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阐释有毒中药的现代研究思路。方法:结合科研实际,分析、归纳和总结有关有毒中药现代研究的文献。结果:当前有毒中药普遍缺乏严谨的现代科学研究,毒性物质基础及其机制、活性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毒效相关性、祛除毒性成分保留活性成分的工艺、配伍减毒或(和)增效、安全有效剂量范围的制定等均是亟待研究的重要环节。结论:应加强有毒中药毒性物质基础及其机制、活性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毒效相关性、祛除毒性成分保留活性成分的工艺、配伍减毒或(和)增效、安全有效剂量范围的制定等研究,最终为有毒中药安全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本文将为有毒中药的现代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药有毒成分分析研究的意义。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关木通及其配伍中药中有毒成分的含量,以此为例阐述中药有毒成分分析的意义。结果:关木通及其配伍中含有有毒成分马兜铃酸A,如临床用药稍有不慎,容易引起中毒甚至死亡。结论:对中药有毒成分进行分析研究,能揭示中药中的有毒成分的药效作用与毒性反应的物质基础,原理与规律,能为中医控制中药中的有毒作用而合理应用中药提供科学依据,且能为中药的现代化与国际化做出贡献,因此,应加强中药有毒成分分析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浅议中药的毒性及毒理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当前 ,中药的毒性、安全性检测已成为中药研究的又一热点 ,即如何准确、快速、高效地评价中药复方及其组成药物是否有毒 ,如何确定中药有毒成分、有毒部位及其含量和作用机理 ,已成为毒理研究工作的重点。1 有毒中药的概念有毒中药可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广义的是泛指一切中药的作用或偏性。狭义的则指进入人体后能损害机体的组织器官 ,扰乱或破坏机体正常生理功能 ,使机体产生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中药。历代本草及现代国家药典将部分药物标明“大毒”、“有毒”、“小毒”,而对一般的不注明是否有毒 ,即是根据狭义的中药毒性而限定的…  相似文献   

4.
归纳和总结了近年大鼠模型在更年期综合征中西医实验研究中的应用。本文概述了该病的大鼠模型研制现状、模型大鼠应用于发病机制和药物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实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大鼠模型在该病的研究中,发病机理研究主要集中在血管舒缩状态、精神神经症状、心血管疾病、骨矿含量改变及骨质疏松等方面;西药作用机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各种人工激素和化学合成药物对更年期综合征临床表现的作用及作用机理研究;中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中药单一成分、中药复方、中药有效部位群、中成药、中药制作工艺、量效关系及经方的研究;针灸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基础研究主要针对其"治未病"的预防保健作用和对临床症状的治疗作用机理,以及取穴和穴位埋线治疗作用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中“有毒”中药的毒性成分和毒性特点,为有毒中药临床应用和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查阅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中有毒药材。通过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检索“有毒”中药的毒性成分、毒性特点等信息,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药典中共有83味有毒中药,分别为大毒10味,“有毒”42味,“小毒”31味。除去炮制品共计有38味“有毒”药材。在这38味“有毒”中药中,有8味“有毒”中药的内服与外用功能不同。38味中药的毒性成分各不相同,多为毒苷、生物碱、毒蛋白和金属元素,毒性范围分布于脑、神经、脏腑等。结论:通过对有毒中药的毒性特点和成分分析,总结出有毒中药的功效分布广泛,常见为杀虫、泻下和清热。毒性成分和毒性特点也各不相同,多数有毒中药其有效成分与毒性成分相同,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会对机体产生毒性。  相似文献   

6.
对有毒中药的炮制应“依法炮制”“修制合度”,建立中药不良反应的临床报告制度,同时还要深入系统地研究有毒中药的毒性成分和毒性机理,加强对毒性中药的化学成分、药效学、药理学、安全性评价和药代动力学研究,建立质量可控的有毒中药炮制规范,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基于药、毒效成分辨证关系探讨有毒中药研究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红玉  周春祥 《中草药》2008,39(11):1601-1603,1674
有毒中药一直被认为是药效成分与毒效成分的组合体,根据中医传统理论,结合临床及实验研究,发现有毒中药包含的两类不同成分存在着辨证关系,它们在不同病理状态下呈现典型的"双面"或"多面"特征,展现药效成分与毒效成分的角色转换。基于上述认识提出有毒中药未来研究的新思路,包括坚持在生、病理状态下进行有毒中药毒性评价;运用不同病理模型确立有毒中药药、毒性;着眼不同病理状态下药、毒效物质最佳组合;探索药、毒效物质角色转换机制。  相似文献   

8.
心脏毒性是药物临床应用的主要安全性问题之一。近年来,随着对中医药研究的重视与深入,关于对中药心脏安全性的评价与防治心脏毒性反应的研究日益增多,且研究方向集中在致心脏毒性中药的安全使用或靶向心脏的中药毒性成分的发现。关于中药心脏安全性评价的研究方法,该综述介绍了中药心脏安全性评价的临床指标、细胞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关于提升中药心脏安全性的研究,该文回顾总结了常见致心脏毒性中药的毒性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以及通过控制毒性物质含量、改变给药剂型、合理炮制、配伍等方式降低心脏毒性的研究。关于防治心脏毒性的方药与有效成分,该文归纳了近年来防治化疗药物诱导心脏毒性反应的方药及中药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以期对中药的心脏安全性评价与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论药毒与癌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查道成  吴立明 《陕西中医》2004,25(3):267-269
本文阐明中药药毒中的毒性成分主要是来源于毛茛科、茄科、百合科、大戟科及天南星科等植物中的生物碱类、苷类、毒蛋白类、酚或有机酸类、含金属元素类等化学成分 ;其致毒机理分别是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及酶系统等有毒性作用 ;其抗癌毒机理主要是通过对癌细胞的杀伤抑制、诱导凋亡及诱导分化等而发挥抗癌作用。并指出对有毒中药只要加工炮制得当 ,配伍运用合理 ,都能趋利避害 ,用毒避毒 ,使有毒中药在癌症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有毒中草药有其毒性的一面,又有其治疗作用的一面。某些药物的毒性成分与其有效成分并存,可通过炮制加工,还可通过配伍使其减毒。近年来的实验研究表明,通过合理配伍可以起到减毒或(和)增效的作用。结合中医古方、经方、名方以及验方中与有毒中药相配伍应用的药物情况,开展有毒中药的配伍减毒研究,不仅对阐释有毒中药的毒性,而且对满足有毒中药临床安全有效应用的需求,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就中药配伍减毒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开展配伍减毒的研究奠定文献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中药使用历经数千年,但对于中药之毒性一直存在误区,简单认为“中药有毒”、“中药无毒”的描述同样是片面的。本文分析了中药和化药关于“毒”的不同含义,认为传统记载有毒的中药可以分为“不良反应较多的中药”和“具有机体损害作用的中药”,前者主要指作用复杂且作用较强的中药,后者则为含有明确毒性成分或强药理效能成分的中药,由此形成科学的表述方法,为中药毒性的现代研究提供参考。中药物质有效成分基础研究应通过成分研究、组合成分研究、复方成分研究,对中药“毒”与“效”的科学内涵和物质基础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动物类中药在我国应用历史悠久,临床运用广泛。由于动物类中药物质基础较复杂,化学研究基础相对薄弱,导致很多动物类中药的有效成分、毒性成分尚不清楚,有效成分与有毒成分的关系也未阐明。动物类中药的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主要包括急性毒性、长期毒性、安全药理学、生殖毒性、遗传毒性实验,必要时还需进行致癌性等实验研究。我国当前对动物类中药的临床前安全性研究主要以有毒动物类中药的研究为主,绝大多数动物类中药没有进行过系统的临床前和临床安全性研究,其研究方法也主要以急性毒性试验为主。有必要对动物类中药进行系统的临床前安全性研究,搞清楚不同的动物类中药有可能产生的毒副作用及其特点、毒性靶器官、中毒剂量以及中毒机制等。最后,该文建议在动物类中药的临床前安全性研究中,应结合化学物质基础、产地、采集季节以及加工方法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比较,必要时开展"无毒"动物类中药的安全性研究,另外需合理借助毒理学研究的前沿技术和方法,以全面充分阐明动物类中药的临床前安全性信息。  相似文献   

13.
高玉桥  苏丹 《时珍国医国药》2011,22(12):3044-3045
毒性中药在复方中药制剂中应用广泛,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治疗作用.但是,长期受中药毒副作用小的观念影响,中药毒性的现代研究一直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参照化学药品毒性研究方法对毒性中药进行的毒性评价,主要还是集中在急性、亚急性和长期毒性实验,指标的选择主要集中在生化指标的检测和组织形态学的改变[1].这些方法为我们提出了毒性的现象和特征,但并未阐明主要毒性物质基础的变化规律,也未从整体观点阐明中药对机体的生化过程所形成的内源性代谢物和外源性代谢物对毒性的影响及其规律.采用能够反映整体观的技术手段对中药毒性和安全性进行科学的、综合的评价,已成为当务之急.系统生物学尤其是代谢组学的诞生,使得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结合"桥梁"的轮廓逐渐清晰.  相似文献   

14.
尽管部分有毒中药毒性物质基础、作用机制及毒效相关性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结果,一些有毒中药的配伍减毒的研究也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然而,有毒中药配伍减毒的研究依然存在着诸如只注重急性毒性不注重亚急性及慢性毒性、只注重毒性不注重活性的主要问题。针对有毒中药配伍减毒的研究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作者提出对策:①应拓宽和加强有毒中药毒性物质基础和毒效相关性研究;②开展基于临床配伍应用的与有毒中药的配伍药物的筛选研究;③在配伍减毒的研究中应急性毒性与慢性毒性并重、活性与毒性并重。之后,作者还给出了具体的配伍减毒的研究方案设计图。文章将为开展有毒中药配伍减毒的研究奠定文献基础和思路启发。  相似文献   

15.
对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中记载的83种有毒中药材及饮片进行整理研究,督促医生、护士、药师等广大医药工作者慎重用药,重视中药使用的安全性。同时对有毒中药的使用进行思考,提出意见:必须加强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加强毒性药材的机理研究,明确毒性成分、中毒剂量;加强中药炮制和配伍的研究,明确减毒增效的机理;加强特殊毒性(致突变、致畸胎、致癌、成瘾等)的研究;建立毒性成分的检测方法和限度,建立对常用中药都有一套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使中药真正达到安全、有效、稳定、可控。  相似文献   

16.
秦克力  杨金丹  孙淑艳 《光明中医》2011,26(9):1925-1926
本文从桃仁的毒性记载和报道、毒性成分和机理、减毒方法三个方面对桃仁的毒性做综述,并结合临床经验,得出应用有毒中药的相关注意事项,以期为此类中药的临床应用做出提示。  相似文献   

17.
基于以抗肿瘤为主要活性的黄药子毒性研究进展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笔者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并进行汇总、分析,介绍了以抗肿瘤为主要活性的黄药子的毒性研究进展及对策。黄药子可诱导毒性(尤其是肝毒性),但毒性成分、毒性成分与抗肿瘤活性成分的关系、毒性/肝毒性机制均尚不清楚。建议开展黄药子的抗肿瘤作用机制、毒性成分与抗肿瘤活性成分的相关性、毒性/肝毒性的作用机制以及配伍减毒增效的研究,最终为其临床安全有效用药提供有意义的参考,并为其他有毒中药的研究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18.
基于药动学的甘草配伍减毒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志华  颜苗  张毕奎  李焕德  方平飞 《中草药》2015,46(23):3611-3616
甘草在中药方剂中使用相当普遍,通常作为佐药和使药,起着制约主药毒性、调和诸药的作用;甘草作为"和诸药,解百毒"药物,常与有毒中药配伍使用,但其中的配伍原理还未明确。研究甘草对有毒中药主要成分体内过程的影响,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方剂配伍使用的原理和规律,以及该过程与其配伍减毒的关系。主要总结近年来关于甘草配伍对有毒中药体内过程的影响及其药动学减毒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中药毒性研究及思路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药毒性的研究倍受世人瞩目,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中药安全性评价体系,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现阶段中药毒性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形态学的改变及生化指标检测,而缺乏深入的机理研究。中药毒性研究应运用中医的思维方式,结合现代血清药理学和毒代动力学方法进行。建议全国统一协作攻关项目,系统地对常用中药进行安全性评价,确立与国际接轨的、权威的安全性评价标准和指标,以适应国际化要求。  相似文献   

20.
半夏毒性及其解毒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佟欣 《中医药信息》2009,26(3):12-15
随着中药应用领域和范围的不断扩大,中药所致毒性与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中药无毒”的神话已被彻底打破,致使中药国际化进程受阻;又由于有毒中药的毒性物质基础不明,毒性机制不清,缺少有效措施,使中医药跨向现代化的步伐减慢。因而,有毒中药毒性机制的阐明,以及有效制毒方法的建立是目前应尽快解决的实际问题。半夏生品的毒性表现为对黏膜的强烈刺激作用,近年来仍有因误服生半夏中毒致死的报道。在对半夏毒性本草学考察的基础上,从历年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角度对半夏的毒性及其解毒方法进行评价,为明确半夏致毒靶器官,毒性发生机理和毒性物质基础提供研究思路,也为后期科学有效的评价有毒中药的毒性本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