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肖圣龙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2):122-123
目的 探讨医学生心理问题分布规律.方法 对我校心理咨询中心3年多来的482例本校大学生心理咨询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医学生心理咨询过程中,焦虑问题比例最高,其次为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恋爱问题.咨询问题存在性别、年龄差异.结论 医学生心理问题有性别和年龄的差异,需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性别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灵活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
沈阳市电话心理咨询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沈阳市电话心理咨询热线服务的有关资料,发现当今时代存在心理问题人较多,而求咨者中以学生、文化素养较高者为众,建议提高咨询队伍的专业水平,保证咨询质量为心理咨询工作之重点。 相似文献
3.
本案例以一位人际交往焦虑的高中生为切入点,主要运用认知行为疗法,使其改变完美主义认知倾向,建立自信,并重新回到了学校,经过6次治疗,该求助者改变了认知和行为模式,自信心提高,能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1一般资料求助者,女,16岁,高一学生。身高155cm,身体健康,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经详细询问、调查,父母无人格障碍和其他神经症性障碍,家族无精神疾病史。 相似文献
4.
<正>本案例以一位人际交往焦虑的高中生为切入点,主要运用认知行为疗法,使其改变完美主义认知倾向,建立自信,并重新回到了学校,经过6次治疗,该求助者改变了认知和行为模式,自信心提高,能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1一般资料求助者,女,16岁,高一学生。身高155cm,身体健康,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经详细询问、调查,父母无人格障碍和其他神经症性障碍,家族无精神疾病史。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心理咨询问题分析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目的 分析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总体情况以及咨询问题在不同样本大学生中的分布特征。方法 将387例大学生心理咨询记录整理后输入计算机,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大学生的情绪问题占的比率最大,其次为人际关系、学习、恋爱等问题。咨询问题的类别存在性别、年级、文理以及是否是独生子女、母亲文化程度、父母婚姻状况的差异。结论 大学生咨询问题的类别与其性别、年级、文理科、是否独生子女、母亲文化程度以及家庭的融洽程度等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报告1例因失恋引发的一般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求助者某大学一年级学生,因相恋一年多的男友的家人极力反对两人交往,男友提出分手而处于痛苦、无助、失落之中难以自拔,意志消沉,感觉自己是一个很失败的人,觉得自己的人生已经失去任何意义,甚至动过自杀的念头。咨询师采用认知疗法,引导求助者意识到自己的不合理认知,经过6次咨询,帮助求助者走出了失恋的阴霾,恢复了自信。 相似文献
7.
本案例针对大学生受挫心理形成的过程进行分析和探讨,以及对此类心理问题进行及时干预提出了现阶段可行的方法和建议,以便帮助当代大学生走出"自卑心理"阴影,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克服生活和学习中的压力。 相似文献
8.
张淑芳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996,4(2):124-126
综合医院开设心理咨询业务,对提高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促进医学模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收集北京仁医院临床622例患者的资料,对其中多项内容进行统计分析,探讨综合医院开设心理咨询的诊疗规程,摸索建立相关医院同行业规范化的工作模型。 相似文献
9.
高中生心理问题的由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中阶段,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既是人格塑造最后一个比较理想的时期,也是心理问题易发期。这个时期,高中生面临着生理上的成熟和各种压力。现实与理想、偏激与理智、自觉与被动等复杂的矛盾相互交织,从而产生心理问题。这些障碍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身健康发展,甚至出现极少数的学生精神失常、离家出走、轻生自杀、走上犯罪道路等现象。本文仅就高中生心理问题的由来与排除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热线电话心理咨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洁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998,6(3):259-260
本文统计分析了1996年1~8月镇江心理咨询热线记录,结果显示,常见求询问题为情绪障碍12.6%、恋爱问题18.5%、健康问题14.8%、学习问题9.3%。不同性别、年龄、职业所求询的问题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1.
父母不同教养倾向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父母积极教养倾向和消极教养倾向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开封某重点高中二年级177名学生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了相应的处理分析。结果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是保护其子女免受抑郁和焦虑侵扰的有效方法;父母对子女过多的拒绝否认、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是导致其子女形成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与紧张、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和心理不平衡等不健康心理品质的主要因素。结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欠佳;父母应给予子女多一些情感温暖和理解,少一些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和过分干涉过度保护,父母应公平对待自己的每个子女。 相似文献
12.
高中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目的:探讨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方式。方法:对518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采用单因素分析和通径分析的方法研究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式和途径。结果:生活事件间接影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情绪稳定性和个性内外向是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个性素质因素;消极应对方式和不成熟防御方式是生活事件、个性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中间环节。结论:改变认知和纠正学生不良的应付方式与防御方式可能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高中生的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 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120名高中生进行测量.结果 高中生的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对心理健康影响较大的是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自我批评.结论 培养积极的自我概念有利于提高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4.
父母教养方式、学生人格对私立学校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了解父母教养方式、学生人格特征与私立学校高中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222名私立学校高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人格和父母教养方式测查,通过假设检验、偏相关分析和路径分析对测查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 发现私立学校普通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在恐怖倾向、身体焦虑方面值得关注;学生人格特征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情绪稳定性难度上,学生人格因素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学生心理健康之间起中介作用。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通过学生人格因素的中介作用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西北地区农村中学生心理素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调查西北地区农村中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为探索适合西北地区农村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模式及对策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瑞文标准推理测验(RSPM)对西北五省(区)农村中学生1090人进行调查。结果不同省份、不同性别农村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有显著差异;智力因素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人格和心理健康各因子的发展并不相同,呈波动起伏状态。结论西北地区农村中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良好。 相似文献
16.
高中生的父母养育方式、同伴关系与其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高中生自我概念与父母养育方式、同伴关系的关系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WJZ心理测验中的自我概念量表(SCT),岳冬梅等人修订的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以及以同伴提名形式的社会测量法对258名高中生进行了调查。结果 高中生父母的过度保护,拒绝否认,过分干涉与其自我概念有显著正相关,消极提名的同伴关系指标与自我概念呈负相关;父亲的过度保护与消极提名的同伴关系指标对大部分的自我概念因子有显著预测力。结论 高中生的父母养育方式的部分因子与同伴关系对自我概念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心理干预、高三学生心理健康和高考结果的关系。方法对德阳市第五中学进入高三的学生随机抽取105名为研究组,对照组104名,进行为期1年的心理干预,对干预、高考前心理健康和高考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卡方检验提示,心理干预和非干预对高三学生心理健康影响不具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分析提示,焦虑相关因子分与高考分数呈正相关,抑郁相关分数与高考成绩呈负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心理干预或心理健康因子作为独立变量对高考结果影响无显著性(其回归系数的P值〉0.05),但多因素协同作用时,心理干预和SCL-90总分的协同、干预和SDS总分的协同则对高考总成绩有显著性影响(P〈0.05,其回归系数β值分别为-0.024及-0.101)。结论心理干预作为单独影响因素时,对高考成绩影响无显著性意义。但接受了心理干预的学生,心理愈健康,高考成绩愈好。 相似文献
18.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98,自引:8,他引:98
目的:评定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对来自5个省、直辖市20个地区的912名中学生进行了SCL-90测试,并将结果与中国青年组常模进行比较。结果:有5.2%的中学生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中学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九个因子上其均分都显著地高于全国青年组常模。男生抑郁、恐怖两因子均分显著地高于女生,初中生躯体化、恐怖二因子均分显著地高于高中生,高中生强迫症状均分高于初中生。结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9.
父母教养方式和高二学生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莲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1):113-114
目的考察父母教养方式和高二学生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0名高二学生施测交往焦虑量表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结果①高二学生的社交焦虑总体状况不容乐观;②除过度保护因子和情感温暖因子,其它七个因子与社交焦虑相关显著;③父亲的过分干涉,情感温暖和理解,拒绝与否认因子,母亲的惩罚与严厉因子对社交焦虑的预测效果较大。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二学生的社交焦虑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