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药物性肝炎肝胆湿热证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药物性肝炎肝胆湿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药物性肝炎肝胆湿热证患者随机分为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组和护肝片对照组各30例,疗程为4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药物性肝炎肝胆湿热证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药物性肝炎肝胆湿热证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门诊及病房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60例药物性肝炎肝胆湿热证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添加龙胆泻肝汤加减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肝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为93.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6.67%,肝功能各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法治疗药物性肝炎肝胆湿热证能有效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在不同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肝癌中医基本证候临床分布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探讨原发性肝癌中医基本证候分布状况的内在规律,对26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中医证候特征进行临床分析。结果:Ⅰ期以血瘀、脾气虚两种基本证候出现率较高,Ⅱ期以血瘀、脾气虚、肝胆湿热、肝气郁结4种证候出现率较高,Ⅲ期以血瘀、脾气虚、肝胆湿热、湿阻、肝气郁结、肝阴虚、肾阴虚证候出现率较高。结论:血瘀、脾气虚、肝胆湿热、肝气郁结、肝阴虚、肾阴虚这6种证候可能是原发性肝癌常见的中医基本证候。  相似文献   

4.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乙肝)是临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其病程可长达20-30年。中医治疗慢乙肝有特定的优势。慢乙肝中医证候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是了解慢乙肝不同证候及证候间的分子标签、发现生物标志物和中药作用靶点的有效途径。本文就目前蛋白质组学方法应用于慢乙肝中医证候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介绍常见的蛋白质组学技术应用于慢乙肝不同证候,包括肝胆湿热证、肝郁脾虚证、虚证、脾胃湿热证型以及证候之间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相关研究,旨在为慢乙肝中医证候客观化研究提供一定的生物学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复方片仔癀肝宝治疗慢性肝炎肝胆湿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同期119例慢性肝炎肝胆湿热证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59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口服易善复,治疗组口服复方片仔癀肝宝片,比较2组ALT复常率、AST复常率、退黄疗效及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及疗效。结果治疗组ALT复常率(57.62%)、AST复常率(72.22%)、退黄疗效(26.66%)、中医证候积分改善及中医证候疗效均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片仔癀肝宝片治疗肝胆湿热证慢性肝炎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肝胆湿热证肝内胆汁淤积通过利胆退黄法治疗的机制以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2015年11月期间于我院进行诊断与治疗的100名肝胆湿热证肝内胆汁淤积患者的治疗与康复过程,将采用常规基础治疗的5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利胆退黄法治疗的5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分别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治疗前后血清胆汁酸、胆红素以及肝酶水平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为94.00%,显著高于对照组70.00%(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TB、DB、IB、TBA相比治疗前差异显著,对照组BD、TAB差异显著,组间比较观察组TAB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ALT、AST、ALP、GGT差异显著,同时观察组改善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在治疗肝胆湿热证肝内胆汁淤积时,在常规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利胆退黄法治疗对患者各类肝酶均能显著改善,同时血清胆汁酸、胆红素降幅较大,能够有效改善胆湿热证肝内胆汁淤积的相关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证候分布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552例病毒性肝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与病毒型别、病因的关系,所有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均由指定的中医副主任医师专人负责。结果病毒性肝炎中医证型以肝胆湿热证最多见,其次是肝郁脾虚证、肝络瘀阻证、脾虚湿困证、气虚瘀黄证,其余证型少见。甲型、丙型及戊型肝炎证型较单一,乙型及未定型肝炎证型较复杂,重叠感染证型最复杂。结论四川地区病毒性肝炎中医证型以肝胆湿热证最多见;单一病因与不同复合病因的中医证型分布不同,不同型别病毒感染的中医证型分布亦不同。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自拟方护肝解毒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胆湿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胆湿热证患者11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56例与对照组54例。对照组给予保肝、降酶及对症治疗,符合抗病毒治疗指征的给予抗病毒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汤剂护肝解毒汤口服。以4周为1个疗程,2组均治疗2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肝功能指标、肝纤维化指标、中医证候积分和综合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组总有效率94.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P0.05);(2)2组治疗后均能显著降低中医证候积分(P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2组治疗后均能显著降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P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4)2组治疗后均能显著降低肝纤维化肝脏硬度值(P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肝解毒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胆湿热证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显著减轻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指标(ALT、AST和TBIL)水平及降低肝脏硬度。  相似文献   

9.
138例药物性肝损害回顾性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证候学特点,分析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因素和治疗方法。方法:按照药物性肝损害诊断标准对138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运用证候学将各种药物引起的药物性肝损害进行归类,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证候规律。药物性肝病的病因在于湿、毒、瘀、虚,病位主要在肝胆脾肾,病性属虚实夹杂,病机关键为湿热阻滞肝胆,临床治疗突出利湿退黄的治疗原则,能够有效治疗药物性肝损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临床特征、治疗特点及疗效,为进一步优化中晚期肝癌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意见。方法:回顾分析73例中晚期肝癌患者临床症状、证候特点、生存期情况及症状缓解情况。结果:中晚期肝癌的证候分别为肝胆湿热证,肝肾阴虚证,瘀结水留证,肝郁气滞证,脾虚湿困证。肝胆湿热证预后较差,生存期较短。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五种证候的症状(神伤)均有较高缓解率,对肝胆湿热证最明显。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尤其是肝胆湿热证的"神伤"具有优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扶肝祛瘀丸对肝胆湿热兼血瘀型肝纤维化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自然杀伤(NK)细胞的影响,并探讨其安全性.方法:将100例肝胆湿热兼血瘀型肝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2组均予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扶肝祛瘀丸治疗,对照组加用安慰丸剂治疗,疗程均为12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肝肾功能指标[...  相似文献   

12.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演变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的演变规律.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肝硬化腹水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面对面访谈的调查方法收集临床资料,确定中医证候,复合证候分解成单证统计,分析其证候演变规律。结果:肝胆湿热证、脾虚证、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随着慢性乙型肝炎向早期肝硬化、肝硬化腹水的发展,其发生率增加;脾虚湿困证、肝气虚证随着慢性乙型肝炎向早期肝硬化肝硬化腹水的发展,其发生率下降;肝郁脾虚证、肝胃不和证、气阴两虚证、肝血虚证、肝阴虚证、气血两虚证、肾阴虚证、肾阳虚证在病情进展过程中无明显变化。结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表现在证候复杂程度发生变化、正气耗损加重、瘀血证候增多。  相似文献   

13.
乙肝辨证分型与病毒复制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通过大样本的临床调查研究 ,初步探讨乙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辨证分型与病毒复制程度之间的关系。采用临床流行病学———回顾性研究的方法。结果 ,本次调查资料经数据完整性、诊断规范化、辨证标准化初步筛选。 2 82例乙型慢肝患者 ,各证型的分布为肝郁脾虚 >肝胆湿热 >瘀血阻络 >肝肾阴虚 >脾肾阳虚 ,其中以肝郁脾虚证和肝胆湿热证为其常见证型 ,占所调查对象的 84 75 % ;肝郁脾虚证患者以HBsAg(+)、HBeAb(+)为主 ,病毒处于低复制阶段 (R1=0 938,P <0 0 1) ;而肝胆湿热证多见两种表型(R2 =0 799,P <0 0 1) ,即HBsAg(+)、HBeAg(+)、HBcAb(+)、HBV DNA(+)或HBsAg(+)、HBcAb(+)、HBV DNA(+) ,提示病毒复制高度活跃。肝胆湿热证与病毒高复制状态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赵国荣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勇华 《中医杂志》2008,49(10):879-880
赵国荣教授从医30余年,在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领域学验俱丰.现将其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与治则 赵师认为,湿热疫毒是导致本病的基本病因.正虚不能抗邪,湿热疫毒隐伏血分而成肝著.其表现有湿热浸淫偏于上焦,或偏于中、下焦,或弥漫三焦,以及湿重、热重或湿热并重等证候.由于湿热疫毒隐伏血分,深侵胶固,所以往往迁延不愈.湿热困脾日久则生化无源,后天不济先天,则肾精不足;肝胆湿热,肝阴劫灼、肾水枯竭,甚至气阴两虚,故临床多见有脾肾两虚、肝肾两虚或气阴两虚而湿热毒邪未清等证型.其病位在肝,涉及脾、肾、胃、胆、三焦.  相似文献   

15.
我院近年住院观察201例中风病人,发现部分患者不但具有肝阳上亢、肝经实火的证候表现,而且也具有湿热内蕴为主的临床症状,试投龙胆泻肝汤治疗,收效甚佳。现将我们对属肝胆湿热证型的45例中风病人的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揭示其证候分布规律。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国内外有关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文献,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的522篇文献进行证型分布情况统计和评价。结果出现频次前8位的证型分别为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湿热中阻、肝胆湿热、气滞血瘀、肝郁气滞。其中,湿热中阻、肝胆湿热、湿热蕴结、湿热内蕴、湿热蕴脾可以用“湿热内阻”统括。结论肝郁脾虚和湿热内阻是慢性乙型肝炎最主要的证型。  相似文献   

17.
龙胆泻肝汤是中医“八大名方”之一,具有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功效。其颗粒制剂收载于卫生部药品标准(WS3-B-2108—96),四川琦云药业有限公司生产销售。临床适应症为肝胆湿热,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耳肿耳痛,胁痛口苦,尿赤涩痛,湿热带下,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尿路感染、阴道炎等疾病表现为肝胆湿热证的患者,为进一步验证龙胆泻肝颗粒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为评价龙胆泻肝颗粒治疗带下(湿热蕴结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我院中医科于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间采用四川琦云制药厂生产的琦云牌龙胆泻肝颗粒治疗带下(湿热蕴结证)8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通过临床文献研究,总结出急性胰腺炎证候演变存在规律性,初期多为气滞邪壅,进展期多为肝胆湿热、热结腑实,恢复期多为瘀留伤正证、肝脾不和,因此符合中医传统理念辨证论治的个体化优化治疗方案越来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9.
乙肝肝胆湿热证与血清HA等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季光  曹承楼 《辽宁中医杂志》2000,27(10):433-434
观察乙型病毒性肝炎肝胆湿热证与血清 HA、TNF- α、IL- 6水平的相关性。乙型病毒性肝炎12 2例 ,辨证分为肝胆湿热证、肝郁脾虚证、肝脾血瘀证和肝肾阴虚证 ,放免双抗体法和 EL ISA法分别测定血清 HA、TNF- α、IL- 6水平。结果 ,肝胆湿热证多见血清 HA、TNF- α、IL- 6水平升高 ,且与 AL T的变化规律一致 ;肝郁脾虚证 ,三者的变化不明显 ;肝脾血瘀证和肝肾阴虚证 ,以 HA升高为主 ,TNF- α、IL- 6的变化不显著。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 HA、TNF- α、IL- 6水平升高 ,可为肝胆湿热证的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0.
杨超平 《河北中医》2008,30(3):271-271
龙胆泻肝汤出自清代汪昂所撰<医方集解>,有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之功,主治肝胆实火上炎和肝经湿热下注的证候.近代常用来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急性胆囊炎、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结膜炎、急性湿疹、带状疱疹、顽固性头痛以及泌尿生殖系统炎症等辨证属本方证者.临床只要抓住了证属肝胆实火或湿热的主要病机,就可运用龙胆泻肝汤而获良效,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