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患者男,17岁,左下肢结节,斑块6年,伴局部多汗,疼痛4年。患者于就诊前6年无意中发现左腿膝盖上方有一针尖大小黑点,不痛,不痒,皮疹缓慢增大,增多,逐渐波及胫前,腘窝和股外侧,皮疹中央始呈鲜红色,渐加深至深紫红色,4年前,皮损进一步增大,且膝盖部原发皮疹出现疼痛,局部多汗,疼  相似文献   

2.
出汗性血管瘤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男,36岁。右下肢结节、斑块20余年。皮损组织病理显示表皮角化过度伴乳头瘤样增生,表皮突向下延伸,基底层色素加深,真皮中、下层及皮下组织上部见明显增多、增大、正常成熟的外泌汗腺腺体及导管,其间及其周围混有许多大而不规则的血管,伴神经增生,诊断为出汗性血管瘤。因皮损面积较大,患者拒绝手术治疗,现在随访中。  相似文献   

3.
出汗性血管瘤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汗性血管瘤1例报告张洁刘勤丁旭东患者男,18岁。因左足背外侧皮下肿块,触之疼痛10年就诊。患者10年前,发现左足背外侧皮下起多枚小绿豆大小结节,随年龄增长,且渐增多扩大,碰及时疼痛难忍,皮肤表面一年四季均有汗出,患者记忆中发病前左足背曾有被人踏痛史...  相似文献   

4.
出汗性血管瘤是一种以小汗腺和薄壁血管增生为特征的皮肤错构瘤,典型临床表现为孤立单发的肤色至暗红色结节或斑块,可无症状,但常有疼痛和局部多汗。现报告1例我们诊治的出汗性血管瘤。患者男,16岁。以右髋部暗红色斑块伴局部多汗、疼痛12年来我科就诊。患者无明显诱因12年前发现右髋部儿掌大暗红色斑片,皮疹逐渐增大并伴局部多汗、疼痛。疼痛为阵发性、针扎样,疼痛较剧烈。局部多汗以天热、疼痛发作和局部挤压时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患儿男,12岁。因面颈、躯干匐行性红色丘疹和斑片12年就诊。患儿生后3d右颧部遭硬物撞击后出现鸡蛋大肿胀淤斑,3d后局部出现黄豆大粉红色皮疹,并缓慢向下扩大,2岁时发展至下颌,形成大片红斑,同时颧部皮疹开始消退,遗留浅褐色色素沉着。4岁时皮疹延及颈、前胸、后背。近2年皮疹发展较前减慢。皮疹边缘稍隆起,向周围缓慢扩大,中央则缓慢消退,留有浅褐色色素沉着。无全身症状,皮疹边缘轻度压痛。既往史及家族史无特殊。体检:一般情况好,骨骼及智力发育正常。右颊部略高于对侧。下颌、前胸、对侧肩背部大片不规则淡红色斑…  相似文献   

6.
患儿,男,8岁。出生后15天发现左下肢近膝关节内侧皮肤表面发青,随年龄增长,皮损增厚变硬,色泽变为浅褐色,其上数个质硬结节,表面毛发增多,伴轻度痒感。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17岁。因躯干左侧暗红色斑1年半.于2007年4月就诊。1年半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于左侧肋间冲经区出现红斑,密集或散在.呈带状分布,无自觉症状.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顿挫性带状疱疹,给予抗病毒及对症治疗.皮疹未消退.  相似文献   

8.
皮肤上皮样血管瘤性结节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皮肤血管增生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红色或紫红色的斑块、结节,好发于躯干及四肢,本文报道一例。患者,女,47岁。背部红色结节3个月伴轻微瘙痒,组织病理示结节位于真皮浅层,周围无包膜,由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形成,无明显异型性,大量管腔样结构形成,免疫组化示:CD31(+), CD34(+), D2-40(+), Fli-1(+), KP-1(+), Ki-67(20%+),溶菌酶(+)。诊断:皮肤上皮样血管瘤性结节。治疗:行手术切除,随访至今2年未复发。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16岁,学生.自诉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颈、肩部皮肤起暗红色斑点、丘疹,针尖至粟粒大小,密集性成簇状分布,无痛痒等自觉症状.病理检查提示:角化过度,表皮略增生;真皮乳头及浅层可见扩张、充盈的毛细血管,部分管壁增厚,血管周围少许单一核细胞浸润.综合临床、组织病理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为匍行性血管瘤.  相似文献   

10.
<正> 患者女性,12岁、幼小时左小腿内侧即发现一纵形走向肿物,且随年龄增大,近3~4年来局部常有疼痛,伴以多汗,如碰触挤压,局部疼痛尤著,此时汗液亦以露珠佯外泄。由于常觉局部疼痛,以致影响日常正常活动,遂来诊治。检查:左小腿内侧约有10cm×3cm纵形肿物,高出皮面,色灰黑,表面不平,质较硬,触疼明显,触摸时局部立即可见汗液外泄,挤压时汗液如露珠  相似文献   

11.
患儿女,9个月,1997年10月14日以右侧身体红斑、脱屑9个月为诉就诊,当日收入院。出生第7天发生右侧躯干散在大片红斑、脱屑,渐渐扩大,互相融合成片;有时红斑上起水疱,干涸后脱屑。约5个月时扩展至右侧上下肢,继而出现腋窝、腹股沟等间擦部位反复糜烂。在当地外涂皮康王霜后可好转,但停药即加重。经常发热,腹泻7~8次/d,为稀便,有未消化的乳瓣,有时呈绿色。近4d红斑上起水疱、化脓、脱屑伴瘙痒、发热。在当地查血常规白细胞升高达55×109/L。患儿系第1胎第1产,足月顺产,母乳喂养。其母孕期无内服药物史。父母非近亲结婚,其祖父患有牛皮癣,其外…  相似文献   

12.
13.
198 7年 ,在 1例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患者的皮肤上 ,首先发现了异常的血管生长 ,并称之为“上皮样血管瘤病”。当时此病曾被确信为一种血管赘生物或血管的增生 ,是一种潜在地与卡波西肉瘤 (KS)有关的同样病变。后来由Leboit和其同事报道[1,2 ] ,并描述了相似的皮损。应用Warthin starry染色发现有细菌存在 ,这些病原菌当时曾被误认为猫爪杆菌。Knobler等[3 ] 也报告了在HIV感染者中有相似的皮损 ,并且大部分皮损标本用Warthinstarry染色成功地显示出细菌菌束。因此 ,现在一致认为…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匐行性血管瘤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和诊断,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匐行性血管瘤患者的临床和组织病理特点,并温习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本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本科诊治的4例匐行性血管瘤患者均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改变,皮损主要为群集的匐行性红斑,表面有撒胡椒粉样紫红色斑点,皮肤镜下为界限清晰的"红湖"样结构,组织病理为真皮乳头和浅层集簇分布的扩张的毛细血管,无炎症或含铁黄素沉着,该临床特点有助于鉴别诊断。结论匐行性血管瘤是一种少见病,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特征和组织病理,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而进行不必要的检查。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37岁,左侧躯干及上下肢弥漫性红色斑片30余年,无不适。皮肤科情况:左侧躯干及上下肢可见泛发不规则红色斑片,右腰背部可见小面积受累,边界清楚,压之退色,其间可见不规则片状正常皮肤。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乳头内可见扩张的管腔,腔内充满红细胞,管壁由单层内皮细胞组成,部分内皮细胞肿胀。诊断:匍行性血管瘤。  相似文献   

16.
匐行性血管瘤2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2例匐行性血管瘤。2例均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其中1例皮损泛发,累及躯干和四肢,另1例皮损局限于双侧臀部。1例的组织病理检查符合匐行性血管瘤的改变。经可调的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后,2例均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出汗性血管瘤又称疼痛性出汗性血管瘤、出汗性血管瘤性错构瘤、小汗腺血管瘤性错构瘤等,为一型少见的伴有疼痛及多汗的血管瘤,笔者曾遇一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33岁,因右小腿暗红色斑块33年于2011年11月就诊于我科门诊.患者出生不久,无明显诱因,家人发现其右小腿上出现豆粒大小红斑,颜色较鲜艳,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红斑面积渐增大,如手拳大小,同时局部隆起,表面增生呈疣状,伴有触痛.每逢夏季,无明显诱因皮损上可出现点状破溃,流出有腥臭味的暗红色液体,之后破溃处可结痂、愈合.  相似文献   

19.
20.
患儿女,2月,左腰背部斑块伴疼痛1月。皮肤科检查可见左腰背部一9.0cm×4.0cm大紫红色斑块,中央隆起,质稍硬,触之有结节感和浸润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内散在毛细血管组成的团块,呈丛状或卵圆形。可见圆形或不规则形管腔,含有较多的内皮细胞,细胞核呈卵圆形或梭形,内皮细胞可形成血管裂隙或不规则管腔,细胞无异形性。免疫组化染色示内皮细胞CD34和CD31(+),周皮细胞平滑肌肌动蛋白(SMA)表达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