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诊断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征象及其病理基础,提高对该病的诊断率。方法:对145例病人行腰椎间盘CT轴位扫描或螺旋薄层扫描后进行矢状位,冠状位的多平面重建。结果:腰椎间盘突出好发于L4-L5、L5-S1两个节段,其主要CT征象:(1)突入椎管内的髓核所形成的软组织块影;(2)硬脊膜囊受压、变形、移位;(3)神经根肿胀,受压移位或湮没;(4)碎块形成,滑移;(5)许莫氏结节形成;(6)突出的髓核部分钙化;(7)螺旋CT三维重建(MPR)成像主要征象;矢状位为椎体后缘突入椎管内呈半圆形卵钉状或头状的软组织块影,冠状位为突入椎管内的圆形或椭圆形软组织块影。结论:CT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方法。其准确率在91%以上,且能清楚显示局部伴随征象,主张能CT明确诊断者可不必行脊髓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CT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本院2005-08~2011-05就诊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和CT所见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椎间盘突出症好发于L4/5和L5/S1两个节段.其主要分型:①中央型;②外侧型;③远外侧型.结论:CT是诊断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方法,能清晰显示腰椎间盘突出部位及其对侧硬膜囊、脊神经压迫的情况,对了解CT分型与临床表现之间的联系,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4.
林栋 《航空航天医药》2011,22(5):611-612
目的:探讨CT成像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通过CT扫描,并将结果与临床症状进行比较。结果: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单节段突出者59例,多节段突出者31例,中央型后突25例,中央型偏右后突35例,中央型偏左后突30例。CT表现L4-L5腰椎间盘突出40例和L5-S1腰椎间盘突出50例。结论:CT成像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诊断较高,但是对于软组织密度扫描效果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11例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腰椎间盘因处于发育阶段,尚未发生退行性变,一般不会发生椎间盘突出。据报道[1,2 ] 其发生率仅为1%~6 8%。近10年来,我院经CT检查诊断青少年(<2 0岁)腰椎间盘突出症11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11例中,男10例,女1例;年龄14~2 0岁,平均18 9岁。病程1~13个月,平均7个月。其中有外伤史8例,其余3例无明显诱因。腰腿痛8例,腿痛2例,腹股沟区和大腿前侧痛1例。间歇性跛行2例。腰部活动均有不同程度受限。脊柱侧弯6例,腰部僵硬3例。有压痛9例,其中6例向下肢放射。直腿抬高试验阳性9例(其中双侧阳性6例,单侧阳性3例) ,强阳性者(<30°…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精神障碍患者腰椎骨密度(BMD)与正常人群的差异,以及影响BMD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7月-2022年2月以精神障碍症状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住院的600例患者作为患病组,年龄30~86岁,平均49.5岁。618例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与患病组进行1:1病例对照匹配。所有纳入的研究对象均进行了腰椎定量CT(QCT)骨密度测量。基于性别分层对患病组和对照组之间的体积BMD进行对比分析,并与腰椎BMD相关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精神障碍患者腰椎BMD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131.0±40.5)mg/cm3 vs (147.3±37.0)mg/cm3,t=6.16,P<0.001);性别分层下,两性别精神障碍患者BMD均低于健康对照组[男性:(129.3±36.6)mg/cm3 vs (152.5±31.3)mg/cm3,Z=6.940,P<0.001;女性:(132.6±43.8)mg/cm3 vs (142.4±41.2)mg...  相似文献   

7.
CT导引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CT引导下椎间盘突出的髓核内和突出物表面注射胶原酶治疗椎间盘突出 的效果。方法:对90例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在CT导引下分别于椎间盘突出的髓核内和突出物的表达注射胶原酶,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 ̄2年,其中30例行CT复查。结果:穿刺成功率100%,术后随访3个月 ̄2年,优良率为95.6%,29例CT随访突出物 部分缩小或消失(96.7%),本组无并发症。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的髓核内和突出物的表面共  相似文献   

8.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分级与分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DiscHerniation,LDH)是一种常见病,但现有的术前诊断方法缺乏以组织密度分型和实用性强的定量分级诊断。本文428例术前CT诊断分析,总结出CT的分型、分级方法并与70例手术所见对比。资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本文选择42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CT资料进行分析,并对外科手术治疗的70例患者行术前CT诊断与术后诊断的对比。同时对其中358例采用保守治疗3个月或半年的病人进行随访,对疗效进行分析。428例最大年龄72岁,最小年龄17岁,平均年龄41.5岁。男性274例,女性154例。对一个病例中有多个间盘突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一种最适宜的腰椎间盘突出症CT扫描方法。方法:对150例具有腰间盘脱出症状和体征的病人行腰3-骶1的轴位,采用四线法,即间盘层面,椎弓上层面,椎体层面及椎弓下层面,依次扫描,层厚采用3-5mm,扫描层面椎体长轴垂直。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清晰图像。150例中间盘突出138例,168个间盘,其中间盘平面发现间盘突出者124例,144个间盘;间盘层面无异常发现,而在层面发现滑移髓核者9例。椎弓下层面发现滑移髓核者3例椎体层面发现滑移髓核者2例。同时在椎弓上,椎弓下层面发现许莫氏结节者23例,150例患者均可见不同程度椎体骨质增生,小关节突增生、韧带肥厚等伴发改变。结论:采用本扫描方法,不仅可发现间盘层面的间盘突出而且还可发现间盘脱出后上、下的滑移,进而提高了间盘突出的检出率,同时可检出许莫氏结节以及由间盘病变引起或伴发的腰椎退行性病变。此种通过一次性扫描,能够为临床提供更丰富时间盘及腰椎病理改变信息的CT扫描方法,对临床诊断腰腿疼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刘铁滨  王维 《实用放射学杂志》2004,20(12):1104-1106
目的 研究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骨密度的变化 ,探讨腰椎QCT -BMD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  5 0例长期血液透析患者按不同透析年限分组 ,应用QCT技术分别检测其 2~ 4腰椎椎体松质骨BMD ,并与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人腰椎BMD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5 0例血液透析患者有 45例 (90 .0 % )骨密度降低 (T值 <-1.0 ) ,其中 2 0例 (4 0 .0 % )T值 <-2 .5 ,明显低于相应年龄性别正常对照组 ,并随透析时间延长患者BMD进一步降低。结论 长期血液透析患者骨矿含量明显降低且与透析时间呈正相关 ,QCT -BMD检测敏感性和准确性高 ,对肾性骨病的早期诊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中老年女性腰椎骨密度定量CT测量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定量CT测量中老年女性L1~L4椎体骨密度差异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年龄 3 5~ 98岁健康女性 72 5例 ,按 5岁 1个年龄段分组 ,应用定量CT进行腰椎骨密度测量 ,采用方差分析和SPSS10 .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比较L1~L4椎体骨密度随年龄增长的变化及其差异。结果 L1~L4椎体骨密度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降低 ,5 0~ 5 4岁年龄段骨量下降明显加速 (Ρ <0 .0 1) ;其中L1椎体骨密度从 45~ 64岁各年龄段都有显著的降低 (Ρ <0 .0 5 )。结论 中老年女性L1~L4椎体骨密度随年龄增长而降低且其变化存在差异 ,以L1在年龄增长过程中骨密度降低变化为著 ,其在定量CT骨密度测量和骨质疏松诊断中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腰椎间盘突出的CT测量及其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CT测量指标的科学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椎间盘突出的二个测量指标—矢状径和横径指数(STI)以及矢状径指数(SI)对115例不同程度腰腿痛的CT检查结果进行测量,其中轻度20例,中度45例,重度50例。结果:轻度与中度,中度与重度的STI均数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轻度与重度的STI均数之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轻度、中度和重度的SI均数两两之间均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STI与SI指标作为衡量椎间盘突出的量化指标客观可靠,SI更简化,更实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定量分析肝硬化患者腰椎椎体骨密度变化,并探讨腰椎骨密度变化与肝硬化病变的关系.材料和方法:按骨密度扫描标准应用16层螺旋CT对70例肝硬化患者及70例对照组病例进行腰椎L1~L4层面扫描,利用QCT-5000TM骨密度分析软件对扫描层面进行骨密度(BMD)分析,测定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38.6%的肝硬化患者存在骨质疏松,不同年龄组肝硬化患者腰椎骨密度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按Child-Pugh分级,<50岁组中,A、B、C各级间的骨密度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50岁组中,B与C、A与C级间的骨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类型肝硬化间骨质疏松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肝硬化患者骨量减少的程度及骨质疏松发生的原因与肝病的严重程度有关,与肝硬化类型无关.  相似文献   

15.
双介入方法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双介入方法对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对 28例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确诊的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实施双介入方法治疗,分析其疗效,并与不同的介入治疗方法对比。结果 经术后分别经过连续 6个月的随访,显效 20例(71. 43% ),有效 7例(25% ),无效 1例(3. 57% )。无明显并发症。结论 双介入方法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其效果优于单种治疗。建议对于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采用双介入治疗方法,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ATCM)及其参数在腰椎螺旋CT容积扫描中降低辐射剂量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前瞻性连续搜集本院进行腰椎螺旋CT检查患者50例,随机分为5小组,记录受检者体重指数(BMI),分别接受以下5组不同参数组合CT扫描:第1组采用固定管电流技术,405 mAs,120 kV;第2~5组均采用智能毫安秒技术,噪声值(NI)分别为21 HU、25 HU、25 HU、25 HU,管电流范围分别为100~710 mAs、100~710mAs、40~300 mAs、40~300 mAs,管电压分别为120 kV、120 kV、120 kV、100 kV。进行以上参数扫描同时记录随机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及剂量长度乘积(DLP)。对获得容积再现(VR)重组及batch重组图像进行图像质量评分(IQS),并测量各组参数下L3~4、L4~5、L5~S1椎间盘中心水平腰大肌的标准差(SD)值。对所获得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不同参数组间BMI无统计学差异。各组CTDIvol值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第4组、第5组CTDIvol值为第1组的56.63%、40.03%;各组DLP值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第4组、第5组DLP值为第1组的55.29%、39.78%。各组VR及batch重组图像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VR重组图像评分在第1~4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第5组图像评分与各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batch图像评分中第1组、第2组均与第5组存在统计学差异。各组L3~4、L4~5、L5~S1椎间盘水平腰大肌的SD值存在统计学差异,第1~4组均与第5组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正确使用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可以在确保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受检者所受辐射剂量,采用NI25 HU、管电流范围40~300 mAs、管电压120 kV可降低43.37%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 ATCM)及其参数在腰椎螺旋CT容积扫描中降低辐射剂量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前瞻性连续搜集本院进行腰椎螺旋CT检查患者50例,随机分为5小组,记录受检者体重指数(BMI),分别接受以下5组不同参数组合CT扫描:第1组采用固定管电流技术,405 mAs,120 kV;第2~5组均采用智能毫安秒技术,噪声值(NI)分别为21 HU、25 HU、25 HU、25 HU,管电流范围分别为100 ~710 mAs、100 ~710mAs、40 ~ 300 mAs、40 ~ 300 mAs,管电压分别为120 kV、120 kV、120 kV、100 kV.进行以上参数扫描同时记录随机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 Ivol)及剂量长度乘积(DLP).对获得容积再现(VR)重组及batch重组图像进行图像质量评分(IQS),并测量各组参数下L3~4、L4~5、L5~S1椎间盘中心水平腰大肌的标准差(SD)值.对所获得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不同参数组间BMI无统计学差异.各组CTDIvol值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第4组、第5组CTDIvol值为第1组的56.63%、40.03%;各组DLP值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第4组、第5组DLP值为第1组的55.29%、39.78%.各组VR及batch重组图像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VR重组图像评分在第1~4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第5组图像评分与各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batch图像评分中第1组、第2组均与第5组存在统计学差异.各组L3~4、L4~5、L5~S1椎间盘水平腰大肌的SD值存在统计学差异,第1~4组均与第5组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 正确使用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可以在确保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受检者所受辐射剂量,采用NI25 HU、管电流范围40~300 mAs、管电压120 kV可降低43.37%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AP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高龄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治疗病例42例,男29例,女13例,最大年龄75岁,最小65岁,平均年龄68.7岁。结果平均手术时间45min,基本无出血,平均住院时间10d,全组手术伤口一期愈合,无明显瘢痕,随访时间0.5~2年。疗效按Nakai分级评定,优30例,良9例,可3例,差0例。结论经皮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高龄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式创伤口小,可视,操作精细,术后卧床时间短,并发症少,效果优良,是治疗高龄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人工椎间盘与人工髓核置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人工椎间盘与人工髓核置换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差异。方法对2000年5月—2005年4月行人工腰椎间盘置换的12例与行人工髓核置换的28例患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行人工腰椎间盘置换的12例患者平均随访17.5(6~30)月,临床评价:优9例,良2例,尚可1例;行人工髓核置换的28例患者平均随访12(4~18)月,临床评价:优19例,良5例,尚可2例,另有2例术后1个月出现假体移位并症状复发,后再次手术取出。结论腰椎人工椎间盘与人工髓核置换均可恢复椎间隙高度,且近期疗效满意,后者手术易操作,创伤小,费用低,更易为术者和患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