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略论唐容川治血四法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容川在专著《血证论》中阐述的通治血证的四法大纲,即“止血、消瘀、宁血、补虚”,被公认为血证治疗的一般原则。笔者试就其治血四法之学术思想渊源,谈谈个人之管见。1血止血法之渊源 唐氏提出治吐血一证应以“止血为第一要法”。“……存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他认为,在虚实辨证方面,“吐血一证,属实证者十居六七”,“况血入胃中,则胃家实……然其血积在胃,亦实象也”。治疗上“止血之法,独取阳明”,同时又必须分清轻重缓急。重者,“必亟夺其实,釜底抽薪,然后能降气止逆”。方用泻心汤为主,轻者则选十灰散。从唐氏…  相似文献   

2.
清代医家陈修园对血证的诊疗经验非常丰富。根据长期实践经验,他提出了“凡治血证,治火为先”的主张,并采用和创制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药。兹分述如下。一、凡治血证,治火为先陈氏对于各种血证,不主张细分五脏六腑而施治,认为“凡吐血、衄血、下血和一切血症,俱不必琐分,惟认其大纲,则操纵自如”。其所重者则在于求因审证。他在《医学从众录·血症》中指出:“血随火而升降,凡治血症,以治火为先。”但其所谓之“火”,乃包  相似文献   

3.
<正> 曹仁人是重庆市名老中医,平生精研中医经典著作,执业内、妇、儿科五十余年,临床经验非常丰富。下面仅从曹老近年治验录中整理三则,以供研讨。引导止血法朱丹溪曰:“血随火而升降,凡治血证,治火为先”。然火有实火、虚火之分,实火治宜苦寒直折,虚火则须辨别阳虚、阴虚,或治以温散,或投以滋补,切不可拘泥于诸血属火而概施凉血止血之套法。《医学三字经》提出“引导法,草姜调”的止血法,即以仲景所制甘草干姜汤治疗阳虚吐血证。甘草干姜汤,辛甘从阳之剂,以热治热,同气相求,而日“引导法”者,从治之谓也。曹老在临床上自拟加味甘草干姜汤一方,治疗脾胃阳气虚寒导致之吐血证,每收  相似文献   

4.
清末名医唐宗海,字容川,四川彭县人。所著《血症论》一书共八卷,系统地总结了血证论治的临床经验,其血证治疗“止血、祛瘀、宁血、补虚”四大法,久为医界治血准绳。论证用药,颇多独创,多为其临证实践之心得体会。血证与肺的关系甚密,唐氏血证从肺论治的经验独树一帜,至今仍有其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兹探述如下。1咳血唐氏指出:肺主气,咳者气病也,故咳血属之于肺。他认为:肺主咳嗽,坦”人必先知咳嗽之原,而后可治咳血之病”。咳嗽吐红之证,多有因外感者,且此证最多,须知咳因气病,然使不犯血分,又何练而失血也哉!故治疗…  相似文献   

5.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NVUGIB)是临床最常见的急症之一,具有较高复发率及病死率,其在中医学中属于“血证”范畴。唐宗海“治血四法”乃“通治血证之大纲”,对血证的治疗具有指导作用。现基于“治血四法”探讨ANVUGIB的病因病机,提出“止血为第一要法、止血不忘消瘀、宁血必先求本、补虚需掌握时机”的治疗思路,为运用“治血四法”辨治ANVUGIB提供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6.
陈念祖 ,字修园 ,福建长乐人 ,生于清乾隆道光年间 (公元 1 753~ 1 82 6年 )。陈氏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 ,对血证治疗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他在《医学从众录·血证》中 ,大胆提出 :“凡吐血、衄血、下血和一切血症 ,俱不必琐分 ,惟认其大纲 ,则操纵自如”,不主张治疗血证分五脏六腑而治 ,而重在审因辨证。并根据朱丹溪的“血随火而升降”理论 ,得出治疗血证的总则 :“凡治血证 ,以治火为先”。其所谓之“火”,分为实火、虚火、灯烛之火、龙雷之火 ,强调辨别清晰 ,随证而治。1 实火宜泻实火大致由外受风寒 ,郁而不解 ,酝酿成热 ,以致吐血、…  相似文献   

7.
清·唐宗海,字容川,四川彭县人。所著《血证论》系统地总结了血证论治的临床经验,其治血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大纲领,久为医者所宗。纵览唐容川治血法,独遵张仲景“治血以治冲为要”之旨,注重调治冲脉,强调调整和恢复冲脉的生理功能是治疗血证的重要环节,阐发和补充了仲景学说的理论内涵。其从调冲入手治疗血证的证治经验对于血证的临床研究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肾性血尿从瘀论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肾性血尿属中医“尿血”范畴 ,是许多肾脏疾患的临床表现之一 ,现代医学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控制措施 ,而中医对尿血的认识历史悠久。《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治血二法 ,第一法即“宜行血不宜止血” ,“行血则血循经络 ,不止自止 ,止之则血凝 ,血凝则发热恶食 ,病曰痼矣”。唐容川的《血证论》提出通治血证之大纲有四 ,其中以消瘀为第二法 ,即“以去瘀为治血之要法” ,即使由其它原因引起的出血 ,在治本的同时 ,也要适当配伍化瘀之品 ,以防止血留瘀 ,变生他患 ,提出了化瘀为治疗血证的重要法则。笔者对肾性血尿的治疗不囿于见血止血 ,而…  相似文献   

9.
血证是指一切以出血为主证的一类疾病的总称.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口鼻,或下泄二阴,或渗于肌肤等统称血证.其治疗一般宗治火、治气、治血三大法则.唐宗海在《血证论·吐血》篇说“则存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血证在中医内科临床上很常见,迅速而有效地控制患者出血症状是治疗的关键,笔者在临床上非常重视血证的治疗,常采用上、中、下三焦分部位辨证方法运用疏散风热、凉血止血、收敛止血、补气温阳摄血和活血化瘀诸法,收到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华东医院老中医乔仰先对内科杂病积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治疗血证方面,尤有心得。乔老治疗血证,善于通察整体,细审阴阳,辨证入微,既撮其要綮,又兼顾各方。对于血暴出者,用药精专,固气止血,以救燃眉之急;对于慢性出血,多缘阴阳之偏,气血不相为守者,则重在审因治本,随证之虚实寒热,而运用清火调气、补阴配阳、寒温并济、行止互用等治则。兹就乔老有关血证的部份学术经验,结合个人的学习体会,整理如下。清火调气乔老深悟张景岳“血动之由,惟火与气”之论:气为血帅,火由气生,患血证之人,未有气不病者;气病及血,血乃淫泆离经。其宗《圣济总录》“血之行留,  相似文献   

11.
相火与血证     
中医把以出血为主症的疾病统称之为血证。血证的治疗不外唐容川《血证论》中提及“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四大法则以及“治血必先治气”的治疗原则。而现代医学的发展与多种治疗手段的产生,如止血新药层出不穷,介入治疗等新的疗法不断出现,所以急证止血已不是中药的强项。但  相似文献   

12.
颜德馨教授治疗内科急症,赋新知于旧学,证治以气血学说为指归,自成家法。高热变幻,主张把握气分关,制止逆传,复指出风、毒、瘀为邪之源薮。疼痛病因为“气伤痛”,病机是“血泣脉急。”证治血证,提出“血无止法”的观点,倡导清热、化瘀、降气、益气四要则。厥脱重视安内攘外,战抚兼施,固本清源。创制急症验方多则,切合实用,不尚浮华,可检验可重复。这些宝贵经验,值得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3.
郑钦安是清代著名医家,临证善于运用温扶阳气之法治疗各种疑难危急重症。本文从郑氏辨证治疗血证的临证经验出发,指出郑钦安在血证方面以阴阳两纲分证、推重辛温扶阳止血的独特心法,阐明郑氏临证辨证论治的实质与内涵。  相似文献   

14.
《血证论》提出的治血四法是唐容川论治血证的精髓,被后世尊为"通治血证的大纲",并被广泛地应用于内外妇儿科。对于妇科崩漏这一疑难重证,治血四法亦能发挥其重大指导作用与独特优势。其中"凡血证总以祛瘀为要"这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更为医者临床诊治崩漏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让医者能更加明了出血的根由,把握止血的方向,处理好祛瘀和止血的关系,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缪希雍,字仲淳,明代江苏常熟县人。医学造诣深邃,临证经验丰富。关于吐血一证,缪氏立“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之三要法。此论对后世治疗血证有较大的影响。笔者谨按吐血三要法,试探析其义。宜行血不宜止血行血与止血是血证的两大治则。所谓行血,系指活血散血而言;所谓止血,系指固涩堵止而言。杨仁斋指出:“血随气行,气逆而上奔,则血不循于经络而涌吐矣”。缪氏从气逆血升是吐血的主要病机立论,认为:“直行血,不宜止血。血不行经络者,气  相似文献   

16.
总结马堃教授从心肾论治围绝经期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的临证经验。认为肾虚血瘀、心肾不交是本病核心病机,提出以补肾活血、交通心肾为基本治法。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指导原则,出血期重视止血治标,自拟益肾止血宁心方以补肾宁心、交通心肾、益气养阴,达止血目的;血止后根据患者临床证候辨证论治以固本防复,针对肾气阴两虚、肾阳虚、肾阴阳两虚证,分别以二至丸合生脉散、右归丸、二仙汤合二至丸进行加减化裁;同时将活血化瘀法贯穿治疗全程。  相似文献   

17.
血证属急症范畴,故血证凡出血者当以用药止血为首务。我临证体会,治血证既须注重辨其病因病性病位,又要注意药物剂型和剂量变换,方能取得良好效果。兹就其鳞爪举述之。1 衄血不忘用阿胶衄血即鼻出血。病因有局部与全身之分。无论局部或全身性衄血,中医总认为“热伤阳络,血干清道”,“阳络者,谓躯壳之外,肌肉皮肤脉络之血从阳分循经而上,则干清道而为衄也”。(《血证论》)其病气属火,火有虚实之分,实火表现为素有郁热,如肺火壅盛、胃火浮  相似文献   

18.
对各种出血病症积累有十分丰富的经验,见解不同凡响,值得单独列出讨论。从探求阴阳至理的观念出发,他首先强调血症辨治象其它病症一样,也要按照阴阳虚实为纲,他在《医法圆通》“血证门(吐血、鼻血、牙血、毛孔血、耳血、二便血)”中指出:“血证虽云数端,究竟不出阴阳盈缩定之矣。”“予治一切病证与此血证,只要无外感病形,即握定阴阳盈缩治之,见功屡屡,获效多多,真不传之秘法,实度世之金针。”他对阳虚不能统血,阴血外越引起失血的见解可称超凡脱俗,独有建树。下面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19.
刘茜 《河南中医》2006,26(6):32-33
“火”、“热”虽为血证急性期的基本病机,但亦不能排除虚寒证。由于“火”、“热”所导致的急性出血病势多急,以清热凉血止血之中药,血得凉则止;然而对于虚寒性出血,方中也可见到寒凉药,是由于虚寒性出血病势均不甚急,多采用标本兼顾、标本并重之法,通过辨证以治其本,而用寒凉止血药以治其标。  相似文献   

20.
慢性血证,临床多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由于长期的慢性失血损耗人体正气,使病情缠绵拖沓,反复难愈。通过研究学习清代名医叶桂(字天士)诊疗医案的过程中,认识到叶氏对于血证治法有其独到之处,除“治血不避温,止血不凭涩”之外,其治疗大法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种。(1)凉肃肺胃法:临床中该疗法主要用于肺胃阴伤,虚火灼络伤津动血所造成的咳血、吐血等证;(2)并补肺脾法:临床中该疗法主要用于肺脾气虚,土不生金病证,临床中多见气短懒言,食纳不佳及痰咳日久,腹胀便溏等,涉及肺、脾二脏的血证,以咳血、吐血、便血多见;(3)温益中阳法:临床中该疗法主要用于脾胃阳气不足,中寒内生,阳气失于固摄,血络失统,此类血证以吐血或便血为主;(4)滋养肝肾法:临床中该疗法主要用于肝肾不足,下焦阴亏,精血内夺,虚阳上泛,龙雷之火上越导致的出血证;(5)固摄下元法:临床中该疗法主要用于肾元亏损,摄纳失常所引起的血证,尤其多见于长期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以便血、尿血、崩漏证等多见;(6)化瘀通络法:临床中该疗法主要用于瘀血导致的出血,血证无论久暂均可造成不循常道的离经之血,而成为瘀滞病邪,此瘀又可成为新的出血诱因。临床化瘀止血虽为常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