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女,59岁。主诉:头痛1d入院,无发热病史,无明显视力下降,无泌乳。查体:神志清楚,神经系统查体未见阳性体征。术前血常规、内分泌化验正常,术前CT示鞍区类圆形等密度影约2.0cm×1.8cm,MRI示鞍区短T1等他异常信号,诊断为垂体瘤伴卒中。行显微镜下单鼻孔经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术中未见蝶窦内感染征象,鞍底骨质有破坏,切开硬膜后可见黄白色脓液流出约2ml,反复用双氧水及抗菌素溶液冲洗残腔,术后给予抗菌素治疗。病理检查:垂体脓肿。术后MRI示鞍区长T1长他信号,术后两周治愈出院。  相似文献   

2.
1例39岁女性患者,因头痛、左侧肢体乏力伴头闷3个月余,恶心呕吐1天入院。入院查体:患者精神差,左侧肢体肌力4级,头颅MRI示:颅内多发囊性占位性病变,考虑脑囊虫病,可见3个独立囊腔,位于右侧额顶部,累及皮层运动区。入院后行立体定向引导下一骨孔双Ommaya囊植入术,一管植入前额囊腔,另一管骑跨后额部两囊腔,术中抽出囊液30 ml,术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术后间断抽吸3次,囊液逐渐减少,并给予口服吡喹酮抗寄生虫病治疗。术后随访1年,患者无不适,肌力正常,工作生活正常,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伴发Rathke裂囊肿(RCC)的临床表现和MRI特点,提高对病变的认识。方法对连续收治的8例垂体腺瘤伴发RCC患者的临床表现、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8例患者中,临床表现主要有头痛、视力下降及垂体激素分泌紊乱的症状;1例患者在体检中偶然发现。MRI表现有:1鞍区内存在两种病变,往往以肿瘤成分为主,伴发1个甚至多个的RCC;2边界清晰,主体位于鞍内,可向鞍上生长;3垂体腺瘤T_1WI呈等或低信号,T_2WI呈高信号;囊腔T_1WI主要呈低信号,T_2WI信号多样化;4部分囊腔内可见T_1WI等信号,T_2WI低信号的囊内结节;5增强扫描,垂体腺瘤呈不同程度的强化,囊壁多数不强化。结果随访4个月至7年,术后头痛、视力下降及内分泌紊乱症状均得到改善。1例垂体腺瘤有残留需二期手术,1例于术后7年复发。结论垂体腺瘤伴发RCC的患者,常缺乏RCC的特异性表现;如MRI示鞍区病变为囊实性,且其主体位于鞍内、囊腔信号均匀、囊壁不强化,应考虑到垂体腺瘤伴发RCC的可能性,若囊内存在结节,则具有诊断意义。经蝶手术为治疗首选,术后需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4.
1病例报告患者男,50岁,因"突发剧烈头痛5h"入院.查体:BP 170/100 mmHg,神志清楚,颈项强直,双侧克尼格征阳性,右眼视力眼前指数10 cm,左眼视力5.1.四肢肌力5级,病理征阴性.眼底检查:右眼玻璃体积血,左眼视盘上方视网膜可见少许片状出血.头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诊断为SAH并玻璃体出血(Terson综合征).全脑血管造影术示前交通动脉瘤,给予弹簧圈栓塞术,术后给予尼莫同预防脑血管痉挛及行两次腰穿脑脊液置换治疗2周患者头痛好转,复查头颅CT蛛网膜下腔出血大致吸收.但右眼视力仍差,眼前指数12 cm,建议行玻璃体切割术,患者拒绝,出院后经复方血塞通片活血化瘀治疗2个月,右眼视力未再恢复.  相似文献   

5.
患者 女,64岁.因"反复发热伴头痛1周余"入院.头部CT(图1)示蛛网膜下腔广泛气泡征,患者半年内无头部外伤史,追问病史发现其4个月前因"进行性吞咽困难伴饮水呛咳"在当地医院行食管镜检及活检,提示为"食管中上段鳞癌",行放疗后逐渐出现胸背部烧灼性疼痛,且吞咽困难加重,钡餐检查提示"食管纵膈瘘",遂行"食管支架置入术",术后患者吞咽困难明显好转而出院.查体:神清语利,颈抵抗,余无明显神经系统阳性体征.颈胸部CT(图2)示T1~2椎体骨质破坏,椎间孔、椎管内积气,双肺斑片状渗出,诊断:颅内积气合并肺部感染.给予对症、抗炎治疗,嘱其卧床静养,避免剧烈咳嗽.7d后患者头痛症状明显缓解,体温正常,复查头部CT提示蛛网膜下腔积气明显减少,3d后患者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6.
颅内蛛网膜囊肿的临床诊治(附2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的临床诊治。方法回顾分析手术治疗22例颅内蛛网膜囊肿患者临床资料,术式包括蛛网膜囊肿囊壁切除加局部蛛网膜下腔及相关脑池开放术及囊肿-腹腔分流术等。结果17例获得良好疗效,6例癫痫患者5例症状消失。结论对引起临床症状的颅内蛛网膜囊肿应积极手术治疗,蛛网膜囊肿囊壁切除加局部蛛网膜下腔及相关脑池开放术是首选的外科方法。  相似文献   

7.
正本文报道1例典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3D-CTA检查阴性,2D-DSA检查部分显影,术中证实为一机化破裂动脉瘤伴一小子囊,现报道如下。1病例资料女,52岁,因突发头痛3 h入院。术前Hunt-Hess分级2级。急诊头颅CT示:鞍上池及右侧环池积血、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右额叶血肿(图1A、1B)。发病后10 h头颅CTA检查未见确切动脉瘤征象(图1C)。发病24 h 2D-DSA检查发现  相似文献   

8.
颅内垂体腺瘤合并脑膜瘤一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患者女性,56岁。因反复头痛4年,视物模糊10个月,右眼视力下降5个月入院。查体:左眼视力正常,右眼视力40cm指数,视野双颞侧偏盲。X片示蝶鞍轻度扩大。CT:鞍区扩大,垂体窝有一肿块影,内呈囊性,右额叶大脑侧面有一圆形高密度影。MRI:蝶鞍扩大下凹,鞍区见一囊状实性信号肿块影,他相有液平面,FLAIR示高信号。增强可见囊壁及其分隔显著环状强化,  相似文献   

9.
1 病例介绍 刘某,男,12岁。以头痛形式起病,病程2年。查体无阳体征。CT示鞍区铃铛发条索状钙化,部分显囊性变且突入三脑室,双侧脑室扩张。病变大小约2cm×3cm。术前诊断颅咽管瘤。行立体定向脑室内窥镜激光囊内切除术。术中镜下见瘤内显示多个囊性变,几个囊腔互不相通,且囊内见似珊瑚状钙化物。应用激光直视下将囊内钙化物气化切除之后,将Ommaya管置入囊腔内(后期可经此管注入同位素进行内放疗),同时行脑室腹腔分流术。2 讨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鞍区黄色肉芽肿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鞍区黄色肉芽肿病例的临床资料,病人术前头痛,右眼视力0.8,内分泌检查提示甲状腺功能低下,其他未见异常。显微镜下肿瘤全切。结合文献分析该病的临床表现、病理、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措施。结果病人术后头痛症状消失,视力好转,垂体功能低下无改善,并发尿崩症。3个月后复查未见肿瘤复发,但垂体功能低下及尿崩症仍未消失,需要长期激素替代治疗。结论鞍区黄色肉芽肿是一种罕见的颅内良性肿瘤,术前诊断困难,手术是首选治疗方式,复发少见,但常并发垂体功能低下。  相似文献   

11.
正1病例资料44岁男性,因突发头痛伴呕吐1 h于2017年12月14日入院。入院体格检查未发现神经系统阳性体征。颅脑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急诊行颅脑CTA示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累及两侧大脑前动脉A2段起始部。次日在全麻下行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栓塞术,术后予以尼莫地平预防脑血管痉挛。为防止癫痫发作,静脉泵注丙戊酸钠(1.6 g+50 ml生理盐水,2 ml/h),同时予以甘露醇脱水治疗。12月16日,颅脑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肿胀,双侧侧脑室积血。术后行腰椎穿刺术释放血性脑脊液,病人意识状态较术前明显好转。12月18日,丙戊酸钠剂量调整为1.2 g+50 ml生理盐水,以2 ml/h静脉泵  相似文献   

12.
1病例资料男性,47岁。因“阵发性头痛,头晕20余天”行CT检查示左额叶蛛网膜囊肿。当地医院诊断为“蛛网膜囊肿”。行MR检查示左额叶侧脑室额角前囊性病变,星形细胞瘤不能排除后入我院,查体未见任何明显阳性体征。全麻下行左额开颅肿瘤切除术。术中在显微镜下见肿瘤位于囊壁内侧(约0.5cm×0.8cm),质韧,灰红色,部分钙化。囊液透明清亮,囊壁呈蛋黄色瘤质改变,后部与侧脑室相通。全切除肿瘤实质及囊壁,明胶海绵覆盖侧脑室相通处。病理报告:脑膜瘤伴大量砂粒体形成。患者术后痊愈出院。2讨论囊性脑膜瘤发病率很低,占全部颅内脑膜瘤的2%~4?rv…  相似文献   

13.
经蝶窦鞍内手术的颅内血管损伤性并发症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通过回顾性总结分析经蝶窦鞍内手术中发生的8例血管损伤性并发症病例的临床资料,从而提高对这种少见并发症的认识.方法 1964年~2000年间经蝶窦鞍内手术中发生颅内血管损伤性并发症共8例,包括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前海绵间窦出血、1例颈内动脉血栓形成;分析了病人的临床表现、诊断、出血原因,探讨了预防和治疗方法.结果 出血原因为肿瘤残体出血2例,损伤鞍膈或蛛网膜出血4例,前海绵间窦过渡发育1例;手术操作刺激引起颈内动脉血栓形成1例;死亡2例,治愈5例,1例术后肢体偏瘫.结论 经蝶窦鞍内手术并发颅内血管损伤是-种少见的手术并发症,其发生原因复杂,熟悉鞍区解剖结构和熟练操作技术可明显减少该并发症,一旦发生出血应给予综合性治疗.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性,56岁。因反复头痛、呕吐1周,燥动不安12h入院。查体:神志嗜睡,燥动。双侧病理征未引出。CT示:鞍上及三脑室囊性占位并重度脑积水。入院后急诊行侧脑室额角穿刺外引流。术后患者神志转清。行头颅MRI示:鞍上及三脑室囊性肿瘤,  相似文献   

15.
颅内神经胶质细胞瘤向脊髓蛛网膜下腔种植并非少见,但确诊的脊髓胶质细胞瘤向颅内蛛网膜下腔或脑实质的种植却很罕见,本病例说明了这种罕见情况。患者45岁男性,主诉背痛、进行性双下肢无力六周,继之住院,检查发现双下肢无力,反射消失,鞍区麻木,肛门松弛。脊髓造影示胸12完全阻塞。  相似文献   

16.
鞍区Rathke囊肿的诊断和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分析和探讨鞍区。Rathke囊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2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鞍区Rathke囊肿,其中男10例,女17例。平均年龄31岁。平均病程28.7个月。采用经鼻蝶入路显微手术清除囊内容物,囊壁部分切除,开放囊腔。结果随访半年至3年,头痛及视功能障碍的病例的症状全部得到缓解,11例内分泌症状者中8例恢复正常。结论 鞍区Rathke囊肿术前易与垂体腺瘤、囊性颅咽管瘤混淆,较难作出正确诊断。高分辨率MRI检查有助于鉴别。经鼻蝶窦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脑脊液置换治疗颅内动脉瘤填塞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填塞术后40例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脑脊液置换,与对照组在头痛缓解、脑膜刺激征消失、并发脑积水和脑梗死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在头痛缓解、脑膜刺激征消失、脑梗死及脑积水发生率等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脑脊液置换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颅...  相似文献   

18.
患者 男 12岁。以头痛形式起病 ,病程 2年。查体无阳性体征。CT示鞍区多发条索状钙化 ,部分呈囊性变且突入三脑室 ,双侧脑室扩张。病变大小约2cm× 3cm。术前诊断颅咽管瘤。行立体定向脑室内窥镜激光囊内切除术。术中镜下见瘤内显示多个囊性变 ,几个囊腔互不相通 ,且囊内见似珊湖状钙化物。应用激光直视下将囊内钙化物汽化切除之后 ,将Ommaya管置入囊腔内 (后期可经此管注入同位素进行内放疗 ) ,同时行脑室腹腔分流术。讨论 颅咽管瘤起源于颅咽管上皮 ,发病率仅次于垂体瘤 ,可发生在任何年龄 ,但以儿童最为多见。治疗方法目前…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改进单纯神经内镜下蛛网膜-侧脑室造瘘术以改善手术效果。方法采用神经内镜下造瘘及金属支架桥接侧脑室治疗颅内巨大蛛网膜囊肿。结果蛛网膜囊腔与邻近侧脑室脑脊液沟通良好,囊肿内囊液参与脑脊液循环,囊肿明显变小并得到稳定控制。结论神经内镜下造瘘及金属支架桥接侧脑室方法可有效治疗颅内较大蛛网膜囊肿,在手术难度及风险方面优于囊肿切除术,在复发率方面优于单纯神经内镜下囊肿造瘘术,在人工植入物数量方面优于囊肿-腹腔分流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非外伤病人术后出现远隔部位出血的原因以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7例非外伤性开颅术后的病人出血的时间和类型、治疗方法及预后,分析出血的原因以及预防方法。结果对出血量大并伴意识障碍甚至昏迷的4个病人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术后恢复良好,而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和1例小脑引部出血的病人给予保守治疗后亦恢复良好。结论颅内压的改变、血管损伤、血管调节功能改变、血压的改变及凝血功能障碍是非外伤性开颅手术后远隔部位出血的主要原因,及时发现、早期治疗是患者预后良好的关键。我科自2001年1月至2010年5月,共开展非外伤性开颅手术252例,术后出现远隔部位出血7例,现将其治疗情况及病因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4例,女3例;年龄20~70岁,平均51岁。右额部蛛网膜囊肿1例,脑室-腹腔分流手术1例,左、右侧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各1例,左额部脑膜瘤1例,右额叶和左颞顶叶胶质瘤2例。所有患者术后24h复查头颅CT示颅内非手术区出血,其中3例术后4h神志由清楚变昏迷,复查头颅CT示非手术区巨大硬膜外血肿;1例术后12h出现昏迷,复查头颅CT示顶枕部硬膜外巨大血肿;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小脑引部小血肿,详见表1。1.2临床表现7例出现非手术区出血的患者都在术后出现头部难以缓解的疼痛,并逐渐加重;脑室-腹腔分流术后的病人还出现同类手术后难以解释的疼痛或其它症状;4例术后意识清醒后又出现烦躁不安,意识渐模糊,至昏迷及一侧瞳孔散大,详见表1。1.3治疗方法4例发生较大硬膜外血肿伴意识障碍的患者,行开颅血肿清除术;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和1例小脑引部小血肿患者给予保守治疗,详见表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