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疗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索脑电(EEG)生物反馈治疗儿童抽动症的疗效。方法 将100例抽动障碍患儿随机分组:对照组50例采用药物治疗。治疗组50例采用EEG生物反馈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副反应及反复性。结果 在疗效、疗程、副反应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儿童抽动障碍优于药物治疗,既无创伤,又无副作用,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疗效。方法对2006年9月-2008年8月儿科门诊的抽动障碍患儿进行平均为30次的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多发性抽动症综合量表(TSGS)进行疗效评定。结果32例患儿经生物反馈治疗,显效8例,好转21例,无效3例,有效率达90.6%。结论脑电生物反馈是治疗儿童抽动障碍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4.
马岭  任艳玲  董选  杨文  王苏弘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9):4005-4006
目的:研究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对儿童抽动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脑电生物反馈技术对17例抽动症患儿进行治疗。结果:17例抽动症患儿的运动性抽动、发声性抽动评分及抽动总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儿童抽动症具有良好的疗效,是治疗儿童抽动症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联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抽动障碍患儿问题行为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在2014年9月‐2017年8月收治的100例抽动障碍患儿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两组均根据临床表现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加以认知行为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以疗效评价、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评分及问题行为作为评价指标。结果疗效判定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2.00%vs. 76.00%)(P 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运动性抽动评分、发声性抽动评分及Coners父母问卷得分均明显下降(P 0.05),且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P 0.05)。结论认知行为干预联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较单独进行认知行为干预可明显提高抽动障碍患儿的治疗效果,降低YGTSS评分、改善问题行为。  相似文献   

7.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失眠症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觉运动节律(sensorimotor rhythms,SMR)是一种在肌肉处于放松状态时可引出的有节律的脑波,SMR的增加常伴有较多成分的睡眠纺锤波,而纺锤波正预示着睡眠即将开始。仅波出现在慢波睡眠第2期,出现时常伴有强烈的困倦感。通过对SMR的训练,以及放松训练辅助θ波的产生。将这种脑电反馈训练也称脑波训练运用于失眠症的治疗,旨在探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失眠症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儿童抽动症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先萍  邹慧祥 《四川医学》2007,28(7):793-794
目的探讨采用BFB2000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儿童抽动症的临床疗效,为儿童抽动症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004年8月至2006年8月38例儿童抽动症采用生物反馈治疗平均20次。结果31例临床症状缓解,4例疗效不佳。结论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儿童抽动症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办法。  相似文献   

9.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广泛性焦虑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生物反馈疗法是近年才发展起来的一种行为疗法。国内对肌电、皮电生物反馈较熟悉,但脑电生物反馈应用较少,尤其是用于广泛性焦虑的治疗鲜见报道。笔者在临床中对此作了尝试,现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临床应用。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抽动障碍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用药剂量上,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运用VBFB-3000型生物反馈治疗仪治疗患儿,8-10次为一疗程,1次/天,每次40分钟左右,于治疗前后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评定行为水平、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Achenbach量表多动因子分评定显示,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组降分率明显大于对照组;治疗组显效率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不良反应不明显,对照组多为轻度,部分患儿难以耐受;治疗组共进行286次反馈,其中,肌电+皮温87次,肌电+皮温+脑电199次。结论:生物反馈技术是儿童抽动障碍的一种安全、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阿立哌唑联合心理治疗对儿童少年抽动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儿童少年抽动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应用心理治疗联合阿立哌唑治疗儿童少年抽动障碍,并与单独应用阿立哌唑治疗的患者进行临床疗效的比较,疗程8周,采用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1]评定疗效。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YGTSS总分较前均明显下降,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差异(t分别为22.4和23.9,P〈0.05);两组间比较亦存在显著性差异(t=12.56,P〈0.05)。结论:两种方法均可有效改善患者抽动障碍的症状,但联合组的改善更为明显,且脱落例数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检测抽动障碍患儿巨细胞病毒DNA含量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荧光基因定量检测法分别对 101例抽动障碍患儿和 34例健康对照组儿童进行血清HCMV基因定量检测,并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分别测定两组儿童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抽动障碍患儿血清中HCMV检出率(36. 6% )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 9% ) ( 2 =14. 07, P<0. 01),外周血CD4 、CD4 /CD8 [ (36. 71±4. 67)%, (106. 76±19. 23)% ]较正常对照组 [ ( 40. 24±2. 51 )%, ( 131. 57±37. 69 )% ]显著降低,而CD8 [ (35. 28±3. 96)% ]较对照组 [ ( 30. 63±7. 52 )% ]显著升高 (P<0. 01 )。抽动障碍患儿中HCMV阳性组CD8 [ (37. 84±6. 93)% ]与阴性组[ (31. 45±6. 28)% ]比较显著升高,CD4 /CD8 阳性组[ (90. 78±10. 76)% ]比阴性组[ (112. 76±14. 60)% ]显著降低(P<0. 01),而CD3 、CD4 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 05)。结论 HCMV感染可能是引起抽动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抽动障碍患儿存在明显的细胞免疫功能紊乱,表现为T淋巴细胞亚群平衡失调,提示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可能与某些儿童易感HC MV及易患抽动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四逆散治疗小儿抽动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3月期间在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中医科就诊的小儿抽动障碍患儿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5例。治疗组采用配方颗粒剂型的四逆散加减进行治疗,对照组服用西药盐酸硫必利片,两组均以4周为1疗程,共治疗2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分析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停药6个月后复发率的情况。结果治疗8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1.43%,对照组总有效率71.43%;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5例,表现为胃肠道不适;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24例,表现为嗜睡,乏力,恶心等;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停药6个月,治疗组复发9例,复发率为25.71%;对照组复发20例,复发率为57.14%。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逆散加减治疗小儿抽动障碍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抽动障碍遗传印迹的家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遗传印迹是否与抽动障碍的遗传病因学有关。方法 对171个抽动障碍先证者采用国际标准化的抽动障碍遗传研究定式检查工具(STOBS)以及标准化表型评定程序收集先证者及其一、二、三级亲属的表型资料,将家系研究法与家族史法相结合进行抽动障碍的家系研究。结果 母系传递对于抽动障碍先证者的复杂运动性抽动症状具有显著影响(β偏回归系数=6.6,P=0.01);母系传递的先证者发病年龄提早(对数秩检验Log Rank=4.71,P=0.029);父系传递的先证者CBCL行为量表的注意问题分数显著增高(t=2.78,x^2=0.01)。结论 抽动障碍的传递存在亲源特异性表达,抽动障碍病因学中可能存在遗传印迹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与抽动障碍(tic disorder,TD)共病(comorbid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nd tic disorder,CAT)患儿的注意特征.方法 采用视听整合持续操作评估系统(integrated visual and auditory continuous performance test,IVA-CPT)对CAT组60例,ADHD组79例,TD组60例,正常对照组71名儿童分别进行评估.结果 CAT组的视觉反应控制商数(VRCQ)得分[(85.15±21.10)分]略高于ADHD组[(78.52±21.85)分,(P<0.05)],其他5项结果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T组儿童综合控制商数(FRCQ)、听觉反应控制商数(ARCQ)、VRCQ、综合注意力商数(FAQ)、听觉注意力商数(AAQ)和视觉注意力商数(VAQ)所有6项得分[分别为(83.43±20.98)分,(86.12±19.88)分,(85.15±21.10)分,(64.88±16.88)分,(67.92±17.11)分,(67.97±20.04)分],均显著低于TD组[分别为(96.47±17.83)分,(97.50±17.62)分,(95.72±18.87)分,(85.37±18.54)分,(86.47±17.32)分,(87.43±19.89)分]及正常对照组[分别为(98.42±12.67)分,(101.50±15.39)分,(95.92±11.79)分,(99.33±12.98)分,(98.50±12.09)分,(100.00±16.12)分](P<0.01).结论 CAT儿童存在严重的控制能力降低及注意缺陷,其注意损害主要缘于ADHD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小儿抽动障碍与链球菌感染、家庭因素的关系.方法 选取小儿抽动障碍患儿共60例为观察组、10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链球菌感染情况、血清抗DNA酶B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同时对两组进行相关家庭因素的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小儿抽动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观察组链球菌感染率为41.67%,高于对照组的18.00%(P<0.05).观察组抗DNA酶B滴度、TN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存在打骂体罚、孕期营养不良、任性发脾气、注意力分散、压力大、近期有感染症状者的比例高于观察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打骂体罚、孕期营养不良、高抗DNA酶B滴度、压力大和任性发脾气是小儿抽动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抽动障碍与链球菌感染相关,而父母打骂、母亲孕期营养不良以及家庭环境和个性也是小儿抽动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在临床上应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2):28-31
目的 比较硫必利与氟哌啶醇治疗青少年抽动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法选取我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抽动障碍患者为92例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6例。分别采用药物氟哌啶醇、硫必利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抽动严重程度评分、神经递质指标,包括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5-羟色胺(5-HT)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82%,显著高于对照组86.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YGT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YGTSS评分为(24.89±3.42)分低于对照组(26.71±3.5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前后YGT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E水平为(36.54±10.03)ng/mL,显著高于对照组(32.22±9.01)ng/mL,DA、5-HT水平分别为(13.11±3.81)ng/mL、(56.71±11.58)ng/mL,显著低于对照组(15.17±4.35)ng/mL、(63.51±12.55)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前后NE、DA、5-HT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52%,显著低于对照组19.5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硫必利治疗抽动障碍疾病能够提高患者的临床效果,减轻受损程度,能够调控垂体激素分泌,调节自主神经功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氟哌啶醇与阿立哌唑治疗抽动障碍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2例门诊治疗抽动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31例,分别给予氟哌啶醇和阿立哌唑治疗,疗程8周,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8周末分别采用《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程度量表》(YGTSS)及《副作用量表》(TESS)进行疗效和副反应评估。结果:治疗第2周、第8周末阿立哌唑组和氟哌啶醇组抽动评分明显降低(P<0.05或0.01),阿立哌唑组不良反应比氟哌啶醇组少(P<0.01)。结论:阿立哌唑治疗抽动障碍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儿童抽动障碍在基层医院误诊为其他疾病的病例,分析误诊原因,减少误诊误治。方法:采用回顾性的方式对38例儿童抽动障碍误诊患儿的临床资料、诊断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在选取的时间段内,抽动障碍误诊率为48.1%,误诊的病种多样,以多动症、局部炎性疾病为主。误诊的原因主要与医师的认识不足、疾病表现的不确定性、患儿一定的抑制力、社会环境等众多因素有关。结论:由于多种原因,儿童抽动障碍容易发生误诊,需要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警惕。医师全面掌握其临床特点,提高家长和学校对儿童心理健康的认识,是减少误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抽动障碍患儿的智力记忆力自我意识及个性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抽动障碍患儿的智力、记忆力、自我意识及个性特征。方法采用中国修订版的儿童韦氏智力量表、临床记忆量表、Piers 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艾克森人格问卷对 66例抽动障碍患儿进行心理评估 ,并与健康儿童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抽动障碍患儿言语智商、操作智商和总智商(分别为 94.0 3± 9.0 0 ,97.95± 12 .5 1,95 .5 9± 9.72 )明显低于对照组 (分别为 10 4.81± 7.0 4,10 0 .65± 9.5 2 ,10 3 .3 3± 7.44 ) (P <0 .0 0 1) ,操作量表中除拼图分测验无异常外其余分测验及言语量表各分测验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提示抽动障碍患儿的智力结构存在普遍性损伤。抽动障碍患儿记忆商 ( 95 .19± 12 .99)在正常范围 ,但明显低于对照组 ( 10 5 .46± 16.2 2 ) (P <0 .0 1) ,提示抽动障碍患儿可能有一定程度的记忆损害。个性测验显示抽动障碍患儿精神质、神经质量表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而内外向性量表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1)。自我意识评估显示抽动障碍患儿焦虑及躯体外貌与属性两因子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抽动障碍患儿可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神经心理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