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晔 《中医药学报》1997,25(4):53-53
再论从临床探讨中医病证规范化的不可行性北京铁路总医院黄晔(100038)拙作“从临床探讨中医病证规范化的不可行性”(发表在本刊1997年第1期),已从中医本身对病证的规范、中医“病证”本身存在先天缺陷和不能适应三个面向的要求等三个问题论证了再对中医“...  相似文献   

2.
论中医病证研究原则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王琦 《新中医》1998,30(8):3-5
中医病证研究对指导中医临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在病证研究中要坚持以下原则。继承原则:保持中医传统诊部体系,通过学习,整理,保留沿用与现代临床相适应的部分古下名称,分类方法,治疗方法,否定与反思原则,对不符合临床实际的错误认识进行了反思,否定;规范原则:中医病证命名要避免不确定性和随意性,尽量规范化,病名要的反映疾病的本质特征,要区别病,证,症3个不同的概念,用西医指标使病证诊断客观化,创新原则  相似文献   

3.
在中医界,一直有人对中医临床“病证结合”持否定态度,认为西医的“病”异化了中医对“证”的思维模式,“病证结合”是中医西化的根源。所以坚持主张“病证分离”。严格地说,“病证结合”实际只是中西医临床思维的一种结合而不是融合,它仅仅是把中西医两种不同的识病方法结合在了一起应用于临床。这种“病证结合”的思维形式在中医临床已极为普遍,并形成一种趋势。笔者以为,“病证结合”模式,是当代中医临床的需要,是现代医学背景下中医发展过程的必然现象。病与证的科学结合,只能推动中医的现代化进程,促进中医进步,而不会异化中医。理由申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着重探讨了有关辨证论治的三大问题.首先针对"辨证论治"概念的多样性,辨析了其应有的医学定义.进而充分比较了辨证与辨病的实际异同、应有关系及处理原则.最后重点阐述了辨证与辨病具体操作过程,详细介绍了笔者师承江西名医姚荷生所得到的对辨证论治正规操作的独到认识.  相似文献   

5.
段戡 《中医正骨》1998,10(1):39-40
中医骨伤科病证规范初探──兼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若干问题湖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长沙410007)段戡,刘向前,孙之镐,罗毅文主题词中医骨伤科学/标准,病证/标准近年来,中医、中西医结合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已取得不少阶段性成果,但中医病证不规...  相似文献   

6.
论与抑郁症相关的中医病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黎朝瑜 《天津中医药》2004,21(5):430-432
抑郁症属中医学中的情志疾病,是包括多种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的复杂的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症虽临床表现不一,但都有共同病因,即情志不遂,由此而产生的共同病机系以气滞、气逆为主的气机失调,与瘀血、痰结、寒热互结合而为病。气机失调是抑郁症的基本病机。与抑郁症相关的中医病证散见于古代医籍中,包括:郁证、癫病、梅核气、百合病、脏躁等。其基本治则为理气、降逆、散结。  相似文献   

7.
大肠癌病证规律及中医证素诊疗规范化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古代文献及名老中医师的诊疗经验进行客观整理,结合有关辨证分型的文献资料,对大肠癌病因病机、证候分型、治疗用药等进行分析和总结.认为大肠癌的病因主要有素体虚弱、脾肾不足、饮食因素、起居不节、忧思抑郁等几个方面;病机特点不外乎正虚与邪实,正虚者指气、血、阴、阳之不足,而尤以脾虚、肾虚多见;邪实者指湿、热、瘀、滞、毒等邪气,而尤以湿以热为主.另外,根据大肠癌的临床表现.从其临床证型中提炼出常见"证素",并以此为核心,对大肠癌的中医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探索,进而确立大肠癌的诊治规范.同时指出,临床中应根据患者的病理分期、临床表现,明辨虚实,利用大肠癌的病证规律、证素特点,灵活运用扶正与祛邪相兼顾、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等方法 ,对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古代文献及名老中医师的诊疗经验进行客观整理,结合有关辨证分型的文献资料,对大肠癌病因病机、证候分型、治疗用药等进行分析和总结。认为大肠癌的病因主要有素体虚弱、脾肾不足、饮食因素、起居不节、忧思抑郁等几个方面;病机特点不外乎正虚与邪实,正虚者指气、血、阴、阳之不足,而尤以脾虚、肾虚多见;邪实者指湿、热、瘀、滞、毒等邪气,而尤以湿以热为主。另外,根据大肠癌的临床表现,从其临床证型中提炼出常见"证素",并以此为核心,对大肠癌的中医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探索,进而确立大肠癌的诊治规范。同时指出,临床中应根据患者的病理分期、临床表现,明辨虚实,利用大肠癌的病证规律、证素特点,灵活运用扶正与祛邪相兼顾、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等方法,对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中医病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E)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中医病名及诊断标准,阐明其发病机理,为规范MODSE的中医药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对患者176例的中医证候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衰竭前期正虚为主及邪盛为主比例差别不大,而衰竭期则以正虚为主。正虚为主的证型以气阴两虚最多,其次为阳气衰竭。邪盛为主的具体证型中瘀毒内阻最多,其次为痰热壅盛。结论该综合征发病机理为内外因合而为之,遇有外邪侵袭,正气难以抵御,迅速出现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严重紊乱而致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脏问乘侮而致几个脏腑相继出现脏气耗伤之极,发为脏器衰败的逆转危候。“正气虚”是发病的基础,贯穿于病程始终,衰竭期正虚尤为突出。扶正是干预治疗的重要环节。正虚为主有气阴两虚、阳气衰竭、阴阳两虚、阳脱阴竭四个证型;邪盛为主有痰湿内蕴、痰热壅盛、热毒内盛、瘀毒内阻四个证型。  相似文献   

10.
韩广明  李正光  薛卫林  王永生 《光明中医》2012,27(11):2161-2162
目的探讨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E)证候分布规律,提出中医病名、诊断标准。方法对178例入选病例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其证候分布规律,探讨MODSE中心病机。结论阳虚血瘀是MODSE中心病机。  相似文献   

11.
我院是以中医骨伤科为主的中医院,病案室自1995年起使用电脑中医病案首页管理系统,开展住院病例中医诊断的中医病证分类,为我院的中医病种质量管理,临床资料的统计分析提供了可靠的信息。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2.
自古以来,辨病与辨证就是医学中的一对矛盾。对辨病与辨证的内涵及其关系的不同回答,决定了不同时代医学发展的特点。自西医引进两百多年以来,辨病和辨证的争论愈演愈烈。发展到现在,仿佛医学界都达成了这样的共识:亲病者为西,亲证者为中,病证辨治即为中西结合。这样的观念不能说错,但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存在片面性。本文作者阐释了对辨病和辨证的独特理解,并提出病证辨治的优化治疗模式,希望以此探讨一条适合中医现状的中西结合之路。  相似文献   

13.
中医外科血管病证及活血化瘀法在其临床中的应用陆南山广西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530011南宁市南京路39号中医外科血管病系指"脱疽"、"脉痹"、"无脉症"等脉管病,类似于现代医学的周围静脉、动脉性血管病。其特点是起病较缓,病程缠绵,症状顽固,甚则肢残。...  相似文献   

14.
朱光  赵建红  汪铖 《国医论坛》2001,16(3):47-48
“逆”的含义与“顺”相对 ,即违背、不顺 ,在中医学中则用以表述病机、诊断、病证、治则等内容。现就此作一简要论述。1 病机人体气机活动的基本表现形式为升降出入 ,这种活动与人体生命活动息息相关。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言 :“升降出入 ,无器不有……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 ,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气机燮和 ,升降自如为顺 ;气机违乱 ,不升反降 ,或不降反升为逆。通常把不升反降者谓之气陷 ,而把不降反升者谓之气逆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诸逆冲上”即为此意。肺主肃降 ,胃主和降 ,肺胃不降则为肺气上逆、胃气上逆 ;…  相似文献   

15.
论现代中医教育——从循证、诠释到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属于自然哲学,其思维模式、方法论和真理观与中医学生自小接受的辨证唯物主义观念之间存在深刻的冲突;现行的中医教育沿用了西医的模式,学生缺失了中医最宝贵的经验传承和临证体会,结果是中医教育培养了一批自己的掘墓人.中医要走有中医特色的教育路线,以循证为基础,诠释中医,理解中医,因材施教,培养师古不泥古的创新型中医人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作为症状的"不寐"与作为病证的"不寐"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不寐""病证""症状"三者的含义以及症状"不寐"与病证"不寐"在临床表现、病因病机和治法方药上的区别与联系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症状"不寐"与病证"不寐"二者的含义不同,后者在临床表现中可以包含前者;在病因病机与治法方药上,二者有异有同;阴虚火旺是其最常见的共同病机;补虚和清热是其治法上的共同点。结论:通过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为临床"不寐"的治疗提供针对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病证结合模式是通过西医的病理学、诊断学确定病名,再运用中医的辨证论治确定证型、治则及治法,也是“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以中医临床医生经验为主的疗效评价难以得到国际公认,不利于中医学的发展,而沿用西医的标准则难以显现中医药的优势。病证结合模式下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需重视疾病结局指标的综合评价,将客观与主观结合、近期与远期结合,以期更好地体现中医药疗效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相似文献   

18.
茅晓 《中医杂志》2007,48(12):1064-1066,1070
中医药传统研究方法与中医药学与生俱来,并影响着中医药学的发展进步。实践证明,传统方法促成中医药学术的多元整合,为临床经验的传承和证治思路的拓展提供平台,在历史辉煌与现实艰辛并存的今天,作为研究的主体方法,其重要性应当被再次强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中医“病证结合”的发展状况、研究热点与前沿,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1992年至2019年收录的相关期刊文献,采用Citespace软件对文献的关键词、作者、机构进行计量学分析,并绘制知识图谱.结果 共检索到有效文献485篇,作者合著网络得到以王阶、李建生、王伟为核心的3个主要合作团队图谱...  相似文献   

20.
<正> “肺脾皆不足”说,首见于明代著名儿科学家万密斋《育婴家秘》一书。此说是万氏在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中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认识的基础上,并通过自己的医疗实践对小儿五脏恃点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后提出的。它精辟地概括了小儿肺脾二脏的基本特点,为儿科疾病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正确认识和掌握小儿“肺脾皆不足”这一特点,对儿科临床实践及小儿的健康保育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