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对急性左心衰竭的救治效果。方法:选择50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不实施院前急救,观察组实施院前急救。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和到医院时的呼吸和心率改变情况。对患者的救治效果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到达医院时的心率和呼吸分别和对照组到达医院时的心率和呼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救能够提高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救治效果,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应用两种不同院前急救转运模式对患有急性左心衰竭疾病的患者实施救治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均为本院在2014年3月~2016年3月这段时间收治,临床确诊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共计92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命名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6例.采用边治疗边转运的常规模式对对照组患者进行院前转运;采用先治疗后转运的模式对观察组患者进行院前转运.对比两组研究对象急性左心衰竭的救治效果、心衰疾病救治期间出现不良事件和死亡的例数、院前转运所需时间和心衰疾病临床治疗总时间.结果 观察组研究对象急性左心衰竭的救治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衰疾病救治期间出现不良事件和死亡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院前转运所需时间和心衰疾病临床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先治疗后转运的模式对患有急性左心衰竭疾病的患者实施院前转运救治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院前急救方法。方法:将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20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院前急救)和对照组(院内抢救)各10例,比较两组急救效果。结果:实验组急救后呼吸频率、心率、收缩压、血氧饱和度、病死率等相关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其急救总有效率90%显著高于对照组70%,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给予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有效的院前急救,可降低其病死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采用不同院前急救方式救治的临床效果以及预后影响。方法随机选择自2015年5月至2017年4月在我院接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左心衰竭的72例患者,根据对其采用的院前急救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采用边治疗边转运的急救方式为对照组患者进行救治,采用先治疗后转运的急救方式为观察组患者进行救治,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低于观察组,且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采用先治疗后转运的救治方式,临床疗效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高血压脑出血急诊救治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09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480例,随机分为2组,甲组患者220例,采用常规方法进行临床治疗;乙组患者260例,采用院前急救治疗联合常规治疗,对比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乙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显著优越于甲组患者,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患者临床治疗时间显著优越于甲组患者,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患者的死亡率显著优越于甲组患者,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救治能显著提高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缩短临床治疗时间和临床症状缓解的时间,适宜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6.
李宝寅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25):810-811
目的探讨急性左心衰竭院前救治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对87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迅速给予取坐位、纠正缺氧、镇静、平喘、强心、利尿、扩管等院前急救措施。结果院前急救87例急性左心衰竭,80例(占92%)经上述处理后病情好转安全转运达院内,4例(4.6%)经抢救后未缓解,转送医院途中病情加重,3例(3.4%)抢救过程中死亡。结论院前急救急性左心衰竭诊断明确后,及时实施确定性救治方案,能够有效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急性左心衰竭诊治方面开展临床研究,探究急性左心衰竭急救方法及方式。方法以我院2011年6月至2014年5月100例急性左心衰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一组为120出车进行院前急救稳定后回院病例,设为观察组,另一组为自行来院就诊的病例,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有效救治时间、治疗效果及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显效30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无死亡病例),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显效25例,有效8例,无效17例(其中死亡3例),总有效率为66%,两组总有效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获得急诊救治措施的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19.5±4.3 vs 52.2±10.3),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救的实施,可使患者心衰得到救治,使急性左心衰急救反应时间明显缩短,提高了急性左心衰的抢救有效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刘曦 《吉林医学》2014,(1):76-76
目的:研究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实施院前急救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整合性分析124例急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所有患者随机划分为实施院前急救的观察组和实施常规急救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3%,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0%,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采用院前急救措施,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进一步提高了疾病的治愈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我院2011年5月~2012年5月期间经急诊救治的49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有效的院前急救和护理措施。结果:本研究49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经积极有效的救治和护理措施后,除1例82岁合并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死亡外,其余48例均及时转运到医院进行下一步救治,院前急诊救护成功率97.96%。结论:医护人员应根据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病情评估保持快速诊断确切、急救措施到位,护理配合默契和确保救治措施有效才能有效缩短无治疗期,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急性左心衰的院前急救措施的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院前收治的及外院转至我院的36例急性左心衰患者,将实施院前急救的1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将自行到急诊科救治的1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发病到救治时间以及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病死率以及救治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性左心衰患者实施院前急救措施可有效改善治疗效果,减短救治时间,降低病死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潘有平 《广西医学》2011,33(6):768-769
目的探讨急性左心衰竭院前急救及转运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院前急救108例急性左心衰竭病例临床资料。结果 108例中总有效99例,总有效率91.7%。无效4例,经院内重症监护室抢救治疗后好转。死亡5例,病死率4.6%。结论正确掌握急性左心衰竭发病时间,及时实施快速有效的院前急救措施,保持较好的体位搬运,做好监护,及时转运,可降低患者病死率,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王峰  张敏 《医学综述》2016,(4):827-830
目的探讨不同院前急救方式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救治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禹城市中医院急诊救治的20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先治疗后转运的院前急救方式,对照组患者采用边转运边治疗的院前急救方式。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急救治疗总有效率及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0.0%(80/100)比50.0%(50/100),80.0%(80/100)比65.0%(65/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上车急救时、到医院时的呼吸频率和心率均呈下降趋势,血氧饱和度呈上升趋势,组间、不同时点间、组间·不同时点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采用先治疗后转运的院前急救方式,有助于控制病情进展,减少转运风险,改善预后,降低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模式对于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接诊的104例急性左心衰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8例给予了院前急救措施,并归入院前急救组;36例患者自行来院就诊,未给予院前急救措施,归入自行就诊组。比较两组患者平均急救时间、治疗的有效率以及病死率。结果院前急救组患者平均急救时间、有效率、病死率分别为(12.4±6.4)min、96.6%、1.7%,自行就诊组则为(43.2±14.3)min、83.3%、8.3%。院前急救组组治疗的有效率显著高于自行就诊组(P<0.05),且平均急救时间、病死率显著低于自行就诊组(P<0.05)。结论采用坐位、速尿、氨茶碱、西地兰等院前急救措施对于降低急性左心衰患者的病死率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院前急救模式对急性左心衰患者救治效果影响。方法选择该科急诊救治的左心衰竭患者共120例,上述患者均符合左心衰竭诊断标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实施院前急救措施。观察组实施先治疗后转运模式,对照组实施边转运边治疗模式。对两组患者救治效果进行评定。记录转运途中患者病情恶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救治后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救治后总有效率为70.0%,观察组救治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转运途中病情恶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救模式中,先治疗后转运模式能够提高急性左心衰患者救治效果,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5.
钟英桂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22(11):1313-1314
目的:总结基层医院救治老年人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老年人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心衰得到迅速纠正,用药至症状缓解平均时间(1.4±0.3)h,用药至症状消失平均时间(3.0±0.6)h,抢救成功率为86.9%,2例转上级医院治疗,1例自动出院。结论:及时诊断和治疗是提高老年人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急诊救治方法。方法:选取急性左心衰竭患者89例。对照组48例患者采用常规急救方式;观察组41例患者采用常规急救并辅以无创正压通气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救治效果。结果:观察组41例患者中显效24例,有效1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7.8%,对照组48例患者中显效18例,有效13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为64.6%,观察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救治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时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法可有效增加救治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无创机械通气对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干预效果。方法:选取80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急性左心衰竭药物治疗,观察组除给予常规抗急性左心衰竭药物治疗外,同时还给予通气治疗(面罩下无创正压通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救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的p H值、Pa O2、Pa CO2和对照组治疗前的p H值、Pa O2、Pa 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p H值、Pa O2、Pa CO2和对照组治疗后的p H值、Pa O2、Pa C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机械通气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急性左心衰竭症状和体征,救治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8.
潘雪霞 《吉林医学》2011,(33):7147-7147
目的:观察院前急救与护理方法在高血压危象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以提高高血压危象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高血压危象患者救治临床资料,其中25例接受了院前急救(观察组),29例未接受院前急救(对照组)。结果:观察组发生一过性脑缺血4例,急性心力衰竭1例,无死亡病例;对照组发生脑出血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一过性脑缺血3例,脑梗死3例,急性心力衰竭6例,死亡3例。观察组愈后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院前急救与护理可有效提高高血压危象患者的救治成功率,防止患者致残和死亡。  相似文献   

19.
肖吉桃 《大家健康》2016,(3):170-171
目的:探究热毒宁与利巴韦林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治疗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79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甲组40例患者,乙组39例患者.甲组采用热毒宁进行治疗,乙组采用利巴韦林进行治疗,对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本次研究中,甲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乙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1.5%,甲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结果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的退热时间、鼻塞消失时间、咳嗽停止时间、咽部充血时间均少于乙组,各项数据比较结果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采用热毒宁进行治疗,其预后效果明显,能有效减少临床不良反应,应用价值比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分析急性左心衰患者的院前急救与转运流程。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70例急性左心衰患者,将其中40例自行就诊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并将30例经过院前急救的患者当成实验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1)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的有效救治时间观察:实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有效救治时间分别为(9.7±3.1)分钟、(31.5±7.4)分钟,实验组患者的有效救治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3)两组患者的有效救治时间观察:实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有效救治时间分别为(9.7±3.1)分钟、(31.5±7.4)分钟,实验组患者的有效救治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临床中在对急性左心衰患者进行治疗时,科学和合理的院前急救与转运流程,能让患者的有效救助时间显著缩短,让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