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合并股骨头或股骨颈骨折的髋臼骨折方法、手术特点和疗效.方法 对7例合并股骨头或股骨颈骨折的髋臼骨折行Ⅰ期THA.髋臼骨折按AO分型:A型1例,B型3例,C型3例.股骨头骨折1例,股骨颈骨折6例.伤后7~21 d接受THA,5例行髋臼复位内固定后采用生物型髋臼,2例金属加强环配合骨水泥固定髋臼,股骨侧均采用生物型固定.结果 6例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年9个月(2年3个月~6年5个月),出现脱位1例,经手法复位后未再脱位,1例出现异位骨化.所有随访患者髋关节功能均有明显改善,Harris评分术前平均48分,术后提高到91分.随访期内未发现假体松动.结论 THA是治疗合并同侧股骨头或股骨颈骨折髋臼骨折的有效方法,能显著改善关节功能,避免多次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髋臼后壁骨折伴髋关节后脱位诊疗过程中失误原因及与术后早、中期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2006年1月~2009年6月收治的55例髋臼后壁骨折伴髋关节后脱位患者。髋臼后壁骨折按Letournel分类,典型后壁骨折30例,后上骨折15例,后下骨折10例。受伤至就诊时间平均为8h(0.5~14h),至手术内固定时间平均为7d(3~11d)。回顾诊疗经过,并对术后早、中期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55例随访28~36个月(平均32个月)。1例合并胫骨近端骨折患者髋关节闭合整复过程中发生腘血管损伤;8例于内固定术前CT检查发现股骨头仍处于后脱位状态,术后12~25个月(平均16.5个月)均出现股骨头囊性变;12例出现髋关节异位骨化。依据Matta髋臼骨折复位标准,优32例,良19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92.7%。按Matta改良的Merle d’Aubigne和Postel髋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价,优25例,良17例,可8例,差5例;优良率为76.4%。结论术前髋关节漏诊、骨牵引体位不当以及闭合整复操作中对股骨头复位误判是诊疗失误的主要原因。延迟复位增加了术后早中期股骨头缺血性改变及异位骨化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1995年 6月~ 2 0 0 0年 12月手术治疗髋臼骨折 6 2例 ,其中后壁骨折 13例 ,后柱骨折 2例 ,前柱骨折 3例 ,横形骨折 5例 ,横形伴后壁骨折 15例 ,后柱伴后壁骨折 3例 ,“T”形骨折 5例 ,前方伴后半横形骨折 4例 ,双柱骨折 12例。手术采用Kocher-Langenbeck(K -L)入路 37例 ,髂腹股沟入路 12例 ,扩展髂股入路 4例 ,髂股入路 2例 ,联合入路 (髂腹股沟 K -L入路 ) 7例。 结果 解剖复位 37例 ,良好复位 17例 ,差 4例 ,关节轮廓复位 4例。随访 1~ 5年 ,平均 2 .7年。临床疗效优良率 71% (4 4 /6 2 ) ,解剖复位和非解剖复位的临床优良率分别为 89% (33/37)和 4 4 % (11/2 5 ) (χ2 =2 2 .89,P <0 .0 1)。并发症 :坐骨神经损伤 4例 ,深部感染 2例 ,下肢深静脉栓塞 5例 ,异位骨化 2 4例 ,骨性关节炎 15例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5例。 结论 髋臼骨折最佳手术时机为伤后 4~ 7d ;手术治疗髋臼骨折可获得满意的骨折复位和临床疗效 ;手术疗效与骨折复位质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自体髂骨解剖性重建髋臼后壁缺损的生物力学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严重粉碎性与陈旧性髋臼后壁骨折的重建提供一种新方法.方法 (1)生物力学研究:从稳定性及头臼应力分布两个方面进行研究.6具成人新鲜骨盆股骨标本左右侧两两对应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造成髋臼缺损模型后,实验组用髋臼三维记忆内固定系统(acetabular three dimensional memory fixation system,ATMFS)解剖性重建缺损髋臼;对照组用钢板螺钉系统重新复位固定髋臼骨块.比较两组加载状态下在经度及纬度方向的位移,分析解剖性髋臼后壁重建的稳定性;利用压敏片计算并比较两组头臼对应面积,髋臼前壁、臼顶、后壁的平均压强与最大压强,分析解剖性髋臼后壁重建后的头臼匹配性.(2)临床研究:髋臼后壁解剖性重建:取与髋臼直径相同的髋臼锉,从髂嵴内缘旋锉形成解剖性弧面,髂嵴外缘相当于臼壁唇缘.将凿取的髂骨块用ATMFS三维锁定修复后壁缺损.2000年1月-2002年6月,共用此法治疗10例男性患者,年龄16~50岁,平均36.4岁,其中新鲜髋臼骨折7例,陈旧性髋臼骨折3例.后者从骨折至重建术的时间为58~251 d,平均137.7 d.随访平均5.8年(5.2~7.1年).结果 (1)生物力学研究: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重建后的稳定性与头臼匹配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临床研究:全部患者术后X线片未发现骨折有再移位,下床负重时间为1.6个月(1.2~2.1个月).异位骨化2例,未影响关节功能活动.按照Modified d'Aubigne and Postal临床分级标准,优良率93 %.结论 利用ATMFS进行自体髂骨解剖性髋臼后壁重建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及头臼应力分布,临床应用疗效优良,为髋臼后壁严重粉碎与陈旧性骨折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髋臼骨折的损伤机制为股骨头撞击髋臼导致的髋臼骨性结构破坏,手术日的是重建髋关节的头臼匹配关系并维持稳定.由于髋关节的特殊解剖结构,股骨头的遮挡使其前后面不能相互照应,因此手术入路的选择关系到手术区域显露、骨折复位质量、固定效果,直接影响手术疗效;合理的手术入路选择在手术时间、术中出 血、手术创伤及手术并发症等方面均有较...  相似文献   

6.
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臼骨折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的 探讨髋臼骨折后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时机、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1998年以来16例髋臼骨折后行全髋关节置换的结果,探讨手术时机、植骨固定和髋臼置换的方法。结果 经6~66个月、平均28个月随访,16例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术后髋关节功能有明显改善,Harris评分较术前提高36分。结论 髋臼骨折后并发创伤性关节炎行全髋关节置换重建髋关节功能临床疗效满意;但Ⅰ期全髋关节置换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股骨头骨折伴髋关节后脱位(Pipkin骨折)的外科治疗并进行疗效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7年1月我科收治的18例Pipkin骨折病例资料,按:Pipkin分型:Ⅰ型5例,Ⅱ型7例,Ⅲ型1例,Ⅳ型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14天,平均7天.采用后外侧Kocher-Langenbeck入路、改良髋外后侧入路或联合入路进行手术治疗,股骨头骨折均采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Ⅲ型合并股骨颈骨折者采用钛质空心螺钉固定;Ⅳ型合并髋臼骨折者采用髋臼三维记忆内固定系统(ATMFS)固定髋臼骨折.结果 18例获12~48个月(平均26个月)随访.术后18个月,按D'Aubigue-Postel评分法,本组病例随访,优8例,良7例,中1例,差2例;优良率83.3%.2例差者均为Ⅳ型合并复杂性髋臼骨折者,其中1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合并髋周异位骨化.所有病例均未出现可吸收螺钉断裂及异物反应现象,均无深部感染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于选择手术治疗的Pipkin骨折病例,后方入路有利于显露骨折部位、不破坏股骨头前方血运等优点,可吸收螺钉、ATMFS是治疗Pipkin骨折理想的内固定材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分析髋臼骨折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自2004-06~2009-03,共手术治疗髋臼骨折28例,其中新鲜骨折26例,陈旧性骨折2例。按Letournel-Judet骨折分型:后壁骨折10例,后柱骨折2例,后壁伴后柱骨折4例,前壁骨折2例,前壁伴前柱骨折3例,后壁伴横形骨折4例,"T"型骨折3例,手术采用Kocher-Langenbeck入路和髂腹股沟入路。结果:解剖复位22例,复位满意4例,复位不满意2例。全部病例获随访6~27月,平均10.2月,临床效果优良率为92.8%(26/28)。结论:手术是治疗髋臼骨折的有效方法,正确的手术入路选择、骨折解剖复位、稳定的内固定及早期功能锻炼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分析髋臼骨折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自2004-06~2009-03,共手术治疗髋臼骨折28例,其中新鲜骨折26例,陈旧性骨折2例。按Letournel-Judet骨折分型:后壁骨折10例,后柱骨折2例,后壁伴后柱骨折4例,前壁骨折2例,前壁伴前柱骨折3例,后壁伴横形骨折4例,"T"型骨折3例,手术采用Kocher-Langenbeck入路和髂腹股沟入路。结果:解剖复位22例,复位满意4例,复位不满意2例。全部病例获随访6~27月,平均10.2月,临床效果优良率为92.8%(26/28)。结论:手术是治疗髋臼骨折的有效方法,正确的手术入路选择、骨折解剖复位、稳定的内固定及早期功能锻炼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经髂腹股沟径路治疗髋臼骨折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目的:探讨经髂腹股沟径路治疗髋臼骨折的效果。方法:自1990年1月至2001年3月,在98例手术治疗的髋臼骨折中,有33例通过髂腹股沟入路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其中12例加用Kocker-Langenbectk径路。术后早期行CPM训练。结果:本组无感染,除2例延迟2周愈合外,余均Ⅰ期愈合。平均随访47个月,根据Matta影像学评分,解剖和复位满意24例,复位不满意5例,差1例,有3例复位后髋臼和股骨头正常,仅髋骨未完全复位;用改良的Merle d‘Aubigne和Postel评分系统评估临床结果,优良22例,一般9例,差2例。分别有5例和2例发生Ⅰ度和Ⅱ度异位骨化。结论:髂腹股沟入路适合于髋臼前壁,前柱骨折以及部分双柱,T形和横形骨折的切开复位内固定,临床效果与复位的质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全髋置换术后首次X线平片在评估假体稳定性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初次全髋置换术患者53例,观测术后首次术侧髋关节正位片中假体周围骨质情况、人工髋臼的前倾角和外展角、假体柄位置;与其后1 a内复查片对比,观察假体的变化。结果术后1 a内发生假体不稳定共6髋,其中脱位3髋,假体周围骨折1髋,假体与骨界面之间出现连续宽度大于等于2 mm的透亮线2髋。术后首次X线平片中的假体周围骨质情况、人工髋臼的前倾角和外展角、假体柄位置均与假体稳定性的判断密切相关,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首次X线平片能预测短期内发生假体不稳定的风险,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金属大头髋(ASRTM XL)的临床应用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金属大头髋(ASRTMXL)的临床应用特点.方法 对14例患者采用ASRTMXL金属大头髋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其中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髋关节融合2髋,股骨头坏死3髋,继发性骨关节炎2髋,股骨颈骨折7髋.根据随访结果对金属大头髋的设计特点、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1周开始扶拐行走,6周去拐行走,髋关节前屈、后伸、内旋、外旋、内收、外展显著改善,Harris评分术后平均90分(75~100分)、比术前平均30分(13~50分)显著提高.术后X线片示假体位置正确,外翻角、前倾角正常.无早期并发症发生.结论 金属大头髋早期随访效果好,假体设计具有磨损率低、活动范围大、脱位发生率低、臼杯变形小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Purpose

Tha aims of this study were to identify the incidence of femoral head fractures in the setting of acetabular fractures and to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etabular fracture pattern, the degree of acetabular fracture displacement, and the incidence of femoral head fractures.

Materials and methods

This is a retrospective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274 patients with 300 acetabular fractures diagnosed on pelvic CT. Acetabular fractures were categorized using the Judet-Letournel classification system.

Results

Femoral head fractures were present in 18.0% of acetabular fractures. Fracture patterns with a posterior wall component had a very high (56.3%) incidence of femoral head fracture. Anterior column and anterior column with posterior hemitransverse fractures have a very low (3.4%) incidence of femoral head fracture. Anterior hip dislocation had a 66.7% incidence of femoral head fracture, while posterior dislocation had a 71.9% incidence. Acetabular fractures displaced by more than 5 mm had a 26.9% incidence of femoral head fracture, while acetabular fracture displaced less than 5 mm had only 4.2% incidence of femoral head fracture.

Conclusion

Femoral head fractures are a very common associated finding in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acetabular fractures. In patients with a posterior wall component of the fracture or associated hip dislocation, a femoral head fracture is more likely than not present. Conversely, in acetabular fractures with less than 5 mm displacement or anterior column fractures without posterior acetabular involvement, femoral head fractures are very unlikely in the absence of a dislocation event.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合并严重股骨颈前倾角畸形患者采用普通假体髋关节置换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本组男9例,女6例;年龄30~42岁,平均37岁.前倾角40°~50°,术前Harris评分(59±8)分,术中通过将股骨假体缩小前倾角20°~30°,同时将髋臼杯前倾角增大10°~15°,使其基本恢复正常对合关系,防止关节前脱位.术后定期影像学检查和临床疗效Harris髋评分.结果 术后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2.5~3.7年(平均2.9年),关节假体稳定性良好,关节活动度基本正常.术后2年Harris评分为(88±6)分,与术前相比,疗效显著(P<0.01).结论 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合并严重股骨颈前倾角畸形患者手术中通过对普通的股骨假体及髋臼杯安放的角度的联合调整,使关节置换术后人工假体与髋臼的对合基本恢复正常,疗效显著,同时避免了使用小柄股骨假体、转子下截骨或使用特殊前倾角股骨假体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人工髋关节不稳定的影响因素,以期防止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脱位。方法 1995—2005年收治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脱位患者19例,其中男8例,女11例;年龄54—78岁,平均62.1岁。原发病包括股骨颈骨折4例,病理性股骨颈骨折1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5例,骨性关节炎4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2例,人工关节翻修术后3例。8例患者采用闭合复位石膏固定3—6周,1例在闭合复位时死亡,10例在闭合复位失败后或有明确脱位原因的患者,采用手术切开复位。结果 8例患者采用闭合复位、石膏固定3—6周后获得成功。2例患者经闭合复位后再次失败,采用手术切开复位获得成功。8例闭合复位不成功直接手术切开复位获得成功。术后随诊2年,未再出现脱位现象。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82分(72—96分)。结论 人工全髋关节脱位由多种因素造成,强调以预防为主,全面分析和研究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方案,使关节周围组织张力、关节位置和头臼间的匹配关系达到最佳,并选用合适的假体,才能彻底避免髋关节不稳定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股骨近段矢状位纵向劈开成形术行全髋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终极疾病合并股骨干骺段狭窄畸形的疗效。 方法 选择2000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18例(22髋)髋关节终极疾病合并股骨干骺段狭窄畸形患者,其中男3例,女15例;平均年龄54岁(41~ 75岁)。单髋14例,双髋4例。按Berry分类法,全部患者均被确定为干骺段畸形和大小异常型,其中诊断为发育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17例,陈旧性髋结核1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者按Crowe等分类法,均被诊断为Ⅳ型。所有患者均采用股骨近段矢状位纵向劈开成形、股骨转子下叠加式缩短截骨和“V”形旋转截骨等手术,并采用标准型股骨柄假体生物学固定。 结果 无感染、脱位、下肢神经牵拉伤,以及股骨近段失控性骨折等并发症。术后X线片示臼杯均位于真臼区,所有股骨柄假体的初始固定质量均优良。所有截骨区在术后3~6个月均获骨性愈合。术后测量显示患肢平均延长3 cm(2.5~3.5 cm)。随访1~10年,平均6年,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30分改善至术后1年的平均93分。X线片显示无骨溶解,或广泛的X线透亮带、假体进行性下沉、内翻移位等假体松动征。无一例因假体松动或其他原因需行翻修手术者。 结论 髋关节终极疾病合并股骨干骺段狭窄畸形者,采用股骨近段矢状位纵向劈开成形术,并采用标准型股骨柄生物固定假体行全髋置换术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后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经验.方法 2002年10月-2005年1月收治的199例(207髋)初次全髋置换,其中46例(46髋)为股骨颈骨折患者,新鲜骨折31髋,陈旧性骨折15髋.采用后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观察股骨颈骨折置换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功能恢复和评分情况.结果 随访时间14~26个月,平均17.2个月.随访期间最后一次Harris评分:新鲜股骨颈骨折患者(84.1±8.6)分,陈旧性股骨颈骨折患者评分(85.8 ±7.6)分.所有患者术后X线片未见明显假体位置不良.新鲜和陈旧股骨颈骨折的手术切口、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住院天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鲜和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组各有1例患者脱位.结论 后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及并发症少和功能恢复快的特点,对于股骨颈骨折患者不仅能获得良好的髋关节功能,且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髋臼骨折CT与X线平片检查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CT与X线平片检查在髋臼骨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照分析18例髋臼骨折CT、X线平片及临床治疗随访资料。结果18例髋臼骨折中前壁骨折4例,前柱骨折4例,后壁骨折2例,后柱骨折2例,复杂骨折6例。伴有盆腔内软组织肿胀11例。其中X线平片误漏诊4例。CT检出骨碎片27块,X线平片检出12块,其中关节腔内游离骨碎片CT检出17块,X线平片检出4块。股骨头脱位7例,伴股骨头骨折3例,其中X线平片漏诊1例。结论CT显示关节腔内碎骨片,确定骨折分型及了解盆腔软组织受损情况优于X线平片检查。  相似文献   

19.
股骨侧骨水泥假体翻修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裴福兴  杨静  沈彬 《中华创伤杂志》2002,18(11):653-656
目的 探讨非感染性股骨侧骨水泥假体翻修术的手术指征及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01年12月接受股骨侧骨水泥假体翻修术患者45例,其中男19例,女26例;年龄59-67岁,平均64岁。翻修原因中,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柄松动9例,髋臼磨损7例,全髋置换术后柄松动17例,柄断裂2例,髋臼松动或臼松动或臼柄松动10例。所有病例均I期翻修,采用骨水泥假体,有骨质缺损者同时植骨。结果 术后无一例发生伤口感染、脱位和神经血管并发症,术后6个月,患者可弃拐行走。随访6-40个月,平均23个月,患者髋关节功能良好,Harris评分由术前35.0分提高至术后88.5分。结论 假体松动是人工关节翻修术的主要原因。在翻修假体的选择上,骨水泥假体主要适用于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需长段异体骨复合人工假体患者、非骨水泥假体翻修失败患者及关节感染需在翻修术中使用抗生素骨水泥患者。翻修手术对手术技巧和手术设备要求较高,术前计划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