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掌握在长乐市近海海域捕获,有开发利用的河豚鱼种的带毒情况.[方法] 在水产加工厂采集新鲜河豚鱼,酶联免疫方法检测河豚毒素含量.[结果] 腹刺属暗鳍腹刺(Gastrophysus wheeleri )1种共34尾.除7月份外,3~11月均有捕获,毒素含量范围为<4.0×10-2~3.3 MU/g.河豚毒素含量与鱼体部位、性别、捕获季节相关性不显著,而同种间个体毒素含量有显著差异,并与捕获海域有关.[结论] 鱼体各部位均属无毒级,可以食用,开发利用价值明显.  相似文献   

2.
大鹏湾海域河豚鱼毒性状况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掌握深圳大鹏湾海域河豚鱼毒性状况。方法 采集渔民在大鹏湾海域捕获的河豚鱼鲜活或冰鲜 ,采用小鼠生物试验法测定样本鱼不同组织的河豚鱼毒素 (TTX)含量。结果 共检测了五种河豚鱼样本 ,92份棕腹刺豚和 5份暗鳍腹刺豚样本鱼均未检出毒性 ;1份园斑腹刺豚、9份星点东方豚和 2 6份弓斑东方豚样本鱼各组织均检出毒性 ,肝脏毒力均值范围为 1 83 0 0~ 5 1 1 75MU/g,卵巢毒力均值范围为 2 1 2 84~ 35 4 1 0MU/g ,皮肤毒力均值范围为 9 2 1~ 38 31MU/g ,精巢毒力均值范围为 1 1 4 0~ 2 5 6 4MU/g,肌肉毒力均值范围为 7 2 3~ 9 1 7MU/g。弓斑东方豚卵巢的毒力在 3~ 4月份明显高于 9~ 1 0月份并高于其他组织。结论 本次检测的大鹏湾产的园斑腹刺豚、星点东方豚和弓斑东方豚均为有毒鱼种 ,可认为棕腹刺豚是一种可以安全利用的无毒河豚鱼种  相似文献   

3.
应用酶联免疫方法,对分布于中国东海,应用地加工河豚鱼干制品的五种主要河鱼种毒性进行了调查研究。毒素含量范围为<4.0×10-2>1.0×104MU/g。即使处于繁殖期,暗鳍、淡鳍腹刺仍均属无毒或弱毒级。头纹宽吻和横纹东方则具有相当大的毒性。毒素含量随其生活的环境、海域及季节变化。建议在监督控制下,批准部分具备条件的企业进行河鱼干制品的加工生产,但应明确限制允许加工的腹刺属鱼种  相似文献   

4.
鱼类组织胺含量测定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黎黎  薛丰松 《预防医学论坛》2005,11(2):196-196,198
[目的]简化测定鱼体组织胺含量的萃取步骤.[方法]将国标法中组织胺测定要经三氯乙酸、正戊醇、盐酸溶液多次萃取的实验步骤,简化为只用三氯乙酸和乙醇一次萃取.[结果]简化操作步骤后,RSD为1.51%~4.65%,回收率为95.4%~99.4%.与国标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7,P>0.05).[结论]利用三氯乙酸和乙醇一次萃取组织胺,结果准确,操作简单,有较强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温州市织纹螺引起中毒的麻痹性贝类毒素和河豚毒素检测结果,为预防织纹螺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51份生鲜带壳织纹螺待测样品,形态学鉴定织纹螺品种,采用GB 5009.206—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水产品中河豚毒素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和《AOAC Official Method 2011.02液相色谱柱后衍生荧光法》分别测定织纹螺样品中河豚毒素和12种麻痹性贝类毒素。结果 51份织纹螺样品中,34份为半褶织纹螺(Nassarius semiplicatus),17份为西格织纹螺(Nassarius siquinjorensis)。半褶织纹螺样品河豚毒素含量为0.005~64.1 mg/kg,西格织纹螺河豚毒素含量为0.003~0.128 mg/kg;51份织纹螺样品均未检出12种麻痹性贝类毒素。结论温州市半褶织纹螺和西格织纹螺中不含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特征化学成分为河豚毒素。  相似文献   

6.
应用酶联免疫方法对采自福建省长乐市和龙海市的近海加工用亚目鱼种包括3属5种81尾中的73尾河分部位进行河毒素检测。毒素含量范围为<4.0×10-2~>1.0×104MU/g。调查发现,在福建省沿海以腹刺属为主要加工应用鱼种,占采集样品的80%...  相似文献   

7.
苍蝇体表携带细菌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苍蝇在不同季节携带各类细菌的数量,为开展健康教育、消灭苍蝇、预防疾病提供可靠数据.[方法]1999年5~11月在枣庄市台儿庄区城区设点捕蝇,对捕获的苍蝇分类、分组后,采用无菌生理盐水振摇洗涤,洗液按倍比稀释,进行平皿计数.[结果]所捕获的各蝇种体表携带细菌总数,5~11月每只均在0.375×108个以上,其中6~9月均超过5.90×108个;捕获的7种苍蝇体表均可携带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其中致病菌每只携带105个以上.[结论]苍蝇对人类健康的危害非常严重,应消灭苍蝇,预防疾病.  相似文献   

8.
鲜河豚鱼的安全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茂起  包大跃 《卫生研究》1996,25(3):172-175
为安全开发利用河豚鱼资源,协作组对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环节进行了多学科的研究。河豚毒素问接或直接竞争抑制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ELISA 法)的应用解决了加工现场河豚鱼毒素快速监测问题。河豚样品毒素提取液稳定性的研究证明,采用乙酸定容法取代 PBS定容法,可大大提高河豚毒素提取液的稳定性。对11种不同种类的河豚鱼的肌肉、肝脏、皮肤等部位进行了毒素含量测定,遘选出可供鲜食的鱼种和可食部位。研究建立的鲜河豚鱼去毒加工工艺流程,经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及人体试食试验证明,该工艺去毒效果可靠。上述研究结果,为加强河豚毒素的监测和安全利用河豚鱼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连云港地区贝类食源性中毒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烨 《职业与健康》2008,24(19):2065-2067
目的探讨由连云港海域的半褶织纹螺和时螺引起的贝类食源性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毒素性质。方法按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行业标准SN0352—95:“出口贝类麻痹性贝类毒素检验方法”测定螺肉及其内容物的麻痹性贝类毒素含量;应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螺肉河豚毒素及其衍生物。结果1991--2003年连云港地区发生半褶织纹螺中毒11起,2004年宁夏银川1起;时螺中毒1起,小白鼠急性毒性试验(生物测定法)均检出麻痹性贝类毒素(PSP);上述贝类检样经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检出河豚毒素TFX及其衍生物。结论鉴于海洋环境及生物污染严重,为保障食者安全,应对贝类毒素性质进一步研究、监测。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常见河豚鱼含毒状况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解河豚鱼的带毒状况,于1996年4-12月采集了广东省沿海捕捞的4个常见品种天然河豚鱼共64尾,用ELISA检测法对河豚鱼不同组织部位进行河豚毒素(TIX)含量检测。结果显示4种河豚鱼肝脏带毒率为0-21.5%,肝脏毒力平均值范围是0.05~9.92Mu/g,其中横纹东方豚肝脏毒力最大值为106.6Mu/g,属于强毒;4种河豚鱼性腺带毒率为0-16.67%,性腺毒力平均值范围是0.2~34.1Mu/g,其中横纹东方豚性腺最大毒力属于强毒;鱼皮和肌肉的平均毒力均属无毒。本次研究初步确定黄鳍东方豚、棕斑腹刺豚和暗鳍腹刺豚3种天然河豚鱼属肌肉无毒品种,可以安全食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广东省鼠疫原疫区鼠形动物、媒介的种类及密度的现状,为制定鼠疫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笼捕法在广东25个鼠疫原疫区(市、县、区)捕鼠和检查蚤,进行分类鉴定和计算统计.[结果]广东省2005~2008年共捕获鼠形动物2目2科(亚科)4属11种,其中居民区主要有褐家鼠、黄胸鼠、臭鼩鼱,野外区主要有黄毛鼠和板齿鼠,居民区和野外的平均捕获率分别为7.76%和3.16%.发现蚤类8种,平均鼠体染蚤率为33.60%,总蚤指数为1.02.[结论]初步澄清近几年广东省鼠疫原疫区的宿主和媒介种类.并显示结构维持稳定,密度较低.应继续坚持监测工作,防止鼠疫复燃.  相似文献   

12.
河豚毒素及其衍生物在织纹螺体内的解剖分布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初步探讨织纹螺体内河豚毒素(TTX)及其衍生物在不同组织中的分布特征。方法以2004年导致福建仙游地区中毒事件的肇事种红带织纹螺(Nassarius succinctus)为研究对象,将其软组织分为食道、肌肉和内脏三部分,运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毒素分析。结果织纹螺的食道、肌肉和内脏组织中均含有TTX、脱水河豚毒素、三脱氧河豚毒素、单脱氧河豚毒素和加氧河豚毒素等成分,以色谱峰面积为准,trideoxy TTX在各组织中所占比例最高,85%以上,TTX次之。三种组织相比,TTX在内脏中所占的比例最高,而三脱氧毒素在肌肉中所占的比例最高。结论织纹螺不同组织中的河豚毒素及其衍生物的含量与组成情况存在一定差异,这可能是织纹螺对河豚毒素的分配与代谢转化过程的反映。  相似文献   

13.
7种有机酸溶液中河豚毒素的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7种常用有机酸溶液中河豚毒素的稳定性.方法:将河豚毒素溶解在7种有机酸溶液中,进行高温加速实验,以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河豚毒素含量分析.结果:河豚毒素溶液经10 d的高温加速实验后,含量下降13.05%~17.79%.主要转化产物为脱水河豚毒素.结论:河豚毒素具有热不稳定性,在溶液中的稳定性与溶液酸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掌握横琴口岸地区鼠形动物的本底情况,为进一步做好口岸传染病监测和卫生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2000年3月~2001年2月对横琴口岸地区鼠形动物的种群构成、密度、生境分布、季节消长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共捕获鼠形动物397只,隶属2目2科4属6种,以臭鼩鼱为优势种,占鼠形动物总数的35.77%,其次为褐家鼠和黄胸鼠.年平均鼠密度为3.35%.3~4月和10月到次年1月份鼠密度较高.[结论]应根据不同生境中鼠密度的变化情况,在繁殖高峰前采取灭鼠措施,对降低鼠密度,防止传染病流行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掌握威海口岸蜚蠊本底情况,为消灭蜚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1年4~10月对威海口岸蜚蠊的种群、密度、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共捕获蜚蠊1958只,经鉴定分为2科2属2种,以德国小蠊为优势种,占63.84%;日本大蠊仅限于旅游船.蜚蠊日平均密度旅游船最高为9.48只/盒,饭店宾馆最高为2.53只/盒,5~7月蜚蠊密度较高.[结论]威海口岸应在春季进行灭蠊,使蜚蠊密度降低到不足为害的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定食盐中铅的含量的方法.[方法]将食盐用水溶解后,在K3[Fe(CN)6]~KBH4~HCI反应体系中用原子荧光法测定其中铅的含量.[结果]方法的检出限为0.65 ng/ml;相对标准偏差为1.24%~6.74%,样品的加标回收率为85.0%~102.7%.[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精密度及准确度均能满足试验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宁波市海产品中17种海洋生物毒素的污染状况.方法 应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海产品中17种海洋生物毒素污染水平,采用点评估模型进行人群膳食暴露评估.结果 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麻痹性和腹泻性贝类毒素都有检出.其中河豚毒素、膝沟藻毒素5(gonyautoxin5,GTX5)及homo-...  相似文献   

18.
横琴口岸蚊类种群及季节消长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横琴口岸蚊类的种群及其季节消长情况,为蚊类防制、蚊媒传染病监测和口岸卫生监督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人工诱蚊法,用吸蚊管进行定点、定人、定时人工诱捕,从2000年5月~2001年4月对横琴口岸的蚊类进行了为期1年的调查.[结果]共捕获蚊类4属8种,分别是致倦库蚊、三带喙库蚊、二带喙库蚊、白纹伊蚊、中华按蚊、嗜人按蚊、骚扰阿蚊和巨型阿蚊.其中致倦库蚊为优势种,占捕获成蚊总数的48.35%;其次为三带喙库蚊,占构成总数的32.6%.蚊类年平均密度0.61只/人工小时.横琴口岸全年均有蚊类活动,3~5月和10月分别出现1次密度高峰.[结论]虽然目前横琴口岸蚊类密度不高,但随着口岸出入境人员及周围居住人员的逐渐增多,蚊类密度可能相应升高,因此,应加强口岸卫生监督和防蚊灭蚊工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青岛空港口岸鼠类、蝇类的种群分布和季节消长情况,为本口岸鼠类、蝇类防制及国际卫生机场创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3年5月~2004年4月采用笼捕法对鼠密度进行监测;从2004年1月~12月采用笼诱法进行蝇类种群、密度及季节消长的调查.[结果]共捕获鼠类114只,经鉴定隶属1目1科2属.年平均鼠密度为1.3%.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占捕鼠总数的49.1%;小家鼠占25.4%;黄胸鼠占25.4%.雌雄性别比为10.97.在调查中共捕获蝇类1268只,分3科8属8种,其中丝光绿蝇为优势种,蝇类活动高峰期为8~10月.[结论]通过本次调查基本摸清了青岛空港口岸的蝇类情况,应在蝇类密度达到高峰前采取措施,控制蝇类密度,防止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青岛空港口岸鼠密度较低,鼠种构成简单.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O157H7大肠杆菌的分布特征和污染程度.[方法]2001年5~10月在太康县采集腹泻病人、家畜家禽、外环境标本,用O157H7大肠杆菌特异性筛查法进行病原体分离培养,应用细胞学技术进行毒素因子测定.[结果]检测1 214份标本,52份检出O157H7大肠杆菌,并测出毒素基因,显示有5个毒素因子组合型.其中,340份腹泻病人标本12份检出,704份家畜家禽粪便32份检出,133份坑塘水、蔬菜、生熟肉食等标本7份检出,37份苍蝇标本1份检出.[结论]O157H7大肠杆菌在腹泻病人及家畜家禽中散在而较为广泛存在,并对环境造成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