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伤寒论》五泻心汤主治心下痞满,按之自濡等证,但其证治与组方各有所异。本文试将自己对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五方的证治组方规律、临床运用谈几点意见。五泻心汤证治组方规律五泻心汤所治皆以心下痞满,按之自濡为主证。如论中第156条:“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但因其病因病机的不同,各方证治及组  相似文献   

2.
消法,一般是指运用有消导或散结作用的方药以治疗气、血、痰、食、水、热、寒等所结成的病邪,使之渐消缓散的治疗方法。《伤寒论》中的消法,主要用于痞证、小结胸证、气滞腹胀等证。现归纳于下,以供临症参考。 一、清热消痞法 154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本法适用于热痞证。症见心下痞满,按之柔软不痛,或兼烦渴,苔黄,脉数。痞证与小结胸证病变部位均在心下(胃脘部),鉴别要  相似文献   

3.
张仲景的《伤寒论》一书载有五首名为“泻心汤”的方剂,均是针对“心下痞”这个主证而设,其中半夏泻心汤最为重要。该方原治小柴胡汤证误用了泻下药,致使脾胃虚损,外邪乘虚而入,从而形成的寒热错杂、心下虚痞的证候。 心下,主要指胃脘的部位,实际是对胃、肠的统括;痞,是一种自觉满闷的症状,但并不痛。《伤寒论》说是“按之自濡,但气痞耳”。可见这“痞”并不是实邪阻滞的结果,按之软而不坚,故说“虚痞”。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中还用本方治疗“呕而肠鸣,心下痞者”;  相似文献   

4.
三泻心汤均出自《伤寒论》。原文三泻心汤治疗“心下痞”,何为痞?《诸病源侯论》曰:“痞者,心下满也。”《伤寒论诠解》谓之:“痞之表现,既非胸闷,也非腹胀,而是自觉在心下有痞满堵塞之感,但按之濡软,因其并无有形之邪滞结,只不过气机痞塞之故。”  相似文献   

5.
周勇  魏盼  周小康 《中医学报》2019,34(2):248-251
《伤寒论》所称"心下痞"即患者自觉心下痞满不舒,按之濡或硬,无疼痛症状。痞证之根本病机为中焦气机壅滞,脾胃升降失和。《伤寒论》中关于心下痞的"泻心汤"有五种,分别为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及附子泻心汤。五方均主治痞证,然各方所治主证之病机有所差异:半夏泻心汤主治寒热错杂之痞;生姜泻心汤主治太阳少阳并病之胃虚不化水热痞;甘草泻心汤主治少阳阳明并病之胃虚痞;大黄黄连泻心汤主治寒郁化热,热邪壅聚之热痞;附子泻心汤主治热痞兼阳虚之证。五证虽均以痞为患,但病机不同,立法处方也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灵活施治。  相似文献   

6.
痞证是以胃脘部痞塞闷满为主证的证候名称,为临床的常见证之一。《伤寒论》中论述的痞证,是指病人自觉心下痞满不舒,按之濡或硬,但不疼痛的一种症侯,其病因病机虽有外感内伤,寒热虚实等不同,但总的病机都是胃气壅滞。如果心下痞硬疼痛者则名结胸,若仅觉心下烦闷不舒,不硬不满者则名为“心下支结”,此二证均不属于痞证范围。关于痞证的成因,《伤寒论》中多认为是误下所致,如《伤寒论》中所述:“病发于阴而复下之,因依痞也”。(131条)“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及入里则作痞”。(151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心下痞硬而满”。  相似文献   

7.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首倡六经辨证和八纲辨证原则。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在临床用药上,亦很有特点。我学习《伤寒论》治痞诸条原文后,拟对仲景治疗痞证的特点作一探索。《伤寒论》134条:“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156条“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相似文献   

8.
半夏泻心汤系汉·张仲景治疗痞证的主方之一.《伤寒论》149条(赵本)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心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宜半夏泻心汤”.《金匮·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云:“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由于原文叙证简单,未言病机,故后世医家对此阐发,各有见解,以致后学者临证时莫衷一是,难以把握。本文试从以下两方面谈谈  相似文献   

9.
半夏泻心汤系张仲景《伤寒论》之方,功用:和胃降逆,开结除痞,主治胃气之和,心下痞满,干呕或呕吐,肠鸣下痢,舌苔薄黄而腻,脉弦数。本方原治小柴胡汤证误用下剂损伤中阳,外邪乘机而入,寒热互结,而成心下痞。本方用黄连、黄芩之苦寒降泻除其热,干姜、半夏之辛温开结散其寒,参、草、大枣之
  甘温益气补其虚。七味相配,寒热并用,苦降辛开,补气和中,自然邪去正复,气得升降,诸证悉平。本人在临床中,用半夏泻心汤治疗消化系统和其他专科疾病取得很好疗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泻心汤由大黄、黄连、黄芩三味药组成。《伤寒论》主治:伤寒大下后,复发汗,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即治心下气分的热痞证,但仲景用的是大黄、黄连,而缺黄芩。宋林亿等校医书,认为本方当有黄芩;《千金翼方》注云:“此方本有黄芩。”说明本方应有黄芩,以使其泻热消痞之力更强。《金匮要略》用以治疗由于心阴不足、实热亢盛所引起的吐血、衄血证。即此方主治无形邪热结于心下之热痞症和热盛所致吐衄血之症,笔者在临床运用本方治疗一些阳热性疾病,疗效明显,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半夏泻心汤系《伤寒论》治柴胡证误下成痞的主方,并见于《金匮》用治“呕而肠鸣,心下痞。”笔者多年来临床应用本方治疗多种消化系疾病而有“心下濡,按之濡”之主证,属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寒热错杂的患者,收到一定效果,现择四例介绍于下。 例1 黄疸型肝炎后肝功损害 周××,男 43岁 社员 78年3月5日初诊。患者一年前患“急性黄疸型肝炎”发热黄疸消退后,右肋下痛未能消除。患者面色萎黄、消瘦乏力,诉心下痞塞,食谷欲呕,畏食油腻,大便时溏时秘,小便黄赤。查肝脏于肋下二指处扪及,边缘圆钝,质较硬,有压痛。  相似文献   

12.
甘草泻心汤治疗风湿类疾病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草泻心汤见于《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中 ,分别用于治疗“狐惑病”和“虚痞”。这是异病同治的经典之作。临床曾反复、长程使用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疗白塞病和干燥综合征 ,疗效较好。白塞病多由中焦郁热或下焦湿热引发 ,而干燥综合征多由感受燥热之邪或内生燥热所致 ,甘草泻心汤能清热解毒 ,泻火而培中 ,且方中重用甘草 ,现代药理学认为甘草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 ,切中风湿类疾病之病机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五泻心汤主治心下痞满,按之自濡等证,但其证治与组方各有所异。本文试将自己对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五方的证治组方规律,临床运用谈几点意见,就正于师生同道,不妥之处望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4.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是张仲景为少阳病误下致病而设,邪在少阳,当宜和解,误用论下,乃伤其中气,少阳之邪,内犯肠胃致寒热互结,阻于心下,遂成心下痞硬之症。中气既伤,失其升降,故上则呕逆不止,下则肠鸣下利。法当辛开苦降,消痞补中:调和寒热。方由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甘草、大枣等七味组成。方用味辛苦之半夏入胃为主,辛开散结、苦降止呕,以除痞满呕逆之证、辅以干姜,辛温祛寒、黄芩、黄连苦寒泻热;佐以党参或人参,大枣补以中气,使以甘草补脾肾而调诸药。诸药相配、寒热并用,苦降辛开,补泻同施,共同完成消痞散结,补中扶正。调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痞证辨治原文16条,方剂10首,其理法方药一直为临诊者所遵循。笔者认为,欲更好地掌握运用这一理论方法,必须深究其病机、治疗之奥义。“清”“浊”二字,实贯穿于痞证的因证辨治理论之中。现略作分析,供同道参考。病机要点:清浊相干痞,临床证候以心下满硬而不舒,按之濡软而不痛为特征。“心下”乃胃脘之部位,中焦之分野。脾与胃,一脏一腑,同居中焦,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二者相互为用,转运枢机。一旦脾胃受伤,或邪气阻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的五个泻心汤,都是针对心下痞而设。如半夏泻心汤治疗“痰气痞”,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寒热痞”,生姜泻心汤治疗“饮气痞”,甘草泻心汤治疗“客气上逆痞”。  相似文献   

17.
大黄黄连泻心汤在《金匮要略》中亦名泻心汤,是由大黄、黄连、黄芩三味药组成,故又名三黄泻心汤。方中以大黄之苦寒泻热通便,泻下焦之火;黄连之苦寒泻火坚阴,泻中焦之火;黄芩之苦寒,清热除烦,泻上焦之火,又可清解少阳腑中之热。三药配伍,最善清泻三焦之火热,以治疗各种火热证。本方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因煎服方法不同,其作用不尽相同。在《伤寒论》中是以“麻沸汤”演之,  相似文献   

18.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主治脾胃虚弱、寒热错杂、升降失调所致之痞证。笔者自2000年-2003年,以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老年人慢性胃炎95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半夏泻心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是小柴胡汤证误下后损伤脾胃之气,少阳邪热乘机内陷,致寒热错杂于中,脾胃升降失常所致,由于寒热之邪痞塞中焦,脾胃升降失和,故当兼见恶心,呕吐等胃气不降及肠鸣,下利等脾气不升之证.  相似文献   

20.
半夏泻心汤是《伤寒论》辛开苦降法的代表方剂,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该方由半夏、黄芩、黄连、炙甘草、干姜、人参、大枣7味药组成,具有辛开苦降、寒热并用、补泻兼施的特点。对半夏泻心汤治疗痞塞中焦证、反胃、慢性泄泻、呕吐、眩晕等病证进行临床疗效机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