.心肌血流储备是一种评价心肌缺血罪犯冠脉狭窄很重要的功能参数.FFRmyo值<0.75被认为有必要接受冠脉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心肌桥的临床特征、冠脉造影特点及临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冠脉造影证实的心肌桥病例.结果 18例心肌桥均位于左前降支,心肌桥长(7 mm~26 mm),平均14.7 mm,Ⅰ级6例,Ⅱ级9例,Ⅲ级3例.孤立性心肌桥6例,其余均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在住院期间心肌桥病变均未行PCI治疗.β受体阻滞和钙通道阻滞剂治疗后,16例症状明显好转.结论 无症状短肌桥不需要治疗;无论肌桥长短,有症状的患者应给予治疗,β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滞剂能明显改善大多数患者的症状,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缺乏大规模循证医学证据,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心肌桥是一种先天性冠状动脉发育异常,在冠脉发育过程中,原始冠脉小梁网动脉未能外化,部分冠脉被心肌纤维束所覆盖,该心肌纤维束被称为心肌桥,被心肌桥所覆盖的冠脉段被称为壁冠状动脉,随着冠脉造影术的普及开展,发现心肌桥并不少见,一般认为心肌桥预后良好,但也有不少因心肌桥所致的严重心脏事件的报道,通过分析本院37例心肌桥的冠脉造影特点,结合其治疗及随访情况,旨在强化对这一特殊疾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肌桥的影像特征及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17例冠状动脉(冠脉)造影中检出的11例心肌桥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心肌桥发生率为3.5%,其中单桥10例,均位于前降支;双桥1例,位于前降支及回旋支。临床诊断孤立性心肌桥6例,并发冠脉粥样硬化3例,并发高血压4例。11例心肌桥患者中10例有发作性胸痛症状,另1例有心律失常,经治疗后胸痛患者症状明显缓解,心律失常者恢复正常。结论:选择性冠脉造影可用于心肌桥的诊断,心肌桥可能引起心肌缺血表现,应用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或支架置入术治疗心肌桥患者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心肌桥的临床意义及诊疗策略。方法回顾16例心肌桥病人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分析心肌桥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的关系。结果心肌桥在冠脉造影中的检出率为2.85%;其中位于左前降支(LAD)15例,左回旋支(LCX)1例,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3例。16例病人中,心电图ST-T改变11例,有4例心肌核素显像提示有前壁心肌缺血,有1例患者为陈旧前壁心肌梗塞,心肌桥于收缩期致100%血流阻断。结论冠脉造影是冠状动脉心肌桥的特异性诊断方式。心肌桥绝大部分位于左前降支,心肌桥所致的冠状动脉狭窄,可致心肌缺血,引起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相似文献   

14.
壁冠状动脉心肌桥的造影和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分析壁冠状动脉(冠脉)和心肌桥的临床特点与诊断、治疗方法。方法:观察、分析经冠脉造影确诊的96例109处心肌桥患者的心肌桥分布特点、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谱、肌钙蛋白T、心脏超声,评价药物或支架治疗心肌桥的疗效。结果:心电图、临床症状、心肌酶谱、肌钙蛋白T和心脏超声对心肌桥的诊断均无特异性。造影发现93.7%的心肌桥发生于冠脉前降支(LAD)。心肌桥患者临床症状与收缩期狭窄程度有关。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均有一定疗效。结论:冠脉造影发现"收缩期狭窄"为目前确诊心肌桥的主要方法。心肌桥与心绞痛、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药物治疗可选用肾上腺素β受体阻滞剂和Ca2+拮抗剂。  相似文献   

15.
支架置入术治疗有心肌缺血症状心肌桥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 (冠脉 )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有心肌缺血症状心肌桥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共选择 10例有明显心肌缺血表现的心肌桥患者行支架置入术治疗。冠脉造影示心肌桥均位于前降支 ,心脏收缩时壁冠脉狭窄率 75 %~ 10 0 % ,狭窄长度 8~ 2 0mm。 8例置入Penta支架 ,2例置入CypherTM 支架。结果 :支架置入术的成功率为 10 0 % ,支架置入后即刻冠脉造影显示心肌桥压迫影像消失。术中有 1例发生了壁冠脉穿孔 ,后经球囊原位长时间低压力扩张封堵破孔终止了局部出血。术后所有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均明显减轻或完全消失。在 4~ 13个月的随访期间 ,有 3例置入Penta支架的患者再发心绞痛 ,其中 1例作了重复冠脉造影 ,证实其支架内发生了 95 %的再狭窄。 2例置入了CypherTM支架的患者一直无症状 ,其中 1例复查了冠脉造影并获得了非常满意的造影结果。结论 :对有症状的心肌桥患者冠脉内支架置入术是可选的治疗方法 ,尤其对药物治疗无效或有禁忌的患者更为适用。支架术的近期疗效非常满意 ;远期效果不太理想 ,使用CypherTM支架有可能使此结果得到明显改善。由于支架置入术有引起壁冠脉破裂穿孔的危险 ,术前应权衡利弊 ,严格选择病例。  相似文献   

16.
冠脉血流的主要阻力是心肌内小动脉,这些血管的直径从10nm~140nm不等。由于心肌完全依靠有氧代谢,心肌氧耗增加时只能以增加冠脉血流量来满足心肌氧需。而冠脉血流增加主要依靠心肌内小动脉扩张。为了描述冠脉循环最大供血潜力,亦即心肌内阻力血管最大舒张能力。Gxuld等[1]  相似文献   

17.
冠状动脉心肌桥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心肌桥的冠脉造影特点、临床意义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93例冠状动脉造影中检出的8例心肌桥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检出心肌桥8例,均位于前降支,心肌桥发生率为2.7%,心肌桥长度8~25mm,平均14.5mm。依据Nobel分级法,Ⅰ级3例,Ⅱ级4例,Ⅲ级1例。1例Ⅲ级患者同时并发冠脉粥样硬化,病变位于回旋支中段,狭窄<50%。8例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或钙拮抗剂治疗后症状均明显缓解。结论选择性冠脉造影可用于心肌桥的诊断,心肌桥可能引起心肌缺血表现,应用β受体阻滞剂或钙拮抗剂等药物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8.
96例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临床特征及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心肌桥的特征及临床疗效.方法 总结选择性冠脉造影13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96例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的特征及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96例(男性47例,48.6%)患者中心肌桥主要发生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94例(97.9%)、回旋支2例(2.1%),孤立性心肌桥51例(53.1%),合并单支病变31例(32.3%)、双支病变14例(14.6%).所有患者均应用β受体阻滞剂和(或)钙通道阻滞剂治疗,70例症状缓解,23例伴>70%冠状动脉固定狭窄患者对靶血管行PCI,术后症状缓解,1例行冠脉搭桥术.结论 冠状动脉心肌桥多发生于左前降支,男女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孤立性心肌桥患者症状多不典型,多数药物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心肌桥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冠状动脉 (冠脉 )及其分支 ,一般走行于心外膜下脂肪组织中。心肌桥是指冠脉某一段或其分支的某一段走行于心肌纤维中 ,被形似桥的心肌纤维所覆盖 ,该心肌纤维束称为心肌桥 (myocardialbridge)。早在 192 2年 ,Grainicianu首先对此现象加以描述。 196 0年Portmann和Iwig首先报道了心肌桥的影像学表现———收缩期狭窄 (systolicnarrowing) ,即冠脉某一节段收缩期变得狭窄、模糊或显影不清 ,而舒张期冠脉显影正常。近年来 ,有关心肌桥的解剖学、临床意义所导致心肌缺血的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20.
冠脉微循环再灌注的血流动力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脉微循环血流灌注在冠心病血管再通治疗中有重要意义.现总结近年来在动物模型及临床观察中微循环再灌注的血流动力学特点,讨论微循环血流障碍导致心肌收缩功能异常和血流分布改变的作用机制,提出反映冠脉微循环功能改变的敏感指标和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