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音哑治验     
李建设 《河南中医》2004,24(10):48-48
音哑,现代医学认为是以声带病变表现为主的症状。如声带充血、水肿、肥厚、闭合不良、息肉、小结、麻痹以及癔病性失音等。中医可分为急喉疳、慢喉疳等症。祖国医学认为,音哑与气血变化有关。气虚无力鼓动声门,而致声嘶音哑;血虚多滞,则声带易肿,久聚而致声带肥厚,亦成音哑;脾虚不运,气不化津,聚而生痰,痰湿结于喉间,也可使声带水  相似文献   

2.
浅谈音哑的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哑可分为急喉瘖、慢喉瘖等证,现代医学认为是以声带病变表现为主的症状,诸如声带充血、水肿、肥厚、闭合不良、息肉、小结、麻痹以及癔病性失音等,均可导致。音哑与气血变化有关,目得血而能视,喉得血之濡润而能鸣。气虚不足,则无力鼓动声门,而声嘶音哑。血虚多滞,则声带易肿,久聚而为肥厚,  相似文献   

3.
音哑为喉科常见症。祖国医学把音哑分为急喉喑、慢喉喑等。现代医学认为是以声带病变表现为主的症状。诸如:声带充血、水肿、肥厚,闭合不良、息肉、小结、麻痹以及癔性失喑等均可导致。  相似文献   

4.
慢喉疒音辨证治疗一得任为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450000)主题词声嘶/中医药疗法清热活血行气慢喉疒音是以声音不扬,甚或嘶哑、发病缓慢,病程较长为特征的疾病。包括西医慢性喉炎,干燥性喉炎、萎缩性喉炎、声带小结、声带息肉、声带水肿、声带麻痹、声带粘膜下出...  相似文献   

5.
声音嘶哑为声带疾患的症状之一,临床上常见,在声音嘶哑者中,又以慢性喉炎、声带小结及声带息肉比例较高。祖国医学称之为慢喉疒。在以往和现在的治疗中,对慢性喉炎多采用抗炎、扩血管及营养神经药物治疗,疗效不理想。对声带小结及声带息肉多采用手术治疗,由于手术难度大,甚至需多次手术,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不必要的经济负担。笔者用宁喉清音汤加减治疗慢喉疒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针灸补虚泻实治疗喉喑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喉喑是指由于喉部疾患引起的以声音不扬甚至嘶哑失音为主要临床症状的一种病证。常见于急、慢性喉炎、喉头结核、声带息肉、声带麻痹等疾病。根据其发病的急缓和病程的长短,祖国医学将其分为“暴喑”和“久喑”两大类,即所谓“金实不鸣”和“金破不鸣”。《景岳全书》说:“喑哑之病,当知虚实,实者其病在标,因窍闭而喑也。虚者其病在本,因内夺而喑也”。明代医家张介宾说:“凡五脏之病,皆能为喑”。由此可见,喉喑虽属喉咙、声带……  相似文献   

7.
哑可能是暂时性、多发性或永久性 ,声音嘶哑的程度也不能断定病变的程度。以急性喉炎为例 ,发病即失音 ,但数日后发音恢复正常。因此 ,急性炎症期和声音嘶哑初期的病人治疗效果明显。声带息肉、声带小结和声带水肿的病人通过镜下手术治疗后 ,再配合中医药及其它方法综合治疗 ,症状改善也十分明显。但因声带肥厚而导致声音嘶哑 ,治疗效果不甚理想。统计数据表明 ,无效的 5例患者中其中 4例为声带肥厚 ,另 1例为慢性喉炎。综上所述 ,除声带炎症、新生物和喉返神经障碍外 ,运用声带不当、发声过多、过高或过久 ,刺激性气体或粉尘等吸入等都可诱…  相似文献   

8.
<正> 音哑与失音是喉部疾患引起的常见病、多发病,好发于从事某种职业的人员,如演员、教员、营业员、公共汽车售票员等。本病属于祖国医学“喉喑”的范围,临床以声音嘶哑,甚至语出无声为特点。所谓音哑是指发声不响亮,而失音是指发声不出。它们可以间断地出现,也可以持续地存在,两者虽有不同表现,但都属于同一病理过程,只是程度轻重不同而已,因此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根据本病特点,它包括西医所称的急性单纯性喉炎、慢性喉炎、声带息肉和喉癌等病。至于因脑血管意外而引起的舌强不利,语言蹇涩,称为舌暗,不属于喉喑的范围,两者应当加以区别。  相似文献   

9.
一、声带充血水肿吴××,女,44岁,干部。1984年7月28日初诊。患者声音嘶哑一月余。一月前因连食冰棍3支、冰水1杯而出现喉中不适,并逐渐声嘶。经服用强力霉素、维生素 C 及中药清火开音之剂等,症倩反转重。来诊时语声沙哑,喉头发紧,咯痰黄稠难出,口和不渴。查见声带水肿,边缘色红。舌淡胖而有齿痕、  相似文献   

10.
“喉(疒音)”一病,是以声音不扬,甚至嘶哑失音为主要症状的一种喉病,包括现代医学的急慢性喉炎、声带小结、息肉、创伤、喉头结核等疾患,治疗甚为棘手.近年来.笔者以温肾活血法为主,治疗“喉(疒音)”,颇有效验.现将典型病例介绍于后.  相似文献   

11.
一、金实则无声张××,男,30岁,店员,1980年12月1日初诊。外感咳嗽,继则咽哑,已近半月,喉镜检查声带水肿,曾用抗菌素,喉炎丸等不效。现音嘶哑不清,间有咳嗽,喉痒,痰粘,咽充血,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滑。脉证合参,当属暴瘖,系风邪外感,痰热内蕴,气遭  相似文献   

12.
秦新婷 《四川中医》2000,18(12):46-47
失音为喉症中常见症状 ,又称“”、“暴哑”。《景岳全书》曰 :“音哑之病 ,当知虚实。实者其症在标 ,因窍闭而也 ,虚者其症在本 ,因内夺也。”本例因过用寒凉 ,伤伐阳气 ,寒邪犯胃 ,肾阳受损而成失音重证。麻黄附子细辛汤具宣肺散寒 ,温肾通阳 ,开窍启闭之功力。肺气宣则表里透达 ,窍隧顿开 ,肾气通则真阳鼓动 ,阴寒自散  相似文献   

13.
嗓音医学是我国医学领域近年来新兴的一门学科,临床嗓音医学主要研究由咽、喉(声带)等发音器官病变所致的病理性嗓音(音哑或失音)。为了进一步总结这方面的经验,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耳鼻喉科学会于1980年5月6日至9日在江西庐山召开了“全国中医嗓音医学学术会”。兹就有关临床嗓音研究方面的资料择要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哮喘是一以呼吸急促为特征的肺系疾病,祖国医学将其分为哮病和喘症。哮病指在喘息之时,喉中有哮鸣之声,且病有夙根,哮必兼喘,为一种经常发作性疾病;喘症则以呼吸急促困难为主,甚至鼻翼扇动,张口抬肩,但不一定兼哮,二者多同时发作,相当于西医学的"支气管哮喘"范畴。祖国医学对哮喘的认识丰富多彩,其中《金匮要略》所论及"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咳逆上气,喉中有水鸣声",并拟射干麻黄汤,至今仍有效指导临床。疾病有阴阳之分,虚实之别,仲景所论当为实证。笔者遍阅古今圣贤之说,认为张景岳之论公允而全面:"实喘者,气长而有余。虚喘者,气短  相似文献   

15.
浅析痰气并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秀珍  何改梅 《陕西中医》2002,23(10):935-936
古人谓“积水成饮 ,饮凝为痰”庞安常说“善治痰者 ,不治痰而治气 ,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气而顺矣”说明了痰的生成与气有密切的关系 ,气机不畅则痰凝 ,痰凝则气机更为不畅。痰是一个病理性的产物 ,又是一种致病性的因素。如外感风寒 ,寒邪束肺 ,影响肺气对津液的敷布而出现咳吐痰涎或喉中痰鸣。痰湿内停又会影响脾气的运化功能 ,使脾失健运而出现腹胀纳差等症。另外痰湿内停又可阻碍清阳的上升而出现眩晕之症 ,即祖国医学所说的“无形之痰”。痰又可以和气结于皮里膜外而形成某些肿块如瘰疬、瘿瘤 ,祖国医学称之谓“痰核”。在理论上痰之为病…  相似文献   

16.
慢性肾炎,即祖国医学称之为水肿病,一般以脾肾功能失调,迁延日久,湿热内蕴,脾虚则运化无力,肾虚则关门不利,精气不藏而出现浮肿、小便不利、尿蛋白难降等症。笔者对慢性肾炎作一些探索,现略述如下:祖国医学并无慢性肾炎之称,一般多从水肿、血尿、虚劳、腰痛等论治。慢性肾炎的病理机制非常复杂,中医一般从水肿论治,认为是由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张景岳曰:“凡水肿等症,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为气,其标在肺、水惟畏土,其制在脾”。如肾不藏精,气阴两虚;脾虚则运化无力,水湿潴留;肺主…  相似文献   

17.
痹证论治 寒湿湿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声带小结多为久言伤气 ,气损痰盛 ,无形之痰气 ,凝成有形之赘物 ,加之声带受到长期不合理发声法的摩擦 ,伤于气血 ,局部肿满 ,渐生小结。案例 :张某 ,女 ,35岁 ,2 0 0 0年 9月 6日诊。因与别人发生口角 ,高声叫喊后 ,次日出现声音嘶哑 ,现已月余 ,服西药及雾化吸入无明显效果。症见声音嘶哑 ,音声不扬 ,觉喉间有痰卡喉 ,说话稍多则声嘶加重 ,伴胸闷、饮食不振 ,舌白苔腻、脉弦滑。查喉见声带灰白 ,双侧声带前中三分之一处有对称小结 ,喉间有痰丝困绕 ,声带闭合不全 ,稍有棱形缝隙。治宜健脾化湿 ,软坚化结 ,扬声开音 ,予方药 :二陈汤加味。…  相似文献   

18.
介绍李云英治疗声带息肉经验。声带息肉为常见嗓音疾病,且存在癌变风险。李云英根据声带息肉的特点,辨证时注重整体观念与局部诊察相结合,认为声带息肉主要病机为痰、瘀、风,既痰瘀互结,又易兼挟风邪。认为嗓音过用和误用、饮食不节等造成声带脉络损伤,局部血运失畅,津液停聚,成瘀化痰,凝结声带成为有形之声带息肉;声带伏留之痰瘀日久易化内风,使声带息肉迁延难愈,二者外感风邪易引动伏留之痰瘀出现声嘶或加重声嘶。治疗常以行气化痰祛瘀、疏风利喉开音为法,善用虫类药搜风剔络、化痰祛瘀,同时注重顾护气阴、补虚泻实、扶正祛邪。  相似文献   

19.
哮喘即祖国医学之哮证,为一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以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其特征,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也是较难  相似文献   

20.
黄×,女,34岁。1987年5月18日诊。四月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声嘶音哑,始病后四处求医诊治而未效。于二月前住汉地某院五官科诊治,该院诊为“慢性失音,声带粘液性水肿,给予口服麦迪霉素、强的松等药物,并采用抗菌素喷喉等方法治疗月余,仍未见效。某中医先后采用开宣肺气、补中益气、温补肾阳等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