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槟榔碱与灭螺药物合用的增效作用研究   总被引:28,自引:7,他引:21  
目的证明槟榔碱与灭螺药物合用的增效作用。方法采用WHO公布的“杀螺剂实验室终筛法”中的浸泡法。结果在0.125mg/L氯硝柳胺和1.25mg/L五氯酚钠的药液中,分别加入槟榔碱100mg/L,其24h钉螺开厣率由47.8%和13.3%,升至66.7%和83.3%;1h上爬附壁率,由81.1%和92.2%,下降至35.0%和30.0%;死亡率由1.1%和3.3%,增加到66.7%和100%(P<0.01)。结论槟榔碱与化学灭螺药合用后,降低了钉螺对药物刺激的敏感性,钉螺上爬率明显降低,灭螺效果显著增强,从而证明了槟榔碱具有降低化学灭螺药的剂量,抑制钉螺上爬,增强灭螺效果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蟑螂是危害城市居民身体健康的主要害虫之一。蟑螂在空气中可分泌一种“致敏微粒”,人 (尤其儿童 )吸入这种致敏微粒后 ,就会引发哮喘病。据调查 ,美国有 5 0 0万人患哮喘病 ,每年约 5 0 0 0人死于此病。除此之外 ,蟑螂还可传播伤寒、痢疾、麻风病、小儿麻痹等疾病 ,有时还可引起食物中毒。为了控制和消灭蟑螂 ,保障人类身体健康 ,我们研制了新药灭蟑油 ,并进行了试验观察 ,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灭蟑油成份 :灭蟑油主药为世界卫生组织 (WHO)批准和推荐使用的新一代杀虫剂 ,为氨基甲酸酯类 ,另配有高效菊酯、缓释剂。该药由新…  相似文献   

3.
观察氯硝柳胺乙醇胺盐粉剂泥敷灭螺的试验效果。方法采用氯硝柳胺不同药物剂量进行现场泥敷灭螺,灭螺后180d内连续观察5次钉螺变化情况。结果各药物组钉螺死亡率为87.50%~100.00%,各组活螺密度下降率在98%以上。结论氯硝柳胺泥敷灭螺效果较好,具有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工业品杀虫丁与氯硝柳胺室内灭螺效果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杀虫丁是贵州省化工研究院自行研制生产的新型农药,1996年我们进行JRMC科研项目J6-1时,对杀虫丁(含杀虫丁基质80%)进行了灭螺效果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杀虫丁是一种高效的新型灭螺药物。为进一步证实工业品杀虫丁(含杀虫了基质50%)的灭螺效果,1998年我们对工业品杀虫丁和灭螺药物氯硝柳胺进行了室内灭螺效果的比较实验,结果如下。1材料和方法1.1材料1.1.1药物工业品杀虫了可湿性粉剂(含杀虫丁基质50%),易溶于水。由贵州省化工研究院提供。 氯硝柳胺为可湿性粉剂(含氯硝柳氨乙醇胺盐50%),…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新型杀滴虫药扁桃酸的杀滴虫效力,并与甲硝唑进行效果比较。结果表明,扁桃酸体外杀滴虫最低有效浓度为3.3mg/ml,ED50为0.16mg/ml。在3个医院用扁桃酸灭滴栓(100mg/粒)治疗滴虫性阴道炎并与甲硝唑栓(200mg/粒)对照,证明两者疗效相似,前者治愈率70.1%,显效率18.4%,有效率11.5%;后者治愈率66.7%,显效率23.1%,有效率10.3%。但前者用量较小、疗程较短,为100mg×4d,后者为200mg×7d。两药副反应均不明显。表明扁桃酸优于甲硝唑。  相似文献   

6.
新型杀滴虫药扁桃酸的杀滴虫效力及其栓剂治疗滴虫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新型杀滴虫药扁桃酸的杀滴虫效力,并与甲硝唑进行效果比较。结果表明,扁桃酸体外杀滴虫最低有效浓度为3.3mg/ml,ED50为0.16mg/ml。在3个医院用扁桃酸灭滴栓(100mg/粒)治疗滴虫性阴道炎并与甲硝唑栓(200mg/粒)对照,证明两者疗效相似,前者治愈率70.1%,显效率18.4%,有效率11.5%;后者治愈率66.7%,显效率23.1%,有效率10.3%。但前者用量较小、疗程  相似文献   

7.
在实验室和现场分别进行了杀虫环对钉螺、螺卵的毒性测定,结果表明:室内恒温25±1℃和室温23℃时用3.0、5.0mg/L浸泡钉螺的杀螺率,除24h低于五氯酸钠外,48和72h为86.7─96.7%、93.3—100.0%和80.0─93.3%、90.0─100.0%,浸泡48、72h后第3ed的螺卵孵化率为3.0%和0.0%;用3.0、5.0、10.og/m2加水1000ml喷洒3d和7d的杀螺率为62.0─84.0%、78.0─94.0%和86.0─92.0%;现场浸泡、喷洒的近期灭螺效果与五氯酚钠相仿,显示该药无论采用浸泡还是喷洒法,均有良好的杀灭钉螺和兼杀螺卵的作用,并具有易溶于水、使用方便等优点.现场不同环境的灭螺效果及其稳定性有待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氯硝柳胺泥敷灭螺在四川省德阳地区应用的效果.方法 在德阳市血吸虫病流行区,春季或秋季进行泥敷,灭螺前开展基线调查,用氯硝柳胺6g/m2剂量泥敷灭螺;同时设立喷洒灭螺对照.观察灭螺后30 d灭螺效果,并观察钉螺1年后的远期效果.结果 泥敷灭螺优于喷洒灭螺,2法灭螺30 d后有螺面积下降率分别为79.60%和53.51%,钉螺平均密度下降率分别为96.85%和62.66%;泥敷灭螺1年后的钉螺密度平均下降约80%.结论 氯硝柳胺泥敷灭螺法具有药效持续时间长,对土表钉螺、土内钉螺有较好的效果,建议在现场泥敷灭螺中使用6g/m2的剂量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9.
硼镁石粉现场灭螺效果观察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目的:应用硼镁石粉在河道、菜地、鱼池和有温泉水流动的沟渠进行灭螺,观察灭螺效果。方法:使用硼镁石粉对内陆9个有螺环境进行灭螺,其中6个未预处理,3个先割去杂草,冬季撒粉,剂量200g/m^2,6个月和1年观察灭螺效果,结果:9个环境中经1次硼镁石粉灭螺后,7个环境未查到活螺,2个环境钉螺死亡率分别为93.0%(198/213)和88.5%(69/78),对这2个环境复灭1次,灭后1年,查到的钉螺均为死螺,灭螺时未发生鱼,蚌死亡,结论:硼镁石粉对钉螺有较好的杀灭作用,具有价廉,低毒,使用方便等优点,可在鱼池,山区,河道等内陆地区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沱江堵口建闸水淹灭螺效果。方法 在43km长的沱江上、下坝关闸前后观察其流域16个行政村所辖洲滩螺情。关闸蓄水时间持续8个月以上。结果 关闸蓄水前后钉螺死亡率分别为6.3%和21.5%;钉螺校正死亡率为16.2%。沱江上、下坝关闸后,蓄水量不能同时保证农田灌溉和水淹灭螺需要,优先前者,则后者效果欠佳。结论沱江综合治理工程已达到防洪保安、农田水利的预期目标。水淹灭螺起到一定作用,但暂时未达到血防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1.
Heatley MI 《Lancet》2000,355(9213):1465-1466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中性粒细胞对阴道毛滴虫的杀灭作用。 方法 将滴虫性阴道炎患者的阴道分泌物接种于肝浸汤培养基,获阴道毛滴虫。取患者静脉血分离血清,取其1 ml 于56 ℃ 30 min获补体失活血清。另取1 ml患者血清于0 ℃以阴道毛滴虫吸附3次,获去除抗体血清。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及聚合物加速沉降法分离、纯化患者静脉血中性粒细胞。用氮蓝四唑(NBT)和沙黄O(safranin O)染色,显微镜观察中性粒细胞与阴道毛滴虫相互作用及甲臢(NBT还原产物)颗粒(formazan)沉积。取300个阴道毛滴虫和3×104个中性粒细胞,分别在有氧或厌氧、有或无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及过氧化氢酶(CAT)、有或无补体等不同条件下,培养10、20、30、40、50及60 min,再接种于固态琼脂培养基,在37 ℃厌氧条件下继续培养5 d。观察计数阴道毛滴虫存活率。 结果 显微镜下可见几个中性粒细胞同时围攻杀灭1个阴道毛滴虫。含有中性粒细胞时培养的虫体存活率,厌氧条件下为85%,有氧条件为3%(P﹤0.01)。SOD及CAT可明显降低其杀虫作用,培养60 min虫体存活率分别为98%及94%,而无SOD及CAT时虫体存活率为2%(P值均<0.05)。加入去除抗体血清,可将虫体全部杀灭。加入补体失活血清则无杀虫作用。 结论 中性粒细胞杀灭阴道毛滴虫作用依赖于氧及患者血清中补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14.
戚中田.DT/VEGF系统对胃癌细胞的杀伤效应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目的 研究DT390基因与VFGF及其外显子7基因融合后对胃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探索毒素融合基因治疗胃癌的有效途径。方法 构建携带DT390-VEGFl65或DT390-VEGFexon7融合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用脂质体介导转染胃癌细胞SGC7901,观察胃癌细胞的形态变化。结果 5μg真核表达构建物转染5x105个胃癌细胞/孔(24孔板)96h后发现,转毒素融合基因的细胞90%死亡,而对照细胞形态正常。结论融合基因可以在胃癌细胞中表达并发挥杀伤肿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细粒棘球蚴原头节体外照射γ-射线后导致的死亡、细胞内caspase-3的表达和显微结构的变化。方法 在体外培养的基础上,用不同剂量的γ-射线对细粒棘球蚴原头节进行照射。对照射后各组原头节细胞内的caspase-3蛋白酶活性进行测定,观察期原头节死亡率,并在倒置显微镜下动态观察原头节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果 原头节经过γ-射线体外照射后会出现死亡率升高,caspase-3表达增强现象,同时原头节形态结构出现肿胀、塌陷、碎裂的阶段性变化。结论 γ-射线体外照射可以直接杀灭原头节,且诱导原头节细胞发生凋亡。  相似文献   

16.
Antimicrobial peptides are components of the innate immune systems of a wide variety of eukaryotic organisms and are being developed as antibiotics in the fight against bacterial and fungal infections. We explored the potential activities of antimicrobial peptides against the African trypanosome Trypanosoma brucei, a vector-borne protozoan parasite that is responsible for significant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both humans and animals. Three classes of mammalian antimicrobial peptides were tested: alpha-defensins, beta-defensins, and cathelicidins. Although members of all 3 classes of antimicrobial peptides showed activity, those derived from the cathelicidin class were most effective, killing both insect and bloodstream forms of the parasite.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the cathelicidins against T. brucei involves disruption of surface membrane integrity. Administration of cathelicidin antimicrobial peptides to mice with late-stage T. brucei infection acutely decreased parasitemia and prolonged survival. These results highlight the potential use of antimicrobial peptides for the treatment of African trypanosomiasis.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