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胃瘫是腹部术后出现的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特征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临床表现为手术后10d仍需行胃肠减压或停止胃肠减压后进食流质饮食或由流质饮食改为半流质饮食后出现上腹饱胀不适、恶心、呕吐,有时伴有顽固性呃逆等.  相似文献   

2.
胃瘫的诊断与保守治疗(附12例报告)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胃瘫是胃癌及各种腹部手术后常见的早期并发症 ,1 997年以来 ,我们采用保守治法治疗胃瘫患者1 2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9例 ,女 3例 ;年龄 3 5~ 76岁。原发病为胃癌 8例 ,胃或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4例 (2例并幽门梗阻 ) ,均行毕氏 式胃大部切除术。患者均行常规治疗 ,包括禁食 ,持续胃肠减压 ,每天用 3 %温盐水洗胃 ,以减轻胃粘膜水肿 ,促进胃张力恢复 ;静脉输液 ,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补充微量元素及维生素(排除低钾者 ,应特别注意补钾 ) ;供给足够热量 ,适量输入新鲜全血、血浆、白蛋白等。其中 4例加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3.
食管,贲门癌术后早期幽门梗阻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向明  张申 《山东医药》1995,35(11):26-26
1960~1994年,我院手术治疗食管、贲门癌4667例,术后早期发生幽门梗阻者12例。治愈9例,死亡3例。现报告并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10例,女2例;年龄32~66岁。食管癌10例,贲门癌2例;分别在全麻下施行食管癌切除颈部食管胃吻合术和贲门癌切除胸内食管胃吻合术。术后胃肠减压引流量800~1500ml/d。术后第4天或第5天拔除胃肠减压管进食流质。本组12例,空腹时呕吐酸性澄清样或咖啡色液体,进食后呕吐未消化食物。经再次胃肠减压症状缓解,但停止减压后症状再现。呕吐物及胃液分析呈酸  相似文献   

4.
谢锡海  杨明奎 《山东医药》2003,43(10):69-70
1998年 5月~ 2 0 0 2年 4月 ,我们曾遇到食管癌切除术后胸腔胃排空延迟 6例 ,经保守治疗恢复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 6例中 ,男 4例 ,女 2例 ;年龄 49~ 70岁。原发病均为食管胸中段癌 ,其食管胃重建均采有单层法食管胃右胸顶吻合。胸腔胃排空延迟发生于手术后 6天进流质饮食后2例 ,术后第 7~ 8天进半流质饮食后 3例 ,术后第 11天饱餐多食后 1例。表现为进食后心慌气短 ,呼吸困难 ,不能平卧 ,口唇及指 (趾 )尖紫绀 ,但均无呕吐。X线胸片示不同程度的纵隔向左移位 ,右胸腔见液平 4例 ,右胸腔大量“积气” 3例。钡餐或碘剂检查透…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1964~1974年间采用迷走神经主干切断加胃肠吻合术治疗的慢性十二指肠溃疡305例。全部病例经X线及内窥镜检查确诊。经上腹正中切口,切除两侧膈下迷走神经主干一段约1cm和食管周围小的迷走神经纤维,然后在结肠后作无肠襻的胃-空肠吻合术,吻合口垂直于胃窦后壁,可容纳4指宽。术后胃肠减压24小时后即进流质,6~8天出院。结果:15例死于与胃、十二指肠疾病无关的原因,其中2例患者术后1个月分别死于肺栓塞或药物性肝功能衰竭,手术直接死亡率为0.7%;17例失访。术后  相似文献   

6.
残胃食管癌、贲门癌再手术并消化道重建30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 4~ 2 0 0 1年 ,笔者共施行残胃食管癌、贲门癌再手术 3 0例 ,并根据病情采用不同术式进行消化道重建 ,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男 2 6例 ,女 4例 ;年龄 48~ 77岁。贲门癌 19例 ,中下段食管癌 11例。因溃疡行胃大部切除术 2 4例 ,其中 1例历经 3次手术 ,先行胃穿孔修补 ,又行阑尾炎切除 ,再行胃大部切除 ;另 6例均为胃癌行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术后至患胃癌或食管癌的时间为 2~ 2 4年。手术方法 :1全胃切除后空肠食管端侧吻合 ,适用于行毕 式胃大部切除术后的患者。先将胃肠吻合口切除 ,行空肠端端吻合。将吻合口远侧的…  相似文献   

7.
一:临床资料本组36例中,男28例,女8例,年龄最小32岁,最大74岁。患者呈慢性消耗面容,不同程度的贫血及低蛋白血症,Hb在60~90g/L之间,合并不全梗阻者28例。胃大部切除术后吻合口水肿的主要症状,术后一周进流质饮食后,很快出现上腹部饱胀,继之呕吐,所吐之物为所进饮食及胃液和胆汁,呕吐次数频繁,剧烈程度不一,症状多在进食后30分钟出现。胃肠减压后症状可暂时缓解。X线检查:钡剂滞留残胃内,蠕动消失,胃肠吻合口呈裂隙状,漏斗形,星星状,钡剂通过吻合口受阻。胃镜检查:胃壁粘膜水肿增厚,大弯侧胃…  相似文献   

8.
李凯  王文正 《山东医药》1999,39(22):32-33
1986~1998年,我院对685例胃癌患者术中放置硅胶鼻肠营养管,术后24~48小时即开始应用肠内营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522例,女163例;年龄21~93岁,平均62.5岁。术前均经胃镜证实为胃癌,发现糖尿病76例。行全胃切除P型空肠袢代胃术97例,胃大部切除术424例,胃肠吻合术164例。方法:术前将2mm的硅胶鼻饲管随同胃肠减压管下至胃内,术中将鼻饲管置于最远端吻合口以远20~30cm处,并推注生理盐水检查鼻饲管有无打结。术后24~48小时即开始经鼻饲管滴入营养液行肠内营养支持。营养液先后采用复方营养要素、爱伦多、安素等…  相似文献   

9.
胆囊病变及胆囊切除后的患者 ,常同时存在胃肠运动功能紊乱。我们对 12例胆囊切除术患者手术前后进行了观察研究。本研究的目的是 :观察胆囊切除术前、后 10d胃电节律、血胃肠激素、十二指肠胃反流的变化及其相关性。一、材料与方法1.病例选择 :2 0 0 0年 2~ 2 0 0 1年 3月间需行胆囊切除术的胆石症患者 12例 ,无其他器质性疾病。其中男 5例 ,女7例 ,平均年龄 4 5 .0岁。本院健康志愿者 14例作为对照 ,平均年龄 33.3岁 ,其中 2例未行多普勒检查。2 .方法 :①胃电图检测 :采用瑞典Synectics公司生产的DigtrapperEGG …  相似文献   

10.
硬膜外麻醉穿刺过程中 ,硬脊膜穿破后头痛的发生率为3 0 %~ 76.5%。为此 ,我们采用硬膜外腔注入海脉素 2 0 ml、氟美松 5mg,用以预防术后头痛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 :本组男 12例 ,女 14例 ;年龄 7~ 66岁。均在硬膜外麻醉中误入蛛网膜下腔。其中因胃癌或胃溃疡行胃大部切除术 3例 ,因急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 7例 ,因结肠癌行结肠部分切除术 6例 ,因子宫肌瘤或卵巢囊肿行子宫或一侧卵巢切除术 10例。穿刺部位 T4~ 7间隙 4例 ,T10~ 12 间隙 7例 ,L1~ 3 间隙 15例。治疗与结果 :当硬膜外穿刺误入蛛网膜下腔时即有脑脊液流出 …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老年人腹部手术后胃轻瘫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总结2002年5~12月11例老年人腹部手术后发生胃轻瘫的临床资料,主要观察患者每天胃肠减压量、腹部体征,分析其诊治情况。结果 11例均符合胃轻瘫的诊断标准,胃肠减压量850~2450ml/d,平均1050ml/d,无腹部压痛,肠鸣音减弱。经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输注小剂量红霉素及胃管内给予吗叮啉、针灸、中药大承气汤等综合保守治疗,痊愈。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16~32d,平均24d。结论 老年人胃轻瘫可以发生在腹部大手术后,主要由于胃功能异常所致,保守治疗为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病例:患者,女,56岁,因进行性吞咽困难3个月以“食管癌(中期)”住院。2周后行食管癌切除胃代食管术,术后4天胃肠功能恢复,始行流质饮食。3天后出现餐后上腹部饱胀不适、钝痛、恶心、呕吐、呕吐物含有胆汁等症状。站立或坐位症状明显,平卧位休息可减轻。多次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显示胃排空障碍,怀疑幽门梗阻。给予胃动力药物治疗无改善,行胃肠减压引流出胆汁。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胃十二指肠择期手术是否使用胃肠减压出现吻合口瘘的机率比较.方法全组共131例患者,其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42例,胃溃疡54例,胃癌35例.男102例,女29例.年龄为20岁~72岁.病史为1mo~26mo.如系术前诊断为胃癌,则按胃癌根治术进行处理.所有手术均按毕Ⅱ式或毕Ⅰ式胃肠吻合方式,并特意从相应疾病病例中采用同一手术方式作同步对照.各分成一半在术前、术中、术后使用胃肠减压和不使用胃肠减压,对术后出现吻合口瘘的概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在胃十二指肠择期手术的131例患者中,未使用胃肠减压66例,术后出现吻合口瘘(3/66),阳性率为4.55%.其中胃癌患者行毕Ⅰ式和毕Ⅱ式吻合各一例,胃溃疡患者行毕Ⅰ式吻合一例.而使用胃肠减压的病例共65例,出现吻合口瘘2例(2/65),阳性率3.08%,而且均为胃癌患者,采用毕Ⅰ式或毕Ⅱ式吻合各1例,按医学统计结果示:胃十二指肠疾病择期手术是否进行胃肠减压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4.
最近我们对2例患者行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现讨论如下: 例1,患者男,59岁,疑壶腹周围癌入院。十二指肠镜检查见十二指肠乳头周围有一3×1.5cm的溃疡,高出粘膜,活检证实为壶腹腺癌,随行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1~5天胃管引流较多,第6天拔除胃管开始进流质饮食,无不适。第16天  相似文献   

15.
食管 -胃吻合口狭窄常见于食管癌根治术后。 2 0 0 1年 8月至 2 0 0 2年 8月 ,我院采用球囊扩张及支架治疗该病患者15例 ,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男 11例 ,女 4例 ;年龄 4 2~ 73岁 ,平均 5 6岁。其中食管中段癌 2例 ,下段癌 8例 ,贲门癌 5例。吞咽困难时间 1个月到 1年。吞咽困难仅能进流质饮食 8例 ,难以吞咽流质饮食和唾液 7例。 15例中 ,合并微波治疗造成食管、气管瘘 2例。治疗方法 :1球囊扩张术 :术前先行钡剂造影 ,明确病变部位和狭窄程度 ,禁食、水 12小时。咽喉部局麻后安放牙垫 ,在 X线透视下依次插入导丝导管…  相似文献   

16.
1992~1996年,我们对1700例胃肠道、胆道手术患者术后使用一次性引流袋(下简称引流袋)行胃肠减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年龄18~72岁。行胃肠道手术1144例,胆道手术420例,食管手术136例。术后均使用一次性引流袋行胃肠减压。使用方法:将引流袋接于胃引流管的末端,并固定于床边。根据引流量定时开放引流袋下端螺旋帽,排除积气或引流液。有腹胀且无胃液流出者,应检查引流管有无堵塞并及时处理。肠蠕动恢复后按医嘱停止胃肠减压,拔出胃管。结果:引流时间为2~3天者1284例,4~5…  相似文献   

17.
术后胃瘫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56,自引:0,他引:56  
术后胃瘫综合征(PGS)是指在手术后出现的,一种以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为主要征象的功能性疾病,其特征为胃排空迟缓。PGS根据发病时间可分为急性和慢性,其中以急性为常见。急性PGS发生在术后开始进食的1~2d内或饮食由流质向半流质过渡时。患者多表现为餐后上腹疼痛、饱胀、恶心、呕吐、食欲下降和体重减轻。慢性胃瘫的临床表现类似于急性PGS,可发生在术后数周、数月甚至数年。胃镜和X线检查的主要表现为胃液潴留、胃无蠕动或蠕动减弱,吻合口水肿、慢性炎症,造影剂在胃内潴留,但部分造影剂或胃镜仍能通过吻合口,不存在消化道机械性梗阻。  相似文献   

18.
沈志勇  刘骅  周敏  曹晖 《胃肠病学》2009,14(6):359-361
背景:术后胃瘫综合征是一种以胃排空延迟为特征的功能性疾病,多见于胃部手术后,继发于腹部其他脏器术后者少见。目的:探讨腹部非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和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仁济医院普外科1998年5月~2008年4月腹部非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治疗结果。结果:共19例患者纳入研究。腹部非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多发生于手术时间长、手术创伤较大的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术后3~5d进食后出现上腹饱胀、呕吐,再次胃肠减压时引流量〉800ml/d。胃碘水造影和胃镜检查可提供诊断依据。胃肠减压、促胃动力、营养支持和中医(中药和针灸)综合治疗有助于胃动力的恢复。结论:腹部非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生可能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非手术综合治疗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郝全  阮长乐 《山东医药》1992,32(9):21-21
我院1986~1991年5月应用TPN(完全胃肠外营养)和TEN(胃肠内营养)治疗9例胰瘘病人,效果满意。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男7例,女2例;年龄27~66岁。其中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  相似文献   

20.
经皮穿刺胃造瘘术(PEG)是在内镜引导下,经皮穿刺放置胃、空肠造瘘管,以达到胃肠营养和/或减压目的的治疗方法,临床上多用于各种原因引起不能经口进食而存在慢性消耗的病人,但在胃瘫治疗中的应用少见报道。患者男,70岁。因"左肾癌行根治术后2月,呕吐1月"于2009年3月4日入院。恶心、呕吐频繁,不能进食水,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及黄色胆汁样液体,24 h呕吐物总量约2 500 ml。伴明显腹胀,无腹痛,肛门排气少。胃肠减压24 h引流出黄绿色液体约3 000ml。胃肠减压时呕吐基本停止,多次尝试关闭胃肠减压,呕吐症状屡次出现以致胃管长期不能拔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