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MRI对脊柱转移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脊柱转移瘤的MRI表现,并与其中29例曾做X线平片和(或)CT检查者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56例共累及192个椎体.所有病灶T1WI均呈低信号,T2WI信号不均匀,明显高信号23例,略高信号30例,等信号3例.椎体压缩呈盘状17例43节,呈楔形10例24节.累及椎弓根23例34根,累及棘突及横突9例16处,18例伴椎旁软组织肿块及侵犯椎管.29例有平片和(或)CT资料,其中14例发现病变,总阳性率48.3%(14/29).结论:MRI较平片及CT能更早发现脊柱转移灶,并能较准确地判断肿瘤的范围和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脊柱转移瘤的X线、CT及MRI征象,以提高脊柱转移瘤的早期诊断率。方法结合临床资料回顾分析68例脊柱转移瘤的X线、CT及MRI影像特征。结果68例脊柱转移瘤共发现157个椎体异常,累及椎弓根23例59根,棘突及横突18处,椎体病理骨折38个,椎旁软组织肿块21例77处。X线和CT表现为椎体及其部分附件骨质破坏或片状高密度硬化影。MRI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脂肪抑制T2表现为高信号。结论脊柱转移瘤的X线、CT及MRI影像均有特征性表现,MRI在发现病灶、鉴别诊断方面优于X线、CT检查。  相似文献   

3.
骨梗死的X线、CT和MRI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对12例累及20个骨骼骨梗死患者行X线、CT及MRI检查,将骨梗死分为早、中、晚期,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早期骨梗死x线、CT表现为干骺端骨质疏松,MRI T1WI呈等或高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骨梗死中期X线、CT扫描为斑点状硬化,MRI表现为病灶中心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内信号不均,病灶边缘呈地图样改变;骨梗死晚期X线、CT呈不规则、蜿蜒状硬化斑块,MRI T1WI和T2WI均呈低信号。结论:骨梗死的各期有不同的影像学表现,在早期和中期MRI特征性表现优于平片,在晚期X线平片、CT及MRI均具有特征性表现,三者结合,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MRI对松质骨隐性骨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MRI对松质骨隐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松质骨隐性骨折患才MRI表现。其中男52例,女20例,年龄6-75岁,平均41.3岁。均行MRI常见SE序列扫描,T1WI,T2WI,轴位,矢状及冠状,并与X线和CT做对照。结果 72例均摄有X线平片,其中35例摄有CT片,X线平片和CT片均未见异常,MRI显示脊柱骨折25命名,胫骨平台骨折15例,股骨髁骨折9例,髋臼骨折4例,股骨颈骨折5例,肩胛骨骨折2例,肱骨外科颈骨折2例,距骨骨折5例,跟骨骨折4例,舟骨骨折1例。骨折线T1WI及T2WI均为条形线状低信号,骨折线宽小于4mm,骨髓水肿呈T1WI片状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合并出血T1WI呈斑点状及小片状稍高信号,T2WI呈均匀高信号。结论 MRI对松质骨隐性骨折具有极大的诊断价值,明显优于X线及CT。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对10例累及25个骨骼的骨梗死患者行X线、CT及MRI检查,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骨梗死病变急性期X线、CT扫描表现为干骺端骨质疏松,MRT1W1呈等或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示梗死灶内出血肿胀,周围见规则低信号环,与正常骨髓间有线状T1低信号、T2高信号;亚急性期X线、CT扫描表现为小的虫噬样改变,伴有斑点状硬化,MR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周围见低信号带,与正常骨髓间有线状T1低信号、T2高信号;慢性期X线、CT扫描呈不规则状、蜿蜒状硬化斑块,MRT1WI和T2WI均呈低信号。结论骨梗死的各期有不同的影像学表现,在急性和亚急性期,MRI优于平片和CT,在慢性期,平片、CT和MRI均具有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 PNET)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进一步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病理证实的p PNET的X线平片、CT及MRI表现,其中4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3例行CT检查,2例行MRI检查。结果胸壁软组织2例,髂骨1例,股骨1例。发生在软组织的2例p PNET,X线及CT表现为分界不清的等或略低密度软组织肿块,破坏相邻骨质;MRI表现为软组织内边界不清的肿块,其内信号不均匀,以等或稍长T1、等或稍长T2信号为主,明显不均匀强化,邻近骨质破坏。发生在骨的2例p PNET,X线及CT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周围伴有较大的软组织肿块;MRI在T1WI为等或低信号,T2WI为等或高信号,不均匀强化。结论 p PNET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X线平片、CT与MRI检查有助于术前了解病变的性质、范围等,CT和MRI能很好地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有无侵犯毗邻组织器官或远处转移,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分析原发性脊柱恶性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分析X线平片、CT、MR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7例原发性脊柱恶性淋巴瘤患者,均经穿刺或手术病理确诊,均接受X线平片、CT、MRI检查。结果本组7例患者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累及18个椎体,其中胸椎4例,腰椎1例,胸腰椎1例,颈椎1例;3例伴有附件受累,5例软组织肿块,3例椎管内、硬膜外肿块;X线平片影像学表现为椎体骨质破坏,椎体压缩性骨质,无椎弓根影;CT平扫肿瘤为中等密度,增强后强化均匀,无坏死;MRI T1WI肿瘤为低等信号,T2WI为低、等、高信号,增强扫描后中度强化。结论 (1)原发性脊柱恶性淋巴瘤以非霍奇金淋巴瘤较为常见;(2)肿瘤侵犯相邻椎体,软组织肿块较大且极少坏死,增强扫描肿瘤为中度强化;(3)X线平片诊断作用有限,MRI显示骨内病灶敏感性高于CT。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骨梗死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对13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骨梗死患者行X线、CT及MRI检查,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并将骨梗死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总结其影像学特征。结果骨梗死急性期X线、CT表现为干骺端骨质疏松,MRT1WI骨梗死灶中央部分呈等至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T1WI骨梗死灶边缘呈环形低信号,T2WI呈环形高信号;亚急性期X线、CT表现为小的虫噬样改变,伴有斑点状钙化,MRT1WI骨梗死灶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T1WI骨梗死灶边缘呈环形低信号,T2WI呈环形高信号;慢性期X线、CT表现为不规则状、蜿蜒状骨质硬化,MRT1WI和T2WI均呈低信号。结论MRI是诊断骨梗死急性期的最有效方法,在急性和亚急性期,MRI优于X线和CT,在慢性期,X线、CT和MRI均具有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分析脊柱骨样骨瘤的影像学表现,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材料与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柱骨样骨瘤6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范围为11-26岁。6例患者均进行了X线平片、CT及MRI检查。结果X线平片可见2例患者存在脊柱侧凸,侧凸顶椎均为病灶所在节段,病灶均偏向凹侧。3倒可见椎弓局限性骨质增生硬化改变。6例瘤巢在CT上均清楚显示,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类圆形透亮区,均有不同程度的钙化或骨化,瘤周伴不同程度的骨质硬化。MRI检出5例瘤巢,表现为T1WI中等信号,T2WI低信号,瘤周均可见4级的骨髓水肿(广泛骨髓水肿)及不同程度的周围软组织水肿。结论CT扫描是诊断脊柱骨样骨瘤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而MRI检查也助于可提示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胸内瘤样髓外造血组织(EMII)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胸内瘤样髓外造血组织的胸部平片和CT表现,并文献复习。结果 胸内瘤样髓外造血组织的平片和CT表现:脊柱旁沟内、两侧对称分布的圆形或分叶状软组织肿块,边缘光滑,密度均匀,CT增强后均一强化。活动期髓外造血组织的MRI表现为TWI和TWI上相对呈低信号,而在缓解期T1WI和T2WI上均呈高信号。结论 胸内瘤样髓外造血组织的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和MRI对诊断及鉴别诊断该病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X线平片、CT及磁共振观察早期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表现,探讨其影像学检查方法,为临床早期诊治提供影像诊断依据.方法 对50例成人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年龄在20~65岁之间分别进行X线平片、CT及磁共振平扫.X线平片(20例)、CT(20例)、MRI(10例),比较三种影像学的不同表现.结果 X线平片20例,均表现为股骨头持重区骨小梁增粗且模糊不清,持重部位呈斑片状或斑点状密度增高影,本组均可见(占100%).CT扫描20例,平扫均表现为股骨头形态塌陷,其中显示高密度硬化4例(占20%),股骨头碎裂,显示高密度区内有不规则透亮区,呈高低混杂密度改变有3例(占15%).MRI扫描10例,T1WI呈斑点状或小囊状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本组4例,T1WI与T2WI均为不规则低、等、高混杂信号,本组3例,股骨头塌陷、变形,T1WI与T2WI均为不规则形低信号3例.结论 MRI能及时发现X线平片和CT呈阴性的病例,而在MRI上显示双线征,MRI发现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最敏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X线平片、CT及MRI对骶骨巨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13例骶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骶骨巨细胞瘤的X线及CT均表现为骶骨上部偏心性生长、皂泡样膨胀性溶骨性破坏,部分骨壳破坏中断,向前形成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病变明显强化。MRI表现为T1WI呈低/等混杂信号,T2WI呈等/高不均匀信号;出血偶见,表现为T1WI、T2WI呈高信号,可出现单发/多发液-液平面。结论X线平片及CT扫描对骶骨巨细胞瘤有较重要诊断价值;MRI虽无特征性影像学表现,但可清晰显示病变范围及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杨海文  黄建松  袁萍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9):2485-2485,2488
目的:探讨低场MRI中膝关节骨挫伤的影像表现及影像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8例具有典型外伤史,MRI诊断膝关节骨挫伤患者的X线平片、CT及MRI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膝关节骨挫伤的MRI影像表现,评估X线平片、CT及MRI在骨挫伤影像诊断中的作用。结果:全部病例的X线平片均未见异常,CT能有效显示4例隐匿性膝关节骨折的部位和形态,但余下34例膝关节骨挫伤病例CT均未能予以诊断。4例CT诊断隐匿性骨折的病例MRI诊断为膝关节骨挫伤但未能显示骨折的存在。MRI能有效显示骨挫伤的病变部位、范围及形态,骨挫伤的典型MRI表现为不规则片状T1WI低信号、T2WI及脂肪抑制序列呈高信号改变,骨皮质及骨轮廓不发生变化。结论:在X线平片、CT及MRI三种影像检查方法中,MRI是唯一能有效诊断骨挫伤的检查方法,但MRI不能明确诊断未分离、移位的隐匿性骨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脊柱转移瘤的MRI影像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40例椎体转移瘤分别进行CT、X线及MRI检查。MRI采用SE序列T1WI及T2WI及脂肪抑制技术(STIR),其中32例行GA—DTPA增强扫描。结果:40例病灶均累及椎体或椎体附件,脊柱转移灶单椎骨者有12例,多个椎骨转移者28例。结论:原发肿瘤怀疑有脊柱转移时,MRI可作为一种重要的筛选手段,与CT及x线相比,MRI诊断椎体转移瘤敏感性高、特异性好,易于与骨结核等疾病鉴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单发型四肢长骨内生软骨瘤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单发型四肢长骨内生软骨瘤的临床和影像资料。结果 X线平片12例,分为三种表现:2例仅表现为钙化,1例仅表现为骨质破坏,骨质破坏伴钙化9例。CT检查8例,所有病例均显示骨质破坏伴瘤内不同程度的钙化,CT显示小的骨质破坏及细微钙化更有价值。MRI检查7例,所有病灶境界清楚,平扫T1WI呈低信号为主,1例病灶内见斑片状高信号,T2WI均呈不均匀明显高信号,增强后4例病灶呈环形不均匀强化,3例呈斑片状不均匀强化。X线平片、CT及MRI图像所有病例均未见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结论单发型长骨内生软骨瘤多具有典型的影像学特征,综合X线平片、CT和(或) MRI对本病大多数可做出定性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对比骨巨细胞瘤的X线平片、CT及MRI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临床与病理证实的55例骨巨细胞瘤的影像表现并结合文献综合分析其特点.结果:55例中位于长骨50例、扁骨5例.X线表现为膨胀性偏心性囊状骨质破坏区,皂泡样改变及骨包壳.CT表现为膨胀性骨质破坏,骨壳基本完整,典型呈皂泡样改变.MRI表现为T1WI为低或中等信号,T2WI为混杂信号.结论:骨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影像表现多具有特征性,X线平片、CT及MRI影像多数征象相互对应.平片仍是本病诊断的首选方法,解剖结构复杂的部位,需行CT和MRI检查.  相似文献   

17.
脊柱转移瘤的低场MRI影像学特点及其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归纳总结脊柱转移瘤的低场MRI影像学表现,探讨低场MRI对脊柱转移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有完整临床资料的脊柱转移瘤MRI表现,分别进行SE序列T1WI、T2WI及GRE扫描图像汇总分析,其中30例患者曾做X线片和(或)CT检查,部份病例做GD-DTPA增强检查。结果:50例脊转瘤患者中,转移瘤累及胸椎26例,腰椎受累13例,胸腰段受累6例,腰骶椎受累3例,颈椎受累2例。累及单个椎体11例,多个椎体39例。19例病变呈跳跃式分布,涉及多个节段。瘤椎体形态"双凹"改变33例,“楔形变”4例,“矩形变”3例,正常形态10例。受累椎体呈长T1、稍长或长T2信号者29例,占58%(29/50),呈等T1、长T2信号者12例,占24%(12/50),长T1、等T2信号者4例,占8%(4/50),等T1、等T2者3例,占6%(3/50),短T1、短T2者1例,占2%(1/50),短T1、长T2信号者1例,占2%(1/50)。以上病例GRE序列扫描匀呈高信号,GD-DTPA增强扫描多数呈不均匀强化。椎间盘形态及信号无改变者39例,11例椎间盘部分突入椎体内,呈“嵌入征”,椎间隙扩大。其中25例摄片检查者中9例发现病变,阳性率为36.0%(9/25)。13例CT检查者中,9例发现病变,阳性率为69.2%(9/13)。结论:低场MRI较X线片及CT能更早发现脊柱转移病灶,并可准确判断肿瘤的范围及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DB)的影像学表现.资料与方法搜集整理28例经临床手术或病理证实的FDB者的X线平片、CT及MRI检查资料. 结果FDB的X线平片和CT像上表现为囊状改变、磨砂玻璃样改变、丝瓜络状及虫蚀状改变;MRI检查,T1WI病灶为低信号,T2WI呈不同信号特点.结论 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FDB的诊断各有优缺点,可以互相补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成软骨细胞瘤(chondroblastoma)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成软骨细胞瘤患者10例,总结其X线平片、CT和MRI表现。结果:受累部位为股骨上端4例,肱骨上端3例,股骨下端1例,胫骨上端1例,肱骨下端1例。表现为病变部位圆形或不规则形局限性骨破坏区,部分内见钙化;MR成像:肿瘤在T1WI上呈低信号,而在T2WI上呈现不同程度的混杂信号,脂肪抑制T2WI上呈高信号。硬化边厚薄不一。病灶周围在X线和CT上见高密度骨质硬化区,MRI表现为骨髓水肿。骨膜反应在MRI上为长T1、短T2信号。邻近软组织肿胀,部分患者见关节积液。结论:成软骨细胞瘤影像学表现较有特征性,结合X线平片、CT和MRI能做出正确的诊断,但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中晚期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 探讨中晚期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骨梗死患者的X线平片,CT及MRI影像表现及3例手术病理结果。结果 5例中男3例,女2例,年龄27-63岁,2例单发仅累及股骨下端,其中1例因骨性关节炎手术;3例多发累及双侧股骨下段、胫骨上段,其中2例行部分病灶清除、植骨。3例术后病理检查见梗死灶内骨坏死,水肿,反应性肉芽组织和纤维、钙化组织、均属中晚期骨梗死。其X线平片可见不规则低密度影伴有斑点状或蜿蜒状硬化致密影;CT见松质骨内出现匐行的,周边为带状硬化缘的骨质吸收区,骨小梁结构消失呈磨砂玻璃样,其中可见不规则钙化;MR ,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等或销高信号,以及部分双低信号,边缘与正常骨髓间见蜿蜒迂曲长T1低信号,长T2高信号,于STIR序列呈异常高信号,结论 中晚期骨梗死的X线平片,CT和MRI均具有特征性表现,以MRI检查为最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