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减少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药学干预临床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8月治疗的120例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致病因素、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所有患者均采用监测-培训-计划模式进行干预,应用微生态制剂。结果抗生素使用不合理是导致儿童AAD出现的主要原因,药学干预后,抗生素的使用趋向合理,AAD的发生率由干预前的34.17%下降至干预后的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学干预能够降低发生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几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药学干预在减少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300例儿童呼吸道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影响因素及药学干预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严重程度与儿童年龄、病情、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有关,特别是抗生素使用不合理。药学干预前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率是43.33%,干预后为8.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学干预能明显提高抗生素用药合理性,有效降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将药学干预应用在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干预中的效果。方法在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住院使用抗生素治疗的患儿中选取54例参与本组研究,按照计算机表法将其均分两组,各27例。对参照组行基础用药指导,对实验组行药学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使用抗生素治疗患儿的抗生素使用时间、相关性腹泻发生率以及临床疗效。结果与实验组相比较,参照组临床疗效较低、抗生素使用时间较短、相关性腹泻发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使用抗生素治疗患儿予以药学干预,提高临床疗效,将抗生素使用时间予以缩短,控制相关性腹泻发生。  相似文献   

4.
李晓侠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5):175+177
目的 探讨药学干预与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临床关联性,更深层次地分析药物应用对儿童腹泻的影响.方法 围绕抗生素应用与腹泻的关系,对本院2011年l~9月收治的30例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结果 使用抗生素时间超过5d的患儿发生腹泻的概率明显升高;抗生素联合应用越多,腹泻的发生率也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预防和控制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关键是合理应用和控制抗生素的使用,临床对其应用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药学干预对减少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实施药学干预,对比干预前后儿童临床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率。结果实施药学干预前后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率有着显著变化,从之前的40%降低到后来的8.5%,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6.283)。结论药学干预能够显著降低临床中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率,具有积极的改善效果,可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采用药学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院2016年8月~2017年8月确诊的70例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者,全部患儿均开展药物干预,并对比分析干预前与干预后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率情况。结果:干预后光谱青霉素类使用率、抗生素使用率、抗生素联合使用率以及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率分别为20%、60%、17.14%、8.57%,均低于干预前的35.71%、91.43%、42.86%38.57%(P0.05);干预后细菌培养标本送检率44.29%,明显高于干预前的21.43%(P0.05)。结论;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采用药学干预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使患儿的发病率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影响因素展开研究,并探讨药学干预对这一病症的临床控制效果,从而对合理使用儿童抗生素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方法对本院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儿童病例进行汇总研究,并针对其中60例展开药学干预的病案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药学干预前后的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在经过药学干预后,该病症发生率由38.33%下降为11.67%,效果显著。结论科学的药学干预和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对减少患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生率和改善病情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药学干预对减少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76例接受抗菌药物治疗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签法分组,各3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用药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药学干预。比较两组抗菌药物用药时间、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抗菌药物用药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率5.26%(2/38)较对照组21.05%(8/38)低(P0.05)。结论:药学干预可显著缩短儿童抗菌药物用药时间,降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分析药物干预对减少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09年2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456例儿童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确诊为AAD的213例患者采用药学干预措施。结果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是导致儿童AAD出现的主要原因,在药学干预之后,抗生素得到合理使用,AAD发生率降低。结论药学干预可以降低儿童AAD发生概率,提高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药学干预在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将4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采用分级管理-培训指导-定期评价模式进行抗生素药学干预,2周后对两组中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及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的发生例数进行统计,计算AAD的发生率,并分析AAD的发生率与使用二联以上抗生素的相关性。结果 2周后,观察组AAD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两组患儿的二联以上抗生素的使用与AAD的发生率具有正相关。结论药学干预能够有效降低呼吸道感染患儿AAD的发生率,且AAD的发生率与二联以上抗生素的使用相关。  相似文献   

11.
沈凤 《北方药学》2020,(1):169-170
目的:分析药学干预对减少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效果。方法:纳入南华县人民医院儿科病房住院治疗的患儿1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0例。对照组根据临床经验常规给予抗生素治疗,研究组在临床药师药学干预下给予抗生素治疗。结果:研究组抗生素联用率36.25%,平均抗生素使用时间(6.3±0.7)d,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腹泻发生率28.75%,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腹泻患儿平均每日腹泻次数对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开展药师药学干预有助于减少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率,可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剂预防肺炎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效果,探讨疗效和作用。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法,以116例因肺炎于河南省中牟县人民医院以及河南省中牟县妇幼保健院住院治疗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常规组与对照组。常规组给与常规抗生素治疗;研究组治疗方法为常规组治疗基础上联用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剂进行治疗。每组患儿各58例,两处研究中心各29例,对两组患儿的预防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患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生率低于常规组,治疗效果好于常规组,差异明显,对比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剂预防肺炎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有显著效果,降低了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的几率,治疗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药学干预对住院患者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影响。方法 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该院实施药学干预的770例住院患者,设为观察组;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实施药学干预前的730例住院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及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抗菌药物应用率84.4%,低于对照组的100%;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率10.4%,低于对照组的18.4%;细菌培养率62.5%,高于对照组的43.8%;发生抗生素相关性腹泻1.9%,低于对照组的5.2%;抗菌药物联用率74.0%,低于对照组的9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药学干预能够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减少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布拉氏酵母菌散剂预防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2年3月在进行治疗的60例肺炎患儿,按照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0例患儿从治疗开始,仅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治疗组30例患儿从治疗开始,除了使用抗生素以外,同时还口服布拉氏酵母菌散剂。当两组患者出现腹泻以后,均对其增加蒙脱石散剂以及补液的治疗,临床观察对比两组患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情况。结果对照组中有7例患儿发生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而治疗组中出现2例患儿发生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两组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拉氏酵母菌散剂预防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布拉氏酵母菌对抗生素相关腹泻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在我院住院并使用抗生素的患儿100例,并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每组50例,一组为对照组,常规使用抗生素治疗,另一组为观察组,使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加用布拉氏酵母菌,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儿发生腹泻的几率。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儿的发生腹泻的几率(22%)明显低于对照组(38%),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布拉氏酵母菌可以有效降低患儿与抗生素使用相关的腹泻发生的几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药物治疗的干预要点。方法临床药师分别对两例不同类型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者进行药学干预,分析临床在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药物治疗过程中不当之处。结果在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药物治疗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结论在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者药物治疗过程中,临床药师应关注不同类型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诊断,主要治疗药物的选择、药物应用剂量以及其他辅助用药的适应症等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的危险因素,对2009~2010年因感染性疾病住院患儿中发生AAD的183例患儿临床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婴幼儿、呼吸道感染、冬春季节、广谱联合抗生素应用为AAD的高发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锌硒制剂与葡萄糖酸锌在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中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与对比。方法选取100例2013年4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儿,并以随机方式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治疗组,在原发病治疗基础上,均对两组患儿实施保护胃肠黏膜、调整饮食、口服低渗补液盐及微生态制剂等常规治疗,给予治疗组患儿锌硒制剂治疗,给予对照组患儿葡萄糖酸锌治疗,对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及临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进行分析与对比。结果对照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66.0%,治疗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96.0%,治疗组患儿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性比较明显,P<0.05,相比于对照组,治疗组患儿呕吐、发热、腹泻消失时间等均比较短,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两组患儿治疗3个月后进行电话随访,随访结果显示,治疗组患儿腹泻发生率(6.0%)比对照组患儿(30.0%)低,其两组患儿差异性比较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研究表明,锌硒制剂能够有效治疗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而且在临床症状环节、病情复发等均优于葡萄糖酸锌,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药学干预在呼吸内科抗生素使用中的干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呼吸内科收治的100例患者,均采取药学干预,并通过对临床统计学资料的分析,实现药学干预对呼吸内科抗生素作用的干预价值.结果:干预后抗生素费用、抗生素疗程、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干预前(P<0.05).药学干预前合理用药率为69.00%,药学干预后合理用药率为91.00%,药学干预后合理用药率明显高于药学干预前(P<0.05).结论:采取药学干预,能加强呼吸内科抗生素合理应用,减少药物费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情况和相关因素。方法该院2011-2012年使用抗生素的住院患者发生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56例,对其相关资料及发病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生与其种类、抗生素联用、用药时间、患者年龄、预防性用药等因素有关。结论合理应用抗生素、针对易感患者应用微生态制剂、药学监护等对预防AAD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