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因及诊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我院收治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2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痊愈10例(41.67%),好转12例(50.00%),无效2例(8.33%),总有效率达91.67%(22/24)。结论脑部MRI、MRV是目前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最佳手段,对不确定的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应行DSA检查,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磁共振(MR)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脑静脉窦血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评价栓塞静脉窦的扩散信号表现预测治疗后对应的栓塞静脉窦再通的可能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以及MRDWI检查,采用磁共振扫描仪对所有患者进行MRI检查,包括常规平扫、MR静脉成像、DWI、增强扫描。分析首次常规MRI检查结合MR静脉成像结果;首次MRI检查各期脑静脉窦血栓表现;≥2次常规MRI、MR静脉成像、DWI随访复查结果,观察静脉窦再通情况。结果64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中,上矢状窦血栓形成48例(75.0%),左侧横窦血栓形成30例(46.9%),右侧横窦血栓形成32例(50.0%),左侧乙状窦血栓形成28例(43.8%),右侧乙状窦血栓形成24例(37.5%),直窦血栓形成10例(15.6%)。在累及静脉支数方面,单支10例(15.6%),2支16例(25.0%),3支26例(40.6%),4支8例(12.5%),5支4例(6.3%)。MR静脉成像显示梗阻处引流静脉异常扩张、静脉侧支形成,血栓累及的静脉窦缺失正常血流信号。172支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中,106支静脉窦在T1WI上呈高信号,82支静脉窦在T2WI上呈高信号,80支静脉窦在T2FLAIR上呈高信号,56支静脉窦在DWI上呈高信号,分别占61.6%、47.7%、46.5%、32.6%。静脉窦在DWI上呈高信号时,常规T1WI、T2FLAIR病变静脉窦呈等信号或高信号。56例患者接受≥2次常规MRI、MR静脉成像、DWI随访复查,首次DWI检查呈高信号脑静脉窦血栓患者随访复查栓塞静脉窦完全再通率28.0%显著低于呈低信号或等信号脑静脉窦血栓患者的7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静脉窦血栓患者已行常规MRI检查时,DWI检查不具有辅助的诊断价值。DWI检查脑静脉窦血栓呈高信号患者,提示栓塞的静脉窦再通机会减低,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总结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MRI及MRV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临床和影像学证实的12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其MRI及MRV特点。结果12例患者中,急性期2例,呈T1WI等信号,T2WI低信号,亚急性期10例。MRI检查发现继发性脑损伤7例,MRV表现为静脉窦显影中断。结论MRI结合MRV对脑静脉窦血栓形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进行探讨。方法46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9例(63.0%)患者为急性起病,12例(26.1%)患者为亚急性起病,5例(10.9%)患者为慢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24例(52.2%)为意识与认知功能障碍,9例(19.6%)患者表现为大脑皮质刺激症状,7例(15.2%)患者表现为眼部症状,4例(8.7%)患者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经头颅CT平扫示条带征17例,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平扫示实三角征18例,增强示空三角征8例, MR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均见血栓部位血流消失。经治疗,41例患者均康复出院,5例患者有明显好转。结论脑静脉窦血栓以头痛等颅高压症状以及意识与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检查中CT的诊断率较低, MRI+磁共振静脉成像(MRV)及DSA的确诊率高,能对闭塞的静脉窦及其血栓形成进行显示。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方法,减少误诊率及改善预后。方法对2004年至2008年住院的12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影像学特征,治疗经过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中,10例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的头痛。确诊前有6例发生误诊,误诊率高达50%。10例患者行头颅磁共振成像及磁共振静脉血管显影检查,明确诊断为静脉窦血栓形成者8例,阳性率80%。5例行数字减影血管显影检查的患者,均证实有静脉窦血栓形成。所有患者均行降颅压及抗凝治疗,8例好转,2例无明显改变,2例死亡。结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误诊率高,确诊有赖于影像学检查,抗凝治疗仍为常规,安全且有效的方法。近年来血管内介入治疗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合并脑出血患者临床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5月至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16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合并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病史资料进行分析和探讨,结合患者的不同病情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结果 14例患者在脑脊髓液检查中表明腰穿压力逐渐提升,很多患者蛋白质水平正常,并且在MRI和CT检查中能够发现明显病变,患者经过系统的治疗之后产生显著的效果,其中治疗有效率为90%(18/20);患者治疗前后差异较为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窦血栓形成合并脑出血临床治疗工程中主要是通过有效方式来降低患者颅压,少数患者需要接受外科治疗,并且及早接受诊断,有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从而更好地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MRV诊断静脉窦栓塞23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沈家红  汪国石 《河北医药》2003,25(4):287-287
目的 通过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技术,提高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方法 对23例MRV诊断脑静脉窦血栓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中,静脉窦血栓形成13例,直窦、下矢状窦血栓2例,海绵窦血栓形成3例,横窦、乙状窦血栓形成2例,全静脉窦血栓形成3例,确诊率达100%。结论 MRV是一种安全、无创脑静脉血栓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分析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误诊原因,同时分析相应的治疗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误诊患者20例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患者进行强化预防治疗,该组患者为研究组。选取同期的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该组患者不实施针对治疗预防。结果:研究组9例患者出现意识障碍以及癫痫,误诊率45.00%;5例患者因为呕吐以及头痛并发局灶性的神经功能缺失误诊为脑梗死,误诊率25.00%,1例患者被误诊为脑出血,误诊率15.00%;2例患者因为存在胸闷、呕吐等情况被误诊为冠心病,误诊率为10.00%。18例患者明显好转,2例患者死亡。对照组误诊率75.00%。结论:需要临床医生提高对脑静脉窦血栓的认识,同时还要对那部分疑诊患者进行及时的头颅CT检查以及CT静脉造影等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探讨脑静脉窦内血栓形成的CT、MRI影像学表现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进一步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3月河南省西华县人民医院确诊的21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的CT、MRI资料,对其进行总结和比较。结果CT检查19例影像上可见脑肿胀合并出血者9例,脑缺血性低密度者5例,平扫可见静脉窦内高密度者12例,13例增强病例检查后静脉窦内可见明显低密度灶者11例,2例未见明显栓子显示。MR检查19例(5例未进行增强),图像上T1加权像和12加权像上脑质内出现异常信号者17例,1例在平扫和增强中未见异常。结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影像表现与动脉性血栓形成的影像学表现有明显的不同。CT、MR对于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诊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磁共振诊断脑静脉窦血栓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本院脑静脉窦血栓共计70例,依照不同诊断方法进行分组。35例进入对照组,实施CT检查;35例进入研究组,实施磁共振诊断(MRI)。对比两组诊断结果。结果对照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为80%(28/35),研究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为91.43%(32/35)。两组相比较,研究组的诊断准确率更高,91.43%>80%,有显著差异(P<0.05),且具统计学意义。结论磁共振诊断脑静脉窦血栓临床价值较大,诊断准确率高,建议推广。  相似文献   

11.
殷淑宏 《临床医药实践》2009,18(12):962-962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方法:对6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共6例,均有基础疾病或高凝因素,易误诊为其他脑血管病。结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多样化,要结合病史、症状与体征、辅助检查进行诊治。  相似文献   

12.
磁共振成像诊断颅内静脉窦血栓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胜林  仇恒志  万立野 《河北医药》2008,30(8):1169-1170
目的 探讨常规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 7例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男1例,女6例;年龄23~35岁.使用东芝公司1.5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仪,常规行SE T1W1、TSE T2WI及液体衰减翻转恢复(FLAIR)序列检查,相位对比(PC)法2D及3D静脉血管成像(MRV).结果 MRI可清晰显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直接征象(静脉窦流空效应消失,静脉窦内出现高信号血栓影像,MRV静脉窭不能显影)和间接征象(脑水肿、脑梗死、脑出血等信号),MRV可直观显示静脉窦部分或全部闭塞.结论 MRI常规成像方法结合MRV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确诊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例误诊(27.27%)。22~44岁、45~59岁及60岁以上病死率分别为7.14%、66.67%及80.00%,而显示年龄越大病死率越高,且误诊组病死率显著高于非误诊组(66.60%vs 18.75%,χ2=4.441,P=0.035<0.05)。头痛为首发及主要症状,非炎症病因为主,孕产妇多见。早期脑CT及脑MRI平扫可发现位于皮层脑叶的多发性病灶及静脉阻塞性脑肿胀。结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易误诊,且年龄较大病死率可能越高。抗凝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以问题为基础的护理模式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60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日期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以问题为基础的护理模式,比较2组患者救治效果及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结果 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及平均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死亡率高于试验组(10.00% vs.0.00%),总有效率低于试验组(83.33% vs.9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3.33%vs.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总体满意度低于试验组(77.78%vs.9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护理模式能促进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康复,有利于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肝素钠与低分子肝素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6月—2014年6月经过DSA、MRV检查确诊静脉窦血栓并经过肝素钠、低分子肝素治疗30例,肝素钠组15例,低分子肝素组15例,对比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6月治疗效果、并发症。结果抗凝7d实验组、对照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实验组临床症状缓解15/15,有效率100%,对照组临床症状缓解率11/15,有效率73.3%,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6月随访实验组12例静脉窦血栓减少或消失,3例形成良好侧枝代偿,临床症状均有好转,对照组10例静脉窦血栓减少或消失,5例形成侧枝代偿,13例患者临床症状好转,2例无明显改善,实验组疗效优于低分子肝素组(P〈0.05)。结论肝素钠与低分子肝素治疗CSVT安全性接近,肝素钠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CVST)核磁诊断价值及介入治疗进展。方法:选择本院2002年6月~2011年3月收治的脑静脉窦血栓患者30例的临床及影像资料,30例患者全部行MRI检查,19例并行MRV检查,24例患者行CT检查,16例患者行脑静脉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本组30例患者初次影像诊断确诊23例,其中MRI和(或)MRV确诊22例,CT确诊5例,DSA确诊16例,MRI诊断准确率高于CT。30例患者中,急性期8例,血栓T1WI呈等信号,T2WI静脉窦内呈极低信号;亚急性期18例,血栓在T1WI、T2WI上均表现为高信号;慢性期4例,血栓信号减低,MRV显示有血栓的静脉窦内血流信号消失,或显影不良。结论:MRI和MRV对静脉窦血栓的诊断准确率较高,是CVST形成最敏感的检查方法,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因、临床特点以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23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产褥期5例,口服避孕药3例,出汗、脱水4例,中耳炎2例、鼻窦炎2例,贫血3例,自身免疫性疾病2例,原因不明2例。CT及颅脑静脉磁共振成像(MRV)检查23例,脑血管造影术(DSA)检查10例;好转22例,死亡1例。结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多可明确病因,临床表现无特异性;MRV是一种安全无创有效的检查方法;抗凝是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首选、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脑静脉窦血栓的CT与MRI表现,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对该病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的颅脑CT、MRI表现。急性期(发病<1周)11例,亚急性期(发病12周)6例,慢性期(发病>2周)4例。4例位于上矢状窦,6例位于上矢状窦并直窦、大脑大静脉及大脑内静脉,3例位于上矢状窦并横窦乙状窦,4例位于横窦并乙状窦血栓,2例位于下矢状窦,1例位于海绵窦,1例位于大脑上静脉并吻合静脉。结果 CT平扫18例,9例出现上矢状窦或窦汇高密度三角征,4例伴随横窦、乙状窦半月形高密度征,12例出现非动脉供血区出血性脑梗死,2例出现脑叶外周血肿;增强CT静脉造影(CTV)18例,全部显示血栓的直接征象,即静脉窦内充盈缺损。MRI检查15例,9例于T2WI和FLAIR序列上出现静脉窦流空信号消失被混杂信号影所代替,7例出现非动脉供血区出血性脑梗死,2例出现脑叶外周血肿并血管源性水肿;15例MRV显示静脉窦血栓12例,表现为受累的静脉窦或静脉不显影、狭窄或充盈缺损区。结论 CT与MRI检查是诊断静脉窦血栓形成有效方法,CT静脉造影(CTV)、MR静脉造影(MRV),多能显示血栓的直接征象,使该病诊断正确率显著提高,但是MRV对静脉窦血栓诊断存在较多的假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加深对脑静脉窦血栓(CVST)的认识,提高诊疗水平,减少致残率及死亡率.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自2006年收治的13例延迟诊断的脑静脉窦血栓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因及误诊原因,并结合文献进行总结.结果 13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采用抗凝等内科治疗,1例死亡,12例均治愈.结论 CVST病因及临床表现复杂,容易误诊,MRI、MRV是目前CVST确诊的主要手段,加强对疾病本身特点的认识是减少误诊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临床医药实践》2017,(10):752-755
目的:探讨围产期颅内重症静脉窦血栓形成血管内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9例围产期颅内重症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行机械取栓术,其中3例联合微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观察治疗的有效性。结果:机械取栓后,8例未出现任何并发症,1例发生颅内出血。出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由术前平均8.1分恢复到2.0分,临床症状改善率达100%。结论:对围产期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及时进行机械取栓治疗,可挽救患者生命,提高其生存质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