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方剂药性特征为基础,初步建立基于方剂药性特征的中药配伍模型,并通过具体实例说明此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基于方剂药性特征的中药配伍方法,对中药组分配伍、濒危灭绝药材替代方案的设计具有借鉴价值,有助于推进药性理论与配伍理论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配伍是中药应用的主要形式,而“制性存用”是药物配伍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即在遣方用药时,有些药物虽药性不利于病(如寒凉之药性不利于寒证,温热之药性不利于热证),但其作用可取,临证通过配伍相反药性的药物以制其性,独取其用。纵观古今名方,用此法者良多,今择数...  相似文献   

3.
寒热配伍的适用证以火郁证、湿热证和积滞证为主;根据寒热药性可采取去性存用、去用存性两种形式;寒热配伍环境可调控单味中药的具体效用发挥方向;寒热药物量比包括全方寒热药量配比、方内寒热药对(组)配比、同药异方异量三方面。临证时应根据病性,针对寒药和热药的药性和功用,合理配伍寒药和热药及调整其剂量配比,以调控药用方向,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论去性取用配伍方法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去性取用"是方剂的一种配伍方法,即通过寒药与热药的配伍,相反相成、相制相用、取长补短,使药性发生变化的一种组方谴药之法,其理论虽然源于<内经>,但实施于方剂的是<伤寒杂病论>,后世广泛运用.掌握这种配伍方法,有利于提高遣方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5.
方剂药性特征的表述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单味药的药性为基础,以24个变量为基本指标,给出药性指标的量化方法,提出方剂药性特征的概念,并给出方剂药性特征的数学表达方法.以方剂药性特征为基础探讨消渴方的药性特征和寒凉类、温热类方剂的药性特征.结果 表明,方剂药性特征能够反映方剂药性的基本性质,为进一步探讨方剂的配伍规律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数据挖掘技术及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简述了数据挖掘技术的概念、作用、常用分析方法,并探讨了这项技术在研究中医药药性理论的内涵、中医证候规范化、中医动物模型、中医方剂配伍、中药谱效关系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君臣佐使”是方剂学理论的核心部分,对于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就“君臣佐使”理论的起源及其内涵的发展变化进行了全面总结与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8.
中药药对配伍的现代研究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药对配伍是中医方剂遣方用药的关键。本文从药对沿革、药对配伍原则、现代研究现状等几个方面探讨了药对在方剂配伍中的应用。通过药对配伍这种形式,可以加深对方剂组方理论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临床的选方用药和疗效的提高;对方剂配伍理论内涵的揭示及中医药理论的挖掘,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类方”之内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方”是方剂学中的一个重要术语.从词源和古今有关类方的叙述中探讨类方一词的含义及内涵.类方是对一定范围内的方剂进行分类以获得方剂之间异同性认识的产物,传统类方的相似性和源流性赋予其空间和时间的双重属性.基于方剂学科的学术特点,提出类方是在药物组成和主治病证上具有某种相似性的一类方剂的观点,认为组成(配伍)和主治(方证...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阐述了配伍在遣药组方及方中药性发挥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如配伍得当,可选择发挥方中之药的某一药性,可使方剂直达病位,亦可解毒增效,体现了方药离合之妙。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中西药物联合应用不当带来的不堪设想的恶果,方法:从药物动力变化上综合分析方法,结果:中西药物合用不当可诱发甘些药源性疾病,降低疗效、增加毒、副作用,结论:开展中西药物合应不当分析有助于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通过梳理先秦至清代本草文献中所记载的升麻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药物性能及功能主治的相关描述记载,系统厘清升麻升降浮沉药性产生的历史沿革及演变历程,确认不同时期不同医家对升麻升降浮沉药性的认识,比较分析其认识差异的内涵和形成根源,为深化升麻升降浮沉药性的理解,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奠定文献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中药治疗急性湿疹的配伍应用,为五倍子、黄柏、黄芩外治法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将药物分为黄柏组、黄芩组、五倍子组、黄柏五倍子组、黄芩五倍子组、阳性药组,分别与对照组进行比较,采用二甲苯诱发的小鼠耳廓肿胀的急性炎症实验、2、4-二硝基氯苯(DNCB)诱发的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实验和体外抑菌试验,考察中药配伍后对药...  相似文献   

14.
研究通过梳理古代医学典籍中含升麻经典名方的应用情况,以考证升麻升降浮沉药性及其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功效及主治病证在古代医学典籍及方书中的应用历史渊源。确认不同时期医家对升麻升降浮沉药性的认识,比较分析其认识差异的内涵和形成根源,为深化升麻升降浮沉药性的理解,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奠定文献基础。  相似文献   

15.
试论开展方证相关内涵研究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方证相关的历史沿革、研究进展的基础上,认为方证相关科学问题是中医学基础研究的重要内容,探索复方中有效组分配伍与证候病理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与规律,将有助于发展方证相关的理论。结合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技术与方法,提出开展"基于中医证候宏观表象结合微观病理变化的多靶效应环节,中药复方组分配伍作用机理的方证对应研究模式"研究,以开拓对传统中医方证相关理论科学内涵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目的厘清古今药膳名称的内涵与外延,以利药膳学术及产业的规范化发展。方法从知识考古学角度,采用文献整理、逻辑分析、共时对比等文献学研究方法,检索18本教材、4本专著、32本辞书、6本科技术语书籍及3个行业法规等5类现代文献中有关药膳定义,比较分析其内涵与外延;检索以《二十五史》为主的古代文献中有关药膳记载,考察其专业性;检索4本现存最早唐代食疗专篇专著,考察其含药食方的应用范围。结果现代药膳定义内涵外延模糊且相互矛盾,最初的药膳产业源自非医人士商业运作,古代药膳提法出自史籍,医书中无此说,早期含药食方均为治病方剂。结论古代药膳系"药"与"膳"并称,现代药膳应属广义食疗范围,不宜商业运作。  相似文献   

17.
针灸药浴治疗黄褐斑20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药浴治疗黄褐斑的效果。[方法]根据辨证分型用针灸药浴治疗,30次后统计疗效。结果20例中基本治愈5例,显效7例,好转6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0%。[结论]针灸、中药药浴治疗黄褐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中药升降浮沉研究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升降浮沉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临床用药的重要原则。其现代定义是药物作用于机体后产生的上、下、外、内4种趋向,但其研究现状并不乐观,主要表现为:明确升降浮沉归属的药物数量有限,大多数混乱不统一;理论研究无突破;实验研究严重缺乏等。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中药升降浮沉缺少合理的研究假说。针对中药升降浮沉现代内涵的争议,整理分析已有升降浮沉归属的药物,评析实验研究现状,以期从中发现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9.
论中药化学发展近况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随着现代中医药的发展,中药化学作为中医药科研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也随之发生了一定变化。中药化学研究涉及3个方面,即以阐明中药自然化学属性和引擎创新药物为目的的中药自然化学,以提升药物创新水平和中药质量控制水平、阐明炮制原理为目的的中药制备化学,以及以阐明药物类药有效物质基础、药物类药动态属性与协同作用特性以及药物动态效应属性及其协同作用特性为目的的中药药物化学。基于前期坚实的研究基础,中药化学的发展应以有效物质基础为核心,融合多学科,着力于开展系统网络药学研究,以全面阐明中药科学内涵,提升中药质量,实现中药质量安全、有效、可控,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