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综合评估(CGA)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住院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老年CHF患者290例,随机分为CGA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45例,干预组入院时行CGA评估,并据评估结果制定综合治疗方案,组织多学科诊疗,对症治疗等措施,对照组予对症治疗。随访CGA干预对老年CHF患者死亡率、再入院率及急诊率等方面的影响。结果 CGA干预组患者死亡率、再入院率及急诊就诊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值分别为9.569,4.378,9.410,P均0.05)。结论 CGA干预可降低患者死亡率、再入院率及急诊就诊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地分析慢性心力衰竭(CHF)住院患者贫血发生率及对死亡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商洛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CHF患者481例,根据纽约心脏协会(NYHA)分级标准分为Ⅰ组、Ⅱ组、Ⅲ组、Ⅳ组。根据血红蛋白(Hb)浓度分为Hb80,80~99,100~119,120~139,140~159,160g/L六个亚组,比较不同组实验室指标及预后情况。结果 (1)随着心力衰竭程度的加重,左室射血分数(LVEF)、Hb、红细胞压积(HCT)水平明显降低;血肌酐(SCr)水平和贫血发生率逐渐增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贫血组患者在年龄、严重心力衰竭(Ⅲ级和Ⅳ级)患者的比率、LVEF、死亡率方面与非贫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Hb 120~139g/L组的SCr水平明显低于其他组(P0.01)。Hb 140~159 g/L组死亡率最低(2.4%,P0.0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心功能分级、年龄、SCr、LVEF是住院死亡率增高的危险因素,而Hb则是住院死亡率降低的保护因素。结论合并贫血的CHF患者病情重,死亡率高。临床医师在积极抗心力衰竭治疗的同时应重视贫血的纠正,以更好地改善CHF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该研究调查心力衰竭患者中贫血的流行性和贫血对预后影响。 方法和结果 分析了1993年 4月~2001年3月期间在加拿大Alberta地区从138所急症医院出院的一群初发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资料,运用逻辑回归法、Kaplan-Mier生存分析和 Cox危险比例模型。在 12 065例 CHF患者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红蛋白(Hb)水平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在1998年1月1日~2002年12月31日期间住院治疗且资料完整的192例慢性心衰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时程为两年。对不同组患者的Hb浓度、血清肌酐浓度、贫血发生率及随访期间的心血管事件等进行比较。结果Hb浓度随着NYHA分级的升高而降低〔Hb浓度在NYHAⅡ级为(13954±2155)g/L,NYHAⅢ级(13055±2212)g/L,NYHAⅣ级(12996±1905)g/L,P<005〕;贫血发生率随着NYHA分级的升高而升高(NYHAⅡ级1667%,NYHAⅢ级2159%,NYHAⅣ级2647%,P<005);与非贫血组比较,贫血组患者的病死率、心衰加重、住院次数、住院天数明显增加(P<005)。结论随心功能下降血红蛋白水平降低,贫血发生率增加;血红蛋白水平越低,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5.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贫血情况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慢性心力衰竭(CHF)患病率为0.9%,而65岁以上老年人患病率高达10%[1].贫血在CHF中极为常见,研究表明CHF患者50%以上伴有贫血[2],是影响心衰预后的重要因素,可使心衰的病死率明显增加.本文回顾性分析181例CHF患者贫血的患病情况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前,关于血红蛋白(Hb)和慢性心力衰竭(CHF) 患者康复预后间的关系研究较少.2005年5月~2007年5月,我们观察了184例CHF患者的Hb水平,并探讨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慢性心衰(CHF)患者伴发贫血既相对常见且预后亦差。然而关于CHF患者伴发贫血的诸相关临床特点及其远期预后良恶皆未清楚,本文就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43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合并妊娠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评价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孕妇Hb水平与胎儿胎龄的关系。方法:临床资料分析结。结果:43例18-45岁慢性再障妇女合并妊娠97例,平均受孕2.26次,Hb≤40g/L的孕妇所孕胎儿50个全部胎死宫内,胎龄均〈28周;Hb40-50g/L者所孕胎儿22个均系早产儿;Hb〉50G/lFTJ RN EBF R 25WH ECK QT FQU O K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贫血的发生率及其对住院期间死亡的影响。方法:收集2003-01-2008-06在我院住院的CHF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血红蛋白(Hb)水平分为Hb正常组、轻度贫血组以及中重度贫血组3组。结果:贫血在CHF患者的发生率为32·5%;住院期间死亡患者的Hb、RBC均明显低于好转的患者(P0·01),贫血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死亡率明显高于无贫血的患者(P0·01),以二分类Logistic回归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得出:贫血的偏回归系数为1·296(P=0·039),优势比(OR)为3·655(95%CI:1·069~12·499);对于心功能NYHAⅢ~Ⅳ级的CHF患者,Hb的偏回归系数为-0·073(P=0·041),OR为0·93(95%CI:0·864~0·995)。结论:CHF患者贫血的发生率较高,贫血是CHF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b降低增加心功能Ⅲ~Ⅳ级的CHF患者住院期间的死亡。  相似文献   

10.
黄成国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15):1510-1511
目的探讨贫血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病情及预后的影响。方法老年CHF患者118例,按血红蛋白水平将其分为轻度贫血组、中度贫血组和重度贫血组,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在常规控制心力衰竭治疗情况下,分析贫血对其心功能分级和肾功能的影响。结果随着贫血程度增加,心脏射血分数下降(P〈0.05);CHF时肾功能障碍发生率为35.6%;随着心脏射血分数的下降,肾功能障碍亦逐渐增加且程度加重(P〈0.05)。反映肾功能的各项指标随贫血严重程度的加剧,恶化更加明显(均P〈0.05)。结论老年CHF合并贫血的患者心功能和肾功能障碍恶化明显,且贫血的程度越重,其病情也越严重,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分析心电图特点与心功能受损程度和心脏大小及预后。探讨心电图在病情评估和预后评价中的价值。方法记录733例慢性收缩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超声心动图,随访心电图变化。结果①所有患者中。只有一例,心电图完全正常;异常,心电图以ST—T变化和房颤(扑)发生率最高(65.7%和30.1%)。其次为室早和室内传导阻滞(28.6%和19.5%),再次是窦速和房室传导阻滞(18.2%和15.6%),室速(室颤)发生率6.1%;其中,房颤、室早、室速(室颤)、房室传导阻滞和室内传导阻滞、窦速、QT间期延长以及低电压和左室肥厚与,心功能障碍显著相关。且出现室早、室速(室颤)、房室传导阻滞和室内传导阻滞、左室肥厚时,左室舒张/收缩末期直径显著增加。②不同病因的,心电图特点略有不同,高血压性患者房颤(房扑)、房早和左室肥厚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缺血性和原发性心肌病(P〈0.05),而室早、室速(室颤)、室内传导阻滞的发生率以原发性心肌病最高(p〈0.001)。③预后分析显示,95例死亡患者其心电图全部异常,其中房颤(房扑)、房速、室速(室颤)、窦速、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的死亡危险显著增加。危险比分别为1.67、3.87、2.39、2.12、4.9。结论绝大多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电图异常。ST—T变化、房颤(房扑)、室早、室内传导阻滞发生率最高,不同病因的异常,心电图特点略有不同,房颤(房扑)、室速(室颤)、窦速与心功能受损重、心脏增大及死亡危险均显著相关;心电图可用于指导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情评估和预后评价。  相似文献   

12.
我们对中、重度慢性心力衰竭(心衰)合并轻度贫血的老年患者,采用促红细胞生成素(促红素)联合铁剂治疗纠正其贫血,以评价促红素在慢性心衰患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从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该院收治118例老年CHF患者作为观察组,依照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标准进行分级:其中Ⅱ级32例,Ⅲ级49例,Ⅳ级37例。另选同时期于该院进行体检的5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各组血清NT-proBNP及Hcy水平,观察组CHF症状控制前后NT-proBNP及Hcy水平,以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血清NT-proBNP及Hcy水平相关性。结果Ⅱ、Ⅲ、Ⅳ级组的NT-proBNP及Hcy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Ⅲ、Ⅳ级组均显著高于Ⅱ级组;Ⅳ级组显著高于Ⅲ级组(均P<0.05)。观察组控制后的NT-proBNP及Hcy水平均显著低于控制前,LVEF水平显著高于控制前(均P<0.05)。根据Spearman法实施相关性分析,血清NT-proBNP及Hcy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r=-0.872,-0.936,0.964,均P<0.05),而NTproBNP与Hcy水平呈正相关。结论血清NT-proBNp及Hcy水平与老年CHF患者心功能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肾功能及相关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139例心衰患者,男70例,女69例,年龄66±15岁,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其中1级40例,2级37例,3级34例,4级28例。入院后次日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浆肌酐(Cr)、尿素氮(BUN)、尿酸(UA);根据简化的MDRD公式计算估计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心脏彩超Teich法测定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心功能>2级各组与1级患者比较有患者年龄显著增高。随着心功能分级增高,LVEF逐渐降低;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增高,患者BUN、Cr及UA水平逐渐增高;心功能4级与其他各组比较eGFR水平显著降低。139例HF患者中心肾综合征(CRS)患者为96例(69%),其中轻度、中重度肾功能不全分别为49例,47例。在肾功能正常及轻度肾功能不全组,心功能1级患者比例高;在合并中重度肾功能不全组,心功能4级患者比例较高。中重度肾功能不全组2年内累计心血管死亡率高于肾功能正常、轻度肾功能不全组。结论:HF患者随着心功能分级增高,年龄越大,肾功能越差;伴有中重度肾功能不全的CRS患者中心功能≥3级患者比例显著增高,且患者预后越差。结果提示对于NYHA分级≥3级的心衰患者,不仅需要积极强化药物治疗改善心功能,更要注意保护患者的肾功能。  相似文献   

15.
EPO辅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贫血5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52例慢性心力衰竭(CHF)合并贫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两组均予常规抗心衰药物,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及铁剂治疗,至血红蛋白(Hb)浓度≥120g/L。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血浆脑钠肽(BNP)及Hb变化。结果治疗组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min步行距离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浆BNP水平均下降,治疗组更显著(P<0.01)。认为EPO可明显提高CHF合并贫血患者的Hb浓度,改善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研究发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常常伴有贫血,而且贫血会加重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使生存率下降。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心力衰竭中的贫血,能够使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和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低剂量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加铁剂治疗重症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贫血的临床安全性以及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慢性心力衰竭纽约心功能分级Ⅲ级以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4且血红蛋白<100 g/L的患者共128例,随机分为贫血治疗组(n=66)和对照组(n=62)。随访12个月,记录2组无事件生存时间、主要终点事件(心衰恶化住院、心衰死亡)、次要终点事件(非心衰死亡、猝死、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卒中、动脉栓塞、药物不良反应导致停药)。比较两组存活患者治疗前后的LVEF、左心室室壁应力(MWS)、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B型利钠肽(BNP)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无事件生存时间延长,但心衰死亡和心衰恶化住院率无显著性差异;非心衰心血管事件治疗组未增加。治疗组MWS和LVMI在治疗后显著降低,与对照组差异显著,而LVEF、BNP、TNF-α以及hsCRP水平两组无差异。结论:低剂量rhEPO加用铁剂治疗可安全用于重症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贫血患者,能延长生存时间和改善左心室功能,但不降低心衰病死率和心衰恶化入院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血糖控制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糖尿病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28例慢性心力衰竭伴糖尿病的患者,根据随访过程中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分为血糖控制达标组(HbA1c <7.0%)与血糖控制不佳组(HbA1c ≥7.0%),比较随访期间两组联合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无联合主要心血管事件生存率的的差异。结果: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 N-末端 B 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无统计学差异;与血糖控制不佳组相比,血糖控制达标组的联合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低(P =0.039),无联合主要心血管事件生存率较高(P <0.05)。结论:控制血糖使 HbA1c<7.0%有利于改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尽管给予最佳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仍然常伴有运动耐量下降和虚弱无力。长期以来,已认识到这是由于心输出量下降和肺充血所致。CHF患者最初心功能不全发生后的短期和长期其他重要病理生理紊乱包括:神经体液激活、细胞因子释放、骨骼肌和周围血管的营养变化,以及反射控制系统紊乱。各患者间运动限制性症状的严重性并不一样,症状与静息检测的左室收缩功能和中央血流动力学紊乱标志关系甚微,虽然有许多理由解释,但近年大多数研究均提示心力衰竭(HF)对收缩功能影响造成的周围组织变化是运动限制的主要原因。骨骼肌、周围小动脉、内皮…  相似文献   

20.
<正>有研究认为[1],血尿酸增高是预测中重度心力衰竭预后及生存率的指标。而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作为评价心功能损害程度的良好无创性指标,用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已经在临床广泛开展[2]。本文通过对200例不同病因引起心功能Ⅱ~Ⅳ级患者慢性心力衰竭(CHF)与血尿酸、BNP水平的测定,进一步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